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__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结合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一、首篇引领——情予长江水(一)猜诗人1.游戏:猜猜他是谁?2.揭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诗题1.自由读古诗。
2.说题意。
3.简介黄鹤楼。
4.读诗题。
(三)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方法:指名读古诗;划节奏,练读古诗;齐读。
(四)明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交流汇报。
3.相机理解:“烟花三月”“西辞”“下扬州”“孤帆”。
(五)悟诗情(1)想象画面——悟别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创设情景——话别情年轻时的李白还只是“诗坛新秀”,而孟浩然早已名扬天下。
李白专程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常常把酒言欢,谈诗论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此刻面对离别,你们就是李白,你们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3)配乐朗读——抒别情孤帆起航,李白目送友人。
他的眼中、心中只有孟浩然。
他在心中默念——孤帆渐行渐远,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仍不愿离去。
他在心中默念——帆影消逝,望着这滚滚的江水,李白还是没有离去。
他在心中默念——齐诵古诗。
(六)教写法这一帆、一水,包含着浓浓的离别情啊!诗人表面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发情感,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二、经典再读——情胜桃花潭1.诵读古诗《赠汪伦》。
2.说送别。
3.道离情。
三、新篇自悟——情问东流水1.教师范读《金陵酒肆留别》。
2.自读自悟。
3.交流汇报。
四、对比总结——别意深情似水默读三首诗,找一找共同之处。
生交流反馈。
——一样的水,一样的情。
齐读有关水的诗句。
——一样的水,别样的情【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江水借景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2022-12-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一)、读准5个生字,读准读通古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二)、理解诗句,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古诗,会默写。
(三)、培养搜集信息、自主学习、想像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感受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一)、学生1、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2、预习古诗,要求:(1) 读准读通古诗,听写诗中的生字(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古诗中的词语(3) 提出不懂的词语或者疑问作标记(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流程(一)、提问导入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去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你们搜集到了什么信息呢?交流后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们俩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教学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读准读通,整体感知古诗。
(1) 课件范读古诗后,学生自由放声模仿读,读准读通(2)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3) 读了古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2、交流古诗的预习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1) 提问: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理解"之"、"故人"、"尽"、"唯见"等词语)(2) 想像"烟花三月"的美景,播放课件中烟花三月图。
提问:如果李白想了扬州的如此美景,会说什么?(学生美美地读读"烟花三月")(3) 提问:你还有什么词语不懂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借助课件的"地理位置图"理解"西"、"下"的特别含义)(4) 随机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第二句。
(重点读好"烟花三月"和"下")3、理解古诗题目和第一、二句,把一件事说清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最新10篇】-最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最新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三)深入研读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四)巩固提高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5篇)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5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板)(一)、解诗题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二)、知诗人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三)、读诗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3、齐读生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导课: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名人是谁?你想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名人是谁吗?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谁是老师的知音。
(指名学生汇报李白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
如果说唐朝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
谁能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
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指导:“孟”字第一笔是“横撇”。
等指名读课题。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资料。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间。
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
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地——。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师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句,晓诗意。
1、指名。
2、相机指导读出节奏感:二二三、四三3、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向同桌请教,把你懂的说给同桌听。
4、班内汇报,质疑问难。
到此我们完成了学古诗的第二步,会读诗,并且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可以总结为:“读诗句,晓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境。
师:“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诗人为什么不写“三月下扬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师再次引导:江南的三月怎样?生回答,师总结: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叶肥,繁花似锦,杨柳如烟,微风送红雨,沙鸥翔白帆”的美好时节。
在这时,正是诗人们结伴同游的好时候,而正是在这时,诗人却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送别,假如你是诗人你此时此刻心情会怎样?你会怎样读前两句?生读。
在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长江上可能会只有一条船吗?诗人为何写孤帆?生体会。
师总结:“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__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引读:一会儿。
.....一会儿。
......)他们在干嘛?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饮酒、吟诗、聊天、赏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浸润画意语文放飞诗意心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河图辅导小学汪柳红教材简析: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
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琅琅上口,韵味无穷。
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
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
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目标预设: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
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
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解诗题──晓诗音──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歌曲《送别》2.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
的确,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一.解诗题1.读课题,你想得到哪些信息?(学生提什么就讲什么:之、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出示长江简图画)2.再读课题你想告诉老师什么?(小结并课件出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设计意图: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出示长江简图画不但有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
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晓诗音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送行,他的心情如何?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必要时也可以作批注。
(相机板书:晓诗音)1.学生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全诗)2.指名读: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真不错,掌声,谁再来。
)3.多名学生读。
4.齐读。
【设计意图: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
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
】三.明诗意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1.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汇报、小结.【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中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啊!”。
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3.品味:故人西辞烟花孤帆唯见4.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出示课件)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设计意图: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理解“烟花三月”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巧设疑问,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四.悟诗情1.质疑:穿越时光隧道,看一下黄鹤楼码头的繁华与拥挤!(出示课件)用成语来描绘你看到的景象。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b.为什么又唯见呢?c.讨论回答。
2.师总结: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
“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设计意图:疑者,觉悟之机也。
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3.师过渡:此时此刻,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老朋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难分难舍情深意长依依惜别……)(相机板书:依依不舍)4.播放《阳关三叠》)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a.带着这份不舍,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b.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c.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d.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再次奏响,让学生带着这份体验走进文本,以读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5.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再创情境。
(相机板书:悟诗情)6.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在看什么?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江水啊,你平安地送老朋友远去吧;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这一别,何日才能相见……(播放《送别》学生写话)【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在心灵深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感受诗人心中依依惜别之情,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充分让学生表达心中的感受,让情感再度升华。
】7.李白送走了好友孟浩然,却送不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机板书:深情厚谊)结语:名楼,雅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唱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跟视频吟唱。
【设计意图:让动听的歌声回荡教室,让浓浓的诗香萦绕耳际。
】布置作业:一样的友情,别样的故事,欣赏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
中国是诗的国度,表达人间真情的诗词有很多,请努力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诗的余味,带者一份浓情轻扣诗歌的大门,享受读诗的乐趣。
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月还深。
”我们的教学就如这天边的远山,水里的浮月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远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成规、不照搬照抄,而是独特钻研、另辟蹊径、富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涌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板书设计:之广陵送孟浩然 (故人孤帆唯见)黄鹤楼(依依不舍深情厚谊)李白(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解诗题→晓诗音→明诗意→悟诗情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
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
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
一、从初读里靠近诗音。
诗题是古诗的“眼睛”。
意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
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
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
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
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此时/v_show/id_XOTE3NTE2NA==.html,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
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
”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
(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诗作里,诗人李白并没有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他把这份情感巧妙地融进了黄鹤楼周围的美境里。
一江春水,一叶孤帆,无不处处蕴含着这位大诗人对孟浩然无比向往之情。
遗憾的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有怎么能理解呢?这时教师的“导”便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
在教学设计里,我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大致叙述了一番,让学生稍微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
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从“这样的朋友远行,李白的心情将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丽无比,李白会伤心吗?”——“如此说来,李白会把孟浩然留住吗?”连续的几个问题,并不是盲目的,它们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一步步走向诗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