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及练习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 这样"。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且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所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doc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1.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表并列)..束君矣(表承接)2.今君乃亡走燕,燕畏,其必不敢留君,而.3.秦以城求璧而.不,曲在;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表假:如果)4.城入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璧(表假:如果).5.臣恐欺于王而.,故令人持璧,至矣(表承接)得罪于大王乎(表折,因果)6.今以秦之而.先割十五都予,敢留璧而.7.秦王与群臣相而.嘻(表修)8.今相如,不能得璧也,而.秦之(表折)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表修)10.卒廷相如,礼而.之(表承接)11.我将,有攻城野之大功,而.相如徒以口舌,而.位居我上(表折)12.已而相如出,望廉,相如引避匿(气).13.吾所以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并列)2、何1.假令仆伏法受,若九牛亡一毛,与蝼何.异(疑代“什么” )2.而世又不与能死者比,特以智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立使然也(疑代“什么原因” )者?(疑代“什么原因”)3.当此之,吏地,徒隶心惕息。
何.如哉(疑代,如的)4.今仆不幸,⋯⋯少卿仆于妻子何.不勉焉(疑代“哪” )5.且勇者不必死,怯夫慕,何.6.仆怯懦,欲苟活,亦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之辱哉(副“怎么” )7.且下未易居,下流多,仆以口遇遭此,重党所笑,以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疑代“什么” )3、乎1.信而疑,忠而被,能无怨乎.(气助,表疑气)2.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气助,表反气)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气助,表反气)4.今亡亦死,大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气助,表商量气)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
(介,于)6.以无厚入有,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作尾,“⋯⋯的子”“⋯⋯地”)4、乃1.且人不能早自裁墨之外,以稍陵,至于鞭箠之,乃.欲引,斯不亦乎(副,才)2.至激于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是).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离》;左丘失明,厥有《国》;(,于是)4.乃如左丘无目,子断足,不可用,退而策,⋯⋯(副,表承接,不).5.今少卿乃教以推士,无乃与仆私心剌乎(副,竟)..6.王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未2009-05-01 2224规定考试的18个文言虚词是:之其以而所者因何乃则为若也且焉于与乎罗志辉撰一、之㈠代词①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你(你们)、我(我们)、它(它们)”。
②指示代词,一般是近指,有时也是远指。
A.近指,译为“这”“这些”“这样”“这里”等;B.远指,译为“那”“那些”“那样”“那里”等。
③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浯。
译为“他(他们)的、你(你们)的、我(我们)的、它(它们)的”或“……的”。
1.愿枉车骑过之。
人称代词他2.予怪而问之。
人称代词他3.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人称代词他们4.三里之①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②而不胜。
①结构助词的②物称代词它5.拾视之,非字而画。
物称代词它6.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人称代词他们7.稍出近之,憖憖(yìn)然,莫相知。
物称代词它代驴子8.或嗤笑之①,固陋之②心终不能移。
①人称代词我②结构助词的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结构助词的①人称代词我10.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①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②。
①人称代词您②①人称代词我11.庞涓果夜至硕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物称代词它代那些字1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13.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指示代词这14.之①人也,物莫之②伤①指示代词这②人称代词他15.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16.之歌者非常人也。
指示代词这(位)17.吾不忍为之民也。
物主代词它的18.千室之①邑,百乘之②家,可使为之③宰也。
①②结构助词的③物主代词那里的19.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
物主代词他的㈡助词,包含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类。
Ⅰ.结构助词,又分为6 种:①结构助词,用在定中之间,“的”②结构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之间,构成偏正关系。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答:答案:①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②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③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④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⑤副词,可译为“多么”;⑥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⑦可译为“凭什么”;⑧可译为“怎么样”。
(三)乎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2、当堂检测: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而王胡为④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⑥乎.?答:答案:①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②相当于“于”;③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词尾,不译;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四)乃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2、当堂检测: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答:答案:①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②代词,可译为“你的”;③副词,相当于“是”;④副词,可译为“竟然,却”;⑤副词,可译为“才”。
(五)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2、当堂检测: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答案: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
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的”;⑨相当于“它”;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相当于“将”;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
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六)且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2、当堂检测: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①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②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③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④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⑤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答案:①副词,可译为“暂且”;②连词,表递进,“并且”;③副词,可译为“将要”;④连词,表并列;⑤连词,可译为“尚且”。
(七)若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③(2)②(3)①2、当堂检测: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
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答案:①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②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③动词,可译为“像,如”;④代词,可译为“你”;⑤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⑥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八)所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答案:(1)⑥(2)⑤(3)②(4)③(5)④(6)①2、当堂检测: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
“吾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②所.钦。
以其③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④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⑤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⑥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答案: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示被动;③“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④“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⑤“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⑥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九)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答案:(1)⑤(2)③(3)④(4)②(5)①2、当堂检测: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