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合集下载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为《童趣》一课,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7.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美。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生字词:略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中心思想:感受童年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发现美好,培养写作兴趣。

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应重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

《童趣》的教案设计【】

《童趣》的教案设计【】

《童趣》的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童趣》一课。

该文描绘了童年时光的欢乐,通过作者的回忆,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童年的美好。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童年趣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动描绘,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童年趣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感受作者描绘的童年场景。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b. 对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童年趣事,提供例句,让学生模仿。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段童年趣事。

6. 小组交流: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童趣》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重点句子:①②③4. 描述童年趣事的要点:生动、具体、有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个你最喜欢的童年游戏,不少于100字。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童年游戏是跳皮筋。

那时候,我们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脚踩着橡皮筋,手舞足蹈。

皮筋忽高忽低,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每当成功跃过一个个挑战,我们都会欢呼雀跃,仿佛战胜了世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

《童趣》教案设计童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童趣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童趣的赏析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童趣的喜爱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童趣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创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童话故事、儿童画、童谣等。

2. 教具准备:PPT、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童趣的音乐,营造出欢快、愉悦的氛围。

2. 导入讨论教师出示一幅儿童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童趣的元素?为什么你觉得这幅画很有童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输入新知通过PPT展示童话故事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童话故事中常见的童趣元素。

4. 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幅儿童画或读一则童话故事,进行赏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思考并记录他们认为是童趣的元素,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5. 呈现成果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结合具体的儿童画或童话故事进行诠释和讲解。

6. 拓展延伸教师播放一首童谣,引导学生跟读并进行情感体验,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一首童谣并进行表演。

7.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学生:“你对童趣的理解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童趣对你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则童话故事或儿童画,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赏析心得或进行创作,并将作品带到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童趣的概念和要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童趣》教案设计(网友来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童趣》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吴承恩及其作品《西游记》的背景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童趣》,使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童趣》是《西游记》中的一篇独立章节,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在取经路上的一段趣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和讽刺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对《童趣》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把握人物形象。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趣味点和寓意,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3.4 教师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西游记》原著及相关辅导资料。

5.2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资料,有关《西游记》的讲座和解读文章。

5.3 实体资源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2 互动环节设计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4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2课时完成教学。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童趣》教学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童趣》教学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童趣》教学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童趣》。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童趣》的阅读与理解,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童年游戏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哪些童趣?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自己从课文中感受到的童趣。

4. 精讲细读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七、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生字词:趣味、童年、游戏、天真、烂漫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写作特色: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时期的趣事的作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发挥想象,写作文。

2. 拓展延伸:收集有关童年的诗歌、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童趣》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趣》章节进行设计,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通过描绘儿童生活中的趣事,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 课文分析: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在不同场景下的趣味生活,包括家庭、学校、户外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文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趣的美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

2. 教学重点:课文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儿童歌曲,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引入课题。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课文难点。

(3)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童趣的美好。

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描绘童趣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童趣的作文。

5. 小组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作文中的趣事,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童趣》2. 知识点:生字词、课文内容、童趣描绘方法3. 结构图:生活场景——观察——发现——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堂所学,描绘自己的童年趣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童趣。

2. 例题讲解: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描绘童趣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童趣的作文。

4. 作业设计: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

《童趣》教案设计(通用14篇)《童趣》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精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擅长观看,擅长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挨次,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①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把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看、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预备这是同学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前让同学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简单把握了。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考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怪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很多的趣味。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

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看、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

它告知我们,只有观看得认真,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第一遍,老师范读;其次遍,老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同学读一句(为使同学正确地把握停顿)第三遍,老师大声读,同学小声跟读;第四遍,同学齐读。

留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要把握文言文的规律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殊加深印象记住的。

老师根据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

重在讲清方法。

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依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

《童趣》教案优秀5篇《童趣》教案篇一一、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二、教学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学生:1、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2、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3、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1、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

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趣》教案设计(优秀8篇)译读梳理、整体感知篇一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丘壑(hè)癞虾蟆(há 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g)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

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⑴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童趣》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熟悉带有十六分音符及带有附带音符的节奏,并且能够准确的读出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

二、通过演唱,熟悉北京儿歌的风格。

提高学生吐字、咬字的能力。

三、利用拍手游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创编各种拍击动作,提高创编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完整的演唱歌曲二、第四与第五小节之间的衔接,要注意音高的准确性教具准备电子琴、打击乐器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感受歌曲学习歌曲1、随音乐律动2、师生问好1、教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奏这首乐曲。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每一遍之间不同的情绪。

(表演后提问、并请学生回答)1、教师用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前四小节节奏,请学生模仿。

2、请学生用不同于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演奏这段节奏。

3、欣赏歌曲。

要求学生记住歌曲的名字。

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自己,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来。

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歌曲教学做铺垫。

通过模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对每一次聆听都应该提具体明确的要求。

4、教师板书课题,并且介绍歌曲风格(说唱风格)以及歌曲名称的含义。

5、再次聆听歌曲。

记住前四小节说的歌词是什么。

欣赏后,教师要提问。

并且会要求学生反复的配合肢体语言说出这些歌词。

6、请学生随范唱轻声学唱歌曲(教师注意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采用灵活的方法加以纠正)7、难点:第五小节的第一个音,学生很难唱准。

(前面说的部分一定要固定音高,把音固定在2 上,这样后面的3就容易找了)1、学生边演唱歌曲,边玩打花巴掌的游戏。

(可以改变拍手的节奏,对音乐游戏进行改编)2、部分分学生进行表演。

(注意两人之间的配合及与乐曲节奏之间的配合)经过几次聆听之后,学生对于歌曲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这就使得接下来的演唱对于学生来讲变的比较容易。

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有音的高低变化。

和歌曲的演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利用游戏法巩固歌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话说童年,拓展延伸篇三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童趣》教案篇四教学目标:表现少年儿童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课型:唱歌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风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好歌(做手势)。

二、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苏珊娜》。

三、新课教学:1、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答)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生答)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答)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了;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别提有多美了。

板书:四季童趣2、多媒体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总体情绪。

3、学唱曲谱:(1)难点节奏及旋律练习(2)教师范唱旋律,学生轻声跟唱。

(3)学生跟琴模唱旋律,教师在重点处加以引导。

(4)拍手齐唱旋律。

4、歌词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2)跟录音哼唱歌词;(3)跟琴演唱歌词(前奏休止符拍手表示);(4)有感情地分甲、乙组演唱歌曲(注意力度记号)。

5、表现歌曲:(1)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2)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3)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4)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时间均为五分钟)6、各组成果展示。

7、教师小结略过。

《童趣》教案篇五教学目标: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资料:长干里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

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

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

(字音)⑴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

(停顿)⑴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唳(lì)怡(yí)凹凸(āotū)壑(hè)癞(lài)虾蟆(háma)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a、自由朗读课文;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果(果真)林(树林)兴(兴趣)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③、阅读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