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合集下载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注意:1.划横线处为2015版新增加部分;2.划曲线处为删减或改动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单选]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领会]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同时要注意革命性和科学性的表现)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单选]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重点导读: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9、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⑷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命运。

8、经济全球化(P216-221)全球化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部分地缩短与发达国家距离;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可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获取更大利益。

⑶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面临治理危机;各国经济联系愈益增强,但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9、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原因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⑵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⑷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1)科学的实践观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a.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b.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第二,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第三,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c.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主体和客体依靠中介系统相互作用。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认识过程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8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9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 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 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完整word版)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复习资料期末重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完整word版)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复习资料期末重点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它产生的阶级基础,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原复习文档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8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9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 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 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4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5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决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控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2 为什么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越。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5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6 真理的基本属性(根本属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7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9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0 价值及其特征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得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懂得意义。

价值的特征: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辩证关系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34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9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0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1)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彻底解决,社会改革则是社会基本矛盾相对缓和的产物,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暂时调节。

2)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社会改革则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只是在现有的社会制度内对一些具体制度和环节进行调节。

3)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起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由统治者发起的,统治阶级内部团体派别发起的。

4)社会革命往往是武装斗争、暴力冲突,社会改革则是采取和平的方式进行的。

41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 英雄史观1)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从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中寻找历史活动的源泉,认为是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决定历史的过程。

2)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体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