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后感
《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历史是什么?》是一本由[英] E.H.卡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一):《历史是什么》打卡:卡尔《历史是什么》作者卡尔〔1892-1982〕曾是一名英国外交官,后在大学任教,对俄国历史较有研究。
本书分六个章节阐述作者的历史观。
第一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
作者阐述历史事实不等于过去的事实,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才被历史学家挑选出来编纂成历史事实。
比方,凯撒渡过溪流卢比孔是历史事实,而半小时以前你徒步穿越同一地点只是一个过去的事实。
第二社会与个人。
既然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在无数过去的事实材料中筛选凝练,那作为一个个人的历史学家,他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等对于其编纂历史事实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历史事实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中统一考虑。
第三历史、科学与道德。
作者认为历史包含于各种科学之中,比方达尔文把历史带入科学领域。
历史学家的立场与道德学家的立场不必一致,比方亨利八世或许是一位坏丈夫,却是一位好国王。
第四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历史存在偶然和必然性,同时历史的因果随着认识的深入会不断被开掘。
第五作为进步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与前进中不断出现的将来目标之间的对话。
第六扩展中的视野。
作者强调历史研究者〔当然他指的是大局部英国历史学家〕不应局限在英语系国家的历史研究中,现在世界的开展,亚非国家在历史开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应以扩展的视野考虑进来。
《历史是什么?》读后感(二):受益匪浅读后感会特别好奇把别人对作者批评的声音放在前面,这样觉得很容易先入为主,可是读完发现还是有深深的震撼从每一章的内容来写 1.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学家对原始材料的选择而形成的,并且通过其想象力,然后需要以当下的眼光才能理解及历史;这里它需要克服的难题是:那种编辑的事实应无条件优越于解释。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作文范文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作文范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出的历史书籍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历史书籍读后感1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
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
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
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
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
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
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
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
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历史书籍读后感2妈妈在网上给我订购了一本书,叫《话说历史》。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上记载了国内外一些历史。
我觉得它是一本好书。
历史,是很值得我们去钻研的。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它记载了很多中国历史,虽不是那么详细,却也让我大饱眼福。
它从炎黄联盟开始记载,一直到最后抗战胜利,港、澳回归,中国彻底解放。
历史题材的书籍读后感8篇

历史题材的书籍读后感8篇第一篇: 历史题材的书籍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刘秀》,学到了很多知识。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
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是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
刘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帝王,有很多东西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首先,自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
现在自己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是也要有远大的志向,从现在开始更加刻苦学习,锻炼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其次,自己学到了面对困难挫折不放弃。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人就被困难挫折所击倒,但有的人却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加磨练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
最后,自己学到了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面对别人犯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
第二篇: 历史题材的书籍读后感第三篇: 历史题材的书籍读后感我看完了《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知道以前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共和行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伐纣灭商,中国进入西周时期。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连几个月普降大雨,平地积水三米多深,黄河水暴涨,冲破了白茅堤、金堤,使黄河沿岸州县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淹死、饿死、病死的.百姓多得数不清。
元顺帝害怕水灾会引起人民的不满而造反,就在山东郓城设立水监,任命嘉路为管理水利的“都水监”,专门负责治理黄河。
公元1351年,五十岁的贾鲁正式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并被授予二品官衔。
他动员了十三路(相当于广州)的民工约十五万,再加上军队士兵两万多人,一共十七万人开上了治河工地。
从四月份开始施工,到了七月河道疏凿成功;到了八月份,冲破堤岸的河水重新流入原先的河道;到了九月,黄河上有可以通行船只了;到了十一月水土工程全部完成,使黄河从故道重新流入大海。
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阅读的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有着不同的感受。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一)我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
如果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
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
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
事件一:戚继光死了。
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
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
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
世界历史读后感范文(5篇)

世界历史读后感范文(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历史读后感篇1“书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这是余秋雨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内心的写照。
书是拉近了时间的省略号、是缩短了地域的逗号、还是那一段又一段的分号,总之,书将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鸟瞰古今中外,仔细研究历史的价值,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较肤浅的人会认为历史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稍微知识渊博的人会认为历史是一本“四库全书”;而我却认为历史是一瓶香槟,一颗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师益友。
贯穿历史的时空,意大利的政治风暴让我明白了政坛的残酷;中东的战火教我明白了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巴巴罗沙”德军的闪电战更让我牢牢记住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是的,历史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照妖镜,是前辈给我们检讨书。
你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们哪个不是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才成功的。
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汉武大帝等等。
而相反,像纣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千古讨骂。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其中的情节,而是要仔细地琢磨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兴亡的原因和规律。
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在所读的众多中,请允许我摘抄一幅我情有独钟的片段。
这幅片段的名字叫《犹太王国的劫难》。
话说爱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圹张的脚步踏上了以色列国土,他们占领了撒马利亚城,以色列遭到了第一次灭国。
公元前583年,尼布甲尼二世大军再次将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犹太人的抵抗并没有起到作用,三年后,犹太民族惨遭第二次灭国,巴比伦军队血洗了耶路撒冷,并且还将全部战俘一同运回国去,着就是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虽然这样,几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实现了复国之梦。
这个看起来是简短的,但是他给我的启示却是宛如那一江春水一样,留之不尽。
世界历史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

世界历史读后感精选大全(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历史读后感篇1现在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中,这使他们缺乏广阔的视野。
很多孩子会认为历史很乏味无趣,便不喜欢读历史书。
当妈妈给我买这本书时,我也很不高兴读这本书。
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顿时随着历史达人希利尔开始了上下百万年的穿越之旅。
这本书用孩子的语言描述了我们出生以前的世界是怎样的。
那本是乏味无趣的历史顿时变成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
这本书其实就是为了拓展孩子们的眼界,为他们展现出一幅人类漫长历史中的多彩画卷。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我们出生前,还发生过那么多有趣的事情。
你想过原始人的小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吗?你想拥有改变世界的魔针和魔粉吗?你知道盛极一时的庞贝古城是如何神秘消失的吗?这一本书中提出的几个小问题吸引了我。
当我看完后感到收获满满。
这本书从孩子熟悉的小事、小场景中,拓展到世界历史中有趣的人和事,再铺之以亲情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用一个生动而活泼的故事。
我们的世界继续发展着——让历史达人希利尔继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中吧!世界历史读后感篇2读了《世界历史5》后,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
亚历山大是马其顿人,腓力普的儿子。
腓力普想要去征服波斯,但还末出征,就被一位怀恨他的部下出其不意地刺杀了。
当时,亚历山大才二十岁,人们开始怀疑还有没有能力去攻打波斯。
但亚历山大异于常人,从小接受斯巴达式训练,所以非常勇猛。
亚历山大进军到一个叫做哥丁的城市,这座城里有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被人称为“哥丁结”。
“哥丁结”远近驰名,传说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能击败波斯,成为亚洲王。
亚历山大来到庙前,看出那个结根本解不开,于是抽出宝剑,手一挥,绳结便一分为二,然后,他对众人大喊:“死结已开,我将成为亚洲之王。
世界历史读后感精选大全

世界历史读后感精选大全1.《人类简史》读后感这本《人类简史》是现代世界历史的一次重要总结。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
作者将世界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狩猎采集时期、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
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的进化史、农业革命、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欧洲的启蒙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生活细节,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每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和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作者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将面临更多以往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未来,抓住现今每个时期的机遇,弥补曾经的缺陷,为人类的未来探索更好的方向。
总之,这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人类简史,具有很高的价值,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历史读物。
2.《万物简史》读后感《万物简史》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科学认识历程的著作。
作者通过精彩纷呈的语言、图像和科学事实,介绍了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历程,引领读者走进复杂而神秘的自然世界。
本书不但概括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让我们了解到了当下的科学界面临何种问题、如何寻求答案。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不同科学家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和理论之间的较量和磨合,并不能决出“真理”,每一种理论都在让我们对宇宙和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科学家们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进行论证,这种科学探索的过程让我感觉到科学的纯粹和接近真理的追求。
此外,我也认识到了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过去,科技进步主要是由政府和政治力量推动的,而今天,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运动,由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和合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进程,人们也更加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总之,这本书是一个关于人类科学认知进程和自然界相关知识的综述。
它不但扩充了我的知识领域,也让我更清晰的了解科学和科技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
话题作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

话题作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6篇)第一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
比如书中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读后感
有幸一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刚入馆口,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
在准备来的时候我已经百度过它的信息,馆由序厅、展厅、半景画馆三部分组成,馆内陈列着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抗战文物及一些图片资料。
进入序厅,是一座巨大的铜浮雕,上面刻着“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顶部悬挂着8口方形古钟,象征着八年抗战。
我们在初中高中的课本中就已了解到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杀出了一片天,让强国刮目相看。
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约6000亿美元。
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这场展览中,我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急时刻我们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方同胞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形成一股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
从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在正面战场的奋起抵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华侨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和团体冰释前嫌,一起来拯救这片土地……“到了这个最危险的时刻”,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
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入侵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
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我的眼帘。
国难当头,英雄辈出。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发现他的胃里全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人包围在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
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的写照,是他们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桀骜不屈的脊梁。
实话来讲,中国抗战的胜利离不了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最终的胜利还会指日可待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望着这些照片,我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那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它给六朝古都添上了一抹血腥。
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望着被杀的丈夫与子女的母亲又是怎样的痛心;望着明晃晃的枪支大刀的孩子又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本该静静度完余生的老人们又是多么悲愤!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扼住了我的喉咙。
我没法想象一个平民百姓对死亡的恐惧之情;无法想象在他们面前比“死”更恐怖的日本人。
更无法想象抗战军人的英勇无畏;无法想象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时的智慧与冷静,我没有经历过这些,看着想着这些画面却足以让我瞠目结舌。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它确确实实发生了,发生在了中国,发生在了南京——一个著名的六朝古都!但在那个时候古都变成了废墟。
走出展览馆,我的心中虽饱含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
伤亡人数3500余万,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
代价。
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涵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力衰微、经济落后。
我们常听别人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错的。
正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
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际合作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方针策略,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必将崛起。
只有使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利益,都能满怀希望地生活,社会才具有向心力,民族也才具有凝聚力。
在当代致力于祖国的富强与统一正是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共同一致的最好奋斗目标。
在这个目标之下,我们仍将聚合起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拚搏不息。
中国近现代史一再证明了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团结,就没有发展;没有平等,就没有团结; 没有共同的梦想,就没有民族的凝聚力。
让我们高举着富强与统一的旗帜,努力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国家,实现中国人的百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