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

合集下载

黄鹤楼崔颢简介

黄鹤楼崔颢简介

黄鹤楼崔颢简介黄鹤楼是中国武汉市的一座古老名胜建筑,也是中国文化名城的象征之一。

而崔颢,则是黄鹤楼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崔颢,字德容,是唐代文学家,出生于河南洛阳。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辞章家,与杜牧、杜甫、王之涣等人齐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崔颢早年以才情出众而闻名,他的才华和文采使得他成为了当时文坛上的翘楚。

崔颢的一生中最为人知的作品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绘了他在黄鹤楼上与好友孟浩然相聚的情景。

这首诗以其豪放和豪迈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友情和离别的深情思绪。

这首诗也使得崔颢名声大噪,黄鹤楼也因此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连。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纪念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嵇康而建。

而后,黄鹤楼经历了多次的毁坏和重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黄鹤楼的名字源自于传说中的黄鹤仙人,传说他曾在黄鹤楼上飞翔。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它坐落在一座小山上,高耸入云。

楼体共有五层,高达五十一米,由砖石和木材构成。

黄鹤楼的外观气势磅礴,它的檐口上雕有精美的石雕,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它还是一座文化遗产。

黄鹤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鹤楼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聚会之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黄鹤楼上留下了他们的诗篇和墨迹。

黄鹤楼与崔颢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当时,黄鹤楼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常去之处。

崔颢就是在黄鹤楼上创作了他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以崔颢对黄鹤楼的赞美和对友情的思念为主题,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和与好友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黄鹤楼和崔颢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了千百年。

黄鹤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崔颢也因他的才华和作品被后世所铭记。

黄鹤楼和崔颢的名字紧密相连,使得黄鹤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

该诗是李白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古往今来,备受推崇,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送别诗之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希望能帮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关于李白的语文故事

关于李白的语文故事

关于李白的语文故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我在执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描写的是阳春三月李白与他所敬仰的孟浩然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到美丽的扬州去,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帆影已消逝了,李白却伫立于江岸翘首凝望,久久不肯离开.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把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那依依不舍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千古名句,感悟李白浓浓的情意,我让学生读这句子,然后我问:“李白曾在《望天门山》中写过‘孤帆一片日边来’,难道滚滚长江也只有一艘船吗?”有学生答:“不可能”“那为什么诗人又说孤帆呢?”我紧追了一句。

有的在沉思,有的很迷茫的样子。

“李白是近视眼!”调皮的昊平时不爱发言,这时冒了一句出来。

“哈哈哈……”课堂上笑声一片,有的捂着嘴,有的笑得趴到了桌子上……我真想狠狠批评他两句,但一转念头,马上平静下来,现在不是提倡老师要有教育机智吗?再说有人也说过: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呢.我何不抓住这个错误的机会好好引导,不是更能收到效果吗?于是我调侃道:“哦,不过我可没有看到有任何资料说他是近视眼哦。

难道他真的是近视眼吗?”我把他的问题抛了回去。

“请你们再读读这两句诗。

”很快,最爱动脑的慧灵举手了:“他不是近视眼,他一直看着船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呢!要是近视眼怎么能看到这么远呢?”“对呀!”经灵这么一说,孩子们也点头认可。

“他不但不是近视眼,相反他的视力还很好呢,唯见长江天际流也证实了,因为李白看到了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呢!”机灵的雨佳再次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大家心悦诚服。

“可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我依旧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上。

“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的船,没有看其他的船。

”梦茜答道。

“李白一直看着朋友的帆船远去,想到难以见面了,心中的孤独感油不过生。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
黄鹤楼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鹤楼古诗背后的故事指的是一首名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

下面就是这首诗的背后故事: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贞元年间担任杭州刺史时与孟浩然相识。

杜甫出使东吴时,和孟浩然相约在黄鹤楼一别。

黄鹤楼是当时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武昌的西北山岗上,座落在鹦鹉洲之上,楼高五丈,因楼上常有黄鹤栖息而得名。

离别前夜,杜甫与孟浩然登上了黄鹤楼,欣赏着楼顶的黄鹤飞翔。

两位诗人相对而坐,把酒言欢。

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他们品味着美酒,谈论着人生、诗歌和友情。

此时,杜甫感触颇深,泪流满面,对孟浩然说:“楼下黄鹤,有时分飞,隐隐聊复犹
系此意矣。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惜
之情。

第二天,杜甫在下楼口留下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表达他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形容了鹤鸟的飞翔、春江的奔流,并借此来寄托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杜甫对于友情、时光和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黄鹤楼这一象征性的场景,将友情和离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动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赏的一篇古诗,它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友情和离别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诗
也成为了友情的象征,常常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通过这首诗,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友情的重视和赞美。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作品名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题材:赠别诗作品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词句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远的天际奔流。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
好友重逢
•故事开始于一个晴朗的春日,黄鹤楼上的孟浩然正在思考着自己的诗歌创作。

•这时,他突然接到了一个邀约,是他多年未见的好友刘禹锡邀请他到广陵赴约。

•孟浩然欣喜不已,立刻准备启程前往广陵,与好友相见。

旅途艰辛
•孟浩然踏上了征程,离开了黄鹤楼,来到了长江边。

•他乘船漂流在江水上,抬头望着黄鹤楼渐行渐远,思绪万千。

•途中,船只遇到了狂风暴雨,波涛汹涌,孟浩然倍感艰辛,但他心中对与好友重逢的憧憬使他坚定地前行。

广陵之约
•经过数日的奔波,孟浩然终于到达了广陵,与好友刘禹锡在一座古亭相见。

•两位好友相见之后,不禁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

•他们在广陵的小街上漫步,重温旧日的友谊,谈笑风生。

诗作互赠
•孟浩然向刘禹锡赠送了自己最新创作的诗篇,名为《送刘景文之东洛》。

•刘禹锡也不甘示弱,将他的新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交给了孟浩然。

•两位好友相互赞美对方的诗才,彼此欣赏与鼓励。

温暖告别
•在广陵的日子里,孟浩然和刘禹锡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离别之际,他们在古亭前深情的握手道别,表示再次相聚的决心。

•孟浩然乘船返回黄鹤楼,离开广陵但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感激和对创作的激动。

结束语
•孟浩然和刘禹锡的重逢之旅是一段充满友谊与温暖的故事。

•他们在彼此间的创作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共同成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两位创作者友谊的见证。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与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离别的不舍之情。

原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诗开篇点题,写出了友人孟浩然辞别之地——黄鹤楼。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仙人曾乘黄鹤经过此地,这也为这次离别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故人”一词,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情谊。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友人要前往扬州。

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

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春光的灿烂,也暗示了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美好和令人期待。

“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一直目送着友人所乘的船只渐行渐远,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形单影只,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友人的船上,不舍移开。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目光所及的最后景象,只剩下滚滚长江水向着天边流淌。

这里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仿佛也承载着诗人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绵延不绝。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悲伤,而是通过对送别场景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将离情别绪融入其中。

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以绚烂的春景衬托离情,乐景衬哀情,使离别的伤感更加强烈。

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通过对孤帆、碧空、长江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意境深远的历史佳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故事背景“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因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送别好友孟浩然而闻名。

故事发生在唐代,讲述了一位游子离乡背井、远赴他乡的艰辛历程。

二、故事内容在唐代的一个春日,诗人崔颢与好友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

两位才子临江而立,把酒言欢,畅谈诗赋。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孟浩然即将告别黄鹤楼,西去广陵(今江苏扬州)。

临别之际,崔颢感慨万分,为孟浩然写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崔颢以黄鹤楼为背景,描绘了故人离去的场景。

烟花三月的扬州,春意盎然,然而好友离去,让人倍觉凄凉。

孤帆远影,碧空无垠,长江水天一色,寓意着游子的孤独与艰辛。

三、故事意义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反映了唐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时代,离别往往意味着长时间的思念和牵挂。

崔颢与孟浩然的离别,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离乡背井的无奈,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此外,这个故事还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黄鹤楼、长江、烟花三月,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在古人的诗词中,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四、现实意义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把握当下,勿让时光虚度。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游子群体,关爱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在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总结: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离愁别绪的历史佳话。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友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游子离乡的艰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
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开元十六年,他准备到长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来到湖北的黄鹤楼。

孟浩然来到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早就认识,李白赞赏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表达了李白的钦佩之情。

这次在黄鹤楼相见,两人自然兴奋不已,登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水,眼前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百花争艳,百鸟鸣啼,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浓浓的春意,又怎能不令人赞叹。

在黄鹤楼,孟浩然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时光,他要从此地顺江而下,去美丽的扬州城。

李白前来送行,他站在岸边,看见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有滚滚的江水不断向东奔流,李白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