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辨治中风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治中风经验方公布,抓住关键点很重要!

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医治中风经验方公布,抓住关键点很重要!脑血管意外,属于中医学“中风病”的范围。
因其起病急,病死和病残率高,是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
今天,小师妹和大家一起用5分钟的时间,跟邓铁涛老先生学习,中医如何辨证论治脑血管意外。
病因邓铁涛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应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
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内动,或湿痰、瘀血内阻,或虚阳浮越而发病。
外风外寒往往为本病之诱发原因。
辨证用药中风分为中脏、中腑、中经络三大类。
中脏: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为邪气内闭清窍,以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特征,根据其有无热象,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
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属虚证,可见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肢冷或手撒遗尿,大汗出,或汗出如油,或面色如妆,脉细弱或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
中腑:以神清,或神情默默,善悲而哭,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失语或语言不利,口眼歪斜,或大小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
中腑分为,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虚三型。
中经络: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为主要特征。
风痰阻络者成可兼见恶寒发热。
肢体拘急,舌节白或兼滑腻,脉浮滑或弦数。
阴亏阳亢者可见舌强语謇,舌红苔少。
脉弦滑数。
在治疗上,邓教授吸取清·尤在泾《金匮冀》卒中八法及张山雷《中风斠诠》治中风八法的精华部分,结合个人的经验,拟定了下述辨证论治方案。
中腑之肝阳亢盛型:宜平肝息风,用自拟羚羊角骨汤。
处方组成:羚羊角骨25g、钩藤15g、白芍12g、地龙12g、石决明30g、天竺黄10g、杜仲12g、牛膝15g中腑之气虚血瘀型:治以补气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
若以血瘀证为主,气虚不甚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腑之阴亏血虚型:宜养血滋阴,用地黄饮子。
中经络之风痰阻络型:治疗宜养血祛风通络,用自拟秦艽牵正汤。
处方组成:秦艽18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5g、生地20g、茯苓15g、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羌活10g、防风6g、白术12g中经络阴亏阳亢型:宜滋阴平肝潜阳,以自拟钩藤饮加减:钩藤12g、牡蛎30g、牛膝15g、天竺黄12g、全蝎10g、石决明30g、天麻10g、首乌20g、杜仲12g。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它具有突然发作、多样化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在历代医家中,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法。
在古代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到了中风,并称之为“中风者言语不能、舌蹇、昏黑、臂足僵硬”,其中还描述了中风的病机:气滞血络、痰浊内阻、气血不通等。
按照《内经》的理论,中风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导致脑血流不足,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了中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他认为中风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有关。
他主张饮食应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
他还指出中风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当多摄入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黄耆、人参等,以改善气血运行的状态。
宋代医家陆完臣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论述了中风的病机,他认为中风可以由外感寒邪、肝肾疾病、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根据病情,并结合实际操作,采用汤剂、针灸等方式调理气血,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明清时期的医家们也针对中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明代的朱震亨在《疗病集》中强调中风的致病原因,认为积劳过度、实证、血瘀、内伤等因素均能引发中风。
他建议中风患者在治疗中应当注意贵阳、命门、踝关等穴位的刺激,以恢复脑血流,改善病情。
清代的吴鞠通在《医宗金鉴》中提出了中风的分类,并根据脉象的不同,辨别了不同类型的中风病机。
他认为阳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浊内蒙等因素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
他在治疗中主张调理脾胃、养血活血、祛痰通络,并注重草药的运用。
总的来说,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病机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针对中风的治疗,医家们主要从调理气血、活络通窍、祛痰开窍等方面入手,以恢复脑功能,改善病情。
尽管中风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注意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1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刘完素对于中风的认识,其论中风重视火热的因素是其一大特色。
并对其中风病认识的背景、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以冀对临床诊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风病外风内风火热正文:中风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多有所论述。
在唐宋以前,外风论是主流思想。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毕生重视《内经》的理论研究,创火热论。
论述中风注重火热病机,则是其一大特色。
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认识到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更为难得可贵。
下面本文将对刘完素治疗中风的特色逐一展开论述。
1.论中风重火热病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医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任何一个医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而提出的。
历览各个医学观点提出的时代状况,都能证明这一点。
同样的,刘完素以火热病机为特色的中风理论的提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
宋末金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天灾横行,百姓生活困顿,导致疫病蔓延。
这都对当时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而当时的大夫,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
但用当时惯用的偏温偏补之药治病,效果却是奇差。
刘完素医术高超,重视《内经》理论的研究,旁及易学及前代医家学说,提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
刘氏结合当时医学、社会状况,精研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闻。
热论》和《素闻。
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观点,创立火热论。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风的病因病机。
刘氏融合了唐宋以前的“外风”理论,以阐发火热病机为特色,又提出“心火暴盛,肾水虚衰”致病,创内风火盛之说。
在治疗中风方面,刘氏仍师法前人,列小续命汤为第一方,同时创制大秦艽汤、三化汤、愈风汤、地黄饮子等方,足以说明他对中风病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巨大贡献。
徐敏华:中风从五脏论治

徐敏华:中风从五脏论治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上海市“脑卒中”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徐敏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医治研究中风病,她认为,脑病当从五脏论治,强调治疗中风应当在早期甚至超早期介入,通过整体辨证急治其标,截断病情向危重发展,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身体周刊记者许珈徐敏华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脑卒中”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局“希望之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特诊部主任,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办公室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风几乎和猝死、瘫痪画上等号。
在那个追求生存率的年代,徐敏华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中医药让中风病人活得更好。
“中风病人是很痛苦的。
有的人想说却说不出来,有的人想动却动不起来。
”徐敏华回忆,在她的病人中有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因脑中风而失读,“一个中文系的教授突然不识字了,这多可怕。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上海市“脑卒中”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徐敏华认为,脑病当从五脏论治,并根据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她强调治疗中风应当在早期甚至超早期介入,通过整体辨证急治其标,截断病情向危重发展,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中风多多少少都会有后遗症,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这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中医中药在中风后遗症期是有优势的。
”从事中医内、妇科临床医疗工作40多年,身为上海市名中医的徐敏华不仅精于用药之道,同样也强调心理调节对于治疗心身疾病的意义。
脑病与脏腑相关下午1点半,岳阳医院的医生们刚结束上午的工作,徐敏华匆匆吃完迟来的午餐,招呼我进办公室去坐。
“先聊聊,我说得有点乱。
补脾胃治疗中风的古文

补脾胃治疗中风的古文
在古文中,治疗中风常常涉及到调理脾胃,因为古人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的运化对整个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医家强调通过调理脾胃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古代医学家常常强调“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等疾病。
因此,治疗中风时常常会采用补脾健胃的方法,比如通过调整饮食、药膳、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理脾胃功能,以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古代医学中也有一些关于药物治疗中风的记载,常常会选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血的药物来治疗中风,比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这些药物被认为具有补脾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帮助恢复脾胃功能,从而有助于治疗中风。
总的来说,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补脾胃治疗中风的内容主要包括调理脾胃功能、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法都是从多个角度全面治疗中风的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
中风(中经络)中医护理

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研 究: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护 理模式在中风(中经络)治疗 中的应用,发挥中西医各自 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中风(中经络)护理体系。
提高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 度和接受度:通过宣传教育 和科普活动,提高患者对中 医护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增强患者选择中医护理的意 愿和信心。
感谢您的观看
推荐食谱
如山药粥、薏米粥、木耳炒肉片、清 蒸鱼等,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滋阴润燥等功效,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
康复训练指导与建议
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训练、认知训练等。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争 取早日康复。
发病机制探讨
肝阳化风
素体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 上亢;或情志失调,恼怒太过, 气火内盛,阳气升动无制,气血 上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
蔽清窍而发病。
热极生风
邪热内盛,则热极动风;或外感 邪热入里,燔灼肝经,煽动内风
而发病。
阴虚风动
年老肾亏,或房室劳倦、七情过 极、饮食失调等耗伤肾阴,阴虚 则阳亢,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 ,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触
03
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护理原则
01
02
03
平衡阴阳
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 志等因素,使人体阴阳平 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调整脏腑功能
根据中风患者脏腑功能的 失调情况,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如调理脾胃、疏 肝理气等。
扶正祛邪
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扶助 正气,祛除病邪,提高患 者的抗病能力。
预防复发
中医护理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思想,通过调整患者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预防中风的复发。
苏凤哲主任医师运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腑实证经验

苏凤哲主任医师运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腑实证经验苏凤哲主任医师运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腑实证经验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高残疾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中风,苏凤哲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发现运用五脏通腑法治疗中风腑实证取得了显著疗效。
下面将重点介绍苏主任医师的治疗经验。
一、中风腑实证的特点中风属于中医学的痰瘀病类,多数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
在中风发生后,瘀血一般停滞在特定的腑脏,形成腑实证。
腑实证的特点是瘀血郁滞、气机不畅,临床表现为患者面红目赤、口舌干燥、痰涎黏稠、舌质紫暗等。
在治疗中风时,苏主任医师采用五脏通腑法,旨在疏通腑脏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疏通气血、通利经络的效果。
二、治疗方案苏主任医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
在中药方面,苏主任医师通过运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以增加患者体内的气血正常运行,排除瘀血因素。
常用的中药有益气活血方、化瘀通络方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调配。
此外,患者的饮食也需要进行调整,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在针灸疗法方面,苏主任医师注重运用经络穴位的刺激,以恢复气血畅通。
针灸的操作手法注重细致入微,通常是用针刺与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针灸能够通过局部刺激和神经递质的调整,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促进瘀血的消散。
三、临床效果苏主任医师通过对一批中风腑实证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治疗后,患者的面色明显红润,舌质颜色由紫暗转为正常粉红色,同时痰涎黏稠情况明显减轻。
通过运用五脏通腑法的治疗方案,苏主任医师使得患者的气血运行得到良好的调整,达到了治疗中风的目的。
四、患者案例以下是苏主任医师治疗的一位中风腑实证患者的案例。
患者男性,60岁,中风后左半身明显无力,面色发紫,舌质紫暗有齿痕,痰涎黏稠。
苏主任医师根据病情,开具了益气活血方,并针灸了涌泉、曲池等穴位。
经过4周的治疗后,患者的左半身感觉明显恢复,面色红润,舌质颜色变为淡红色,痰涎明显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外医疗
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
2008NO .26
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
中医中药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亡率、致残率很高。
常常遗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肢体机能长期难以恢复而形成终身残疾。
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到脾胃的异常变化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通过调理脾胃机能,对纠正“偏枯”效果甚佳。
现论述如下。
1
气化失常、升降逆乱
历来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因风、火、虚、瘀导致心、肝、肾受病。
而临床我们认识到脾胃机能的失调,在本病发生、发展中作用重要。
《内经》提到“中气不足,头为之苦倾”。
《素问.通祥虚实论篇》也提到“……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就明确指出饮食不当、恣食不节为本病之诱因。
而造成的脾胃气化失常、升降逆乱、津液不循常道则为其发病机理。
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在物质代谢中有着重要地位。
脾为阴脏,其气主升,升则精气才能上输;胃为阳腑,其气主降,降则糟粕得以下行。
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可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水谷精微生化精.津的正常转变功能。
若脾胃受损,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之气不能敖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痰浊之物不能排出则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故凡素体肥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或忧思郁结伤脾者使脾气化失常,升降逆乱皆可患本病。
2
脾虚为本、痰瘀为标
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是脾不能运化水谷胃不能游溢精气,使湿浊内盛,酿液生痰,阻滞经络,阻碍血行,蒙蔽清窍而发“偏枯、仆击”。
痰阻经络,血行不畅,筋脉失荣则导致肢体不遂、麻木不仁、语言不利、舌强语蹇、肢软无力。
脾胃之气经久不复,则脉络鼓动无力;生化之源不充足,则营血难以充盈。
究其原因,其根本机理在于脾胃虚损致使气机升降失常,其脾虚为本,痰瘀为标。
痰瘀均为脾胃运化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脾胃之气健,则痰瘀得以清,肢体机能恢复方有转机。
所以我们强调注重脾胃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近人黄炳山等从《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中提出“虚损不足是中风发病的根本原因”。
而近人卢尚岭的研究也提出“中风病的主要脏腑在脾而不在肝,中焦通上连下,是升降的枢纽,治疗应着重调理中焦”。
3
培植脾土、畅利中焦
对中风而引起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一般临床多辨证以瘀阻经络,医者往往疏于祥审其证,而投以大剂量活血通络之剂,但大量临床所见,此法往往难以见效。
原因在于标本不清,不知顾护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复,血液生化有源。
五脏六
腑得以受气,燥湿得运,痰浊得清,而病情逐渐好转。
故调治脾胃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李东垣云:“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
脾胃居中州,属土生万物,故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升,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本病的后遗症多为日久伤津耗气之气虚症,既东垣所谓“本气自病,气衰之人多有之”。
在治疗中若仅投以通络、活血、降火之苦寒辛之剂,不但不能收到意想之效,反更有损气耗津之弊。
所以我在临床治疗中着重健运脾胃,调理气机。
方药主用四君子汤加减,主用党参甘温益气补中焦,辅以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使以炙甘草甘缓和中。
有痰者加半夏、南星;有肌肤麻木者加当归、红花、全虫;有热者加黄芩、黄柏;有眩晕者加天麻、蔓荆子;呕恶者加竹茹、代赭石。
经云:“陷者举之”。
对于本病引起的后遗症,多病情迁延日久难复,故治疗中尚需选用升浮之药以助脾之升浮之性,以助“偏枯”之体得以营运,如选用桔梗、柴胡、升麻、葛根之品,使脾得健,气得升,如此方能燥湿相济,升降相辅,拨乱反正而病相自愈。
4病案举例
王某,男,61岁,退休工人。
于2005年3月6日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病20余年,于2d 前劳动时突然昏倒,左侧肢体不遂,语言不清。
经头C T 诊为“脑出血”,经抢救治疗神志清醒,病情趋于稳定。
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不遂,语言不利,肢软无力。
左侧肢体肌力上肢三级、下肢两级,患者转入我科要求服用中药治疗。
患者素体肥胖,查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弦。
辨证为脾虚湿困、痰阻经络。
治疗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
方药选用党参30g 、白术15g 、茯苓15g 、炙甘草6g 、半夏9g 、南星9g 、橘络9g 、枳壳9g 、当归12g 。
服上方9剂自觉精神较前好转,身体较前有力。
查舌质淡红舌体正常,苔白腻较前好转,脉弦。
继服上方10剂患者已能拄拐杖行走,饮食有增,语言较前通利,继服上方加柴胡9g 、葛根9g 、桂枝9g 。
服1月复诊时已能独立行走不需掺扶及拄拐杖,语言清楚,精神饱满。
嘱其继服10余剂,病症悉除,偏瘫基本纠正。
参考文献
[1]吴朝栋.试论脾胃对神志活动平衡的调节作用[J ].新中医,1993,
(10):7~9.
[2]黄炳山.600例中风探讨其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1986,(2):14~
15.
【收稿日期】2008-06-13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
靳丽珍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河南洛阳
471002)
【摘要】本文提出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
脾胃之气机升降失调,使湿浊内盛,酿液生痰,阻
滞经络,阻碍血行,蒙蔽清窍而发中风。
认为本病病机乃脾虚为本,痰瘀为标。
治疗提出培植脾土,畅利中焦,使脾胃健,气机畅,而病自愈。
【关键词】中风调脾胃治疗【中图分类号】R 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08)09(b)-0083-018C H A E E C A E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