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
安徽省文房四宝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传统书画工具,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主要载体。
现故宫博物院等地收藏的古字画,除了部分以绢丝绫缎为载体外,主要以宣纸为载体。
如唐代著名画家韩滉(723—789年)的《五牛图》,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然保持着原画的风貌。
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
正是有了宣纸这样特殊的材料,如此众多而又辉煌灿烂的古代书画经典之作才能流传至今,造福现代人。
笔墨纸砚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独立性和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
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书画工具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的回肠荡气,乃至于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
笔墨纸砚由来已久,早期的笔墨纸砚品种单一,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以宣纸为例,唐代造纸术虽已相当成熟,但所造宣纸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石蜡加以抛光(增加纸的光洁度和透明度)。
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为人们日常交往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实用性比较强。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喜爱以及封建文人雅士的创导,其品种日渐增多,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
从造型设计到生产制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传统和门类,其功能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唐代就给笔墨纸砚起了个“文房四宝”的美名,并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石碑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剑棋猎钓等一并被称为中国风雅文化。
然而,因历史久远,唐代对文房四宝的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考证。
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文房四宝的介绍是北宋梅尧臣的一首《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人写道:“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二郡即指古宣州、古歙州。
文房四宝课件

目录
• 文房四宝的起源与历史 • 文房四宝的种类与特点 • 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 • 文房四宝的应用与鉴赏 • 文房四宝的保护与传承
01
文房四宝的起源与历史
文房四宝的起源
笔
起源于秦代,最初用竹 子制成,后逐渐发展为
各种动物毛制笔。
墨
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初 为石墨,后发展为各种
人工合成墨。
纸
砚
用于承载书写内容,不同的纸张质地、纹 理对书法的风格和效果产生影响。
用于研磨和盛放墨汁,砚台的质地和纹路 也会对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
文房四宝在绘画中的应用
笔
在绘画中用于勾勒线条、涂刷色彩,不 同型号和质地的画笔能够表现出不同的
绘画效果。
纸
在绘画中作为画面的载体,不同质地 和纹理的纸张对画面效果产生影响。
紫毫笔
以兔毛为主要原料制成,质地较硬, 适合绘制工笔画。
03
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
砚台的制作工艺
切割
将矿石切割成适当 的大小,以便进一 步加工。
细磨
对砚台的表面进行 精细的磨削,使其 光滑细腻。
采石
选择适合制作砚台 的矿石,进行开采 。
粗磨
对砚台的各个表面 进行初步的磨削, 使其初步成型。
雕刻
根据需要进行雕刻 ,增加砚台的艺术 价值。
04
端砚
产于广东肇庆,石质细腻、滋 润,发墨效果好,是四大名砚
之首。
歙砚
产于安徽歙县,石质坚硬,有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
点。
洮砚
产于甘肃卓尼,石质坚硬,色 泽青绿,发墨效果好。
澄泥砚
产于山西绛县,采用特殊工艺 制成的泥砚,石质细腻,发墨
文房四宝

砚的种类
• • 石砚的品种很多,其 中以端砚、歙砚最为 名贵。 • 除此之外,还有秦砖, 汉瓦,玉砚,洮砚等 • 中国四大名砚 • 指甘肃洮州的洮河砚、 广东肇庆的端砚、安 徽歙(she)县的歙砚、 河南洛阳的澄泥砚.
端砚
• 端砚是砚中极品,因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而 得名,大约问世于唐武德年间(618-626)。 《端溪砚史》称赞它"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 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它的优点是既不损笔毫,又易发墨。除此之外, 端石还有着美丽的纹理,著名的有鱼脑冻、蕉叶 白、青花、火捺、冰纹、石眼等。
毛 笔 的 种 类
• 按笔头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 • 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狼毫笔、兼 毫笔几种。 • 从性能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 从笔管的质地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 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 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 角、麟角、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 少属珍贵的材料
兼毫类
• 笔头是用两种 刚柔不同的动 物毛制成的。 此种笔的优点 兼具了羊狼毫 笔的长处,刚 柔适中,价格 也适中,为书 画家常用。
毛 笔 鉴 别
• • • • • • • • • 选择毛笔时主要从“尖、齐、圆健”考虑 尖 指的是当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 齐 指的是笔尖润开压平时,毫尖平齐 圆 指的是笔毫满如枣核的形状 健 指的是笔腰的弹力
四 宝 之 一 笔
•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 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 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 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 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 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 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 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 燕国叫“弗”,楚国叫“幸”, 秦国叫“笔”。秦始皇统一全 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 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现 在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 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话说宣纸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
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
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静安哪里培训轻松筹,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
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
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
明清以后,1967年5月上旬属羊10月份广东26选5手机号码,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
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
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大连当地花呗怎么开通,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
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
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徽州文房四宝简介

徽州文房四宝简介
徽州文房四宝是指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出产的徽州墨、徽州笔、
徽州纸、徽州砚。
四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文人
雅士必备之物。
徽州墨是指使用松烟、松枝、松节等原料炮制而成的墨,其墨色
沉稳、墨香独特,书写之后墨迹不易脱色。
徽州笔是指以鹿角、狼毫、兔毫为材料,经过数道工序制成的毛笔。
徽州笔柔软、富有弹性,适合写画各种线条、字体,成为文人雅
士的最爱。
徽州纸又称徽宣,是指使用凉水江浆、雪水坑浆和水漉蛤浆为原料,采用传统的井甑熟制工艺,手工制成的特产纸。
徽州纸质地细腻、洁白、且有良好的墨迹吸附能力,成为书法、绘画必备之物。
徽州砚是指使用花岗岩石、澄江石、斧头石等原料,经过加工、
填充墨汁、修整打磨等步骤制成的文房四宝之一。
徽州砚外形典雅、
造型别致,使用起来墨色浓郁、且墨味独特。
文房四宝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不仅常常被用于书法绘画、印章
文化等艺术领域,还被视作礼仪和收藏品。
博物志│安徽文房四宝

博物志│安徽文房四宝徽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被中国文人视为知己。
据史籍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用过徽州奚廷珪制墨后,因其“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再不用它墨,从此,徽墨享誉天下。
后来,苏轼、黄庭坚、纪晓岚、刘墉、曾国藩、梁启超等历代大家,都效法李后主,量身定制徽墨,这种小批量制作,个性化设计的墨锭,被称为订版墨。
明清两代政府规定,御用墨只有皇家造办处和徽州工匠有权制作;徽州制墨发展到清代,先后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
其中,胡天柱于1765年乾隆年间,始创“胡开文”,是清代四大墨家中的最后一家,终成徽墨业中集大成者。
1915年,“胡开文”创制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炭黑是生产墨最重要的原料。
相传,先民偶然之间,发现以树枝点蘸炭黑,可以记录符号勾勒线条,最早的笔墨由此诞生。
此后数千年,有机物经过高温燃烧结成的无定形碳颗粒,成为中国墨的基本原料。
今天,工人所使用的燃料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桐油。
优质的桐油,取自湖南四川山的阳面,树龄五年以上的桐树,它在低氧条件下燃烧产生的炭粉,通过密封的管道,直接到达收集袋里。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这是宋人形容收取油烟的诗句,从《齐民要术》到《天工开物》,都详细记录了古法点烟的程序,今天,只有在徽州,依然能够亲眼看到这古老的工艺。
《天工开物》中记载,每一位熟练的点烟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操作必须敏捷,否则油烟过老则不堪使用。
古法烧烟灯火微小,工人又容易掌握火候,所以烧出的油烟颗粒细腻,倍受挑剔的书画家推崇。
但古法烧烟出品率极低,每斤油只能收取不到一两优质烟。
仲夏的徽州,白天地表温度超过摄氏40度,为了营造让桐油缓慢燃烧的低氧环境,整个操作空间必须密不透风,在厚厚的烟尘里,在闷热难耐的斗室中,烧烟师傅每天要连续工作10个小时。
中国人说:墨分五色。
同样的黑,落在纸上便出现焦、浓、重、淡、清的“五色”,加上纸本身的白,又有了“六彩”的玄妙。
文房四宝的由来

(四宝)砚 பைடு நூலகம்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三宝)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徽派文化有哪些(二)

徽派文化有哪些?(二)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下工艺方面的文化吧。
在工艺领域向来是“最高技艺在徽州”。
徽派的工艺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徽派的工艺以灵性、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徽州四雕、文房四宝向来都是安徽工艺的骄傲。
一、文房四宝之徽墨宣纸歙砚文房四宝一词出于北宋诗人梅尧臣诗句:“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典型代表:徽墨(胡开文墨)宣纸(红星宣纸)歙砚(金星砚)胡开文所制的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入纸不渗,芬香悠久。
他所制作的“集锦墨”则长期作为贡品被送入宫廷。
胡开文由于以制墨而著称,被清政府赐予奉天大夫。
1915年胡氏后人所制的“地球墨”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红星宣纸是我国宣纸行业中唯一3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的产品。
产地泾县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
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
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
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
二、徽州四雕安徽南部,山川秀美,名胜古迹遍布。
人文景观则以徽派建筑最为著名。
在古建筑门楼、门罩等构件上几乎遍饰精细的雕刻,这些分别用木、砖、石、竹雕成的作品,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被中外艺术家赞誉为“徽州四雕”。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形式之美,在我国明清民间雕刻史上堪称奇迹。
典型代表:砖雕(歙县博物馆灶神庙砖雕)石雕(西递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木雕(西递“惇仁堂”木雕)竹雕(祁西竹雕茶壶)歙县博物馆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西递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传统书画工具,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主要载体。
现故宫博物院等地收藏的古字画,除了部分以绢丝绫缎为载体外,主要以宣纸为载体。
如唐代著名画家韩滉(723—789年)的《五牛图》,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然保持着原画的风貌。
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
正是有了宣纸这样特殊的材料,如此众多而又辉煌灿烂的古代书画经典之作才能流传至今,造福现代人。
笔墨纸砚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独立性和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
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书画工具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的回肠荡气,乃至于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
笔墨纸砚由来已久,早期的笔墨纸砚品种单一,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以宣纸为例,唐代造纸术虽已相当成熟,但所造宣纸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石蜡加以抛光(增加纸的光洁度和透明度)。
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为人们日常交往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实用性比较强。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喜爱以及封建文人雅士的创导,其品种日渐增多,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
从造型设计到生产制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传统和门类,其功能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唐代就给笔墨纸砚起了个“文房四宝”的美名,并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石碑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剑棋猎钓等一并被称为中国风雅文化。
然而,因历史久远,唐代对文房四宝的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考证。
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文房四宝的介绍是北宋梅尧臣的一首《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人写道:“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二郡即指古宣州、古歙州。
笔墨纸砚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这里介绍的是产于安徽,在文房四宝类产品中有精品和代表作之称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以此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明。
一、宣纸、宣笔、徽墨的历史和现状(一)宣纸宣纸是目前是我国境内唯一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书画专用纸,当然境外还有台湾的菠萝纸、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韩纸等亦属手工造纸。
宣纸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墨韵清晰、固墨长久、不蛀不腐等特质,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
1915年,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所谓洁白平滑,色泽耐久,是指宣纸的白度在90%以上,而一般的书画纸的白度只有80%。
宣纸之白,不是靠化学药物人工漂白,而是靠日光、雨水的力量自然漂白。
所以宣纸虽白度高但并不耀眼,是一种润泽清晰的白,而且这种白能保持长久如新的状态。
所谓质地柔韧、细腻匀整是指宣纸的纸料纤维长,帚化好,(造纸时对纸料纤维进行强有力的捣击,使其两端碎裂分叉如同扫帚状),加上以流滤法手工抄捞速度慢,纤维可以随着水流缓缓地着陆到捞纸所用的竹帘上(捞纸所用的竹帘其原料为苦竹,亦属泾县特产,其特点是每节距离,短者尺余、长者二尺,差别不大。
制帘的竹丝不能用节,否则纸的厚薄不均。
为此,不仅加工时尽可能把竹节削平,而且在编帘时将长短竹丝交错连接而成。
普通四尺、五尺或六尺的纸帘,每方寸就需用细若毛发的竹丝三、四十根。
据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编帘艺人统计,一张六尺两寸长、三尺两寸阔的帘子,其织线两根为一道,共有一百二十余道。
而使用帘丝的数量也就需六千五百余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件加工精细的竹工艺品。
)自然而然的聚合成纸,有如布帛之织成,坚紧、柔软、细密。
同时,在宣纸的加工过程中,纸料纤维没有受到强烈的化学反应的损害,仍然保持了纤维自然的性状,成纸之后,不会有普通纸那种生硬的感觉,抖动时也没有像普通纸那样哗啦哗啦的响声,却像布帛一样柔软、贴实。
纸料纤维的自然聚合,还使宣纸达到顺纵纹,扯断如棉丝,横着扯极不易断的效果。
这样以宣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任你挂上几十年上百年也不会断裂。
所谓墨韵清晰,是指宣纸受墨后,焦、浓、淡、枯、湿(浓、淡、干、湿、浅)“五色墨彩”跃然而显,充分表现物象的明暗、远近、体积和质感,达到融洽分明和色彩逼真的效果。
且能使墨均匀的浸透纸背,而不向四周浸散,使墨迹在纸上能够显得格外深厚和生动。
宣纸的这些特质来源于特殊的材料,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其他纸,尤其是机械纸所无法具有的。
这就是我国科技发展到“神六”上天,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样一个水平,而宣纸制造却不能用机械代替手工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手工抄造的宣纸具有上述特征,最适宜表达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以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为人生一大快事,或题辞称颂赞誉,或留下墨宝丹青,表达自己对宣纸情有独钟,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
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1964年来到泾县宣纸厂,欣然提笔赞誉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
”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视察泾县宣纸厂,并提写“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十二个大字,并一再叮嘱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把这一国宝级传统工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为止尚无可靠的文字记载予以考证。
然而在生产宣纸的泾县民间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不同传说。
其中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距今1885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已去世,他有一个弟子叫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生。
他十分思念恩师蔡伦,就想寻找最好的造纸原料,利用师傅教给他的造纸术,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以表缅怀之情。
年复一年不断试验,始终未能如愿,心里十分苦闷。
一天,他在峡谷溪水边徘徊,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白的纤维。
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了却心愿。
今天在中国红星宣纸集团公司厂区内的一尊蔡伦塑像可以说是对此传说的一个作证。
另一传说:宋末天下大乱,有一个叫曹大三的人,从太平县(即今黄山市黄山区,也有说从南陵县)迁徙到泾县避难,当他来到泾县小岭十三宅(又称十三坑),曹氏见此地耕地很少,但峡谷水清檀肥,遂定居于此,并以抄造宣纸为生计和家业,世代相传。
所以,直到今天宣纸从业人员中姓曹的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宣纸的发明创造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是无数能工巧匠经过长期苦心钻研,不断探索的结果,绝非成于一旦,功就一手。
宣纸与历史上许多名人有故事。
我这里仅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据说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吴将杀害且脑袋被吴国送至魏国向魏王请功后,刘备对桃园结义中二弟关羽的惨死十分悲愤,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
在准备起兵伐吴之际,遂向术士李意其征求意见,李氏便要了一张宣纸,拟画上数十位士兵形成方阵,但在画的过程中纸破裂了,随后李氏又在另一张纸上准备只画一位形象高大的士兵,不料纸又破裂了,人们皆称之为不宜出兵的征兆。
但刘备报仇心切,执意出兵,结果大败,不但损兵折将,连自己的老命也丢了,病死在白帝城。
制作宣纸的原料,明代以前一律用纯一的青檀树枝韧皮,配方单一;以檀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韧力、拉力强、润墨性好,用它来创作,泼墨山水,可以任意涂抹,而绝无穿通的忧虑。
明代之后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互相搭配使用。
青檀树为中国特产,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其树皮纤维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
青檀树又以二年生的枝条皮为最佳,并于春末夏初剥取为宜。
沙田稻草为皖南山区山脚田出产的稻草。
因山脚田肥力不足,其生长的稻草纤维拉力强,有机质少,叶少杆多,制料时容易漂白加工,适宜于造纸。
人们将上述两种各具特点的纤维,即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
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聚合而成纸,不需胶合粘连。
所造之纸强度和挺度好。
所以千百年来宣纸始终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
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和近百个操作工序,历时一年方可制成。
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大字,足见其制作之难。
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
正因为原料之难取、工艺之复杂、时间之长久、劳动之艰辛,所以宣纸产量有限,价格也相当高,历代都被列为贡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亦为难得的配供品,凭计划供应(据说那时买一刀宣纸需经省轻工厅厅长批字)。
改革开放后,宣纸产业也获得了新生,产量翻番,企业数量增加了几倍。
目前,泾县境内有宣纸生产企业近20家,年产宣纸近千吨,产品销售遍布全国。
据统计,全国除西藏外,省会以上重点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均有泾县人开办的宣纸特约经销单位和经营网点,总数在120家,从业人员近千人。
红星牌宣纸独占鳌头,产品于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
1999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并享誉世界各地,60%以上出口日本、韩国。
2002年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
明确规定只有在泾县境内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书画纸才能被称为宣纸。
经过长期的研制开发,目前宣纸拥有几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按原料中皮、草的比例不同分为棉料、皮料、特净等三类,棉料适用于复制、印刷、裱托、装裱等;皮料适用于书写作画;特净适用于传统书法绘画;按纸的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是否进行再加工,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二类;(生宣润墨性强,所以用生宣书写作画时,运笔宜快不宜滞,挥毫落纸,随其渗化,欲写山水晴雨,云烟荡漾,能够达到不期然而然的妙境。
同时,墨的自然渍水渗化,还能够产生生动的“气韵”。
而“气韵万千”正是中国画不断追求的独特效果和最高境界,居于“六法”之首)。
按尺寸规格可分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不同规格。
其中丈二以上宣纸的抄捞需十几个熟练工共同操作,动作整齐划一才能成功。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抄捞大幅宣纸时,以鼓声为号,众人协力,盛况空前。
现存最大尺寸的宣纸叫“千禧宣”,是2000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纪念人类进入21世纪,组织全厂能工巧匠集体捞制的二丈规格的宣纸,该纸被大基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宣纸。
为有效保护宣纸这一传统工艺,去年10月份,我省整理宣纸生产相关资料上报文化部,争取将宣纸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目前,宣纸已被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1、宣笔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
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