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四川省眉山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眉山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眉山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2021.1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涵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阅历,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从中国油画进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受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进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连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成功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训练理念和训练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全部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很多重要的历史大事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始终提倡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供应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气,缘由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进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提倡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见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2017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眉山中学2019届10月月考试卷【语文】一、语言基础与常识部分。

(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gě)挥斥.(chè)虱.子(shī)团箕.(jī)B、杞.子(qǐ)隽.永(juàn)青荇.(xìng)遏.止(è)C、遒.劲(qiú)琼葩.(bā)灶.火(zhào)舌苔.(tāi)D、鄙.陋(bǐ)忸怩.(nǐ)凌侮.(rǔ)彳亍.(chù)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惆怅菲薄呕歌榆荫B、荆棘笙萧沉淀题要C、凄婉竟然亚州朗颂D、揣摩斑斓浮藻家具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遗憾绯红中流底柱剑拔驽张B、朦胧迷惘激浊扬清咄咄逼人C、峥嵘妖娆揠旗息鼓天伦续乐D、缥渺想象金壁辉煌娓娓动听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

②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令人遗憾!③他本来只想拍一部短片,回来发现题材太过庞大,于是,拍了一部长片。

A、改头换面改弦易辙改弦更张B、改弦易辙改弦更张改头换面C、改弦更张改头换面改弦易辙D、改弦易辙改头换面改弦更张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教育最新K12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教育最新K12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眉山中学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 颤.(zhàn)抖否.(pǐ)泰愆.(qiān)期夙.(shù)兴夜寐B.愀.(qiǎo)然管弦.(xuán) 夹.(jiā)袄颓圮.(pǐ) 殒.身不恤(yǔn)C.惩.(chénɡ)创弄.(nòng)堂山阿.(ē) 葳蕤.(ruí) 蓊蓊..(wǒnɡ)郁郁D.参乘.(shènɡ) 瞋.(chēn)目浸.(jìn)渍游说.(shuì) 横槊.赋诗(shuò)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苍茫樊笼一窝蜂开诚布公浅尝辄止B.会晤落漠打磕睡无动于衷义愤填膺C.山冈遨翔橘子洲以身作责戮力同心D.诛连嘉宾催化剂终南捷径一股作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肥胖不止..是一种臃肿的状态,更是一种疾病,它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

B.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C.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D.如今,视觉文化正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医学研究表明,气温骤降或突然由温暖的环境来到寒冷的环境,往往会诱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B.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长、短途自驾游客大量增加,出现了新一轮的旅游高潮。

C.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

2019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2019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眉山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A卷和B卷,A卷共100分,B卷共20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相应位置。

3.A卷的第Ⅰ卷答题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答题无效。

A卷(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分,每小题2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执拗.(ào)刹.那(chà)忍俊不禁.(jīn)B.匿.名(nì)绮.丽(yǐ)强聒.不舍(ɡuō)C.阔绰.(c huò)菜畦.(qí)相形见绌.(chù)D.藻.饰(zǎo)惩.戒(cén)袅.袅烟云(niǎo)2.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骸骨妇儒皆知花团锦簇B.烦躁苍海桑田温声细语C.测隐穷愁潦倒正襟危坐D.癫狂张皇失措因地制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学生成绩优秀,应该归咎..于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我的令尊..大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坚持去跳广场舞,身体棒棒的。

C.货运飞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货物运载为主的飞船,一次能装载6吨多物资。

D.九年级开展了“爱我东坡”活动,同学们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了老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5.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山中学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

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

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

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

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

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

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

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

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

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

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

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

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

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

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编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

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

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

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 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 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 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 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 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 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 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 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 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就有可能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答案】1. D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因果不当,文中有“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的信息,可知各地民歌存在差异与文字出现无关。

B项,“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也有物质方面的诉求。

C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说法”错误,相关在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

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

故选D。

【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项,“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错误,“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并非文中的论点;两者之间也不存在论证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这是因为战乱频仍”以偏概全。

文中有“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的信息,说明战争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垃圾刘国芳六楼又下来了,倒垃圾。

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

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

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

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

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

”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

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

”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

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

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

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

”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

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

”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

”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

”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

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

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

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 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初显了人物性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六楼又下来了”,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

D. 从艺术效果看,小说结尾的安排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深化了小说主题。

5. 小说以“垃圾”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