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2个α-珠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顺序的确定

合集下载

智慧树答案医学遗传学(山东联盟-滨州医学院)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医学遗传学(山东联盟-滨州医学院)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在世代间不连续传代并性别分布差异的遗传病为答案:XR2.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答案:G和T3.若某人核型为46,XX,del(1)(pter®q21:)则表明在其体内的染色体发生了答案:缺失4.如果染色体的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减少一条则形成答案:单体型5.先天性聋哑的群体发病率是4/10000,该群体中携带者的频率是答案:0.046.人类的身高属多基因遗传,如果将某人群的身高变异的分布绘成曲线,可以看到答案:曲线是连续的一个峰7.线粒体多质性指()。

答案:一个细胞中有多种mtDNA拷贝8.体细胞中发生X染色体异固缩是在下列哪一个时期?答案:胚胎期第16天至整个生命期9.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引起的疾病是。

答案:苯丙酮尿症10.能将紫外线诱导的突变进行稀释的DNA修复方式为答案:重组修复第二章1.人类惯用右手(R)对惯用左手(r)是显性,父亲惯用右手(R),母亲惯用左手,他们有一个孩子惯用左手,此种婚配的基因型为:答案:Rr×rr2.先天性聋哑为一种AR病,当父母全为先天性聋哑时,其孩子并不聋哑,其可能的原因是:答案:遗传异质性3.半乳糖血症(AR)可导致白内障,该病的群体发病率为1/250000,某人的哥哥患此病,他如随机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风险是:答案:1/15004.下列关于多基因遗传的哪些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遗传基础是主要的5.人的身高、肤色、体重和皮纹的性状属于:答案:数量性状6.一个遗传不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代后可达到遗传平衡。

答案:1代7.关于线粒体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答案:线粒体遗传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8.女性体细胞中异常mtDNA未达到阈值时不发病,突变mtDNA不会向后代传递。

答案:错9.父为红绿色盲患者,母正常,但她的父亲是色盲,其后代:答案:男、女孩都有1/2可能为红绿色盲患者10.交叉遗传的特点包括答案:男性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儿子的X染色体由妈妈传来第三章1.一般情况下,机体内酶的数量远远超出维持机体基本代谢所必须的数量答案:对2.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所引起的疾病是()答案:苯丙酮尿症3.血友病A为血浆中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题库(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题库(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非洲草原的犀牛是双角,亚洲只有苏门答腊犀牛是双角,而印度犀牛为独角。

犀牛角的主要功能是防御敌害。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生活的植被环境决定的C.犀牛角的出现是犀牛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D.环境不变时,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不发生进化答案:A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有统一性是因为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还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故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对种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与发展。

A、生物在繁衍过程中,个体之间会存在许多性状方面的差异,如印度独角犀牛和非洲双角犀牛,但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A正确;B、犀牛是独角还是双角是由犀牛基因决定的,B错误;C、犀牛角的出现是自然环境对犀牛选择的结果,C错误;D、环境不变时,基因频率也有可能改变,故非洲草原的犀牛种群也能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A。

2、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

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

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牦牛HSPA1A和HSPA2基因组织分布的检测

牦牛HSPA1A和HSPA2基因组织分布的检测
家族 应激型 HS P A 1 A 和 Hs P A2 基 因的实时荧光定
HS P 7 0 , 另一 类 是结 构 型 的热 应激 同源 蛋 白 7 0 ( h e a t 到 。近年来 应激 型 HS P A1 A 和 HS P A2基 因 已成 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3
S t u d y o n An t i - f a t i g u e a nd Hy p o x i a T o l e r a nc e
Ef f e c t s o f As t r a g a l u s Yi q i Gr a n u l e s
目前 已见 到 关 于果 蝇 、 酵 母_ 2 ] 、 鼠、 鸡、 羊、 牛、 人
类等 HS P 7 0的报道l _ 5 , 但是关 于牦 牛 的报 道 尚未见 HS P 7 0家族 中的研 究热点 , 牦牛是 生活在 高原环境 下 的特 有物 种 , 本 试 验 旨在 建 立 一 种 检 测 牦 牛 HS P 7 0
B AO Yu - l o n g ,F AN Yi n g - l a n,DU J i a - l i n ,LI X i a n - h u a
( L i a o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h e n y a n g, L i a a n i n g, 1 1 0 0 3 4 , C h i a) n
Ab s t r a c t : To i nv e s t i g a t e t he e f f e c t s o f As t r a ga l u s Yi q i g r a n u l e s o n a n t i — f a t i g u e a n d h y p o x i a t o l e r a n c e, t he b u r d e n s wi mmi ng t e s t a n d t ur n - c l u b t e s t i n mi c e we r e u s e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e a n t i - f a t i g u e e f f e c t o f As t r a ga l us Yi q i g r a nu l e s t h e c l o s e n o r mo b a r i c hy p o x i a t e s t i n mi c e wa s us e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hy p o x i a t o l e r a nc e e f f e c t o f As t r a ga l u s Yi q i g r a n— u l e s .Co mp a r e d wi t h t h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e h i g h d o s e g r o u p c o u l d o b v i o u s l y p r o l o n g t h e s wi mmi ng t i me o f mi c e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培优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2022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培优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6章第1节A组基础题组一、单选题1.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

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A)A.共同祖先遗传B.环境变化C.长期人工选择D.生物变异[解析]人体中的每一块骨骼,在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体中都有,只是大小比例有所不同,造成生物结构统一性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祖先遗传。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D)A.研究的重要证据是化石B.方向是从低等到高等C.普遍认为的原因是自然选择D.结果是都产生有利的变异[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3.“化石研究表明,海口虫具有脊索、背神经索和鳃裂三大特征,与脊索动物头索类相似。

”这一段言辞总结的基础是(C)A.推理B.建立模型C.分类D.观察[解析]题干中把海口虫与脊索动物头索类相似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为分类。

4.(2021·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

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C)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D.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解析]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B正确;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C错误;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D正确。

故选C。

5.马利筋(一种植物)含有强心苷,对鸟兽有毒,故鸟兽一般不食用;而斑蝶却可以食用,并将强心苷贮存于身体组织中,从而出现一种怪味,导致一般的食虫鸟不吃它;同时还有另一种蝶类,其体色和体型都与斑蝶相似,但没有怪味。

牦牛血红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同源模建

牦牛血红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同源模建

牦牛血红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同源模建世界牦牛起源于中国,全世界牦牛数量的95%分布在中国。

现代的家养牦牛是中国古羌人(即现代藏族人的祖先)在距今大约5000-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驯化野牦牛而来的。

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寒冷、低氧地区,那里的空气氧含量只为海平面的1/3~1/2。

牦牛长期生活在这种寒冷、低氧环境下,不仅能正常繁育后代,而且能为藏族人民提供奶、肉、皮、毛、绒等生活必需品,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它不仅血红蛋白含量高,而且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也高。

Lalthantluanga及Weber等人认为牦牛血红蛋白氧亲和力高主要是由于其β<sub>Ⅱ</sub>链第135位的缬氨酸代替丙氨酸所致。

他们只是从一级结构上预测,没有进一步从高级结构上进行阐明。

血红蛋白主要在血液中起传送O<sub>2</sub>及CO<sub>2</sub>的作用,它在牦牛适应高原低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首先克隆测定牦牛珠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从数据库中调出牦牛血红蛋白α<sub>Ⅰ</sub>及B<sub>Ⅱ</sub>珠蛋白链的氨基酸序列,运用分子模拟软件InsightⅡ来同源建牦牛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以期揭示牦牛血红蛋白高氧亲和力的分子基础与结构基础。

我们利用山羊、人及黄牛中α珠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来扩增牦牛的α珠蛋白基因,结果得到一条长度为754bp 的片段。

经鉴定所测序列为牦牛α<sub>1</sub>珠蛋白基因。

它与黄牛的同源性最高,为99.71%,水牛次之,为98.58%,而与山羊、绵羊、马、人的同源性较差,分别为96.03%、95.57%、68.55%、51.13%。

以所测序列设计引物来扩增两个内含子,结果两个内含子都只扩增到一条片段。

绿色通道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6-1

绿色通道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6-1

必修一第6章第1节1.连续分裂的动物体细胞的生长即体积增大,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A.分裂间期B.分裂前期C.分裂中期D.分裂后期解析:细胞体积的增大应该发生在间期,因为在这个时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等。

在其他时期细胞只发生一系列变化,细胞的体积并不增大。

所以A正确。

答案:A2.下列关于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看似静止,但核糖体、线粒体、染色体活动旺盛B.用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可测定DNA复制经历的时间等C.细胞核内分子水平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分裂间期发生的变异在任何生物种类都可找到且频率较高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及不同变异发生的时期。

分裂间期发生的生物变异类型应属于基因突变。

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可能因为基因突变而发生变异,但这种变异频率很低。

答案:D3.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

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

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A.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解析:图中乙组细胞的DNA含量为2C~4C,说明其正在进行DNA复制。

甲组细胞的DNA含量为2C,说明其处于细胞分裂间期;丙组细胞的DNA含量为4C,说明其处于细胞分裂期;甲组细胞数量远多于丙组,说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丙组中只有处于细胞分裂后期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不会导致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的变化,只能导致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减少。

答案:D4.有丝分裂过程的中期,发生的主要事件是()A.核仁消失B.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D.连接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着丝点分裂解析:有丝分裂中期最主要的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也可以说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

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

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及序列变异特征研究摘要:牦牛是我国的重要畜牧动物之一,其免疫系统对于抵抗病原微生物起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究牦牛BoLA-DRB1、DRB2基因在多态性和序列变异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收集并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BoLA-DRB1、DRB2基因的多态性与序列变异特征,并对其对牦牛免疫功能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1. 引言牦牛是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畜牧动物,其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微生物,维护动物的生命健康。

BoLA-DRB基因家族是免疫系统中编码MHC-Ⅱ类分子的关键基因,其多态性和序列变异特征对免疫应答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2. BoLA-DRB1、DRB2基因多态性多态性是指基因在群体中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并且频率较高的等位基因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BoLA-DRB1、DRB2基因的多态性丰富,多个等位基因在不同牦牛个体中均有发现。

这种多态性不仅存在于物种内部,不同牦牛品种和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

多态性的存在使得牦牛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提高其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能力。

3. BoLA-DRB1、DRB2基因序列变异特征序列变异特征是指基因序列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能够通过DNA测序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

研究发现,BoLA-DRB1、DRB2基因的序列变异主要集中在编码外显子2和外显子3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存在大量的碱基替换和插入/缺失。

这种序列变异的特点使得不同个体间的基因表达能力和蛋白质结构差异较大,从而影响其免疫功能。

4. BoLA-DRB1、DRB2基因与牦牛免疫功能的关系BoLA-DRB1、DRB2基因的多态性和序列变异特征对牦牛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多态性使得牦牛能够识别更多的抗原,并产生更多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高三地理牦牛知识点

高三地理牦牛知识点

高三地理牦牛知识点高三地理牦牛知识点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家畜动物,具有重要的农牧业和生态保护价值。

下面我们将介绍牦牛的栖息地、生物特征、习性、经济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栖息地牦牛主要栖息在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草原、沙漠和山脉地带。

这一地区寒冷干旱,气候因子对牦牛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具有高海拔、低温、强风等特点,但适应了这一特殊环境的牦牛能够生存繁衍。

二、生物特征1. 外貌:牦牛是一种中型牛科动物,体型相对较小,体长约2-3米,肩高约1.2-1.5米。

牦牛具有强壮的四肢和修长的尾巴。

皮毛厚密,颜色多为黑褐色或灰褐色,具有很强的保温性能。

2. 生殖特征:牦牛一般在冬季繁殖期交配,怀孕期约9个半月,一胎只生一仔。

母牦牛具有丰富的乳汁,为幼仔提供养分。

三、习性1. 适应高原环境:牦牛具有耐寒性和抗缺氧能力强的特点。

它们进化出了适应这一特殊环境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如厚毛保温、耐受低氧和耐受寒冷的特殊代谢方式。

2. 食性:牦牛是草食动物,以高山草原上的草本植物为食。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相对有限,牦牛适应了以苔藓和低矮的高山植物为主食的特殊环境。

四、经济价值1. 农牧业: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畜牧业资源,牦牛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奶制品以及毛皮等产品,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2. 生态保护:牦牛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对维护高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牦牛通过食草调控植被生长、促进土壤水分渗透等方式,对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具有一定的帮助。

五、面临的挑战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疾病传播等因素的影响,牦牛面临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加。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加快,影响到牦牛的生存环境。

2. 过度放牧:大规模放牧和过度放牧使得青藏高原草原退化,缩小了牦牛的栖息地范围。

3. 疾病传播:疫病的传播对牦牛的健康构成了威胁,需要加强疫病防治工作。

总结: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有物种,拥有独特的生物特征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drFr C eg e H b i 04, h a ree a m, hn d , e e 30 3 C i ) 1 n
Ab t a t T i e e t lp me e e d sg e r m h e u n e o a W s r c : wo df rn i r r w r e i n d fo t e s q e c f y k S t O a i s go i e e n e g n c r go i h wa l b n g n s S i tr e l e in wh c s
福建农林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uinA r u ueadFrs yU i ri N t a c neE io ) orl 0 Fj gi l r n oet nv sy( a rl i c dt n n f a ct r e t u Se i
第 3 卷 第 4期 5
co e n e u n e ln d a d s q e c d,a d f m h o s r e e in o u n,mo s n r o te c n ev d r go fh ma u e,g a ,h r e a d c t e S — l b n g n o o f mi g t e o t o n at g o i e e f rc n i n h s l r
od ro a wo 一lbn g n s h r S n te e ei eitre i e ino a w 一lbn g n satrb at g h e r e fy kSt go i e e .T eeWa ooh rg n nt neg ncrgo fy k St o go i e e fe lsi .T h n
u sr a g n S d n i e 鹊 y k S 1go i e e,w i h o sr a g n S d n i e s y k S 一 l b n g n tr co p te m e e Wa i e t d i f a 一 l bn g n h l t e d wn t m e e Wa ie t d a a g o i e e a e l- e e i f f n n n e u n i g h e e id c t h tt e y W — l bn g n s 8 e lc td i e c r mo o ih y, 1g o i e e i h i g a d s q e c n .T s n ia et a a S t O g o i e e r o ae n t h o s me t t 一 l b n g n n t e h k h gl f n d 2 g o i e e a e b c . r t o a 一 l bn g n tt a k n h Ke r s a ;t e it r e i g o fy W t lb n g n s l go i e e 2 go i e e y wo d :y k h n eg n c r i n o a St O o- o i e e ; —l b n g n ; ・ lb n g n e k g
通常的做法是挑选大量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来得到这2个基因的序列这样做的缺点是成本高费力且这2个一珠蛋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还不能确定较老文献中的做法是通过酶切并克隆测定包含u珠蛋白基因的很长的片段来测定珠蛋白基因的序列并同时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维普资讯
Y A igyn , IQ— Z N igb U N h—u I hnsa XI h ag, U N Qn—a L ia, HA GQn—o,H A GZ i o,LU Z e— n , EZ un f g h
YI u 1 NP 一 u
( .C l g f nm l cec dT cn l y aj gA r utrl nvri , aj g Jagu 10 5 C ia2 ogog a 1 o eeo i a Sinea ehoo ,N i gi l a U ie t N ni , ins 0 9 , h ; .H nsnw l A n g nn c u sy n 2 n
20 0 6年 7月
牦牛 2个 珠蛋 白基 因在染 色体上 排列顺序 的确 定
袁青妍 李齐发 张庆波 黄治国 , , , , 刘振山 谢 , 庄¨ , 殷甫路
(. 1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0 5 2 红松 洼种 畜场 , 河北 承德 30 3 ) 10 4
关键 词 : 牦牛 ; 珠 蛋 白基 因间区域 ; 。珠蛋 白基 因; . 蛋 白基 因 一 珠
中图分类号 : 838 5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7 (060 - 8- 1 1 40 20 )4 34 4 6 5e fy k St L l bn g n si h h o o o n r n ft eo d r o a wo O go i e e n t e c r m s me i -
摘要: 本试验扩增并克 隆测定 了牦牛 2 个 珠蛋 白基 因间 区域 的序 列. 根据所 测结果及人 、 山羊 、 鼠、 马和黄 牛的 珠 蛋 白 基 因序列 比对 中的保守 区设计 了 2 对特异 性引物 , 增并克隆测 定了牦牛 一 蛋 白的上 、 扩 珠 下游基 因序 列 . 将测定 的牦 牛 珠 蛋 白 因间 区域序列 进行 同源性搜 索 , 现没有任何 个基 因与它 同源 . 、 基 发 上 下游基 因的测序结 果表 明 , 上游基 因为牦 牛 I ̄ 蛋白基 因 , 游基 因为 一 白基 因. X珠 1 下 珠蛋 这表 明牦 牛的 2 个 珠蛋 白基 因在染色 体上紧密排列 , 中 。 其 一 白基 因在 珠蛋 前 , 一 白基 因在后 . 珠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