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陈进

合集下载

微曩技术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曩技术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究解决 的重大课题 。目前 , 医生物制 品及药物在使用方法 , 兽 生产工艺 ,产 品剂型 和使 用途 径等方 面仍然存在着 许多缺 陷。因此 , 研制新一代 的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新剂 型是 当今 的实验 , 得到 了令人满意 的效果 。
随着微囊疫苗工艺 的成熟 , 其技术研发被推 广到水产养 殖上 。 开发一种效果 明显 的 口服疫苗是解决水产业免疫接种
维普资讯
专论 与 综述
做 曩技 术在 动拘 医 领域 的应 用耐 毙遗展
梁安 莉 ,吴健 敏
(. 1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 宁 5 0 0 ;2 广西兽 医研究所 ,南 宁 5 0 0 ) 3 05 . 30 1
随着我 国人 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 畜禽 产品 的需求量 日 对 益增大 。各种规模 化养殖迅速发展 , 与此同时各种禽畜传染 性疾病也不 断增 多 。如何有效地预 防各类疾病 , 保证动物 的 健康 生长 , 提高动物类食 品的生物安全性 , 是现 阶段 需要研
IA和 IG g g 1的含量也 有所 上升( < . )证 明此种微囊 疫苗 P 00 , 5
制囊 内有效 成份 的释放 速度 , 将Biblioteka 效 成份长效 化 , 达到缓 释
控释的 目的。微囊具有靶 向性 , 可将被包裹 的物质按 照设 计 要求运送到靶器官 。有些物质经微囊 化后 可产生物态变化 , 液体 转化成稳定 的固体形式 。 从 15 94年美 国 N R t nl ahR qs r 司的 B C aoa C s eie) i t 公 . K re .G en成功 的将 微囊应用 于无碳复写纸 的生产起 ,开始 了微囊技术 的工业 化。在随后 的几十年 内, 微囊技术 的工艺
2周 内产生的特异 IA抗体 比注射疫苗至少多 l 。随后 , g 0倍

药用微型胶囊研究进展报告

药用微型胶囊研究进展报告

药用微型胶囊研究进展前言微型胶囊简称微囊,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混悬物的微小颗粒(称囊心物质)的周围包上一层薄膜(称包料)形成极为微小的胶囊,其直径从零点几微米到5000微米。

用于药物的微胶囊最初是外用,接着发展到口服及内部肌肉组织。

用于医药的微胶囊主要是缓释微胶囊,也就是将药物活性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结合后投入到生物活性体内通过扩散和渗透等方式,药物活性分子再以适当的浓度和持续时间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

[1] 微型胶囊是在传统的胶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取得重大成果,在70年代中期得到迅猛发展。

微胶囊具有改善和提高物质表观及其性质的能力,能够储存微细物质,延缓和控制释放,并具有保护芯材料免受环境影响、降低毒性、屏蔽气味等作用。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人Wurster首先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得了微胶囊,并成功运用到药物方面。

[2]目前,微型胶囊在医药方面主要是研究微型胶囊在药物的控制释放、靶向功能等的应用以及微型胶囊的可生物降解性。

由于物质微胶囊化后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如今,微胶囊技术已从最初的压敏复写纸扩展到医药、食品、农药、饲料、涂料、化妆品、添加剂、纺织、阻燃剂、生物固定化等多个领域,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1. 薪艾油药用微型胶囊薪艾油是从传统中药薪艾中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

[3] 具有平喘镇咳、消炎、抗过敏、抑菌等功能。

[4、5] 还可用于日用化工行业作为香料添加剂,具有一系列保健功能。

但由于薪艾油为易挥发的液体物质,不便于贮藏、运输和剂型多样化,限制了应用范围。

将其制成微型胶囊将解决上述问题。

将新采集的薪艾叶阴干,置于提取器中充分湿润,用水蒸汽蒸馏法蒸出挥发油经油水分离、脱水干燥等步骤,得到淡黄色澄清液体,有薪艾的特异香味。

单凝聚法制备薪艾油微型胶囊:用蒸馏水溶解硫酸钠,另用蒸馏水溶解明胶,溶胀12h ,制成溶液。

微囊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微囊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微囊化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微囊化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的进展情况,包括微囊化技术在制剂中的主要优点,另外也对应用于微囊化技术的囊材进行了概括分析。

概述了微囊化技术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

【关键词】微囊化技术微囊材料药物制剂【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110-02微型包囊是指把固体或液体的药物通过高分子材料包裹成直径为1~5000μm的微小胶囊技术,也简称为微囊(microcapsules),一般用于微囊的包括材料叫囊材(coating material)。

而所谓的微囊技术就是指制备微型包囊的技术[1]。

微囊化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空气悬浮法制备微囊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药物包衣上。

我国也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微囊化技术的研究,目前也有部分微囊技术的药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囊的包材从天然高分子材料逐渐到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微囊的粒径也从微米级别发展到纳米级别[2,3],目前大部分的微囊技术研究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进入实际生产仍需很长的一段路走,本文主要对微囊技术的在药剂学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1.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展微囊化技术属于一种快速发展的药物制剂新技术,它与其它的的制剂相比具有本身特有的优势,它的特点主要有能够掩盖药物特有的一些不良臭味,如黄连解毒汤口味极苦,通过滴注法制备的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后可以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另外也有采取复凝聚法制备得到了无腥臭味的鱼油粉末化产品。

许多例子证明通过微囊化处理后能很好的解决许多药物具有不良臭味的缺点,这样对用药者的用药选择有一定的优先作用。

微囊技术包裹的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在空气中极易氧化从而失去药效,另外它在水溶液中也极不稳定,而把维生素C制成微囊缓释片能明显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微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微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摘要:作为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的微胶囊技术,大大地推动了食品工业的进步。

近年来,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工业中,其独特的功能使许多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使食品添加剂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简要介绍了微胶囊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功能作用、制备技术,并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Food AdditivesZHU Yong(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Abstract: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high-tech 21st century focu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dditive industry, its unique features resolve the problem that many traditional technology can not solved, so that the food additive industry by leaps and bound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 functional roles, preparation techniques, and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ood additives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 words:Micro-encapsulation,Food additives,Application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造粒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陈进;何争民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10(014)012
【摘要】本文概述了微囊的结构特征及在药学领域中的意义,综述了微囊制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介绍了微囊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对微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总页数】3页(P1484-1486)
【作者】陈进;何争民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高压静电喷雾技术制备药物微囊应用进展
2.pH响应型微囊膜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3.高压静电喷雾技术在药物微囊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4.高压静电喷雾技术制备药物微囊应用进展
5.消炎痛缓释微囊的研究(微囊直径与T50的相关性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1.2 化妆品微胶囊
目前,许多化妆品采用微胶囊技术是由于特殊需要,将化妆 品中某些原料包封起来,从而起到原料缓释、遮盖、助渗透等作 用。 1.3 洗涤用品微胶囊 洗涤剂中常含增白剂、漂白剂、去污剂、表面活性剂、纤维 柔软剂及蛋白酶等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都可作为芯材进行微 胶囊化处理,以保护敏感成分免受光、热、湿、氧化、紫外线的 负面影响或在贮存中引起的损失,便于加工、处理、包装和运输。
3 物理法
物理法是借助专门的设备通过机械搅拌的方式首 先将芯材和壁材混合均匀,细化造粒,最后使壁材 凝聚固化在芯材表面而制备微胶囊。根据所用设备 和造粒方式的不同,物理机械法制备微胶囊可采用 空气悬浮法( Wurster 法) 、喷雾法、静电结合法、溶 剂蒸发法、多孔分离法及真空镀膜法等。
3.1 空气悬浮法 该法是用流化床的强气流将芯材颗粒悬浮于空气 中,通过喷嘴将调成适当黏度的壁材溶液喷涂于微 粒表面,再提高气流温度使壁材溶液中的溶剂挥发, 从而使壁材析出而成囊。 3.2 喷雾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和喷雾凝结法) 3.2.1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先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溶液中,再 喷入惰性热气流使液滴收缩成球形,进行干燥固化。 3.2.2 喷雾凝结法 喷雾凝结法是将囊心物分散于熔融的囊材中,再 喷于冷气流使之凝聚而成囊的方法。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通常根据性质、囊壁形成的机 制和成囊的条件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物理法 等三大类。
1 化学法
化学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包覆疏水性物质或 疏水性大单体,且原料多样,可以制备不同类型的 微胶囊,主要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辐射交联 法、锐孔法、细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等。
1.1 界面聚合法
2.4 溶剂—非溶剂法 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非溶 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2.5 改变温度法

微囊的研究与发展应用

微囊的研究与发展应用
微囊的研究与发展应用
主讲人:冯玲
微囊( microcapsules ):固体或液体药物(囊心
物)被辅料包封成的微小胶囊。
微囊化( microencapsulation ):制备微囊的过
程。

微囊化特点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贮存或再制成各种剂型;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于PH值在6 以上的水溶液中,用量30g/L
(3) 乙基纤维素( EC ) : 化学稳定性高,不溶于水、
甘油和丙二醇,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醇和二氯甲
烷等,遇强酸水解,不适用于强酸性药物
(4)甲基纤维素(MC):在冷水中可溶,不溶于热
水、无水乙醇、三氯甲烷、丙酮与乙醚,用量
10~30g/L
(5)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 : 无臭无味,白色或
system,TDDS),指通过适当的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
浓集于需要发挥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 细胞内某靶点的给药系统,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 他正常组织,从而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 应的目的。
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
脂质体 ( liposomes)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 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主要作为抗癌药物的载 体;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性, 延缓释放并能靶向性释药 如: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 ( 力扑素 ) 、硫酸长春新碱 脂质体

二、主要材料
天然的高分子材料
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1、天然高分子材料(最常用的囊材)
( 1 )明胶 (gelatin) :氨基酸与肽交联形成的直链 聚合物,分子量在15000~25000之间;
类型:根据水解条件不同,明胶分酸法明胶(A

微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进展

微胶囊的研制与应用进展
单体等。 壳材 料是 决 定 微 胶 囊 性 能 的关 键 因素 。一 般 来
2 1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微胶囊 超临界流体是一 . 种 温度 和压力 处 于临界 点 以上 的无 气 液界 面 区别且 兼 具液体性质和气体性质的物质相态。其具有特殊的溶 解 度 、 调变 的密 度 、 低 的黏度 和较 高 的传 质 速率 等 易 较 性 质 。特别是 近 几 年 和绿 色 化 学 紧 密 相 连 , 目前 受 到
收稿 日期 :0 20 -6 2 1 -10
按照传统的微胶囊分类方法 , 即根据涂层方法进 行分类 , 可以将微胶囊 的制备方法分为化学法、 相分离 法和物理法 , 传统 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有溶剂蒸发法、 凝 聚法 、 面聚合 法 和 喷 雾 干燥 法 等 。这 些方 法 通 常 都 界 使用 有机 溶剂 , 因而 存 在有 机 溶 剂 在 产 品 中 的 残 留 和 污染 问题 , 且许 多方 法 的操 作 温度 相对 较 高 , 大多 热 对 敏性物质 , 如药物和生物制品等并不适用 。超临界流 体 微胶囊 化技 术就 不存 在这 样 的问题 。 2 2 溶剂 蒸发 法制 备微胶 囊 溶 剂蒸 发 法 , 称 干燥 . 又 浴 法 、 溶剂 法 、 液 固化 法 等 , 般 在 该 法 中用 作 微 脱 乳 一 胶囊 化介 质 的是水 或者 是挥 发性 油 。溶 剂蒸 发 法 既不 需 要提 高温 度 , 不需 要 相 分 离 剂 , W/ 也 从 O乳 液 液 滴 中相分 离形 成聚合 物壳 , 备 出微 胶 囊 , 可 以将 微胶 制 它 囊 的粒径尺寸控制在纳米范围内。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主要包括 4 个基本步 骤 : ①芯材料的结合 ; ②液滴形成 ; ③溶剂脱 除; 微 ④ 胶囊 的干 燥 与 回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陈进,何争民(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合肥230031)摘要:本文概述了微囊的结构特征及在药学领域中的意义,综述了微囊制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微囊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对微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健词:微囊;制备;应用微囊(Microcapsule)是一种直径在1μm 几百μm之间的微球状包膜剂。

微囊剂的内部可以包埋各种液体、半固体或固体药物,较小的在纳米范围(称为毫微囊)[1]。

微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增加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及靶向释放等功能[2]。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微囊已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纺织等诸多领域。

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主要就微囊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相关信息对相关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迪,有利于今后的研究与开发。

1微囊化的意义微囊是21世纪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3]。

微囊化的意义就在于:(1)能有效地降低芯材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活性,有效地防止外界环境因素对芯材的不良影响;(2)提高药物稳定性:制芯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挥发损失,减少芯材向环境的扩散或蒸发;(3)缓、控释和靶向性能:有效地控制芯材的释放;(4)掩盖芯材的异味,改善芯材的口感和味觉;(5)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贮藏和运输等[4 6]。

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得的产品有良好的功能性质和贮存稳定性,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生产多种高新产品。

2微囊制备工艺研究工艺研究是微囊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微囊系由囊芯物和囊壳材料两部份组成,其制备方法较多。

大致分为三大类,(1)化学法;(2)物理法;(3)物理化学法。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的制备新方法。

2.1悬浮聚合乳化法(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ficafion method)悬浮聚合乳化法系采用SPG多孔玻璃膜乳化技术,将油性囊芯物通过多孔玻璃膜上的小孔压出,形成微小的液滴,再在水溶性物质中形成O/W乳滴,最后悬浮聚合成微囊。

用这方法制成的微囊在聚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合并和破裂。

YUYAMA[7]等对这个方法进行研究,指出苯乙烯的作用是防止微滴分子扩散过程中的降解;亚硝盐抑制解吸的自由基进一步行成小囊。

最初的聚合率较普通的悬浮聚合法低,由于每一个微滴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囊,其活性的多聚体原子团溶于富含苯乙烯相中,被包围着不相容的苯乙烯/十六烷连续相,微滴中的平均原子团数目的增长,最初是由于囊中的原子团的分离,之后的聚合过程中,十六烷逐渐分离,形成大的聚合体,可通过光学显微镜看见。

相分离允许聚苯乙烯溶于苯乙烯中,使原子团的数目逐渐增大,直至粘性增长诱导的凝胶效应才停止。

2.2复乳法O/W/O Miyazawa K[8]等复合乳化法制得一种新微囊,首先是油相与水相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乳化器制成O/W初乳,琼脂在90ħ溶化,冷却至50ħ,边搅拌边倒入初乳中,然后将此种初乳与外层油相倒入高速搅拌器中,即可得到O/W/O微囊,同时指出,在温度高时和搅拌速度越大时,微囊的粒径就越小。

2.3气体饱和溶液法(Particles from Gas Saturated Solu-tions,PGSS法)PGSS法是指囊芯物和囊壳材料在超临界流体(多为CO2提供)中,囊芯物与囊壳材料充分混合,并在超临界流体中保持其流动性的温度和压力下使聚合物溶胀,这一特点是PGSS法不需要囊芯和囊壳材料溶于超临界流体中,聚合物膨胀并在低于它的玻璃化温度或熔点的情况下液化,活性载体混合物通过一个喷嘴喷入低压喷淋塔中,由于CO2迅速气化,产生焦耳-汤姆逊效应,压力的降低使囊材围绕囊芯物固化形成微囊。

PGSS法适用于几种微粉化合物和不同的聚合物,尤其对易遇热和氧不稳定的化合物更适合[9]。

2.4水胶囊法(Hydrocapsule method)传统的囊芯物通常为油溶液、乳化液、固体物等组成,而用水溶液作为囊芯物用传统的制囊技术难以制备。

而水胶囊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囊芯物可由水溶液组成。

水胶囊的粒径范围很广,最小的可达200μm,最大的能有几毫米,水胶囊是一种单核微胶囊。

水胶囊的制备与软胶囊滴制法有点相似,由两个重要的步骤组成,一是加热液化的囊壳材料与液体囊芯物通过同心管压出,形成微滴;二是外层囊壳材料发生聚合反应,固化的外层囊材包封着液体囊芯物。

首先,液化的囊壳材料与液体囊芯物通过环列喷嘴在一定的压下压出,内层为囊芯物,外层为囊壳材料。

压出的双层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分散的微滴,微滴暴露在高亮度的水银灯光下,主要是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with clinical diseaseactivi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Dig Dis Sci,2009,54(7):1525-31.[22]Determann RM,Weisfelt M,de Gans J,et al.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a biomarker for bacterial menin-gitis[J].Intensive Care Med,2006,32(8):1243-7.[23]Kuai J,Gregory B,Hill A,et al.TREM-1expression is increased in the synovium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nd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Rheumatology,2009,48(11):1352-8.[24]Murakami Y,Akahoshi T,Aoki N,et al.Intervention of an inflamma-tion amplifier,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fortreatment of autoimmune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09,60(6):1615-23.[25]Determann RM,Achouiti AA,El Solh AA,et al.Infectious pleural ef-fusions can be identified by sTREM-1levels[J].Respir Med,2010,104(2):310-5.(收稿日期:2010-04-15)·4841·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0Dec;14(12)提供高能量的紫外光。

外层囊壳材料中的光电引发剂在高亮度的光照下,引发单核乙烯自由基发生聚合反应,形成固态的囊壳包封着液态的囊芯物。

下面为具有一定浮力的液体或气体,主要是减少微滴重力下降,使微滴有更多的时间发生聚合、固化、交联形成完整的外壳,同时还具有分离作用[10]。

2.5凝结浴(coagulation baths)Carles Torras[11]等以聚砜为聚合物,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液,异丙醇为冷凝剂,二步法制成微囊。

先将聚砜、二甲基甲酰胺与囊芯物进行加热液化混合,再将聚合物液滴加入冷凝液中,收缩冷凝成微囊。

同时比较了用水加入明胶为分散剂作为冷凝剂制成微囊,用水作为冷凝剂制得的微囊粒径在1 50μm,虽然用了分散剂,并不能抑制聚合物的聚集,成囊率很低。

而用异丙醇为冷凝剂制得的微囊率100%,粒径为1 2mm,若用微动装置,可获得粒径为50μm的微囊。

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 对其囊内进行测定,用此种方法制成的微囊内的自由体积和多孔结构与用此种条件制得的平板膜一样。

此种微囊具有与其它技术制得的微囊相同的特点。

3微囊技术的应用3.1微囊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微囊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可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将药物用高分子材料包封,使药物进入到体后在特定的部位,特定的时间内缓慢释放或控制释放,达到对药物治疗量进行有效控制目的。

药物的定位、缓、控释放在治疗癌症方面应用较多,如Jono K[12]用Wuster 工艺稀释法制备含有钆的卵磷酯微囊,采用中子俘获疗法治疗动脉内瘤。

口服微囊2h后测得大鼠肝中的浓度相当于注射剂的70%,在血管中发生栓塞,对诱导的血管局部缺血不严重。

类似的例子还有将Co和磁性材料包封在微囊中,在体外用一磁铁使含有Co的磁性微囊定向聚集在病灶处用于癌症的化疗[13]。

目前,中药领域中采用微囊技术的产品还较少,大部分集中用于挥发油的包囊来解决它的易挥发性或掩盖不良气味[14,15],近年来运用动脉栓塞法治疗癌症,且多用微囊类制剂,能定向作用于癌组织,很少损及正常组织器宫,延缓药物的释放,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有利于彻底杀死肝癌细胞。

黎维勇[16]在白芨胶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制备出白芨微球,体内外实验证实其血液相容性好,选择性栓塞作用强,栓塞时间长等优点。

董生等[17]经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微球,观察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疗效,结果药物微球组与单纯羟基喜树碱组、空白微球组比较,肿瘤坏死更彻底,更广泛,且生存期明显延长。

吴万垠等[18]最近也报道经肝动脉灌注莪术油微球的疗效优于莪术油及空白微球。

3.2微囊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能够生产出高性能的分子如肽类、蛋白和核酸,但由于其对化学和水解酶的敏感和低的细胞摄取,使得它们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将它们包封在微囊制成“生物微囊”,大大提高了分子的吸收和转运[19]。

Lin等[20]将微囊化技术与组织细胞移植相结合,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海藻酸钠/赖聚氨酸(APA)微胶囊作为免疫隔离工具,包埋猪胰岛细胞形成“人工细胞”,并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结果表明该“人工细胞”成功的调节了血糖水平,代行了大鼠胰腺功能,因而被成为“人工胰腺”。

这一研究成果较好的解决了组织细胞移植过程的免疫排斥问题,避免或减少了昂贵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为组织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3.3微囊技术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农药的安全性及残效性要求更加严格,所以需要最大限度合成一种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新农药。

农药微胶囊由于将活性组分包裹于囊膜之中,控制了因环境因素造成分解和流失,增加产品的稳定性,降低挥发性,因改变了原有药剂的表面性质,减轻了对人畜的刺激和鱼毒性[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