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统计学基础理论研究1.能源消耗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2.新时期统计需求问题研究3.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研究4.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制度方法问题研究5.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6.统计数据在政府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研究7.新时期统计监督的特点与对策8.关于统计文化建设的思考9.正确处理统计国情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研究10.论统计数据挖掘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11.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服务问题研究12.北京市某专业领域统计信息系统研究13.我国(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14.经济普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5.高校学生(商品库存、进销存或工资)管理系统模拟仿真系统分析16.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7.灰色系统建模技术研究18.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统计制度及其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19.实现统计调查一体化的思路20.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范围界定的统计研究21.论建立满足现行体制管理需要的统计调查体系与核算体系的可行性22.服务业调查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24.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25.统计方法如何适应分级管理需要问题的研究26.构建统计数据监控体系的思考27.电子网络技术与传统调研方法结合问题的探讨28.统计预测中奇异值处理方法研究29.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结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30.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31.内需与外需的理论界定及统计方法研究32.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问题33.国外统计制度方法的比较研究34.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35.住户调查样本采集及抽样框设计研究36.统计工作成本问题37.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8.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39.市场调查中样本数据“缺失值”问题研究40.抽样调查中样本代表性问题研究41.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问题研究42.中国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43.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其改革44. 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45.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46.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47.我国人口动态统计问题研究48.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研究49.***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50.我国高等院校扩招问题调查分析51.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研究1.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计算及应用研究2.抽样调查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3.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4.聚类分析法在市场消费群体划分中的应用研究5.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中的应用研究6.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7.北京城乡统筹发展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8.耐用消费品需求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9.ARCH族波动模型研究及其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10.北京市各区经济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11.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研究12. 某省市工业行业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15.日常消费品需求市场调查方法其应用研究16.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7.VaR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8.判别分析方法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19.判别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20.判别分析方法在银行贷款中的应用研究21.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能源消耗预测中的运用研究22.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随机性问题23.某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24.北京市未来产业化构成聚类研究25. 统计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26. 大数定律在保险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27. 辅助变量的选择原则与应用28. 统计分析方法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29. 团体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0.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运用研究31.生命分布模型建模其应用研究32.分类生命表统计模拟分析其应用33.通胀条件下的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4.不同身高与体重的寿命分布研究35.灰色聚类分析及其运用;36.模糊评估分析及其运用;37.模糊数学在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中的运用;38.模糊数学在教学(学生)评估中的应用39.某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40.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41.基于多元统计的某省经济分区研究42.统计方法(如回归等)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4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44.GDP总量的国际比较方法分析45.ARMA模型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股价预测、分析消费物价指数)46.ARIMA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47.最优加权组合法在GDP预测中的运用研究48.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研究49.因子分析在某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50.统计方法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国民经济核算1.季度GDP核算方法的探讨2.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 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4.投入产出核算表的编制方法研究5.北京市市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6.哈尔滨市工业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对其他部门总产出影响分析7.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核算范围与方法研究8.我国资产负债核算方法研究9.我国税收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10.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分析11.加入GDDS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12.某行业统计核算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得方法的研究13.对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分析14. 资源租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统计分析2.地区知识积累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3.城市化进程中(哈尔滨)就业态势与趋势分析4.主要农副产品季节需求变动分析5.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6.某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7.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分析8.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研究10.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1.北京信息产业对投入产出贡献分析12.基于消费意愿的量价模型分析13.北京市第三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优路径分析14.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15.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指数设计16.某省市经济外向度的实证研究17.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在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预测中的应用18.FDI对北京市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19.北京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20.北京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21.我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2.某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研究23.北京绿色食品产业贡献率的统计测定24.北京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潜力与趋势研究25.北京经济结构的定量分析及调整问题研究26.北京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统计研究27.地区GDP修订问题研究28.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29.哈尔滨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30.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31.我国统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2.北京市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与应用研究33.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定量分析34.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定量分析35.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农村经济36.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计分析37.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统计研究38.我国能源供求问题的研究39.北京居民全面小康进程实证分析40.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4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42.“假日经济”对GDP的贡献研究43.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44.我国电力供求问题的统计研究45.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46.关于哈尔滨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分析47.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研究48.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49.某省(市)经济外向度实证研究50.农产品供需变动的统计分析51.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其预测52.某省市零售市场周期波动实证研究53.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关性分析54.北京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货币金融及投资统计分析1.共同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方法与实证分析2.应用GJR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法测定上证综指(或其它经济指标)的VaR风险3.股票日收益率特征及其与交易量关系的实证研究4.CAPM在沪深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两市联动性的统计分析5.金融企业绩效的统计分析6.金融企业竞争力统计分析7.哈尔滨市推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研究8.金融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9.中央银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0.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实证分析11.北京市金融业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统计分析12.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的研究13.北京市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15.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途径分析1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17.北京市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研究18.民间投资进入公共投资领域问题应用研究19.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20.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研究2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22.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竞争力研究23.哈尔滨本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统计分析24.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投资契约研究25.投资基金制度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26.我国价格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27.金融风险管理的统计方法研究28.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29.投资增长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30.企业投资风险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31.我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32.我国货币供求问题的研究33.关于我国物价形势的统计分析3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35.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企业经济统计分析1.我国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分析2.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3.某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4.企业间交易费用水平的定量研究5.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分析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7.产权结构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统计分析8.****产品北京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9.某省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10.某省城市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服务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服务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服务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服务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虽说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其对资源和环境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

未来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注重内部结构优化,并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入转型期。

以来,服务业整体发展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亮点。

但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科学的影响更为突出。

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工业较小。

但北京、上海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的能耗、电耗等已接近或超过工业,并且服务业发展间接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不可忽视。

服务业的发展态势服务业又称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成为判断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

从全国水平来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达到48.2%,比第二产业比重高出5.6%,初步形成“三、二、一”式产业结构。

服务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成为促进就业的主力军。

服务业就业人数为29 636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总人数的38.5%,比第一和第二产业分别高出7.1%和8.4%,发挥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良好作用。

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都集中在30%~5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仅8个。

其中北京市服务业发展一枝独秀,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北京市服务业生产总值达到16 627.0亿,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77.9%,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7.3%,毫无疑问地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经济新常态下,未来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以服务业为主导。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二)产业结构失衡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地产业间的协同合作。

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并且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从2015年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表11997—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指标演化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刘晓萌,刘妮雅,胡叶星寒,丁利杰(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产业空间布局失衡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现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衡原因,主要有区域性协调机制不足;要素配置不合理;协同创新能力差;公共服务不均等。

并研究了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106-04收稿日期:2021-03-16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201019)作者简介:刘晓萌(1982-),女,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刘妮雅(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胡叶星寒(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丁利杰(199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首批试点就包括了京津冀地区,战略要求京津冀地区联合环渤海地区实施区域合作,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尤其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果,还有明显的差距。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

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促j钎硒宪考考2007年第8期(总第2064期●京津冀三地优劣势分析一,北京市发展的优劣势分析(一)优势条件.l_区位和交通优势.北京市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具有联结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枢纽性区位.北京市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北京市是东北,西北,华北最大的物流城市.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l14公里.2004年底,北京市境内道路总里程达到l9009公里,全市路密度达到113.1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公路密度达到1655公里/万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5平方米/人.北京市有6条呈放射状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里.北京市有发达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47亿人次.北京市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北京市与全国大多数大中城市之间均开通有直达列车,经过几次提速,加之采取夕发朝至,电脑联网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铁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运输量31237.4YY人次.北京市是全国航空线的交汇中.0,2003年民用航空运送1245.5万人,首都机场已开通200条国际国内航线,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启用后,已进入亚洲最繁忙机场的行列.2.资源集聚优势.作为首都,北京市有着天然的资源集聚优势,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积聚优势明显.同时,北京市又集中了全国最多的管理部门,除国务院各部委机关,中央银行和其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商业保险等重大金融机构的总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总部大都设在北京市,此外,北京市还汇集了众多的中外咨询机构,投资机构等.从全国来看,北京市资源集聚优势明显.3.产业发展优势.北京市有工业企业近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龙头, 形成了包括电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印刷等行业,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04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0.2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59.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7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4.7%,8.8%,10.7%和12.6%.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金融保险业为北京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行业. 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59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6%.商业服务业等较为发达.200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91.8亿元,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达到152个,实现零售额635.2亿元,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29%.房地产业发展较快, 2004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28.4亿元.2004 年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开发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2004年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4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实现利润287.4亿元.中关村科技园区继续保持快速发0...展.2004年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 比上年增长3.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364家;全年实现总收人3625.2亿元;实现增加值76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在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联想,方正,同仁堂,全聚德等130家品牌企业已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企业,其利税总额占全市总额的36.6%.目前北京市在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已达到2O个,同时北京市共有130家企业的138个品牌属于北京市名牌产品,类别涉及电脑,家用电器,服装,化妆品和食品等.在130家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76家,占总数的58.5%;民营企业46家,占总数的35.4%;合资企业8家,占总数的6.2%.其中上市企业l7家.2003年,这130家生产企业实际完成销售收人1175.7亿元,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885.7亿元)的30.2%;利税总额15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419亿元的36.6%.4.市场优势.作为人口总数(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l800万左右的特大城市,北京市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表现在:一是有足够大的社会需求总量和市场交易总量,2003年北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44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位居第二,金融活动交易总量更高达13331 亿元人民币;---是北京市的市场信息密集程度远远超过内地一般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三是北京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环渤海地区有重要地位,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四是北京市在内陆地区有很强的消费示范作用;五是北京市已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服务贸易重要的中转中心,2003年经常项目下的非货物贸易出口结汇达136亿美元,占全国总水平的15.7%.5.科教优势.北京市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具有了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阔,有雄厚研究力量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科研基地和国内外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集散地.中关村地区具有独特的科教优势,是世界少见的科技资源密集区.在近3O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拥有包括北大, 清华等着名高等院校.目前,北京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503个,居全国第一.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04年年末,北京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4000家,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5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2%.北京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10亿元,其中R&D经费支出300 亿元,增长l7.1%,R&D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7%.北京市创新,创业条件优越.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成效显着.2004年年末,北京市孵化器总数66家,人孵企业约2300家,总孵化面积8O多万平方米,建立大学科技园l4家.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4年年末,北京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5000多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多家.专利成果突出,2004年全年申请专利18402件;授权专利9005件.技术交易日趋活跃.2004年全年成交技术合同35549项,合同成交总金额425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387.5亿元.北京市产权交易所累计挂牌项目2976个,挂牌总金额3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749个,成交金额77.5亿元.北京市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1993年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4年年末,北京市普通小学1504所,在校生51.6万人;初中422所,在校生38.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9.4万人,在校生2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7万人,在校生25.7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3.3●缠j孛r硒l螽=考考2007年第8期(总第2064期) ●万人,职业高中招生2.6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8万人.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7所,比上年增加4所;其中,本科院校27所.全年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4.7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0万人;毕业学生9.96万人.北京市共有48所普通高校和I15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5.6万人;在学研究生达到l4.4万人;毕业研究生2.95万人.北京市共有79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93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6万人;12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0.5万人. 目前北京市18~22岁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以上.据有关调查,北京市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在中国最高,每百人中就有14人受到高等教育.6.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优势.文化方面.北京市拥有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在内的26家公共图书馆,门类众多的博物馆已超过百家.广播和电视节目实现24小时, 多种语种播出.至2003年底,北京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0个,其中电影院56个,放映场次l0.3万场,观众人次达到609:4万人,票款收入1 亿元.出版的报纸达到248种,出版的期刊达到2375种,出版图书88687种,共有26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在国家各类大奖的评选中获奖.医疗卫生方面.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北京市有卫生机构4998个,床位7.5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6.46张.卫生技术人员1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4.2人.医院硬件设施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般医疗设备的普及率达到100%.体育方面.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所有街道,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25ok的行政村均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7.旅游资源优势.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文物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北京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659家,其中星级饭店614 家,客房数达到10.9万间,旅行社近500家,有21个主要语种的导游人员5000多人,业务遍及全球市场.2004年,接待海外游客31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I.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8ok;接待国内旅游者1.2亿人次,旅游收入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2ok.(二)主要矛盾和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线,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据计算,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市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1.13亿立方米,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超采地下水40多亿立方米.二是土地资源稀缺.北京市土地面积为16807+8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只有东南方向是大面积平原地带,平原面积占北京市土地面积的38%.北京市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城市,2002年人均仅0.36亩.北京市可利用土地是161万公顷,已利用14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只有l8万公顷;北京市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已达95ok以上,土地供需矛盾相当突出. 三是能源依赖性强.北京市是能源消费大市,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上海市,为国内第二大能源消费城市,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085万吨标准煤,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能耗3.41吨标准煤,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但北京市能源资源却极为有限,本地自供能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ok,北京市电力,煤,天然气都高度依赖外地.随着我国能源供应约束的日益显现和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以及能源领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流总量增大带来的运输制约,北京市能源供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市道路交通设施承载力明显滞后,全市道路面积的年均增速低于车辆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北京市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热力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与国际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3.体制等制约因素较多.首先,与沿海城市比,北京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相对较大.作为首都,北京市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措施比较慎重,一方面要考虑政治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这使得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上很难像一些沿海城市那样敢冒风险,抢抓机遇,快速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其次, 北京市的条块分割比较严重.北京市隶属的经济自成一块,各个中央部委的总公司等则相对封闭,而一部分在京的中央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也很少.这使得北京市难以有效利用其属地上的资源.再次,北京市城市负载较重.一方面,北京市肩负着要为中央,为全国,为国际活动服务的重任;另一方面,北京市负担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多,大城市病日益严重.4.国有经济比重高,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2003年,北京市公有制企业数量,产值,资产等经济指标均占全市的30%左右,而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则超过50%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预算内资金投入比例过高,分别是上海市和广州市的8一lO倍.同时,利用外资相对不足,2003年外商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2.4%,比上海市低6个百分点,总量上只有上海市的1/10左右.5.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明显.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八个城近郊区以8%的土地面积容纳了62.7%的人121,居住了850.3万人,人口密度达到6207人.行政,国际交往,文化,金融,医疗,教育,商贸等主要功能都集中在市区,导致城市建设向高容量,高密度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中心区交通拥堵矛盾突出,人居环境改善难度大.与城区相比,城郊农村发展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明显不足,建设严重滞后.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由上年同期的1.86:1扩大为1.93:1. 同时,北京市南北城发展失衡,山区和平原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较为突出.6.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产业技术进步不快等问题.(1)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目前,北京市尚未形成完整的战略发展产业体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较多强调产业的全面升级,较少考虑对潜力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致使产业结构缺乏梯次性配置,产业融合程度低,关联效益不高.(2)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相对来说,北京市的产业发展中,组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发展滞后,进而导致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北京市尽管自然资源短缺,但人力资源丰富,研究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多好的生产要素.但北京市组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人才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家资源利用不足,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北京市IT产业的许多优秀科研成果并没有在北京市完成产业化过程,相反科研成果甚至是优秀IT产业人才却大量流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北京市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商务成本较高,又缺乏必要的发展大规●●_锯壁堑够2007午第8期(尊第o64期)模制造业的"企业群"和"生产链".从这些年制产业化步履维艰.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过小,造业发展情况看,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配套和服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分散.务条件欠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够.受商(4)产业布局和区县分工不尽合理.北京务成本高,中小企业发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北市城市中心区产业布局过密.人El 和经济活动京市产业配套成本较高,周边省市又不具备很强主要集中于占全市土地面积8.15%的城区和近的配套能力,使得很多零部件需要远距离输入,郊区.据特华财经研究所相关分析,2003年,北增加了生产成本.如北京市的汽车工业.由于京市城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0.52%.而人El体制,管理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市零部件则占到18.25%,人I:i密度高达31045人/平方企业没有打开国内市场,主要局限于为本地和本公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5.88亿元,占全市的体系的整车厂配套,产量难以达到经济规模,导24.79%;财政收入92.22亿元,占全市的致相当多的配套企业陷入效益低——产品开发32.36%.北京市开发区则过度平铺,缺乏统一投入低——技术更新慢——市场竞争力下降的规划和协调,产业同构化严重,有竞争力的产业恶性循环.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从产业的区县分工看,由于(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缺乏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宏观指导,各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县)存在着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雷同的特征.少问题:一是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看目前,各区(县)都在争相发展高新技术,汽车及来,无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争相建设总部基的比重,还是北京市高技术产品的种类,质量和地,会展中心,物流基地等.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差距较大.二是研(5)企业经济实力较弱,规模偏小.北京市发投入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2003年,北京市重点行业的企业集团数量偏少,规模偏小.2003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年,在北京市属l19家企业集团中,文化体育,信仅为2?27%,而世界500强企业的这一指标一般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保险,娱乐餐饮等几大为5%10%,电信,医药等行业更是高达20%重点行业集团仅有11家,总资产为264亿元,分以上.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别只占北京市全部企业集团的9.2%和5.7%.后劲相对不足;在高端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大的突二,天津市发展的优劣势分析破,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实现.不少企业R&D投(一)优势条件.资甚微,尚不足1%;投资力量分散,形不成资金1.区位和交通优势.天津市是中国北方最聚集作用,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三是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低.北京城市和传统通商口岸.天津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市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经济结合不很紧处中国北方黄金海岸的中部,不仅毗邻首都,还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发的项目有时不适是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的出海口,是中国北方对应市场需求,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差,企业尚未内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成为高新技术转化主体.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天津市的滨海新区依生产力的过程过长,以致丧失其先进性,转化率托三北,面向东北亚,新区内的天津港是中国北讨低.们30%右.此老I{碲了寓持-/:r县+镗A留皂n拥古厶囝且.^^壮——…一倔所碍宪考考2007年第8期(总第2064期)箱码头,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下和渤海大陆架,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大港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港保税区是中国油田位于天津市的东南部,具有分布广,油层厚,汽车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全国一半左右的进口汽渗透性能好,含硫低,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已探车来自这里.新区内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明的石油储量为4.5亿吨,天然气储量140亿立长期以来是外商来中国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天方米.已探明分布在蓟县下仓及宝坻县北潭一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华北地带的蓟宝煤田,面积72平方公里,含煤地层总厚区最大货运中心.天津铁路枢纽是京山,京沪两度530米,储量6.8亿吨.天津市平原地区蕴藏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天津市公路四通八达.着较为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具有埋藏浅,水质目前,天津市已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好的特点,目前已发现lO个有勘探和开发利用合,立体式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的运输网络.价值的地热异常区,热水总贮量1103.6亿立方2.资源优势.从土地资源看,全市土地总米,是中国迄今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面积为1787.9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43.3万3.产业发展优势.天津市工业主要以制造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57%;园林面积49.2加工业为主,拥有140多年的历史,制造业行业万亩,占2.75%;林地31.5万亩,占1.76%;牧齐全,门类众多,在全国统一划分的164个工业草地1万亩,占0.0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门类中,天津市有156个.目前,天津市工业增314.6万亩,占17.6%;交通用地49万亩,占长已从过去依靠传统产业支撑转向依靠支柱产2?74%;水域473.6万亩,占26.49%;未利用土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全市工业已经形成了地l25?7万亩,占7.03%.全市的土地,除北部以电子信息,汽车,化工,冶金,医药和新能源及蓟县的山地,丘陵外,其余地区都是在深厚沉积环保六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和光通信,物上发育的土壤,其中褐色土是耕性良好的肥沃移动通信,白色家电,绿色电池等十二大产品制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造基地.2004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滩涂120多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3797.7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市限额以上工的理想场地.在市区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还工业的7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有7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良好的可供开发利用的76.7%.无缝钢管,锂离子电池,皮质激素类药空地.物等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天津制造"的新一代天津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非标志性产品.目前,天津市的经济增长已由过去金属矿资源和燃料,地热资源有30多种.金属单纯依靠传统产业支撑逐步转向依靠优势产业矿产主要有锰硼石,锰,金,钨,钼,铜,锌,铁等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l0余种,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20%的速度增长.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世界所罕见.非金属矿产主要有水泥石灰岩,重产值1731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晶石,迭层石,大理石,天然石,紫砂陶土,麦饭石32.2%,比1993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科技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嘉泰陶瓷公司利用紫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已经砂陶土生产的工业陶瓷釉面砖出口,抗压强度居步入全国高科技城市的行列.世界同类产品之首.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主要分近年来,天津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布在天津市j匕部山区燃料咨源堋藏存平原劬结构不断调救对外耳前程序断坦#一●_饶衔硒老考2007年第8期(总第2064期)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现代服务业,如邮电通讯,然资源丰富,在滨海地区有1199平方公里可供房地产,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以及中介开发建设的荒地,滩涂和少量低产农田.渤海海服务等行业迅速兴起,为更大规模吸引海外投资域石油资源总量98亿吨,其中已探明石油地质创造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条件.储量32亿吨,天然气近2000亿立方米.滨海新天津市拥有国家允许的各类形式的投资载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开采与加工基地.电子信体,包括国家级的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息业名列全国前茅.海洋化工历史悠久,生产规区,出口加工区等,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类最模和产品质量世界知名,全国领先.石油套管产优惠的政策.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连量跻身世界四强.滨海新区拥有的国家级开发续几年在主要经济指标及综合经济实力方面位区,保税区,海洋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等一批功能列全国开发区之首.天津市下辖的18个区县都经济区,已经建立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管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开发区,各类工业小区也都是理体制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国际标准开发,提供国际通行的工业物业管天津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已连续八年位居理服务.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一.4.科技创新优势.天津市人力资源丰富,而随着天津港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新科技创新优势明显.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区的区位优势,制造业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员60余7JA.,科研院所l59个,国家级实验室8服务优势,区域功能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得到强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和部化.目前天津港已与滨海新区形成了港区相融,级技术检测中心27个.全市有37所高等院校,繁荣共济的统一体,创造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230个学科专业,16.6万在校学生,每年约有2独特优势.万多学士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形成Tt]类目前,国务院已经把规划和发展滨海新区作基本齐全,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新区面天津市还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89所,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天津市已初。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 陈 炎 辛 毅 顾洪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5)0320009208[收稿日期]2005203220[作者简介]孔祥智(1963-),男,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炎(1973-),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辛毅(1971-),男,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顾洪明(1981-),男,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郊区产业发展战略

北京郊区产业发展战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展规划 > 前期研究“十五”期间北京郊区经济发展研究 一、关于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 经过建国以来5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20年来的改革开放,北京郊区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日趋协调,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人民生活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正在迈向宽裕型小康水平。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郊区经济中已占绝大比重,成为郊区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适应国内市场供求从长期短缺向相对过剩的转折而引起的一系列阶段性变化,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国营和集体畜牧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乡镇企业重组转制,改革国营农场以场带乡体制,稳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在宏观环境变化、经济发展遇到很大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1998年同1995年相比,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从360.4亿元增加到446.6亿元,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八五时期的77.4%上升到8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24元增加到4029元,农村全面实现了小康标准。

在世纪之交,北京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人均GDP、产值结构、工农业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明制成品出口比重(%)④ > 5.1 10.9 ①工业化中期标准参考“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8期。

侯汉坡博士个人简介

侯汉坡博士个人简介

侯汉坡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技术并购、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管理。

主讲“管理决策模型方法”、“项目管理”、“管理、模型与决策”等本科、MBA和研究生课程,2009年获市属市管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社会贡献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研究计划项目多项。

致力于互联网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区域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工程》、《中国科技论坛》、《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被EI、CSSCI等索引收录多篇,出版著作8部。

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二十余项政府和企业委托咨询项目。

兼任《中国CBD》编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顾问、北京CBD产业发展顾问。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6项,主持在研项目3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

领导或参与政府产业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可行性研究、政策研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等咨询项目50余项,大型企业战略咨询、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等项目17项,发表文章43篇,编写著作8部。

著作:《中国企业战略并购熵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博士文库)》作者:侯汉坡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创意照亮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案例辑》作者:刘春成侯汉坡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9月《创新导向下的技术并购战略模式研究》作者:侯汉坡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5-0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作者:侯汉坡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04月《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作者:刘春成侯汉坡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07-01主要学术成果一、论(译)著1、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项目管理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中国会展经济报告(2002)[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3、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如何成功运作文化活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全国高等院校21世纪会展管理系列教程.会展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5、侯汉坡著,中国企业战略并购商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12月.6、创意照亮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案例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9月7、创新导向下的技术并购战略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8、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4月9、刘春成、侯汉坡著,城市的崛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10、刘春成、侯汉坡译,维克托(加)著,不依赖增长的治理[M].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二、论文1、侯汉坡.SARS阴影下的新锐——网络展览[J].中国市场,2003,(07);38-39.2、侯汉坡,邱菀华.论北京市会展产业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4,(02):61-66.3、侯汉坡,邱菀华.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并购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6):149-152.4、侯汉坡,邱菀华.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的熵优化模型[C].第二届中国项目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04:138-145.5、侯汉坡,邱菀华.基于GEM与神经网络的超大型社会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分析[J],系统工程,2004增刊,150-153.6、侯汉坡,邱菀华.基于实物期权的并购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与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01):11-16.7、Houhanpo,Qiuwanhua.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Transnational M&A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Fuzzy Entropy Coefficient, IFSA2005, Beijing, China,ISTP检索收录,1626-1632.8、侯汉坡,邱菀华.基于模糊熵权的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2月,112-118.9、houhanpo,liufeng.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enterprise M&A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Fuzzy Entropy Coefficient.AFSS2006.105-111.10、侯汉坡,魏晓洁,基于团队的个人组合式薪酬模型,东亚经营管理学会国际联盟第八次会议,2006年10月,169-175.11、侯汉坡.北京市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月,169-17112、侯汉坡,刘峰.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技术并购整合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3月,90-9313、侯汉坡.基于京沪比较的首都经济发展策略研究.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年3月,49-5114、侯汉坡,田力.项目管理方法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应用初探,商场现代化,2007年3月,241-24215、侯汉坡,刘江华,田力.基于企业战略的资本预算管理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4月,66-6916、侯汉坡,周宁.让政府规划不再是“权宜之计”,中国信息化,2007年第13期:17、侯汉坡,周宁.网络化消除管理盲区,中国信息化,2007年5月,66-6718、白旭飞,刘春成,侯汉坡.大都市卫星城空间布局模式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0月:129-13119、刘春成,白旭飞,侯汉坡.浅析北京工业空间布局演变路径,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4月,25-2920、刘春成,白旭飞,侯汉坡.“双核”经济中心理论下的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设想,中国软科学2008年3月,19-2321、刘春成,侯汉坡.基于模糊熵权的企业并购风险管理决策模型,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5期,44-4622、houhanpo,hemingke,Model of the Sustained Innovation System in Logistics Enterprise,SOLI2008,2008-10:2382-238623、刘春成; 韦良中; 侯汉坡.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推行经纪人公司商业运作模式设想商场现代化2008/29,235-23624、韦良中; 刘春成; 侯汉坡.CBD区域商务环境评价研究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年12期;25、刁海辉,刘春成,侯汉坡.北京城市化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期;26、刘春成,白旭飞,侯汉坡.北京工业演变路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期,142-14527、侯汉坡,殷晓倩,刘春成.基于技术并购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及实施方式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5):51-5428、侯汉坡,张璐璐.基于模糊积分的技术并购对象选择模型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15-1829、侯汉坡,殷晓倩,张璐璐..基于项目管理的技术并购整合实施模式研究,开发研究,2009年4期,100-10330、韦良中,侯汉坡,刘春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开发研究,2009年4期,79-8131、刘文纲,侯汉坡,刘春成.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技术转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19-2332、侯汉坡,宋延军,张璐璐.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责任问题-以网络游戏产业为例[J].经济导刊,2009(11):31-32.33、侯汉坡,宋延军,祝明亮.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城市会展业影响因素研究[J].开发研究,2009(6):63-66.34、张晓军,侯汉坡,徐栓凤.基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北京市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12-1835、侯汉坡,殷晓倩.技术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及应用探究,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5月:19-2436、Hanpo Hou Li Cui,Mingke He Yanqing Xu.Eval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city distribution capability of Beijing based on entropy method[C].ICLSIM2010:197-20137、Haoxiong Yang,Hanpo Hou,Mingke He,Bin Xu.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capability of c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momic in Beijing[C].ICLSIM2010:817-82138、侯汉坡,何明珂,庞毅,郑国梁.互联网资源属性及经济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10(3):176-177.39、Hou Hanpo, Li Haibo, Wen Jing..A Comparative Study for Search Engines’ Business Model---Base on the case of Baidu and Google[C].ICEE2010:228-23240、Hou Hanpo,Yin Xiaoqian, Zhang Hao.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Internet[C].ICEE2010:1132-113541、Hou Hanpo, Zhang Lulu, Xu Yanqing.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of Post Technology M&A Integration[C].ICEE2010:1924-192742、张晓军,侯汉坡.基于跨行业水权交易的北京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5):68-7343、张晓军,侯汉坡,吴雁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北京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9-2344、侯汉坡,宋延军,徐艳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开发研究,2010(5):138-14245、houhanpo,lihaibo,xuxin ,zhangqian.Game analysis of supplier under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riented by self-directed innovation[D].ICIII2010:558-56146、王小龙,张浩,侯汉坡.基于灰色主成分方法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评估模型[J].生产力研究,2010(11)110-114 科研项目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提升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并购战略和模式研究(主持),编号:2007GXS3D0732、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典型案例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主持),编号:SM2008100110073、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消费价值的中国农村消费者分群范式及品牌选择研究(参与)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模式研究(2009GXS1K140)。

调研课题指南【模板】

调研课题指南【模板】

调研课题指南一、党的建设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研究2、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发挥党员主体作用问题研究3、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4、预防腐败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研究5、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其防治对策研究6、**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研究7、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干部政绩观研究8、科学发展观与干部政绩考核研究9、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研究1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二、政治、经济学11、科学发展观在**市的实践研究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地方模式研究14、平顶山地方政府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问题研究15、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研究16、落实科学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17、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问题研究18、平顶山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研究19、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20、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研究21、政治文明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研究22、关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23、我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24、在扩内需保增长中谋求平顶山发展的新机遇研究25、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平顶山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研究26、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27、平顶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8、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9、创新改革开放方式与中原崛起路径选择问题研究30、平顶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31、平顶山大型企业经营特色调查研究32、平顶山资源类产业实现产业升级面临的困难及对策33、平顶山投融资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体系研究34、提高平顶山融资效率的战略方法研究35、关于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调查与思考36、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37、**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研究38、平顶山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9、实施“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战略研究40、煤化工在我市发展可行性研究41、盐化工在我市发展可行性研究42、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43、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研究44、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45、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4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教育、体育、新闻、传播学47、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48、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平顶山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4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建设50、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51、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现化教育的影响52、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文化传承教育53、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54、大众传媒与平顶山形象塑造研究55、新形势下平顶山媒体对外传播研究56、平顶山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57、地方高校体育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58、平顶山体育发展战略与体育改革研究59、发展体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60、我国传媒广告的规范管理问题研究61、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62、社会不同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63、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民族精神教育问题研究64、我市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研究65、我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66、非义务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研究67、素质教育与教学管理改革研究68、素质教育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69、我市社会科学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调查与研究四、人文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发展70、平顶山人才发展环境研究71、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72、平顶山人口素质提升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73、平顶山生态环境历史研究74、加强平顶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7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76、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77、平顶山红色文化开发现状调查78、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79、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80、平顶山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1、平顶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82、平顶山区域文化的提练与文化品牌的选择83、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平顶山文学发展84、人文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85、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研究86、我市红色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研究87、发展旅游经济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问题研究88、我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89、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90、平顶山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五、新农村建设91、平顶山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92、**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93、**市农村劳动力的集中输出与有序化流动问题研究94、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扩大趋势问题研究9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96、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研究97、**市城镇化进程监测评估指标研究98、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问题研究99、**市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重点和发展战略研究100、民营企业发展与小康社会构建六、法律、法规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102、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103、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104、司法政务公开制度问题研究105、新型犯罪对策研究106、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犯罪活动研究107、平顶山社会稳定与危机应急法律对策研究108、平顶山社会转型时期的犯罪对策研究109、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研究110、法律监督在构建和谐平顶山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七、统战理论111、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问题研究112、统一战线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优势和作用113、统一战线与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114、统一战线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对策研究115、统一战线为实现市委提出的“两个保持”目标做贡献对策研究116、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研究117、统一战线工作社会化问题研究118、基层统战工作问题研究119、扩大统一战线成员有序政治参与研究120、统战工作机制建设研究121、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活力问题研究122、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124、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125、民主党派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研究126、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趋势问题研究127、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128、增强民主党派特色问题研究129、无党派人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130、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方法、途径及效果研究131、城市民族工作研究132、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133、新形势下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问题研究134、新形势下涉外宗教活动研究135、宗教团体自养问题研究136、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和实践途径研究137、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研究138、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139、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140、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研究141、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研究142、留学人员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143、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研究144、党外干部成长规律及培养选拔研究145、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研究146、进一步发挥地方统战部在做台湾人民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研究147、有关台商、台资企业发展及管理技术人员情况调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0 9
2O1 O 20ll 201 2
1 2 1 5 3 . 0
1 41 1 3. 6 1 6251 . 9 1 7 87 9. 4
1 1 8 . 3
1 2 4. 4 1 3 6. 3 1 5 0. 2
1 . 0
O. 9 O. 8 O. 8
业 比 重下 降 速度 快 于 第一 产业 ;已 占有 明显 优 势 的第 三产 业 的 比重 则逐 年上 升 , 由2 0 0 6 年的7 1 . 9 %上 升 到
2 0 1 2 年 的7 6 . 5 % 增 加 了4 . 6 个 百分 点 。
表1北京 市三次产 业 占GD P ̄ B 重 年份
1 6 2 5 1 . 9 亿 元 ,翻 了一 倍 。2 0 1 2 年 生产 总值 达 到 l 7 8 7 9 . 4 亿 元 ,同1 : 1 " , 2 0 1 1 年增 长 了1 0 . 0 1 %,每年 都 有两 位 数 的增 长 , 自身总 体规模 不 断扩 大 。
其 次 ,三 次产 业 结构 也发 生 了巨 大变 化 ,呈现 出明显 的 “ 三 、二 、一 ”产 业格 局 。第一 、第 二产 业


北京市第三产 业发展现状
近 年 来 ,北 京 市第三 产业 的发 展较 为迅速 ,在拉 动 国民经济 、扩 大 国际交 往 、完善城 市 功能 、提 高人 民生 活水 平等 方面 发挥 了 重要 的作 用 。按照 国 际惯例 和我 国 的实 际情况 ,张 海鹏 等 ( 2 0 1 3) 提 出反 映第
2 8 5 5 . 5
3 38 8. 4 3 75 2. 5 4 05 9. 2
2 3 . 5
2 4 23.1 22. 7
9 1 7 9 . 2
l 06 00 .8 1 23 63 .1 1 36 69 .9
7 5 . 5
2 0 0 7
20 0 8
9 8 4 6 . 8
1ll 1 5 .0
l O 1 . 3
1 1 2. 8
1 . 0
1 .0
2 5 0 9 . 4
26 26. 4
2 5 . 5
23 .6
7 2 3 6 . 1
8 37 5. 8
7 3 . 5
75. 4
20 0 6
单位 : 亿元 6
地 区生产 总值
811 7 .8
第一产业
生产总值
88 .8
第二产业
生 产 总 值
21 91. 4
比重 ( % )
1 .1
比重 ( % )
27 .O
比重 ( % )
7l _ 9
【 关 键词 】 北京 市 ; 第三产 业 ;问题 分析 ;发展 建议
【 中图分 类号】 F 7 1 9 I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 0 8—7 2 2 2( 2 0 1 4 )0 3— 0 0 1 4—0 6
近年 来 ,北京 市坚持 以科 学发 展观 为指 导 ,加快 建设 “ 人文 北 京 、科 技北 京 、绿色 北京 ” ,着力 调整 优 化 经 济结 构 ,取得 了 显著 成效 。北 京 市作 为 首都 和 国 际大 都市 ,在建 设现 代产 业体 系 、发 展 以 第三 产 业 为主 导 的产 业 结构 方 面走 在全 国各 大城 市 的前 列 。第三 产 业 的规模 和 质 量决 定 着北 京 市经 济 的质 量 和 水 平 。因而 ,研 究如 何 发展 符 合北 京 市定 位 和特 点 的高 水 平 第三 产 业 、建 设 以第 三产 业 为支 柱 的现 代 产 业 体 系 ,具 有极 其重 要 的现实 意义 。

--—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一产业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 0 0 6 年的1 . 1 %下降 ̄2 0 1 2 年的0 . 8 %,
呈 现 出 平缓 下 降 的趋 势 ;第二 产 业 占地 区生产 总 值 的 比重 由2 0 0 6 年 的2 7 %下 降  ̄2 0 1 2 年 的2 2 . 7 %, 第二 产
收稿 日期:2 0 1 4 —0 9 一O 3 作者简介:杨松青 ( 1 9 6 2 一) ,女,山东省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 院财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 。
① 张海鹏 , 曲婷婷. 第 三产业发展 的国际 比较 [ J ] , 经济 纵横, 2 o 1 3 , ( 5 ) .
1 4 . . . — —
( 一 )第三 产业 增加值 占G DP I : P , 重
首 先 ,从 总 量 ( 见表 1)来 看 ,北京 市 第三产 业 生产 总 值和 比重 逐 年上 升 ,在地 区 国 民生产 总值 中 占
据 绝 对 的主 导地 位 。从 “ 十一 五 ”开始 的2 0 0 6 年到 “ 十 二 五 ”期 间 的2 0 1 2 年 ,北 京 的 国 民经济 持续 稳 定 发 展 ,地 区 生产 总值 逐 年 上升 ,从 2 0 0 6 年生 产 总值 为8 l l 7 . 8 亿元 ,到 “ 十 二 五 ”初期 2 0 1 1 年 生产 总值 为
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 问题研究
杨 松 青
( 北 京 经 济 管理 职 业 学 院 财 务 处 , 北 京 1 0 0 1 O 2)
【 摘 要】 本文从 分析北 京市 第三 产业 发展 的现状 入 手 ,全方位 分析 了北京 市 第三 产 业发展 过 程 中存 在 的问题 及原 因,从 而提 出新 时期促 进 北京 市 第三 产 业发展 的建 议 。
三产业发展程度的指标有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G D P 的比重 ,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增加值 占G D P 的比重以
及 第三产 业 的 就业 水 平 。从 国 际经 验 来看 ,越是 高 度发 达 的经 济 体 ,第 三产 业 的 比重 、第三 产业 的 内部 结 构和 就业 水平 ,都 会 比较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