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精选2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1、解诗题: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

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

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

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

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

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

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

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谈话法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

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

读懂题目。

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题目、知作者。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

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品味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诗作中的景色的描写,感受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故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材说明: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

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

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

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一)生字教学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

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2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2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

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全南县实验小学刘明凤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猜谜游戏。

1、猜诗人。

请听题:他是唐朝诗人,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贴画李白)
2、猜诗题。

请听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踏歌送行,李白借“千尺潭水”表达了对一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看图背诵课件1)
3、了解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课件2读课题)
4、指导写“陵”字。

5、说说题目的意思。

(贴画:黄鹤楼“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分无赖是扬州名楼送名人去名地,这一别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


二、多读。

1、听录音,模仿读
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我们听听古诗(课件3)(生评价)
学生练习
2、指名读。

(生评价)
3、配乐齐读。

(课件4)
三、明意。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板书:多读)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明意。

(板书:明意)
2、交流方法。

3、默读思考诗意。

4、交流:
(1)故人
(2)烟花(烟花的特点:漂亮。


5、创作古诗。

(课件
6、7)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四、悟情。

师:帆去远,心相随,这是怎样的情深意长啊!我们一起来体会诗里作者表达的情,学好古诗的第三步:悟情。

诗人到底把情藏在哪了呢?请看:(课件8)这首诗只剩四个词了,这四个词背后藏着怎样的画面呢?
黄鹤楼
(1)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千年以前的黄鹤楼,李白与孟浩然正在饮酒话别,来,孩子们,举起第一杯酒,假如我是孟浩然,你是李白,
举起第一杯酒,你想说:
一杯酒下肚,你想我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略有醉意的你说:
酒过三旬,你抱住我说:
(2)引读:(9)
是呀,他们二位在黄鹤楼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哪!这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呀!读出这份深情___
这告别之处,有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读出这份感觉来______
烟花
(1)师:在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阳春三月吗?看谁更厉害,能用诗句来描述?
(2)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烟花三月世界。

(课件10、11、12、13)
(3)引读:(14)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诗人本应该和老朋友一起去______-一起去______-一起去______-一起去______-可是,诗人此刻只能_____只能_____只能_____,带上这份感觉读______
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李白应该为朋友感到_______感到________读_____李白心里充满了_____充满了_______读_____________
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呀!一起读__________
孤帆长江
1、师:在这烟花三月里,孟浩然去了扬州,李白的心也跟着去了,以至于在写诗的时候竟犯了一个错误,(贴画)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可李白只看见_____这是为什么呢?
他眼中只有_____心里只有_____,看到的自然只有_________
2、情境体验:(15)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________
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________
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________
3、内心体验写话:(课件16)
4、交流引读:(17)
女生,让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__________(柔情)
男生,你们也来送送__________(豪壮)
四、总结写法。

师:这黄鹤楼,这烟花,这孤帆,这长江,无一不在诉说着对友人的那片情,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所有的情都藏在景中,这种写法就叫________(板书:借景抒情)
学习时,抓住那个景,就能感受到那份情,朗读时,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

听你们读了一节课,老师也想读读古诗了,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18)
五、拓展延伸,指导背诵。

1、一首诗是一幅画,一首诗也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烟花三月》,请欣赏。

(19)
2、背诵:当这首歌在你耳边响起的时候,你一定又想起了这首诗,和老师合作背一背______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会背的同学请轻轻起立,_______(20)
3、当这首《送别》响起的时候,刘老师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今天,我们也学古人的方式,用诗句和老师道别吧!老师也写了一句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愿你们好好读诗,好好珍惜友情!(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