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一单元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重点)(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A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B .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C .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一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讲解(重要词汇-语法等)

Unit 1重要单词,词组讲解1. mean的用法What do you mean to do with it? I didn’t mean to hurt you.1)mean to do意欲做This means staying here longer.Missing the train means waiting for another hour.2)mean doing意味着做He is not meant for a teacher and will always be unhappy in the school.Be meant for 适合做他说他不适合读书因为懒。
He says he _________________ a student for his laziness.这次考试失败意味着要再考一次。
Failing this exam ___________________ another one.我并不是有意迟到的。
I didn’t ____________ be late for school.2. celebrate vt.(1) 庆祝;庆贺celebrate Christmas / one’s birthday / a victory (胜利)(2) 赞扬;称颂The names of many heroes are celebrated by the poets.词语辨析:celebrate, congratulatecelebrate后常接日期,事情或场合congratulate后常接人表示为某事而庆贺某人congratulate sb. on/upon sth.ex: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marriage.有时还表示私自庆幸的意思。
ex:I congratulated myself on my escape from being punished.3. 英语中表示“发生”的词或短语均为不及物,不用于被动语态。
人教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一单元 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答案:(1)①安顿 ②安放 ③安置 ④安排 (2)①标志 ②标致 (3)①委曲 ②委屈 (4)①不经之谈 ②无稽之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积累词语 (1)古今异义 ①风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有功绩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也指有 才学而不拘礼法的;还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②态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人的举止神情;也指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 取的行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④权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混世魔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顾盼神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纨袴膏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指风韵。②指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③指姿容俏丽。④biàn yí 方便合适,便利 biàn yí ⑤指偏激,不端正。⑥可惜;可爱。 (2)①行为放纵, 言语荒唐。②臆造;虚构,没有根据地编造。③丰盛;
(2)①lóng lǒng ②guān guàn ③cuán zǎn ④zhēng zhèng ⑤cì sì ⑥chán càn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识记字形
杜zhuàn( )
雕liáng( )画栋
(1)酒zhuàn( ) (2)膏liáng( )
niè( )根祸胎 sī( )混
(3)萌niè( )
高一英语必修三知识点:第一单元

第⼀单元 1)starve 作不及物动词,表⽰“饿死,挨饿”。
starve for=be starve of/for,表⽰“渴望获得,迫切得到”。
2)plenty 作不可数名词,只⽤于肯定句中,表⽰“充⾜,⼤量,富裕”,可做主语,宾语或表语。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随着plenty所指的单复数形式作相应的变化。
plenty也可作副词,表⽰“充分地,⼗⾜地,好多”。
in plenty表⽰“⼤量的,丰富,充裕”可作表语,定语,状语。
3)satisfy 作及物动词,表⽰“满意,使满⾜”,直接跟宾语,若接that从句时,意思是“使相信”,从句前有间接宾语。
satisfy…with以……满⾜ be satisfied with对……满⾜ satisfy…for向……偿还 be satisfied to do sth满⾜于做某事 4)harm 作名词,意为“损害”,不与不定冠词连⽤,常与do,come,mean等动词搭配。
do more harm than good弊⼤于利 There’s no harm in(sb’s)doing sth=It does no harm for sb to do sth做某事⽆害处 作及物动词,表⽰“损害,伤害”。
5)lead 作及物动词,表⽰“领导,引导”其宾语常接介词短语或者副词作宾补。
表⽰“影响,致使”时,后接介词to,也可以接不定式。
lead sb into使某⼈陷⼊某种不良的状态。
lead sb away使盲从,常⽤于被动语态。
lead nowhere毫⽆结果,,对……不起作⽤。
lead up to sth作为……准备,导致。
lead sb by the nose牵着某⼈的⿐⼦,完全操纵某⼈ lead a dog’s life过困难的⽣活 lead sb believe that使某⼈相信(假的事情或不确切的事情) lead the way带路,带头 lead作为名词,give sb a lead给某⼈做出榜样,提⽰某⼈ 6)origin 是名词,表⽰“起源,起因,出⾝”。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 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
结 果
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 了。
没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一它的多数代表者后 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 中国无法实现。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 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开始沦为半殖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
彻底沦为 半殖民
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程度 加深 建社会程度 大大加深 地半封建社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名词点击 P4
半殖民地 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 家,实际上政治、经济、 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 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政治地位)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目录
0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02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0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增强对“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明确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P5二
①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 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④意义: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高一必修三英语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英语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词汇1. 主要单词:- century (n.) 世纪- civilization (n.) 文明- discovery (n.) 发现- influence (n. / v.) 影响- knowledge (n.) 知识- population (n.) 人口- protect (v.) 保护- respect (n. / v.) 尊重- society (n.) 社会- technology (n.) 技术2. 相关短语:- break down 损坏,发生故障- come up with 提出,想出- deal with 处理- find out 发现,查明- look forward to 期待- make up 编造,弥补- play a role 起作用- take part in 参加- turn to 求助于二、语法1. 一般现在时:表示客观事实、日常习惯等。
- 例句: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例句:I usually have breakfast at 7 am.2. 时间状语从句:使用when、while、before、after等引导的从句。
- 例句:I will call you after I finish my homework.- 例句:She always listens to music while she is doing homework.3.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将别人的话转述为间接引语时,需要注意时态和人称的变化。
- 直接引语:He said, "I am going to the park."间接引语:He said that he was going to the park.4.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面不接宾语,而及物动词需要接宾语。
- 例句:He plays basketball very well. (及物动词)- 例句:She runs every morning. (不及物动词)三、阅读理解1. 主旨大意题:通过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知识逻辑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 情和主要矛盾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 政治力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 中国问题的方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本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 前 脱颖而出,最终成为 景
唯一正确的选择。
使命
意 义
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 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和希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北京城往西一百多千米,顺着一 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 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年,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 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 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 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1.为什么毛泽东要在“中国”前面加 了“新”字? 2.说明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的理解。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中国西南门
地半封建社会
度进一步加深
户洞开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P4名词点击: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
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主要内 容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

22
•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 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 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最新课件
23
• 1.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 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 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 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 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 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38
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背景 • (1)(2)(3)汉武帝即为后,进一步开
括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 (1)形成 • (2)内容 核心 基础 施政 • (3)影响
最新课件
39
1、黄老之学的理论依据是 A.儒家理论 B.法家理论 C.墨家理论 D.道家理论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鸣趋于合流
B.百家争
•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度逐步建立
D.封建制
最新课件
27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 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 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 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最新课件
25
• 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充分体现 了天、地、人和 谐统一的思想。
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某思想家就 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的名言。这位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最新课件
26
•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互相转化。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老子》之
政治主张
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指仁爱,关爱别人。
(1)“仁”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有差等) (2)实现“仁”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之
“礼”
礼,秩序。
《论语· 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课堂探究】
• 探究一 孔子的思想及地位 • (1)结合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 心内容是什么? • (1)“仁”和“礼”。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和结 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主要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没有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 原因:“仁”和“礼”的主张无法适应春秋时期诸国争 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当 仁 不 让
在全 韩球 国第 汉一 城所 正孔 式子 揭学 牌院
院非 将洲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孔 子 在 世 界
孔 子 在 柏 林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问题5、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有 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素养,规范社会行为。 (2)孔子“礼”的思想,主张长幼有序,有助于中国尊 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养成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3)孔子思想中“为政以德”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4)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 对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5)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二 比较孔子与老子的政治思想
• (3)结合材料三、四比较孔子与老子政治 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二人在研究重心上的 不同。 • (3)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 (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 不同点:孔子重视“德”,反对苛政和任 意刑杀;老子重视“无为” • 研究重心: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老子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论语》之
张
“德”——施政主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 政以德” 问题3.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与我们 现在倡导的以德治国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 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我们现在倡导的以德治国思想包含有:社会主义、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等;
2.老子之思想学说
(1)哲学思想 “道” 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老子》之“道”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①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人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无 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
问题1:老子、孔子的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 景下产生的?
• 经济: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出现 •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 礼崩乐坏 • 文化:学术下移,鲁国文化传统深厚
【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 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 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 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 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 “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 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 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成 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经)、 《乐》(佚失)
必修课程——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 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 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6个单元。本模块可按7 个专题思考学习。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国 3.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其理论成果 史 4.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世 6.近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 界 史 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7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 “礼”: “德”: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2)教育思想 思 想 核 心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与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鬼”: 敬而远之
《论语》之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 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老子哲学思想的核 心。)
《老子》之
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弱胜刚强。
《论语》之
“鬼”——哲学思想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2)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 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 问题6.老子 “道”的思想以及其辩证法思想的 内涵各是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体现 了老子怎样的政治主张?如何理解老子“无为而 治”的思想? “道”的思想内涵:“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使用权 谋,威逼百姓,实质是反对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 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老子》名言欣赏:
以柔克刚
大智若愚
以德报怨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 老 子 《 道 德 经
》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华中理工 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认为:作为一 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有 两本书不得不读, 一本是《论语 》,一本是《道德经》。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重点、难点)
名丘,字仲尼。 生活年代:前551——前479 春秋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方圣地) 称谓评价: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出身阶级: 没落的贵族
整理作品: 《诗》《书》《礼》《易》《乐》《春秋》 思想载体: 《论语》
孔子的生平
• • • • • • • 1、生于乱世(孔子的出身) 2、自学礼乐(少时好学) 3、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4、从政失败(积极从政) 5、周游列国(宣扬学说) 6、献身文教(编订“六经”) 7、万世尊崇(死后受尊)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周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正名”
问题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其主要 内涵各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 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 指仁爱,关爱别人,但有差等;“礼”指 周礼,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秩序),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保守的一 面。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学习提示: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 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即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史实”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 的反映”(善于分析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