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_功_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第1节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难点: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对功这个字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
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1.力学中的功:我们要通过生活现象,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力F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总结: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1章 第1节 功教案1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1、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引言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作功的条件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做功和11.1-3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加强做功的条件的理解。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优秀教案

(1)总结力学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多媒体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3.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做没做功
(1)、一本书从桌子上掉到地上
(2)、人拉车,车动了;
(3)、起重机提起货物;
4、总结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5随堂练习
在 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7)
(1)、人把物体高高举着没动;
(2)、人向上提物体,没有提动;
(3)、人扛着一袋粮食在水平路上匀速行走;
(4)、人把桌子从一楼搬到二楼;
(5)、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6)、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二)功的计算
1. 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2.功的公式:W=F s
3.功的单位:1J=1N﹒m
(7)、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聆听、思考、分析。
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举例、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分析理解归纳功的含义。
理解功 的两 个必要因素。
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
(二)功的计算
1.功的定义
2.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
4. 例题解析
(1)提出问题:力学中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什么是功?如何计算功?
2.力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对功的计算有何影响?
3.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能量关系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4.教学策略:
-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1.教学内容: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部分。
-练习题包括:计算给定力的功,判断力是否做功,解释生活中的实例等。
2.教学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包括功的定义、计算过实验验证功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简短的探究报告。
4.拓展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如让学生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功来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
-请学生收集与节能相关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节能宣传海报,展示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5.作业评价:
-对基础作业,重点检查学生对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运用实验、动画、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_功_优质课教案[1]
![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_功_优质课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488425dc850ad02de804145.png)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新授课 1课时杉树中学吴昌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学会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木直尺、物理课本。
【教学过程】附件一、【反馈练习】1、重100N的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前进4m,外力做的功为J,重力做的功为J。
2、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的过程中对书包做的功约为()A、0JB、400JC、2000JD、2400J3、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丁美媛获得女子75kg以上级举重金牌,她的挺举成绩是165kg。
估算她在挺举全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为()A、3×102JB、1×103JC、3×103JD、5×103J4、用200N的力,在粗糙不同的水平路面,沿水平方向分别拉重500N和800N 的两辆小车匀速前进4m,则()A、拉重车做的功多B、拉轻车做的功多C、拉两辆车做的功一样多D、无法确定附件二、【课堂检测】1、起重机的钢绳将500N的物体匀速提高6m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m,钢绳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重力做的功为 J。
2、步枪子弹重0.2N,枪膛长50cm,,火药爆炸对子弹平均推力为5×105N,子弹离开枪口后,空中飞行200米落地,火药推力做功为 J3、重量为10N的物体,在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1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N,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D.无法判断4、用20N的水平力将5N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做功()A.150JB.200JC.50JD.0J 5、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的小车,在10N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米,在此过程中()A.拉力做功200JB.重力做功3000J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D.重力做功为3200J6、质量为40kg的物体受到100N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c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11.1功教案

功一、新课引入复习发问1.力的三因素是什么?2.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成效?在物理学中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经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收效||。
在物理学里||,常常要提到“功”的观点 ||,就汲取了“收效”的意思 ||,自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别的含义||。
二、新课解说(一)力学中的“功”学生自学本节课文||,并参看图及图注||。
发问并由学生议论回答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经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2.剖析图 ||,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如何?)沿什么方向挪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3.力学里的功包含哪两个必需因素?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需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
重申:“两个必需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行”||。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经过的距离||,即假如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
联合课本图2||,剖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假如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固然在水平方向上经过了距离||,但并无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因此没有什么力做功||。
联合“在极圆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 ||,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剖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议论力对物体能否做功?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 ||,在水平拉力作用下行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何?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行进||。
当把拉力去掉后 ||,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 ||,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经过以上问题的议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需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详细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计算实例(4) 功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如推车、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中涉及到的力与距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介绍功的单位:焦耳(J)。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功的理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与距离,计算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上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一章第一节功2. 板书内容:(1) 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作业答案:(1) W = F s = 2N 3m = 6J(2) W = F s = 10N 5m = 5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功的概念。
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策略: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词语,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现代汉语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的“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用力推车;(2)用绳子提重物。
让学生讨论想想这些实例中,工作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是哪个力对货物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乐昌第二中学吴水红
使用日期:2014年11月 1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绳、小车。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尽量的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交流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但有些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敢提出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不清楚的问题全部都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