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ppt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ppt课件

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 5.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
脉相承科学理论体系?
精选课件ppt
35
本章阅读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第109—118页。
3.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4.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 √ 2、√ 3、 √ 4、√ 5、√
精选课件ppt
32
课堂练习题——单项选择题
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下列各项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的有:
A.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4.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要务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 坚持与时俱进 B. 坚持党的先进性 C. 坚持执政为民 D. 坚持实 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 第一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
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 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 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 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 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 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科 学 体 系
理论基础——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思想
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
主题——中国革命和建设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六个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 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 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PPT演示课件

7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来说,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
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
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
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8
150 多 年 来
,马克思主义传遍全
球,深刻地改变了人
类社会,极大地推动
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的发展
马克思
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
的变化,而且更深刻
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
变化上。 9
20世纪末,在英国BBC举办的 全球性评选活动中,马克思被评为“ 千年思想家之首”。这些发人深思的 现象告诉人们:马克思活在现实世界 中,也必将活在未来世界中。
10Biblioteka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 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 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 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 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 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 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
-1-1 -
马克思理论提出的背景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开始于十六世纪 或更早些,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英国的进展已经很显著 了。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 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 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 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 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 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 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 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 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 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
毛概课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 泽 东 思 想 的 活 的 灵 魂
实
事
求
是
群
众
路
线
独
立
自
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 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 史性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4.求真务实,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 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 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 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好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实事求是,率先垂范: 毛泽东思想 2.解放思想,承前启后: 邓小平理论
1933年人生第一次大落大起 1935年-1938年中共中央秘书 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长、 政治部副主任
邓小平同志生平简介
1952年,任政务院常务副 总理 1954年中央秘书长、中央 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委 员囯务院副总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 要求 (1)全面发展: (2)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②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③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④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战略思想(十大关系)。 济建设的战略思想(十大关系)。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 ①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②人民战争 的思想; 的思想;③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 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2.相互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三个代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涵义: 涵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践相结合。 践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 的实践、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的实践、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上升为理论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上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呢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今天人们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的?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2008年
(二)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 导思想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 。 (1) 它的世界观和斱法论是科学的。 (2)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它是开放的、不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中国的客观国情决定。 1840年的鸦片战争 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科技救国
1920年,他又说: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 各时乊情形丌同,务使其适合者行乊,遂 发生共性不特性相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敀 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不英、德、法、俄….. 有异。
1929年----纠正主观主义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遵义会议后的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 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命题。(书P2)
毛泽东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 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 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丌是抽 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 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使乊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 解幵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 浪潮兴起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时代 背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思 想 来 源
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年在中共七大上 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 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 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 停地变动中, 停地变动中,这种变动的 剧烈和深刻, 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 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 程度。因此, 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 必然随着时代、 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 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 可能一成不变。 可能一成不变。”
戊戌变法失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需 要
辛亥革命失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主要代表作: 主要代表作:
毛概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P.1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1935 年遵义会议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全党来讲认识到这个问题、成为全党的共识——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P.3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内涵→P.6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6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P.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也是最新成果→P.6-7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P.8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P.9十七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界定(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P.11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P.12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131945 党的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4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P.1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主要标志→P.14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等)→P.15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P.16政策和策略的理论→P.16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P.17党的建设理论→P.17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0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P.21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22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P.24包括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P.24-26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6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27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30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P.30三个代表各自之间的关系→P.31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31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P.32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3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P.43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P.45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1、一切从实际出发→P.482、理论联系实际→P.483、实事求是→P.50(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P.51)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51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P.55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P.57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P.59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41、近代中国的国情→P.64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P.66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P.67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69革命的对象→P.69革命的动力→P.71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P.7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P.72(领导权是新旧革命的根本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优点→P.7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7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P.7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P.74联系→P.75党历史上左、右错误的原因→P.75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75政治纲领→P.76(国体政体)经济纲领→P.77 文化纲领→P.78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P.791、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P.79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及其内容→P.80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P.81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811、统一战线→P.822、武装斗争→P.833、党的建设→P.844、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P.86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87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看法→P.91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 具体内容(一化三改)→P.9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P.95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6 农业改造的方法步骤→P.97 个体工商业改造的方法步骤→P.98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9和平赎买政策的意义→P.100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改造道路上出现偏差的认识→P.104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P.10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带来的变化→P.106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112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P.114对其认识→P.116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P.117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本质、根本目标、本质属性)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P.121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内涵)二、发展是当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26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27(科教兴国、人才强国→P.129)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2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两层)→P.137为什么要将社会性质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P.1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不同→P.13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1383、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P.140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141(为什么是长期的→P.14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14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深入理解→P.145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P.1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P.147(对其深入理解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基本方针→P.14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应该如何做→P.148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P.150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关系→P.151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153三步走的内涵→P.155第三步的三个阶段目标→P.155三步走的意义→P.155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6 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P.157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P.161二、改革开放的目的→P.162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3毛泽东的观点→P.163邓小平的观点→P.165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P.166如何评价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P.167三个有利于的具体做法→P.167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具体做法→P.169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70为什么要开放→P.170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对外开放格局→P.172入世的机遇挑战→P.173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7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P.177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P.178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79 南方谈话及其重要意义→P.1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P.18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82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特征、市场经济特征)→P.183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P.184确立的基本依据→P.18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种经济形式→P.186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如何做(4 点)→P.18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90为什么要鼓励?→P.190如何鼓励→P.191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P.191按劳分配的基础→P.192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P.193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93三种类型→P.19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P.195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P.195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P.195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P.198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求好与快结合→P.201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三个转变→P.208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09三农问题→P.210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P.211,如何做→P.211五、统筹区域发展→P.212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214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P.22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223人民民主专政有鲜明的中国特色→P.223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P.224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P.223人大制度的优点→P.225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P.225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P.227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两党制的不同→P.230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P.231实行区域自治的原因→P.232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P.233成为民主制度范畴的烟瘾→P.233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235依法治国的含义→P.236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P.236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P.238(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P.240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241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P.24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干涉内政→P.245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P.248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250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251四有之间的联系→P.252为什么要培育四有公民→P.252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5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P.256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P.256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主题)→P.258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P.260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P.261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263二、发展教育和科学→P.264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P.266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P.271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P.274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P.275科学含义→P.276 把握科学内涵的几个方面→P.276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理论意义(3 点)→P.278实践意义(4 点)→P.280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指导思想→P.281基本原则→P.2812、目标任务→P.282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P.284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P.286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P.286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P.287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P.288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P.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