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价值理论说到资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和剥削机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劳动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
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实现过程,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在经济中的地位,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抵制和反抗。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使劳动得到合理回报。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
通过对劳动价值的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也在于揭示了商品经济中的对等交换原则。
只有在商品价值相等的前提下,交换才能实现。
劳动价值论使人们认识到,商品交换不仅仅是物品的互换,更是劳动的互换,价值的对等交换。
这为人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过于强调劳动时间,忽视了劳动的质量和创造力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某些非劳动要素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实质,强调劳动者应当获得等价报酬,避免劳动力被剥削。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阐明了劳资关系中的对立冲突,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强调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可持续性,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局限性和危机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8篇资本论读后感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
在本文中以这三种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PDF版)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一、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一)简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是马克思经过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超越和蒲鲁东主义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二)对“达里蒙”货币理论的批判达里蒙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罪于货币的存在,归结于金银的特权地位,提出了“劳动货币”的解决方案,一克服生产和交换的矛盾(三)内容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二重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特殊性、自然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价值或交换价值是商品一般性、社会属性,是商品纯经济的或社会的存在形式关系: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2、首次科学的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生产交换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意义:正确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
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成为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物的主客观关系颠倒,即物对人的奴役,任何人的主体间关系的物化。
资本主义是典型的、全面的、深刻的异化社会(1)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商品的一种神化,在思想观念中把商品看作支配人类命运之神,从而加以盲目崇拜。
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神秘属性和对人的神秘控制力量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其最深的社会根源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2)货币拜物教货币形式: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用物的形式演变改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纯抽象的财富,货币成为具有支配人的活动的真实的权力由于货币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和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而被当作万能之物(3)资本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给人一种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它本身就具有增殖能力,能动的生产出财富这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一种强权和欺骗成立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4、对价值形式理论的初步阐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考察了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指出货币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交换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没有对价值形式作系统考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只是简单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价值形式的全部理论,还有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从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变革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理论创立过程①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工资》等著作中对剩余价值初步研究②《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科学的制定剩余价值理论③《资本论》对剩余价值理论深化与完善,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二)内容1、科学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使资本增加值,增值,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资本运动的两个阶段:一、货币G——商品W(形式平等)二、商品W——货币G'(差额形成)价值增值必须是在劳动力商品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概念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资本的趋势: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加以结合既要使工作日延长到最大限度,又要使同时并存的工作日达到最大数量(绝对)一方面要使必要劳动时间和必要工人人数减少到最小限度(相对)3、揭示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不变资本:劳动之前就存在的部分可变资本:可以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的生活资料三、《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1867年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竞技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1)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前提和本质特征:资本原始积累(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特征①资本主义生产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商品生产(与简单的商品生产相对应)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考察)③科学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发展生产力)及其作用④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二)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大发展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唯物史观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1)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2)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3)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1)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生产(2)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为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策略作了理论论证(3)在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命运的同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科学预测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计划地生产和劳动、按劳分配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四、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一)资本积累理论从资本主义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级是财富的积累,一级是贫困的积累考察资本原始积累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有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资本论作业题

《资本论》作业题第一专题:《资本论》导论及劳动价值理论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
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相互关系之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2、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1、含义: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2、实践意义:这观点指导我们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人类社会从原始开始,一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质 的不 同 。 是 说 , 里 本 质 上 不 存 在 “ 产 阶 就 这 资
级 自 由化 ” “ 想 僵 化 ” 一 类 的 问题 , 的 倾 和 思 那 总 向是 想 把 这 一 重 大 的 现 时 理 论 问题 搞 得 清 楚 些 。 具 体 说 到 后 一 线 索 展 开 以后 , 要 认 真 加 以 需
在 笔 者 看 来 ,立 足 于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实
化 背景 下 , 国 经 济 学 界爆 发 的 新 一 轮 劳 动 价 值 中
理论 的 大 论 战 ( 依 笔 者 看 , 样 的 判 断 不 太 符 合 ! ) 。 起 是 江泽 民 总 书 记 亲 自 这 倡 导 的 ,意 在 引 导 人 们 展 开 更 加 开 阔 的 视 野 , 从 而 为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铺 平 跨
马 克 思 当 年 研 究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与 生 产 关 系时 曾经将 “ 动” 述 为“ 资本 ”他指 出 , 劳 表 非 , “ 本 只 有 同 非 资本 , 资本 的否 定 相 联 系 … … 才 资 同
素 的 关 系 如 何 ?( ) 技 工作 者 的 劳 动 、 理 劳 动 2科 管 和 第 三 产 业 的 劳 动 是 否 创 造 价 值 ? ( ) 会 主 义 3社 社 会 的 劳 动 和 劳 动 者 有 什 么 新 特 点 ? ( ) 样 理 4怎 解按 劳分配 与“ 生产要素分配 ” 按 的关 系 ?② 深 化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劳 动 和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的 认 识 的 讨 论 , 然 还 有 继 续 和 深入 进 行 的 必 要 。 显
均 利 润 率 形 成 , 学 技 术 和 科 技 工 作 者 在 生 产 力 科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门 见 山 , 于 直 接 面 对 现 实 生 开 便 活 中 的现 象 与 问 题 。 从 现 阶段 组 织 劳 动 的 特 定 而
生 产 方 式 做 比照 : 一 种 , 国 已 经 建 立 了巩 固 第 中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 本 形 式创 新 等 问题 均 有 重 新 思 考 之 必 要 。 资
一
、
深 化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需 要 结 合 讨 论
动 。 而 并 非 是 经 济 学 界 因 信 仰 危 机 所 爆 发 的 争 论 。从 讨 论 的侧 重 点 看 , 述 两 条 研 究 线 索 中属 上 于 后 面一 条 线 索 的更 多 些 , 也 说 明讨 论 具 有 鲜 这 明 的时 代 特 征 和 现 实 意 义 , 改 革 开 放 最 初 年 代 与
的 思 想 解 放运 动 背 景 下 的 那 些 讨 论 相 比 , 经 有 已
资本理 论
关 于 深 化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劳 动 和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认 识 的讨 论 , 已经 进 行 一 年 多 了 。 笔 者 看 , 就 讨 论总体上是沿 着两条线索 展开 的 , 是正确认识 一
解 决 的 疑 问 , 要 是4 方 面 : 1 是 否 所 有 的 劳 主 个 ()
值学 说 ) 有 人 认 为 , 是 2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国 际 。 这 0 0
共 产 主 义 处 于 新 的 低 潮 、 国 经 济 体 制进 一 步 深 中
动 都 创 造 价 值 ? 造 价 值 的劳 动 和其 他 诸 生 产 要 创
的社 会 主 义 制 度 , 产 资 料 作 为 剩余 价 值 的 吸 收 生 器 的功 能 , 度 性 的 存 在 条 件 不 再 存 在 ; 二 种 制 第
生 产 方 式 出发 来 探讨 价 值 形 成 与 创 造 过 程 , 从 即 “ 劳 动” 发 , 从 “ 动” 对立 面来 反观 “ 非 出 即 劳 的 劳 动 ”或 许 也 是 可 供 一 试 的 研 究 途 径 。 ,
世 纪 前 进 之 路 , 便 在 应 对 全 球 化 挑 战 中赢 得 主 以
① 邱海平 :关于 新一轮 劳 动价 值理论 的争论》 载 于《 南社会 科 学)02 第 1 。 《 , 河 20 年 期 ② 卫 庶 整 理 : 深 化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劳 动 和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的 认 识 / 分 来 稿 综 述 》 载 于 《 民 日报 } 0 2 - Y2 《 部 , 人 2 0  ̄2 J 8日。
维普资讯
践 , 接 从 “ 动 ” 入 讨 论 , 析 现 阶段 已 经 存 直 劳 切 分
转化 为资本 了。
在 的劳 动 差 别 , 业 结 构 变 动 中 的 价 值 创 造 与 平 产
现 在 我 们 试 着 用 这 弼 种 意 义 与 中 国 目前 的
维普资讯
考 20 0 2年第 7 7期 ( 总第 15 期 ) 63
缝 鳖
从 劳 动 价 值 理 论 说 到 资 本 理 论 研 究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吕 炜
摘 要 结 合 讨 论 资 本 理 论 将 有 助 于 劳 动 价 值 讨 论 的深 化 。研 究 的 目的是 为 完 善 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提 『 论 支 持 。 中 国特 色 的政 治 经 济 学 针 对 资 本 理 论 的研 究 应 从 共理 制度 论 和 机 制 论 两 个 层 面 展 开 。 面 对 经 济 全 球 化 挑 战 和 世 界 经 济 新 变 化 , 国市 场 化 战 略 、 中
和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劳 动 价 值 论 ( 称 重 新 认 识 坚 或 持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学说 ) ;二 是 如 何 以 马 克思 主 义 劳 动 价 值 论 为 理 论 武 器 回答 现 实 问题 ( 称 或
如 何 结 合 新 的 实 际 研 究 和 认 识 马 克 思 的 劳 动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