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学案5

合集下载

童趣教案 《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 《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童趣》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童趣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5篇《童趣》优秀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童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七年级学生入学后所学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搞机械的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法应灵活多变,应启发学生主动求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文白互译——品读课文——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读中体会“趣”。

3、翻译课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通假字、多义词、成语、省略句)4、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翻译课文,在译中激发“趣”。

能力目标:1、学会学习文言文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力。

教学方法:创造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文白互译法、品读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借助观察、想像发现美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生活乐趣。

5、读议结合,感悟作者的“趣”,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要点: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把你不会翻译的地方圈画出来。

一、导入新课: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母:S、M,让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生回答),教师表扬学生后引用毛泽东诗文《咏蛙》中的诗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为《童趣》一课,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7.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美。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中心思想: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发现美好,培养写作兴趣。

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应重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童趣》。

内容包括:课文《童趣》的阅读与理解,学习生词、短语,掌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词、短语,提高语文素养。

2. 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童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对童趣的认识,学会珍惜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b.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生词的预习情况。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词、短语。

b. 老师讲解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

c.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描绘童趣的场景。

3. 例题讲解a.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

b. 老师示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老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导解题方法。

5. 小组讨论a.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童年时的趣事。

b. 各小组挑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b.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童趣2. 生词、短语3.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童趣。

b. 仿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2. 答案a. 童趣:在草地上捉蝴蝶、在小溪边捞鱼、在雪地里打雪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童年》、《夏洛的网》等关于童年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童趣,丰富情感体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第5课童趣教师寄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②昂首观之.()③使之.冲烟而飞鸣()④蹲其.身()⑤观之.,兴正浓()⑥驱之.别院()二、理解探究1、(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三、合作释疑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⑶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⑷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⑸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4、学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趣》章节进行设计,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通过描绘儿童生活中的趣事,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课文分析: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趣味生活,包括家庭、学校、户外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趣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

2. 教学重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儿童歌曲,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引入课题。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难点。

(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童趣的美好。

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描绘童趣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童趣的作文。

5. 小组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作文中的趣事,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知识点:生字词、课文内容、童趣描绘方法3. 结构图:生活场景——观察——发现——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堂所学,描绘自己的童年趣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

2. 例题讲解: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描绘童趣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童趣的作文。

4. 作业设计: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word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童趣》精品学案内容预览:第5课童趣教师寄语: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童稚()鹤唳()怡然称快()土砾()丘壑()癞虾蟆()藐小()项为()之强()2、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鞭数十,驱之别院()以虫蚊为兽()项为之强()兴正浓()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3、指出加粗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 必细察其纹理()② 昂首观之()③ 使之冲烟而飞鸣()④ 蹲其身()⑤ 观之,兴正浓()⑥ 驱之别院()二、理解探究1、(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三、合作释疑3、学生集体背诵全文,思考、交流:⑴ 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1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⑵ 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⑶ 第4段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⑷ 课文分叙部分描写了儿时哪些“物外之趣”?⑸ 文中有哪些描写作者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4、学生合作探究: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

最新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导学案

最新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导学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5《童趣》精品导学案字词空间一、掌握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童稚(zhì) 藐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怡然(yí)称快丘壑(hè)虾蟆(hámа)鹤唳(lì)云端童稚(zhì)凹(āo)凸(tū) 土砾(lì)壑(hè) 庞(pá)然大物二、辨别字形拟(nǐ)拟人砾(lì)土砺似(sì)似乎砺(lì)磨砺三、词语解释(一)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二)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三)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四)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五)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六)果如鹤唳云端。

(唳,鸟鸣。

)(七)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

壑,山沟。

)(八)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九)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 (十)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十一)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十二)徐喷以烟。

(以,用。

)(十三)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十四)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十五)以草为林。

(以,把。

)(十六)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十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十八)驱之别院。

(之,它。

指癞蛤蟆。

)四、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下面句子中朗读的停顿。

(一)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二)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三)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四)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五)作/青云白鹤/观。

(六)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童趣》教案篇一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二、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学生:1、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2、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3、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1、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并积累。

3.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
1、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2、自主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童稚( ) 藐( )小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壑( ) 庞( )然大物虾()蟆( ) (二)朗读课文
第一次:读出文言味:要求自由朗读,摇头晃脑地读。

第二次:读出回忆味: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而又饱含愉悦的感情读。

第三次:读出故事味:读得有情有境,有张有弛。

第四次:读得滚瓜烂熟:限时抢背。

二、译读增“趣”。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一)解释词义
1、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
3、项()为之强
4、果()如鹤唳云端
5、以丛草为林()
6、兴()正浓
7、方()出神8、驱()之别院
(二)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夏蚊成雷:心之所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呀然一惊:
(三)一词多义
1、物外之.趣
2、细察其.纹理
3、徐喷以.烟
4、为.之
怡然称快
驱之.别院蹲其.身以.丛草为林尽为.所吞(四)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

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联想创“趣”,学生展示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3.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4、“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六、课内检测
1.给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项为之强。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

()
③盖一癞虾蟆。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
2.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②超出事物的本身。

()
③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④未染色的帐子。

()
3.你能根据下面句子中数词的使用情况,总结一下这几个句子使用数词的规律吗?
①见二虫斗草间。

②盖一癞虾蟆。

4.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5.填空
①默写句子。

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拔山倒树而来。

②文学常识。

《童趣》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 代文学家。

6、中考体验
驱蚊清游戏主人
一道士自夸法术高强,做得好去问符。

或请得以贴室中。

至夜蚊虫愈多,往咎道士。

道士曰:“吾前往观之。

”见所贴符曰:“原来用得不如法耳。

”问:“如何用法?”曰:“每夜赶好蚊虫,须贴在帐子里面。


1、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夜蚊虫愈多,往咎道士。

2、写出这则笑话包含的道理
本文讽刺了像道士那样的人,
本文讽刺了像买符者那样的人。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何天真烂漫的情趣,真切的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总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一“趣”贯穿,构思独特而奇巧,脉络清晰;儿童化的语言生动、质朴、自然。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