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之一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浅注]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
烟花:指春天的繁荣景象。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
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
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
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
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
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
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
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
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
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谈话法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
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
读懂题目。
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题目、知作者。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
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范文精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设计思路】这首古诗大致按照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读通读熟。
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营造诗意氛围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3、教师小结:(一边讲述,一边板书。
)送孟浩然去广陵的,这是谁呀?──(李白)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广陵),广陵也就是诗中的扬州城,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黄鹤楼的下游。
说起黄鹤楼,那可是武汉的骄傲,(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谁来给大家自豪地介绍一下?(学生简单介绍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问问同学,问问老师。
开始自己学习。
2、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3、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4、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重点引导,入情入境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教师引导: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⑵展开想象: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引导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象进行充分的想象。
)⑶观看欣赏: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通用10篇)品味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诗作中的景色的描写,感受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故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教材说明: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
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
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
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一)生字教学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
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学会品诗、赏诗。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长。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送别》歌词并播放歌曲,学生自由朗读并谈谈感受。
师总结:这首诗是李叔同在送别朋友时写下的,词中离别的伤感和忧伤从舒缓的音乐中慢慢的流淌出来。
2、师:有人说朋友就像夏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朋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柴火,温暖我们的全身。
的确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路上不能没有朋友,但是,当有一天,我们要和我们最好的朋友分别了,我们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滋味呀!今天,我们就要乘着时光机来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那时的古人是如何送别朋友的。
【设计意图:在进入正题前为学生创设一种离别、送别的情景,是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
】
一、知诗人
1、出示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行的图片,提问:
(1)你们猜猜站在江边的是谁?(对猜出来的学生进一步提问是否对李白有所了解,师再出示李白生平资料作为补充)
(2)他为什么伫立在江边呢?(送朋友)原来他刚刚送走了他的好朋友。
(3)他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讲完后出示孟浩然的资料)
(4)在哪里送别呢?(板书:地点:黄鹤楼)(请学生讲讲课前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教师再做补充)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哪里呢?(板书:广陵,今:扬州)(适当表扬:同学们很棒,课前的预习很充分!)
2、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问“之”的意思并叫学生解释题目意思,教师带读题目一遍,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地点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理解题意,为解诗意做铺垫】
二、读诗文
师:李白即将和好朋友孟浩然分别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相机板书: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生字词(出示课件:全诗)
2、师:我们在读诗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课件)现在我们先把这只拦路虎消灭掉(学习生字词)
3、指名读诗
4、男女生分度
5、齐读
【设计意图:读诗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
在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对诗有
个大概的了解。
三、解诗意
师:同学们,祝贺大家已经能够把字音读准确,也读出了节奏,只是呀,你们还缺一样东西,那就是诗歌的韵味,我们要把诗歌的韵味读出来,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板书:解诗意),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注释以及课本中的注释,(出示课件:诗注释)看看每句诗的意思,不懂得可以和同桌交流。
1、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理解重点词语:故人、西辞(可以出示课件: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示意图)、烟花(出示课件:春季鲜花盛开图片,并提问什么季节)(板书:时间:暮春)、孤帆、尽、唯
3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翻译完后,出示课件:前两句诗的大意,并督促学生做笔记)后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诗大意)谁能把四句连起来说一说?(出示课件:完整的诗大意)
4、齐读诗
【设计意图:在这步中,教师只提供一个支架,然后由学生自己学习交流,在出示注释时附带着地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辞”的意思,在理解“烟花三月”时结合图片学习,更生动形象,是学生理解更深刻,有益于诗的背诵。
】
四、悟诗情
师:刚才我们对诗做了大意的分析,我们知道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写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悟诗情)
1、生齐读前两句诗,赏析“烟花三月”(出示课件:“烟花三月”)
(1)看图说一说“烟花三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古人在这个时节喜欢结伴同游)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齐读后两句诗,(出示课件:后两句诗和问题)师提问:
(1)长江之上,千帆驶过,为何作者却说孤帆呢?(体会诗人眼里只有自己的朋友孟浩然)
(2)谈谈你对“碧空尽”的理解。
(体会诗人伫立江边凝望孤帆的情景以及目送帆船远去的时间之长,对朋友的感情深)
(3)谈谈你对“唯见”的理解。
(体会诗人将自己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愿江水能捎去自己对挚友的深情)(板书:依依惜别、情深意长)【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再次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情意,通过质疑来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3、帆影已经消失了············诗人还在翘首相望,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此时此刻,李白会默念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了解诗人的心情,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达到共鸣。
】
4、我们已经能够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了,现在让我们先听录音,听听大师是怎样来朗诵诗的。
(出示课件:全诗及诗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5、我们的诗人就要和好朋友分别了,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去送一送孟浩然吧,希望他能一路顺风。
(播放古筝曲《秋思》)
(1)带着对老朋友的不舍与祝福,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2)男同学也来送送孟浩然吧;
(3)我们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师小结:是呀,故人孟浩然虽已乘着帆船远去,可是他与诗人李白之间的友谊却永远留在彼此心间,也祝愿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出示课件:友谊地久天长)【设计意图:这时的朗读已经是立足于学生对本诗感情明了的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先跟读大师的朗诵,然后再自我发挥,融入自己对送别的理解诵读本诗,把悟诗情推向高潮。
】
作业安排
自主选择一项作业,按要求完成
(1)画一画:送别场景;
(2)演一演:送别场景;
(3)写一写:把本诗改成短文。
【设计意图:作业具有选择性,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板书设计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时间:暮春
地点:黄鹤楼
(送)(之)
李白孟浩然广陵(今:扬州)
(依依惜别)(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深意长)(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