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壮族铜鼓鼓点与挑绣几何图案同一性共20页文档
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音乐调查

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音乐调查作者:罗柳青来源:《大观》2020年第06期摘要:铜鼓和山歌都是广西的重要文化符号。
八桂大地上很多少数民族在举办各类仪式庆典时仍然保留敲铜鼓、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的传统习俗,铜鼓以特有的方式继续参与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
文章通过对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习俗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现状,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发展其中的音乐性和人文风俗在当下传承方式上的合理性,对保护和传承铜鼓山歌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铜鼓;山歌;文化符号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19年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东兰县壮族铜鼓山歌文化的音乐调查”(2019XJ22)研究成果。
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以壮族为主要人口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其中,铜鼓山歌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铜鼓在当地,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具有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壯族村寨里,现如今仍保留着在重要的日子中击打铜鼓助兴的习俗,铜鼓与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是息息相关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兰县的壮族人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发挥出了独特的创造力。
一、东兰县壮族铜鼓音乐调查(一)铜鼓的用途东兰铜鼓主要使用于歌圩、集会、祭祀等一些场合中,逢重大的节庆日都要敲打铜鼓助兴。
每到春节前后,各个村寨都把自家的铜鼓抬出来,与隔壁村寨隔着山河对擂,鼓声接连不断,能持续上三天三夜。
打鼓活动充满了欢乐。
山间地头上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一起看比赛,评论鼓的声音和鼓的音质,比较打鼓的技术,场面好不热闹。
比鼓有规定,先停鼓就算认输,输方就要赠送赢方酒肉香火,认对方为师,祭其鼓为鼓王,因此打鼓对擂的双方谁都不甘示弱,场面极其热烈。
仔细观察鼓身的图案,发现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图案造型,其中青蛙的造型居多。
在红水河流域一带的东兰县的壮族聚居村落,每年正月都要举行隆重的“蚂拐节”祭祀活动,祭祀内容主要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壮族铜鼓舞与赛铜鼓

壮族铜鼓舞与赛铜鼓壮族铜鼓舞与赛铜鼓——广西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壮族村寨,节日里素有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风习。
铜鼓队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鼓面小)、音色浑厚的母鼓(鼓面大)各两面组成。
春节期间赛铜鼓时,各村铜鼓队常把铜鼓搬上岸边山头,隔河与对岸的队赛鼓,鼓手们奋力敲击,都想以洪亮的鼓声压倒对方,直至对方息鼓无声,方算取胜。
围观助兴的群众,用草笠为击鼓者扇凉。
入夜,人们持火把川流其间,更是热闹壮观。
壮族铜鼓舞,主要是以铜鼓特有的乐音、鼓点的变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击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添鼓舞的气氛,适应群众的审美心理。
目前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铜鼓吊挂在村前大榕树上,由四个青年持竹片敲击。
一面大皮鼓放置场地中心,鼓舞者双手持鼓槌或正击、反击,或转身、翻身,变换动作边击边舞,舞姿矫健、洒脱,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击铜鼓,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音调和谐,浑然一体,使鼓舞更加完美。
另外,表演中,常有两人和击大度鼓者相配合,一人肩扛竹筒,用竹棍敲打,另一人持笠帽为击鼓者扇凉,三人配合默契,穿插跳跃,绕鼓而鼓,非常别致、风趣。
苗族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吃牯脏”“苗年”“芦笙节”活动中表演。
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心,由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乐音效果。
舞者人数不限,经常是越百上千,围成几个大圆圈,合着铜鼓的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
苗族铜鼓的敲打方法,一般都有固定的鼓点、读法及呼喊声,由于群众非常熟悉这些鼓点和读法所包含的内容,所以鼓声具有“鼓语”的特点。
鼓手执双槌棒击鼓鼓点有专门的读法:“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
例如“翻高豆”,意为“赶斑鸠”,舞蹈表现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到田里驱赶斑鸠。
舞蹈动作有:在地边赶斑鸠、作抬腿赶、骑着马赶、拍掌转身下蹲甩腰赶斑鸠等4个动作。
又如“平冷潘拉冬高冬”,苗语意为“迎客舞”,表现主人以舞蹈欢迎客人的到来。
壮乡小铜鼓(艺术) (1)

时间:班级:执教教师:
主题
我是中国人
活动名称
壮乡小铜鼓
涉及领域
艺术、社会
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学习连续纹样的画法及配色的技能。
2.了解课前幼儿介绍壮族的风俗发情和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前幼儿介绍壮族的风俗发情和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二、教师示范连续纹样的基本画法,要求所画的花纹要整齐统一,能够自由选择颜色作画。
三、幼儿作画。
教师注意启发幼儿画出不同图案的铜鼓。可启发幼儿2人或3人一组共同设计。
四、组织幼儿互相评价作业,以壮族律动组合结束活动(可带领幼儿学跳壮族舞蹈)。
反思
批阅
难点:学习连续纹样的画法及配色的技能。
活动准备
1.课前向幼儿介绍壮族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艺术,使幼儿加深对壮族的了解。
2.小铜鼓图例一张,作业纸,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先出示示范图,引出幼儿的兴趣。接着讲述:“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心灵手巧,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设计出了许多有壮族图案特色的铜鼓。现在,我们也帮他们设计一些美丽的壮族铜鼓好不好?”
广西东兰地区铜鼓节奏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运用研究

广西东兰地区铜鼓节奏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运用研究作者:石钰华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11期【摘要】“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
”这样一句话足以说明中国乃至广西铜鼓文化的地位,可如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渐渐地被淡忘。
本文从介绍民族文化东兰地区铜鼓文化出发,在其基础上归纳总结铜鼓节奏的特点,并结合现状对铜鼓节奏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铜鼓文化;音乐;传承创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所有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而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广西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少数民族的总人数位于全国第一,最多的应数壮族和瑶族了。
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边和云贵高原的南边缘。
东兰县有最传统的民族舞蹈、文物古迹和最著名的铜鼓,拥有“铜鼓之乡”的美称,铜鼓是东兰地区民族文化,被壮族和瑶族人民视为珍宝,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光是铜鼓的类型就分为北流型、冷水冲型、万家坝型等多种类型,而且东兰县铜鼓的藏量大约有600多面,约占世界铜鼓收藏量的四分之一。
一、铜鼓的使用铜鼓的适用场合很多,使用功能也很多,依据各地的风俗,到现在它作为乐器还被大量的使用在一些婚庆、祭祀、建房和蚂拐节。
虽然铜鼓的使用场合很多,但几大重要的场合就数春节和蚂拐节了,壮族人把青蛙称为蚂拐,蚂拐节上主要举行的活动有崇拜、占卜等等的大型民俗活动,蚂拐节的最后还会举行盛大的蚂拐歌会,人们跳蚂拐舞,唱民歌,玩游戏和杂耍表演,进行通宵达旦的庆祝,所以音乐必不可少,铜鼓则是贯通全场的乐器。
许多喜欢音乐或者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或许大部分都研究过铜鼓,或是铜鼓的造型,或者是研究铜鼓的音响和节奏。
但关于铜鼓的谱例和节奏等方面,有大量的文献出版,有很多学者对其做过研究,解决了很多问题,对谱例记法做了更专业的改编。
东兰铜鼓的主要演奏形式为铜鼓的合奏,其演奏主要以四面铜鼓为主体演奏,以音色、音高来区分,两面鼓一组,所以村民们在购买时要考虑铜鼓演奏时的两两组合,成对的购买铜鼓。
壮族铜鼓传说与古代风俗习惯-文档资料

壮族铜鼓传说与古代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族群记忆,反映了一个民族曾有的民俗生活、习俗风尚。
壮族铜鼓传说也是如此,它反映了人类及壮族先民曾经经历过的“人祭”、“食老”等古老习俗,还反映了壮族民众使用铜鼓的相关习俗。
一、“人祭”习俗壮族铜鼓传说《红铜鼓》[1]139-152讲述的是一个女英雄的故事。
雷加夫妇住在九龙山下一个村庄里,他们有三个儿女,大儿子叫天轰轰,二儿子叫地沙沙,三女儿叫锦花花。
官兵常来这里抢劫金银、粮食。
大家在九龙山上建了一座鼓楼,安置了一个大铜鼓。
官兵一来,天轰轰就擂起大铜鼓,人们就联合起来抵抗。
官兵派人把铜鼓砸烂了。
皇帝带兵来攻,雷加夫妇战死沙场。
大家赶制铜鼓,一直不成。
锦花花情急之下把自己的鲜血洒进铜汁,终于炼成铜鼓。
敌人来犯,鼓声又起,官兵被打得大败,地沙沙杀了皇帝,锦花花却因流血而将死去。
她让大家把皇帝的头埋入地下,堆成一个土堆,把自己埋在土堆上,说是要永远压住皇帝,这就是现在的压皇岭。
后来,岭上长出一丛丛的红花,人们叫她映山红。
传说中讲锦花花割破自己手腕将血流进铜水里,铸成了大大的红铜鼓。
这是远古时期人类“人祭”习俗的映射。
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社会早期普遍存在着以人为牺牲祭祀神灵的习俗。
反映战国至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社会文化状况的云南晋宁石寨山文化就反映了人祭习俗。
石寨山M20:1贮贝器的盖上铸有奴隶主杀人祭祀的场面。
祭祀场地中央迭放着大小不等的三面铜鼓,有裸体奴隶被缚于铜鼓旁边的柱上,将要被杀;另一奴隶已被砍头;还有一个奴隶手脚被缚,正被前后两人拖往场中受刑。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杀人祭铜鼓的场面。
石寨山文化反映出古时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也存在着人祭习俗。
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人祭习俗的相关记载。
如《左传》中的记载:禧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子于次雎之社,欲以属东夷。
杜预注:雎水受汴,东经陈留、梁、谯、沛、彭城县入泗,此水有妖神,东夷皆社祠之,盖杀人而用祭”。
壮族铜鼓制作方法

壮族铜鼓制作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壮族铜鼓制作方法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壮族铜鼓制作那可是一门大学问啊!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把根基打好,制作铜鼓第一步就是要准备好优质的材料。
咱想想看,要是材料不行,那能做出好铜鼓吗?比如要选好合适的铜矿石,这可得精心挑选。
你说这是不是很关键啊!
2. 哇哦,然后就是铸造啦!这就跟做饭似的,得掌握好火候。
铸造铜鼓不也是这样吗?要控制好温度,把握好时机,才能让铜水完美地成型。
你说这过程是不是特神奇呀!
3. 哎呀呀,接着就是雕刻啦!这简直就是在铜鼓上画画呀。
你想想那些精美的图案,那可都是师傅们一刀一刀刻出来的。
就像我们精心打扮自己一样,铜鼓也要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吗?
4. 嘿哟,还有调音呢!这就好像给铜鼓赋予灵魂。
把音色调得恰到好处,让铜鼓发出好听的声音。
你能想象没有调好音的铜鼓就像哑了一样吗?那可不行呀!
5. 哇塞,打磨也很重要呢!这等同于给铜鼓来一次美容。
把那些粗糙的地方都打磨光滑,让铜鼓变得闪亮亮的。
这不就跟我们出门前要打扮得干干净净一样嘛!
6. 哈哈,最后就是装饰啦!给铜鼓戴上漂亮的“帽子”和“配饰”。
这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呀,让铜鼓更加耀眼夺目。
你想想,一个完美的壮族铜鼓就这样诞生了,这难道不让人兴奋吗?
我的观点是:壮族铜鼓制作方法真的太神奇啦,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智慧和技巧,需要工匠们的用心和耐心。
东兰壮族铜鼓鼓点与挑绣几何图案的同一性

钹鼓铜鼓合奏(巴马瑶族)
钹鼓铜鼓合奏形式见于巴 马东山,使用范围广泛, 如过年过节、婚娶、丧葬 、建房等场合。乐队一般 由两面铜鼓、一面皮鼓、 一件钹外加一个竹筛组成 ,也有使用十几面铜鼓的 大型场面。鼓手左手持竹 棒敲击铜鼓鼓腰,两面铜 鼓所演奏的鼓点是相互补 充的。
东兰壮族铜鼓演奏形式
东兰壮族的铜鼓乐只演奏铜鼓而没有加入其他乐器,普遍以 四面铜鼓进行演奏,一般将音高不同的且音色不同的四面鼓放在 一起,四面鼓分为两对,按音色相近者配位一对(由一面公鼓和 一面母鼓组成)。演奏前,先在打铜鼓的场地上搭一个长形架,铜鼓用 绳索或铁链系耳悬挂于上,将鼓侧悬于固定的架子上进行演奏。
东兰县在广西自治区的位置
兰阳村在东兰县的位置
广西铜鼓演奏形式
红水河流域的铜鼓乐分为三种演奏形式: 1、铜鼓合奏乐(东兰壮族四面铜鼓合奏); 2、皮鼓铜鼓合奏:
1. 一面皮鼓与多面铜鼓合奏(白裤瑶), 2. 一面皮鼓与两面铜鼓合奏(都隆壮族), 3. 一面皮鼓与一面铜鼓合奏(南丹苗族);
3、钹鼓铜鼓合奏(巴马瑶族); 4、吹打铜鼓合奏乐 (纳洞壮族)。
东兰镇新烟村的陆莱光、陆华清两人演奏铜鼓,两面为一组,分别 敲击每面鼓的太阳纹和光晕两个部分,也可以发出4个声部的音响。
壮族铜鼓鼓点“花六”
花六的特点是鼓1由 | 当当 O | 和 | 当 O 当 O | 节奏型构成。 | 当当 O |为敲花演奏, | 当 O 当 O |为连接节奏。 | 当当 O |演奏的小节数 依次递增,分别为1、2、3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铜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铜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东兰铜鼓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五个展厅。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铜鼓文物,包括传世铜鼓、出土铜鼓、铜鼓模型等。
这些铜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制度。
东兰铜鼓博物馆还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铜鼓文化、感受壮族风情的绝佳场所。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推动铜鼓文化的研究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