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特点:道教是神等迷信思想的盛行及危害 王充 基本观点:批判天降灾祸,否定人死变鬼 与 评价:体现了唯物论者的无神论观点 《论衡》
内容: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 汉武帝时期的史书 司马迁 评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和 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 17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佛教的 产生地:古印度 传入 传入时期:西汉末年 影响: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 扶植,对中国文化发 佛教的传入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 道教的兴起 形成过程:兴起东汉民间, 以老子为教主 道教 思想来源:战国时期的道家学 说和神仙方术 的 兴起 基本主张:主张修身养性,炼 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评价: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 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 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 轰动世界 一颗明珠 的 秦兵马俑 特点: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 武士俑个个表情丰富,神态逼真, 生动传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件新人教版
15
秦陵兵马俑被誉为 “世界第八奇迹”,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16
17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二、王充和《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8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
大 肚 能 容 容 天 下 难 容 之 事
这副 对联 写的 是谁 呢?
中国什么 时候出现 了佛呢? 佛教是什 么时候传 入中国的 呢?
慈 颜 常 笑 笑 世 上 可 笑 之 人
2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
Hale Waihona Puke 你知道佛教的教义吗?
现实人生就是“苦”。痛苦由人自身的 贪念等造成。贪念等引起善恶行为,又产生 轮回报应。摆脱痛苦的唯一道路,就是打坐 静修,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这种教义 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压迫的斗争,是麻醉人 民的鸦片。
4
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1)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
战国时期的 道家思想
秦汉时期的 神仙艺术
道家学派是 老子 —— 谁创立的? “ 太上老君”
方术
5
老子是一位思想家,并非道教创始人。 道教思想与道家思想存在着重大差异。尊老 子为创始人是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
6
你知道道教的教义吗?

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 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 长生不死。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服 食丹药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丹药分外丹和内 丹,外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而成,说服之 可令不老不死。内丹就是气功。
14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 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你)为庸耕, 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陈涉世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2)(新人教版).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2)(新人教版).ppt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1)汉武帝时国家的安定繁荣为司马迁写作提供了社会 条件。
2)就司马迁个人来讲:博览群书,完成父愿, 寻访史 迹,搜集资料,坚忍不拔,奋笔疾书 2、《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实事求是。如:肯定陈胜、吴广起义,指斥暴君、酷吏, 大胆评论汉武帝的功过等。( 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 “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 了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因此,他 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 辉的典范。)
课堂 练习
1、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的作品的作者是
B.司马迁 C.王充 D.张陵
A.班固
2、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课堂 练习
1、这句话是谁说的? 司马迁
2、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 么书?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 西汉;《史记》; “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3、这本书的体裁、内容和文字特 色是什么? 纪传体通史;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文笔简洁、 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这种说法迎 合了统治者害 怕人民反抗的 心理,因此受 到了大力扶植。
而道教呢?主张修身养性, 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 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 欲望,所以也受到受到推崇。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宗教
发源地
兴起或传 入时间
主要主张
佛教
古印度
道教
中国
人死后能转生来 世,今生要忍受苦 西汉末年 难来世,才能得到 幸福 修身养性,炼制丹 东汉 药,以求得道成仙
秦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 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强大国力。秦所灭 的六国都在秦国的东方,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 着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 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 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反叛》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课件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 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 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 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 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 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 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 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以白 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 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 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 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200余 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 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 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 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 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为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
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与佛教有哪些不同之处?又 有哪些相同之处?
佛教是由国外传入;道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佛 教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 成功。 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都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 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注意:佛教和道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
是因为它们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在封建社会,劳动 人民遭受剥削压迫,感到无法解脱,佛教的来世说和道 教的成仙说,使人们在思想上得到安慰,麻痹了斗志, 放弃了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下,佛教和道教逐渐流行。
教别
三、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 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 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历史之父”。早年受学于孔安国、 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 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 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 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 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 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 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 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C.从唐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12.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汉书》C .《后汉书》D.《资治通鉴》
A.《离骚》B.《后汉书》C.《史记》D.《春秋》
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汉明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文帝
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A.秦王扫六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张骞通西域D.“神医”华佗
14.阅读下列材料:

人教七上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人教七上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佛教起源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时期,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逐步传到中国。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其创始人之一叫。

道教尊为教主,称为。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代表作是《》。

5.《史记》的作者是,它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二) 小组活动任务1.各小组准备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小组问题竞赛。

2.思考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本节课属于文化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都需要掌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4.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5.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讲授新课: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