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四首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苑”,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首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绝句》和柳宗元的《江雪》。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山居秋日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访问故人庄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田园生活的珍视。
3. 杜甫《绝句》: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忧虑。
4. 柳宗元《江雪》:以江雪为题材,展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四首山水田园诗,感悟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2. 分析四首诗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古典诗词进行表达和创作,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的艺术特色、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幅山水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田园诗。
2. 新课导入:介绍四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地位。
3. 诗词诵读:全班同学齐读四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四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山居秋暝》为例,讲解如何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水田园诗四首2. 板书内容:王维《山居秋暝》:秋日山居,向往田园孟浩然《过故人庄》:友情、田园,珍视人生杜甫《绝句》:山水忧国,抒发情怀柳宗元《江雪》:孤独寂寞,江雪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粤教版选修一 《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件 (共44张)

炼字
•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 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 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 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 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 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 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 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 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 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 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 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 字。
•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 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 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 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 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 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 中终老此生。
•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 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 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 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 “驱” 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
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 “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 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 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 都在发声。说“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 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 一起来了。
• ⑵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 ⑶ 语言特点——清新香古色, 也把我们带到了“古诗诵读”天地。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我们 一起读一读。(齐读)。
•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
•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遭受弃置南下经过 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5 山水田园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5.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 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 慰平生的喜悦。 鉴赏思想情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 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 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辛弃疾曾经在抗 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 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 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美文赏读 开卷读山川
只因沾了些书生气息,便有了囊中羞涩的困境。那日, 偶然读到清代张潮的句子“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 文章”,心中竟豁然开朗。想那历代圣贤文豪,哪一个不是历 览名山大川,撷以山水之性灵,铸就千古之绝唱?我何不徜徉 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足不出户而饱览古今之钟灵、万里之绮 绣呢?
3.《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储光羲的生活经历较为曲折。他登进士第后任安宜等地 县尉,不久辞官归乡,曾与王维等人隐居终南山多年。旋又出 仕,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接受伪职。后因此而被贬窜南 方,卒于贬所。在贬职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 创作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不少反映 田园生活的诗篇。如《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等,是其 直接写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由于诗人想表达的是 返璞归真、养性怡情的思想,言玄理的成分较多,艺术上并不 成功。
隐含的意义是:①有月相随,可慰孤寂之心。②见月 更起相思之情,引起千愁万绪。
2.《终南望余雪》一诗炼字精准,尤其是“积雪浮云 端”一句,请你体味“浮”字的妙处。
【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来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 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 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样才有“浮” 的感觉。“浮”字既写出终南山的高,更写活了积雪,使画面 富有动感。
山水田园诗四首 (2018.2)

山水田园
『山水诗』 『田园诗』
(宋)谢灵运
(晋)陶渊明
•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 •隐居生活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 •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
原因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 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
山水田园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问:为什么有“悔读书”的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 想法呢?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一、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 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二、山中人“正”而不邪,置身山中 的诗人也感受到人正心平。使他能够 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
•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
•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孟诗写景兼具抒情,抒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 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结句直抒胸臆 ,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
山水田园
储光羲(约706~约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 (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
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 参军。他带着妻子前往,走到河南阌乡县时突然得 疾而死,时年64岁,葬在洛阳。韩愈撰写了墓志铭。
山水田园
孟游 郊终 即长山高南 南 此风中峰山 山 悔驱人夜塞 读松自留天 书柏正景地 ,,,,, 朝声路深日 朝拂险谷月 近万心昼石 浮壑亦未上 名清平明生 。。。。。
◎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
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等县尉。仕宦不得 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迁监察御史。
山水田园诗四首ppt实用课件11

理解用词之妙
终南山在长安的北面,“林表”“明霁色” 似乎不太合理,但“林表明霁色”却被许多 诗家赞同,请说说的原因。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下之时 的“霁”。诗人说的是林表上有阳光,而不说林 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 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 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 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 “暮”字。
终南山望余 雪祖咏
终南望余雪 注释:
祖咏
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
终南阴岭秀,南 阴岭面:终南山的北面
积雪浮云端。林表:树梢
林表明霁色,霁色:雨雪初晴的阳光
城中增暮寒。
赏析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 并预感到城日暮,将更加寒冷。
前两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 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 漂浮在云端。
思想内容:储诗与陶诗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位诗 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 漏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 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两首诗中都刻画 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写栩栩如生。
手法不同: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陶诗开 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 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 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平 淡自然,反璞归真自意亦不如陶诗。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
往,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如储光羲 《田家杂兴八首》。 常用手法:白描手法 借景抒情
山水田园诗四首

山水田园诗四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参见教科书“阅读向导”(三)]二、终南望余雪1.作者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
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山水田园诗”,具体内容为四首经典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江南逢李龟年》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 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欣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在四首诗歌中的体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山水田园诗四首。
2.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师简要介绍四位诗人及诗歌背景。
3. 第二环节:诗歌鉴赏(1)分析《山居秋暝》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哲理美。
(2)讲解《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写景手法和诗人的闲适生活。
(3)解读《江南逢李龟年》中所表达的朋友情谊。
(4)探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4. 第三环节:实践演练(1)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四首《山居秋暝》: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积雨辋川庄作》:写景手法、闲适生活《江南逢李龟年》:朋友情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忧国忧民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从四首诗歌中任选一首,分析其诗歌特点和美感。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1)示例:《山居秋暝》。
该诗描绘了秋日山居的宁静景色,展现了诗人王维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四首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宿建德江》、《钱塘湖春行》、《夜雨寄北》。
具体内容包括:1. 《过故人庄》:理解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 《宿建德江》:分析诗中的写景手法,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意境。
3. 《钱塘湖春行》:把握诗中的动态描写,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夜雨寄北》:理解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背诵四首山水田园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
2. 学会分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抒情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意,感受美好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田园风光,引起兴趣。
2. 诗词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四首诗,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3. 诗意理解:教师讲解四首诗的背景和诗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美好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过故人庄》中的写景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宿建德江》中的写景手法,进行课堂讨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田园诗四首》2. 内容:a. 诗歌及作者b. 四首诗的主要意境c. 写景手法和抒情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b. 分析《钱塘湖春行》中的动态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2. 答案:a. 背诵默写答案略。
b. 《钱塘湖春行》中的动态描写有:早莺、新燕、暖树、春泥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请用一句话概 括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写景是以自己在终南山的主观感受
来写景的。终南山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 雄奇险怪的特点。 通过写景和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归隐 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对比此诗与王维的《终南山》,说说两首诗 在意境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意境上的区别
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 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
表现手法的不同
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王诗移步 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 霭入看无”;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 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抒情。写景以静态 为主,诗人立足点未变;抒情采用类比抒情,如 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 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 活的向往。
朗读这首诗,说说哪些字用得奇险,似不合实 情,却又用得非常好?
“南山塞天地”的“塞”字用了夸张的手法, 写终南山冲塞天地,终南山没有那么高大,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 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 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 空间。因此,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 特感受,虽“险”而不怪,非常妥帖。
理解用词之妙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说到: “日日雨 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 家张屏新。”结合这首诗看祖咏的《终南山 望余雪》中的第三句,说说“霁”字的准确 性。 从贾岛的诗看,从长安遥望终南山,阴雨天 是看不清的,就是在晴天也不太容易,只有 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 以一个“霁”字反映了客观的真实性。
深谷昼未明
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 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这两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 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 发现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 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 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 出。这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 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 风。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 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如储光羲《田家杂兴 八首》。
常用手法:白描手法
借景抒情
山水诗特点
思想内容: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 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2、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 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 《望终南山》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语句分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这四句是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 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 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 打算在终南山终老此生。
背诵陶源明的《归园田居》,试比较 它与储光羲这首诗思想内容与手法的 异同。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 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 得返自然。
思想内容:储诗与陶诗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位诗 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 漏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 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两首诗中都刻画 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写栩栩如生。 手法不同: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陶诗开 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 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 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平 淡自然,反璞归真自意亦不如陶诗。
理解用词之妙
终南山在长安的北面,“林表”“明霁色” 似乎不太合理,但“林表明霁色”却被许多 诗家赞同,请说说的原因。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下之 时的“霁”。诗人说的是林表上有阳光,而不 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 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 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 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 结句中的“暮”字。
田家杂诗八首(其二)
储光羲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猎。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706-约762)润州延
陵人(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 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 (72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陷 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 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语句分析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猎。 这四句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 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才闲适生活。
语句分析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具体写田园生活的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 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种满了 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 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 我的屋宇。
日月石上生
日月并提,并非日月并生,而是诗
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 升,先是露出半轮,仍旧再冉冉升起, 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上“生”出。
高峰夜留影
“夜”与“影”不能同时出现, 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 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 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时,终南山 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辉。
意象:日暮
到傍晚,太阳下山,没有了白天的烦躁,静 下心来,人们特别渴望和亲人相处时的温馨。 所以日暮通常都和游子的思乡思亲联系在一 起。 这首诗当中的“日暮”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感 情,并且因为它和表现漂白之感的小舟联系 在一起,就更增加了一份愁情。
相关资料
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字“近” 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 也。 (清张谦宜《幺见斋诗谈》,上海古籍出 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②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 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 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 版) ③“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 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 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 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 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 有“愁”字在内。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祖咏
作者简介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
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 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 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 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理解用词之妙
有人说“积雪浮云端” 中的“浮”用 得很好,说说你的看法。
积雪不能浮在云端,但在这里,“浮”是说 终南山的北面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 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 寒光闪闪,所以给人以“浮”的感觉。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统摄全 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作具 体分析?
思考:日暮为什么会撩诗人新的愁绪呢? 请结合下列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兮,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 思?(《诗经· 君子于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 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 楼》
孟郊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 早年屡举进士不第,贞元十四年(798)登 进士第,贫寒至死,他性格孤僻耿介,诗歌 苦涩丰厚矫激,以苦吟著名,语言追求奇险, 内容深刻警辟。韩愈评他的诗为“横空盘硬 语,妥帖力排奡”,苏轼评他的诗是“诗从 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 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 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 他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艺术上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 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 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代表作有《春晓》、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 张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