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前宝浙局及其制钱概述
乾隆24局对照表

清代自1645年起到1911年止,满文表示的钱局有五十多个,其中铸钱最多的是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
其他主要的地方铸币局有:直隶有宣府钱局、密镇钱局、蓟镇钱局、宝直局、宝德局。
山西有大同局、宝晋局、阳和钱局。
奉天有盛京钱局、宝奉局。
吉林有宝吉局。
江苏有江宁府局(宝宁、宝安局)、宝苏局。
浙江有宝浙局。
福建有宝福局、漳州局。
江西有宝昌局。
山东有临清镇局、宝济局(宝东局)、莱州局。
河南有宝河蜀:湖北有宝武局、荆州府局、襄阳钱局,郧阳钱局。
湖南有常德府局、宝南局。
广东有宝广局、肇庆府局。
广西有宝桂局。
四川有宝川局、宁远府局。
贵州有宝黔局(贵阳府局)、毕节县局、大定府局。
云南有宝云局、大理府局、禄丰县局、蒙自县局、临安府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钱局、广南钱局、宁台厂钱局、文山县局。
西藏有宝藏局。
陕西有延绥钱局、宝陕局。
甘肃有巩昌府局、宝巩局、宁夏府局。
新疆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宝迪局、宝伊局。
台湾有宝台局。
清代历代铸钱局汇总(请收藏)

1. 四川清代四川有两府设局,一为宝川局,在成都府;一为宁远府局。
康熙七年开设四川成都府局,所铸钱币背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
雍正元年因四川铜矿未获开采。
开局之议未果,十年矿成而宝川局又开始铸造。
局址在成都府贡院内西边,有炉8座。
乾隆三年,因滇铜产量渐增,增加宝川局炉7座,合计15座,年铸额达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炉15座。
铸钱运陕西行用,年增铸额为62200余串。
十五年停止铸造运陕西钱而停炉7座,十九年又恢复7炉,二十年因川省议修城工,故又增炉30座,岁增钱124000余串。
此时宝川局除增炉外仅余旧炉10座,合计40炉。
二十九年又曾加铸。
四十年因川省铜不敷使用而使40炉减卯铸造。
五十九年停铸。
嘉庆元年至二年,宝川局40炉开铸,五年八月至六年二月40炉计铸钱36399串999文。
道光年间宝川局开始减卯铸造,特别是十七年以后,半年减卯直到停铸。
咸丰四年下半年,宝川局开铸咸丰钱,有小平、当十、当五十、当百等数种。
光绪二十年宝川局曾铸重1钱2分的制钱,二十四年改铸重8分的小钱,旋因无铜而停铸。
四川宁远府局是乾隆十八年时,因宁远一带行用小钱,故议设炉4座改铸这些小钱,铸完歇局。
2. 山东山东有三铸局,一为临清镇局,一为济南的山东鼓铸局,又称宝济局、宝东局,三在莱州称莱州局。
顺治二年五月临清镇局开铸,用旧遗铜铅,铸出钱币发放兵饷。
至八年十月计获息3992两,旋停。
十年又开,十四年停,十七年复开,所铸钱背标满汉文“临”字。
康熙元年复开,旋停,六年又开。
十四年撤局。
顺治六年山东济南开鼓铸局,十四年停,十七年复开。
钱背标“东”字。
康熙元年复开,又停,六年又开,九年停。
二十三年夏开。
雍正七年开济南府局,背铸满文“宝济”。
乾隆三年停。
咸丰四年十一月宝济局始铸咸丰大钱。
先开2炉,计有当十、五十、百三种,以前两种为多,旋因大钱不畅行而停。
光绪十三年五月,山东在烟台设炉铸钱,每文重1钱,沿宝东局旧名,拟一年内先铸10万串交户部。
10古钱币收藏必备知识点系统讲解——咸丰钱币(九)

古钱币收藏必备知识点系统讲解清朝入关后的钱币——咸丰钱币咸丰钱币(一)今天继续我们的节目,我们讲解咸丰钱币。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们做此期节目,不是用咸丰通宝,而是用的是咸丰钱币。
因为,清代咸丰朝是我国继王莽实行宝货制之后,又一个货币混乱的时代。
咸丰朝正处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兴起,清政府税收猛减,饷银不足,铜路堵塞,国库空虚。
自咸丰3年起,国家不得已达到了依靠捐赠和融化铜器铸钱的地步,开始铸造虚值大钱,且又不断减重,以至轻重倒置。
还铸造了铁钱、铅钱、滥发纸制宝钞、官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民间盗铸也蜂拥而起,货币混乱到了顶点。
咸丰铸币有当一、当二、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
当一为小平,钱文书写为咸丰通宝,当百以下钱文书写为咸丰重宝,当百以上(含当百)钱文书写为咸丰元宝。
因此,我们这期节目,用咸丰通宝,远远不能概括咸丰钱币。
清朝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本来就是历代少见,而咸丰钱币复杂程度又是清朝钱币之冠。
咸丰朝距今不足200年,存世钱币数量很多,从解放前就有人用老铜仿照咸丰钱币,有“黄老虎”之称呼,咸丰钱币辨伪难度也是最为复杂的。
因本人过手咸丰钱币,特别是咸丰大钱的实物数量有限,一般咸丰大钱价格都很昂贵。
能否讲好咸丰钱币,我一直诚惶诚恐。
我只有竭尽所能,尽量把咸丰钱币讲的调理清晰。
咸丰帝(1850—1861在位,共11年):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
对英法联军,咸丰也派兵抵抗了,但是缺乏精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故,享年30岁。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乾隆通宝版别

一、此文出自义和乾隆版主方圆兄之手乾隆时期(1735年~1795年),是清代的鼎盛时期,前后60年,工、户二部和各地方局铸造了大量的钱币,其铸造量高居请朝十代之首.对乾隆版别收集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一手批量钱过手,就只能按图索骥了.本人玩钱时间不长,但有幸囤积了一定数量的一手乾隆,并在各地过手了大批的钱币,所以对乾隆版别的收集有了一定的心得.为了感谢全国各地清钱爱好者对义和网站“清朝钱币版别研导”活动的支持,我将我本人在版别收集和整理中的心得,用文字的形式发上来与大家共同探导,以期抛砖引玉。
宝泉局1:方头通大样(直径25毫米以上)2:缶隆大样(直径25.8~26.5毫米)3:缶隆角头斜双点通开贝宝(直径25.5毫米左右)4:缶隆角头单点通(直径23.5~25毫米)5:缶隆角头斜双点通背出头宝(直径24.5毫米左右)6:大字小乙(直径25~25.8毫米)7:单点通大样背出头宝(直径26.8~27.8毫米)8:其他超过一般同版1毫米以上的大样宝浙局1:大制钱(直径26.8毫米以上)2:角头通正字隆(直径25.5毫米左右)3:角头单点通满文卷尾宝(直径25.5毫米左右)4:角头双点通背长满浙(直径25.8毫米左右)5:角头双点通背横点浙(直径24.5毫米左右)6:毛笔体阔缘(25~-26.3毫米}7:桂手浙(25毫米左右)8:工头双点通满文卷尾宝横点浙(25毫米左右)9:生字隆(直径25.2毫米左右)10:正字隆背长浙(直径24毫米左右)宝苏局1:大制钱(直径27.2毫米以上)2:宝泉手大样(直径26.8以上)3:广穿长宝苏(直径26.1毫米左右)4:广穿大字(直径26毫米左右)5:遒劲大字(直径26.5毫米左右)6:桂手苏(直径24.5毫米左右)7:长通阔字(直径26毫米左右)8:阔字短通(直径26毫米左右)宝云局1:低头通非枝首(25.5~26毫米)2:广贝宝大字(25~~26.5毫米)3:广贝宝小字(25.5毫米左右)4:大制钱(直径27 .5毫米以上)5:大乾(直径24毫米左右)6:金隆(直径25.8毫米左右)7:川手云(直径25毫米左右)8:桂手云宝广局1:大宝广2:方头单点通大样(25.2毫米)3:方头双点同异书背出头宝(24毫米左右)4:大制钱(27毫米以上)5:宝泉手大样(26.3毫米)6:桂手广宝桂局1:阔缘大样(26.5毫米以上)2:宝泉长通宝手背垂足桂.宝川局1:大制钱(直径27毫米以上)2:大宝川(直径25.2毫米左右)3:阔缘大样(直径26~-26.3毫米)4:接郭宝黔局1:大宝黔(直径25毫米左右)2:狭阜(直径25.2毫米左右)3:角头通缶宝宝福局1:角头双点通细缘大字(直径24.5毫米左右)2:大制钱(直径26.3毫米以上)3:角头双点通背卷尾宝宝直局1:宝泉手大样(25.5毫米以上)2:异书背出头宝宝陕局1:大宝陕2:宝泉手中字大样(直径25.7毫米以上)3:巨字大样(2.6毫米以上)4:宽字正乙宝南局1:生隆大样背异满文2:方头通背短宝宝昌局1:苏手昌2:角头单点通大样(直径25毫米)3:宝泉长通宝手宽通.4:大制钱(直径27毫米以上)宝武局1:大制钱.(直径27毫米以上)2:方头通大样(26.5毫米)3:细缘缶宝大字宝晋局1:大宝晋2:宝泉手大样(25.7毫米以上)二、乾隆宝泉手类钱初探(此文网上收集)1.宝泉大字正乙手应该是早期版,与雍正泉局晚期大满文风格一致,为户部统一式面文,各地方局有的依此面文铸钱,有的未铸(如宝武局、宝南局、宝台局、宝福局、宝浙局等),有的铸时很短遂改为地方式面文(宝陕局应该是此类情形),只有宝济局因为停炉较早,未换其他面文。
乾隆通宝

钱币种类
雕母
母钱
样钱Biblioteka 母藏品特征:这是一枚铜质钱币,钱币是内方外圆形。钱币的外圆直径是2.8厘米,厚度0.18厘米。在钱币的 正面刻
有“乾隆通宝”四个楷书字,钱币的背面有满文“宝泉”两个字。相关背景资料:雕母又叫母钱,经审核通 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
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母钱,铸 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 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清代钱币数量之多、版别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以前的 各个朝代。清代的雕母钱,我们常见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清代钱 币的特点:一个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虽然铸量大但形制比较简单;除个别例外,所有的年号钱均称通宝。普遍 做法是把皇帝的名号以汉文铸在正面,而将各个钱币铸局的字名以满文铸在钱币的背面。雕母钱是不参与流通的, 存世量很少,因此很具有收藏价值。
发现案例
发现案例
图1 2014年8月10日,澳大利亚考古爱好者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一座偏远岛屿发现一枚乾隆时期的货币(如 图1),这或许是见证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与中国贸易商在18世纪进行交易的首个物证。报道称,一个自称“历史主 宰者”的考古爱好者团队在埃尔科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探险,他们于7月25日发现这枚黄铜币。铜币被识别为清 代钱币,铸造于1736年至1795年间。团队成员麦克·欧文称,这是首次在澳大利亚的北部发现这样的古币,“是 证实中国商人曾到访澳大利亚北部进行海参交易的唯一证据”。
乾隆通宝
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01 钱币结构
03 钱币种类 05 鉴别方法
清朝铜钱

一是仿明朝钱式,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
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二是仿会昌开元钱制,钱背文纪地纪局。
如“户”“工”为宝泉、宝源泉两局所铸。
其它有“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江、蓟、广、陕、云”等。
钱重一钱二分。
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
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
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三是权钱钱也叫一厘式钱,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边铸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种少了“延、西、荆、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权银,一文铜钱折银一厘,一千文铜钱值银一两,此钱从顺治十年时铸行,到十七年停铸。
各局所铸不尽相同,大小轻重有变化。
四是满文钱,面文为“顺治通宝”汉文,背文则用新满文,穿左右满文为“宝泉”或宝源,规定每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铸钱,因此仅在北京铸行。
五是满汉文钱,面文“顺治通宝”汉文,背文纪局名改为穿左为满文钱局名,穿右为汉文钱局名,顺治十七年,户部商议决定重开各省钱局,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
”此种钱式制作较好。
铸量最多,存世也较多。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继位。
只保留户部宝泉局和江南省江宁局铸“康熙通宝”制钱,其余各局停铸。
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复铸行,此后又相继停铸行。
康熙通宝钱铸行时间长达六十年,铸量较多,但版本较简单,北京宝源,宝泉两局沿“顺治通宝”满文钱式,背文满文,其它各地钱局所铸,背文满汉文局名各一字,民间为方便记忆把这钱钱局名串成了一首诗“同福临同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此外还有“巩”、“西”两种,但数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
各朝代钱币名称 及清朝造钱机构名称满汉文对照

秦汉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至东汉灭亡(公元220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古钱币形制统一和继续发展的阶段,圆形方孔钱取代了刀布,虽然中间经过了反复(王莽的币制改革),但最终“孔方兄”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其实在统一之前就铸行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钱币界称为“战国半两”,但有些半两的年代不易断定,为便于分类,将秦国半两钱均归入这一类下。
【秦】半两【西汉】半两三株白金三品五铢【新莽】契刀、金错刀→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六泉→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货泉、货布→货布货泉布泉国宝金匮直万国宝珍匮五千【东汉】东汉五铢龟兹五铢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公元220-581年),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生产破坏,是中国货币经济的倒退时期,钱币铸量变小,质量变差,物物交换所占比重增大,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这一时期也是货币理论、钱币美学的萌芽时期,《钱神论》也作于此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趋于稳定及佛教的发展,影响了钱币艺术,这时所铸钱币往往特点鲜明,如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又称北周三品)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三国】魏五铢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直百直一定平一百章武直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西晋】【东晋十六国】丰货汉兴太夏真兴凉造新泉【南朝】四铢孝建四铢大明四铢永光景和两铢太清丰乐太货六铢续铢五铢【北朝】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常平五铢北周五铢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又一个统一、繁荣时期,隋五铢、初唐至盛唐的开元通宝,数量虽大但个个精美,部分开元钱的字口如刀削斧劈,令人叹为观止。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中国又陷入分裂、战乱,朝代更替频繁,这一时期钱币特点是铸量少、工艺粗、品种多、珍品多,其中也不乏精美的(如后周和南唐的钱币),其中南唐钱币最早出现了“对钱”(即两枚钱币仅书体不同,钱文、大小、铜质均相同),成为北宋时期对钱大量出现的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白 银 一 两只 能 兑 钱
,
八百四 悼奏
:
、
五十 文
“ ,
。
钱 价腾 贵
,
。
) 十二 月
,
浙江巡抚 卢
。 ”
浙 省 停铸 以 后
,
钱 价 每 串 ( 千 文 ) 贵至 自 银 一 两 三 钱 四
,
五分
后 贵 至一 两 四 钱
。
_
为 平抑 钱 价
百 四 十称 到后
,
。
疏通 制钱 流通
。 “
,
局 址改在
仁和 县 羲 同二 图
,
。
”
据 《杭 州 府
”
建 宝 浙钱 局在 仁和 县羲 同 二 图地 方 有 相 当的 规 模
,
,
原 系祖 山 寺基 址
,
并 民 十 亩零
,
。
当时 新 建
,
的 宝浙 局
,
局 门前 牌 坊 一 座
,
,
头 门 一座 炉神 庙 一 座 小 库丁 班 房八 间
,
堆
泥 沙房 三 间 平披 各 五 间
” 。
康 熙 二 十五 年
,
,
浙 江 巡 抚 线 一 信 奉 文 开 浙 江 钱 局 在 杭 州府 大 仓 前
。
大 仓前
,
,
此 地 名 今 已不 存
原 址在 今宝 善桥西境 体育 场 路之一 段
。
康 熙 三 十 八 年 停 全 国铸 局 时
“
大仓
前 原 址 被 改 为 永 济仓 志 》载
,
“
雍 正 八 年宝 浙 局 重 开 时
便利 商 民贸 易
。
,
清 政 府 于 乾 隆 五 年 重 开 宝 浙局 铸 钱
这次开 铸
长 达 五 十 五年 之 久
每 年 铸 钱 六 千 四 百 八 十 秤 ( 二 万 文 为一 秤 钱价亦 必然 回平
,
)
,
J 加五 遇 ,z
.
由 于 制 钱 大 量 投放 市 场
,
商 品 经 济也 得 到 发展
。
、
鼓铸 制 钱
,
,
其 事隶 属浙 江省布
、
初 定 名 为浙 江 省局
康熙
雍正 相交 之际
,
,
规 定 每 省设 一 局
。
并仿 宝 源
宝泉 二局
,
,
在 地名前 加 一宝 字为 局名
更 名为 宝浙 钱局
。
或称 宝浙局
但雍正 初 年浙江 并无 开局
,
宝浙
,
局 的 名 称 应 当 在 雍正 八 年 开 局 后 出 现 币量最 多的 钱 局之 一
,
。
乾 隆重开 的 宝浙 局
“
仍在 雍 正时 之 旧 址
, ,
,
基 本按 旧 制
。
《杭 州 府 志 》载
。
:
乾 隆 五年
,
浙 江巡 抚卢悼 奏准开局
,
因 浙 江 停铸 未 久
`
,
原 局完 整 于开铸 之 时
,
官 为 修葺其
。 ”
堂宇
库炉 悉 循其 旧
“
惟炉 房 十座
改编 为 后
,
帝德 乾坤大
皇恩 雨露深
,
’
十字号
宝 浙 局 迁到 保护 完整 整无 损
。
仁 和 县羲 同二 图
,
”
从 雍 正 九 年至 乾 隆 五 年
,
停铸 达 八 年 之 久
, ,
,
其仍 能
,
于乾隆 五年 重开
.
则 乾 隆 五 十 九 年至 嘉 庆 元 年
,
其 间仅 两 年
宝 浙 局 设 备 更 当完
嘉庆 两 年仍于 旧 址重 开
当属 必 然
乾
隆
以
前 宝 浙 局 及 其 制 钱 概 述
夏
彤
浙江
,
向 有 文 物 之邦 之 称
“
。
早 在 唐 武 宗 会 昌五 年
(
公 元 84 5 年 )
“
,
汤时 的浙 江 西 路 和 浙
,
江 东 路就 铸有 浙 江 地 名
“
润 明
”
(
浙 西路 治
,
,
今 江 苏镇 江 ) 和
越
,
”
( 浙东 路 治
。
今绍 兴 ) 的
。
。
嘉庆 以 后
,
清 廷 一 撅不 振
,
各 项开 支 巨 增
,
,
皆
需铸 钱 以 补 局址
,
因而 宝浙 局几乎 没有 停铸 过
“
宝 浙局的局 址
“
亦 当不 再 搬 迁
”
由此可 知
,
宝浙
至 光绪 仍在
。
仁和 县羲 同二 图
”
。
仁 和 县羲 同二 图 清 浙江 省城 图
故康 熙 十四 年 议准 鼓励 民间开采
并 派官 监 督
,
,
但产 量并不
,
高
事
官 府 也 几 次 严 禁 铸 黄铜 器 并 用 白 银 尽 收 民 间 黄铜 器 输 官 铸 钱 但 只 是 杯 水 车 薪 所 以只 铸 了 一 年 多 就 停 止 了 清 初制钱 过重
,
。
无 济于
,
民 间私 销制 钱 铸 铜器
。
宝浙 局在 清朝各 钱 局 中
,
为开 没较早
,
铸 期 较长
铸
清 代货 币 由 各 地分 散 发行 的 流通 量
, ,
,
因此
,
清 中央 政 府 常 用 增 局
撤局
。
,
减炉 等方式
,
控 制货 币
,
加 上浙 江 产 铜 不 足
,
,
所 以宝浙 局的 鼓铸 也屡 停屡 复
,
自顺 治 六 年 开 铸 后
先后在
,
,
有 大利可 图
,
,
故屡 禁 不绝
,
。
据 《清 鉴 》卷 六 记
,
载
,
雍正 年 间 民 间 毁 钱十 文 制成 烟袋 一具
; ,
“
辄 值百文有 余
,
奸 民图 十 倍 之 利
,
安得 不 毁
”
毁 钱制 器消耗 了 大量 的 制 钱
再者 官局 停铸 制钱 民 间贸 易 悉感不 利
使 市 场 流 通 制 钱 日少 乾 隆 四年 (
在 开 铸 目的 达 ② 宝 浙局 也 再
乾 隆 五 十 九 年至 嘉 庆 元 年 (
。
1 7 9 4一 1 7 9 6 年
)
,
清 政府 将 全 国铸 局 停 闭
,
次 停铸
宝 浙局 的 局 址 随 着 宝 浙局 的 停 闭 重 开 法 》记 载
:
“
,
作过一 些 变 迁
。
《杭 州 府 志 》卷 三 十 六 《钱
,
顺 治十 四 年
康熙 元年
,
康 熙 十三年
。
康 熙 三 十 八 年 停止 铸 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嗣后 再在顺 治 十七 年
康熙
六年
康 熙 三 十五 年重 开
雍 正 八 年正 月 (
。
1 7 3 0年
) 宝 浙 局 奉 旨重 开 铸 雍 正 新 钱
,
,
,
。
由 于 浙 江 仅五 县 ① 有铜 铅 矿
,
,
离杭州 近的 只 有 余 杭富 阳 二县
二 门一 座
,
大 堂三 间
,
青造 堂三 间
。
左右二 间作 贮 钱库
,
,
库 官住 房三 间
,
东首
,
,
收贮 铅 铜 各 项
,
厨 房三 间
大 堂 找侧 建 设 炉 房 五 座
,
编宝 裕 升平世 五 字号
大
”
堂西侧 建设 炉房 五座
,
编泉 流富 有年五 字号
,
钱 局 之 外 周 围 建 设 营 房 六 处 以 住 巡 查兵 丁 一 应事 务
开 元通 宝
”
流通
。
宋
、
、
清时 期
浙江 铸 钱更 是登 峰造极
,
奇 珍层 出
本文就清 顺 治至 前 辈斧正
。
乾 隆 年 间 在 浙 江 的 铸 币 机 构 宝 浙 局 及 其 所 铸 制 钱 略 书 己见
敬 请各 位专家
,
宝
清顺 治六 年 政使
。
浙
局
,
(
16 4 9 年
,
)
,
,
京 师 题 准在 浙 江 省 会 杭 州 设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