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

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

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

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

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

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

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

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更要以它为例子,切实贯穿落实以上两个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自己概括出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父亲的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进行挖掘,适时提问学生父亲在说这三句问话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问话中包含的所思所想。

指名让学生分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并且引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的了不起。

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

此时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

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篇一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一叁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

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四: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1mi]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

如何分层落实呢?一。

感知背景,进行铺垫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

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

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

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

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直面父亲,浓墨重彩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

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

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篇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为什么说是对了不起的父子了”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他们想象.体验当时的情景,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引导想象在此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困难,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寻找儿子过程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

在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他们读出坚定的语气。

我很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及时地让他们在课堂上练笔。

只把此项任务安排了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篇2《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给大家带来的灾难,给下文做好铺垫、我让学生观看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由我讲述地震在瞬间造成的桥梁受损,道路瘫痪,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学生犹如身临现场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毁灭性。

然后引入入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中演绎了一幕父亲救儿子得动人情景,让我们去走进他们。

在引导学生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时,我着重抓住描写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给大家带来的灾难,给下文做好铺垫、我让学生观看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由我讲述地震在瞬间造成的桥梁受损,道路瘫痪,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学生犹如身临现场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毁灭性。

然后引入入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中演绎了一幕父亲救儿子得动人情景,让我们去走进他们。

在引导学生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时,我着重抓住描写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孩子们在反复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是什么力量让父亲如此这样辛苦,不顾生命安全去救自己的孩子呢?”学生顺势就会说出是这一句话的力量,这时父爱的力量。

最后,通过出示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父亲、母亲和孩子感人事迹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爱的力量。

整节课就在我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接近了尾声,从学生眼睛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投入与热情,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班个别孩子那绽开的笑脸。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失败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虽然理解了文章,但并没有真正走人文本,去真正的感受父爱的伟大。

思索了许多,反思了好久,我觉得我的投入激情,一名优秀的教师她不但是一个语言家,而且还是一个表演家。

我们不但要把它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它“演”出来,这种“演”是面部的激情高涨,是语言的抑扬顿挫、是肢体的一起一伏,是跟文本一起哭,是跟文本一起乐。

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和我们能达到情感的共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是故事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接着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学习生字,指导重点段落的朗读,在此期间重点指导易错字。

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只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原因?让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想象画面、创设情境指导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完本篇课文后,又出示了同类文章《拐弯处的回头》,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明白父母的爱有时候是藏在微小的细节处。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写写父母的爱。

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是:能根据海量阅读“删繁就简”的要求,只抓住一个中心问题理解课文,并且能拓展同主题文章,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

但这节课,我也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虽然本节课我做了许多准
备,自己对文本研究较为具体深入,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
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
不同的。

当我提问“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时,学
生当时有很多答案,有认为“了不起”的,有认为“坚强勇敢
的”等等,而我因为预设,想把学生引导到下面一个问题,
所以只简单地把答案归结为“了不起”。

如果这时让学生抓住
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
深刻,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中心问题引导不恰当。

虽然本节课我只抓住了一个中心问
题,但由于急于赶后面的环节,想进行同类文阅读和小练
笔拓展,因此对于“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这个中心
问题,感觉学生的认识仅限于我所创设的阅读填空,并未
真正深入。

特别是“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这个问题,应
该多找几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让孩子们想一想当时的情况和环境,真正地体会到这位
父亲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样会远比完成
填空理解得深刻。

对于“儿子为什么了不起”这个问题,处理得也不够深入,如果让孩子们想象一下阿曼达当时在废墟下的情况一定更能体会到他的勇敢和无私。

可是这些我都没有给学生去思考,完全是因为时间问题。

现在想来,课前让学生先进行的10分钟的朗读检查,完全没有必要。

可以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

一些重点段比如第3段,第12-1 6段,学生在回答中心问题时就会提到,这时在体会人物思想的基础上朗读更恰当。

的文章《“主题阅读”的改良之道》,深受启发。

施老师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具体策略上,教师可采用“以文带文”的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死抠细节,而要发挥串联作用,把整块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

有所放,才有所收。

放的是教学中过于重视讲解教材的部分,收的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当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不发生转变时,数量再多的阅读也只是偷偷摸摸,零敲碎打。

”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自己的步子迈得不够大,总觉得要先把课文讲透,再去阅读。

想一想,阅读的多了,理解能力不是更能提高了吗?理解能力要靠“悟”,理解能力和老师讲得多少没关系。

针对这节课,如果压缩课堂讲课的时间,让学生多阅读几篇同类文章,目的不单纯指向于本课的体会几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而只是体会单元目标“父母之爱的深厚与宽广”,这样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一定是有帮助的。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也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