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鉴选技术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密度对玉米新品系吉科138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的影响

密度对玉米新品系吉科138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的影响
500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g)
400
300
200
100
0
苗期
拔节期 大喇叭口期 灌浆期 玉米生育期
成熟期
图 2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影响
2.2 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干物质积累是玉米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较高的干
物质积累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必要保证 [5]。如图 2 所示, 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行,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单株干物质 积累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比照苗期,成熟期 5 个种 植密度下(ρ1、ρ2、ρ3、ρ4 和 ρ5)干物质积累量 分别增加了 85.3%、85.8%、88.0%、86.5% 和 85.8%。此外, 在所调查的 5 个生育期下,ρ3 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其次 是 ρ4。可见,吉科 138 种植密度在 7.5 万株 /hm2 时对 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吉科 138 种植密度在 7.5 万株 /hm2 时对单株叶面积的促进程度最大,其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及成熟期均有明
显优势,而高密度栽培(8.0 万株 /hm2 和 8.5 万株 /hm2)仅在苗期对于叶面积有所促进;7.5 万株 /hm2 的种植密度对于玉
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穗长、穗行数、百粒重及产量亦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玉米新品系吉科 138 在
图 1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的动态影响
如图 1 所示,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行,5 个不同种 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叶面积均呈渐趋增加的规律,在玉米 成 熟 期, 与 苗 期 相 比,ρ1、ρ2、ρ3、ρ4 和 ρ5 种 植密度下单株叶面积增加幅度分别为 83.2%、83.7%、 83.8%、80.7% 和 77.3%,此外,除了苗期,在其他各个 时期下,ρ3 处理在单株叶面积上均有明显优势。在苗期,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和饲料的需求,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以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原则和方法,以及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原则包括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

优质高产是选育玉米新品种的首要目标。

优质玉米品种主要具有高淀粉含量、高赖氨酸含量、低脆硬度、充实粒等特点。

抗病虫害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的重要指标。

选育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适应性强是指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环境下都能获得较高产量。

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种植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包括遗传育种和转基因技术。

遗传育种是指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具有所需性状的玉米新品种。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亲本进行杂交,通过组合优势产生高产优质的后代。

选择育种则是通过选择具有所需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逐代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来基因导入玉米中,使其获得特定性状。

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引入抗虫、抗病、抗灾等基因,提高玉米的抗性和产量。

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品种选择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

应选择适应本地生态环境、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对玉米产量有很大影响。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光照不足和养分不足,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适当的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

施肥管理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病虫害防治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

在整个生长期间,应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技术在不断进步,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也备受重视。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玉米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增加玉米的栽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则是指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水肥,以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的特点。

然而,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种植方式往往存在着种植密度低、施肥浪费、用水不当等问题,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研发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对于玉米的生长特点和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是开展该项技术研究的基础。

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肥的需求有所不同,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肥施用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

其次,密植技术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但也需要兼顾玉米植株之间的空间竞争和根系生长的需求。

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玉米的密植布局,避免过度拥挤,也是研究密植技术的重要内容。

最后,精准调控水肥的施用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科学监测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含量,调整水肥的施用量和频次,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提高产量,减少浪费。

在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对玉米的生长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水肥的施用方案,提高施肥的精准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玉米生长预测模型,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指导他们合理施用水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多环境玉米穗长QTL定位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多环境玉米穗长QTL定位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10):1~6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10.001收稿日期:2023-06-05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1MC071)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359)作者简介:马晓杰(1998 )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玉米分子育种研究ꎮE-mail:2567747855@qq.com通信作者:苏成付(1981 )ꎬ男ꎬ博士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ꎮE-mail:chfsu2008@163.com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多环境玉米穗长QTL定位马晓杰ꎬ赵延明ꎬ王军燕ꎬ周苗苗ꎬ彭欣ꎬ潘乃菲ꎬ高惠敏ꎬ刘宸铭ꎬ苏成付(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ꎬ山东青岛㊀266109)㊀㊀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ꎬ穗长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ꎮ本研究以穗长差异显著的玉米自交系SG5及SG7为试验材料配制杂交组合ꎬ构建包含199个单株的F2群体ꎬ基于前期研究中利用F2群体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ꎬ结合2014㊁2018和2019年在海南省三亚市盘县玉米育种试验站种植调查的F2㊁F2ʒ3-2018和F2ʒ3-2019三环境玉米穗长表型数据ꎬ利用WinQTLCart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全基因组扫描ꎬ发掘控制玉米穗长性状的主效QTL位点ꎮ结果表明ꎬ共检测到5个控制玉米穗长性状的QTL位点qEL-1㊁qEL-2㊁qEL-3㊁qEL-4和qEL-5ꎬ分别位于第1㊁2㊁3㊁5㊁6染色体上ꎬLOD值范围2.5%~16.6%ꎬ解释表型变异3.0%~25.6%ꎬ其中ꎬqEL-1和qEL-2在三个环境中重复被检测到ꎬqEL-3在F2和F2ʒ3-2018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ꎬqEL-5在F2ʒ3-2018和F2ʒ3-2019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ꎬ而qEL-4只在F2环境中被检测到ꎻqEL-1位点在三环境下解释的表型贡献率均大于20%ꎬLOD值超过15ꎬ位于第1染色体ꎮ本研究所得结果既可为玉米穗长性状改良提供理论参考ꎬ同时也可为研究玉米穗长性状遗传分子机理提供重要依据ꎮ关键词:玉米ꎻ穗长ꎻQTL定位ꎻ多环境ꎻ遗传图谱中图分类号:S513.03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10-0001-06Multiple ̄EnvironmentQTLMappingforEarLengthTraitbyUsingHigh ̄DensityGeneticLinkageMapinMaizeMaXiaojieꎬZhaoYanmingꎬWangJunyanꎬZhouMiaomiaoꎬPengXinꎬPanNaifeiꎬGaoHuiminꎬLiuChenmingꎬSuChengfu(CollegeofAgronomyꎬ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Qingdao266109ꎬChina)Abstract㊀Maizeisanimportantfoodandfeedcrop.Earlength(EL)isoneoftheimportanttraitsaf ̄fectingmaizeyield.InthisstudyꎬmaizeinbredlinesSG5andSG7withobviousdifferencesinELtraitwereusedasparentstodevelopF2andF2ʒ3populationsꎬwhichcontaining199individualsand199linesrespective ̄ly.Basedonthehigh ̄densitygeneticlinkagemapconstructedwiththeF2populationinpreviousstudyꎬandcombinedwiththeF2ELphenotypicdataobtainedin2014(F2)andtheF2ʒ3ELphenotypicdataobtainedfrom2018(F2ʒ3 ̄2018)and2019(F2ʒ3 ̄2019)atthePanxianMaizeBreedingExperimentalStationinSanyaCityꎬHainanProvinceꎬthegenome ̄widescanningwasconductedbythecompositeintervalmapping(CIM)methodofWinQTLCart2.5toidentifymajorQTLsforELtraitinmaize.Theresultsshowedthatatotalof5QTLsꎬi.e.qEL ̄1ꎬqEL ̄2ꎬqEL ̄3ꎬqEL ̄4andqEL ̄5ꎬcontrollingELtraitweredetectedinthethreeenvironments.The5QTLswerelocatedonthe1stꎬ2ndꎬ3rdꎬ5thand6thchromosomesofmaizegenomeꎬrespectively.TheLODvalueofthe5QTLsrangedfrom2.5%~16.6%ꎬandthephenotypicvariationexplainedbythe5QTLsrangedfrom3.0%~25.6%.Amongthe5identifiedQTLsꎬqEL ̄1andqEL ̄2wererepeatedlydetectedinthethreeen ̄vironmentsꎬqEL ̄3wasdetectedinbothF2andF2ʒ3 ̄2018environmentsꎬqEL ̄5wasdetectedinbothF2ʒ3 ̄2018andF2ʒ3 ̄2019environmentsꎬandqEL ̄4wasonlydetectedinF2environment.ThephenotypiccontributionrateofqEL ̄1locatedonchromosome1inthethreeenvironmentswasgreaterthan20%ꎬandtheLODvalueexcee ̄ded15.Theresultsobtainedinthisstudycouldnotonly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sforimprovingELtraitꎬbutalsoprovideimportantbasesforstudyingthegeneticmolecularmechanismofmaizeELtraits.Keywords㊀MaizeꎻEarlengthꎻQTLmappingꎻMultipleenvironmentsꎻGeneticmap㊀㊀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ꎬ也是一种生物质能源材料[1-2]ꎬ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ꎮ果穗是玉米的主要收获器官ꎬ穗长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ꎮJenkins等[3]早期研究表明ꎬ玉米自交系产量与穗长性状显著正相关ꎻ梁晓玲等基于17个玉米杂交种[4]㊁李泉木等基于20个杂交组合[5]的研究结果也证明穗长性状与产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ꎮ因此ꎬ定位玉米穗长的QTL具有重要意义ꎬ不仅有助于理解玉米穗长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调控机制ꎬ而且可为挖掘玉米产量潜力奠定基础ꎮ前人已对玉米穗长性状开展了一些QTL定位研究ꎬ但因穗长是复杂的数量性状ꎬ不同试验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研究结果不同[6]ꎮ王帮太等[7]以87-1和综3为试验材料构建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ꎬ并基于两种环境下的表型数据ꎬ定位到20个穗长QTL位点ꎬ解释表型贡献率12.10%~19.18%ꎮ胡利宗等[8]基于NX110与NX5314组合的BC2F2回交群体ꎬ定位到4个控制穗长的QTLsꎬ解释表型变异1.32%~23.50%ꎮLi等[9]基于Dan232和N04杂交组合的F2㊁BC2F2和RIL群体ꎬ在4个环境下鉴定出14个控制玉米穗长的QTLsꎬ解释表型变异4.5%~8.7%ꎮSabadin等[10]基于玉米自交系L-06-05F与L-14-4B组合获得包含400个家系的F2ʒ3群体ꎬ定位到5个控制玉米穗长的QTLsꎬ解释表型变异3.1%~7.9%ꎮ汤继华等[11]以综3与87-1为材料配制杂交组合ꎬ利用F2群体ꎬ在两种环境中鉴定到8个穗长QTLsꎬ解释表型变异3.11%~11.86%ꎮRoss[12]利用玉米自交系SE-40与LE-37杂交获得的F2和F2ʒ3群体ꎬ分别定位到9个和26个与穗长相关的QTLsꎮVeldboom等[13]利用Mo17/H99组合衍生的F2ʒ3群体定位到5个穗长QTLsꎮ代国丽等[14]利用L26/095组合的F2群体鉴定到3个玉米穗长QTLsꎮ谢惠玲等[15]利用黄C/许178组合获得的重组自交系ꎬ定位到8个穗长QTLsꎮ霍冬敖[16]利用玉米自交系TY6分别与Mo17和W138组配F2分离群体以及F2ʒ3群体ꎬ鉴定到11个玉米穗长QTLsꎬ解释表型变异0.9%~15.6%ꎮ李庭锋[17]基于吉846/掖3189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ꎬ定位到19个玉米穗长QTLsꎬ解释表型贡献率4.09%~14.49%ꎮ王辉等[18]以郑58和HD568为亲本构建RIL群体ꎬ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进行QTL定位研究ꎬ检测到8个穗长QTLsꎬ分别位于1㊁2㊁3㊁4㊁9号染色体ꎬ可解释表型变异4.37%~10.50%ꎮZhou等[19]以郑58/昌7-2组合的F2ʒ3群体㊁D276/D72/A188/Jiao51进行四元杂交获得的四交群体为材料ꎬ结合SSR分子标记ꎬ在两环境下共检测到14个穗长QTLsꎮ李卫华等[20]以昌7-2的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ꎬ共检测到22个穗部性状QTLsꎬ其中控制穗长性状的QTLs有9个ꎬ单个QTL可解释8.6%~14.25%的表型变异ꎻ且发现了前人研究中同样被检测到的3个玉米穗长QTLs和1个穗粗QTL稳定表达位点ꎮHuo等[21]以Mo17ˑTY6㊁W138ˑTY6构建两套F2ʒ3家系群体ꎬ共检测到11个穗长QTLsꎬ可解释0.9%~15.6%的表型变异ꎻ在1号染色体发现一个一因多效位点qEL1.10ꎬ同时调控穗长及行粒数性状ꎮZhao等以廊黄ˑTS141和昌7-2ˑTS141两组亲本构建的两组F2ʒ3家系为材料ꎬ检测到9个穗长QTLsꎬ单个QTL可解释4.0%~17.2%的表型变异[22]ꎻ应用同样的试验材料ꎬ在不同环境下ꎬ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及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相结合ꎬ定位到2个调控穗长的MQTLs[23]ꎮShi等[24]构建了240个家系的DH群体ꎬ结合高密度遗传图谱ꎬ定位到5个与穗长相关的QTLsꎬ并在1号染色体上定位到成簇QTLsꎬ穗长QTL(qEL1)㊁穗粗QTL(qED1)和穗轴粗QTL(qCD1)被重叠定位ꎬ3个QTLs分别解释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15.7%㊁28.3%和22.6%的表型变异ꎮ在穗长基因克隆上ꎬ张人予[25]克隆了玉米穗长基因EL3ꎬ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敲除和超表达㊁结合转录组技术验证了该基因ꎮJia等[26]克隆了一个调控行粒数QTLqKNR6ꎬ研究结果表明该QTL主效基因同时影响玉米穗长与行粒数性状ꎮLuo等[27]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ꎬ定位了一个未知蛋白编码基因YIGE1ꎬ通过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分析ꎬ验证了YIGE1基因对玉米花序分生组织(IM)㊁行粒数(KNR)和穗长(EL)具有正调控作用ꎻ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基因可能通过参与糖和生长素信号途径ꎬ进而调控玉米IM的发育ꎬ影响行粒数和穗长ꎬ最终增加玉米的产量ꎮ通过多环境QTL定位研究可以发现控制穗长的稳定QTL位点ꎬ既为进一步精细定位㊁克隆相关主效候选基因并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奠定基础ꎬ也为玉米基因组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试验材料和数据支持ꎬ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解析玉米穗长遗传调控机制ꎮ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者利用不同作图群体检测了数百个穗长QTLsꎬ但多为初定位ꎬ未经多环境验证其稳定性ꎬ很难进一步克隆利用ꎮ本研究以穗长性状差异显著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ꎬ通过配制杂交组合ꎬ获得F2代分离群体ꎮ基于F2代群体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ꎬ结合多环境穗长表型数据ꎬ采用WinQTLCart2.5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目标性状QTL进行定位ꎬ旨在对玉米穗长性状进行遗传剖析ꎬ研究穗长的遗传机制ꎬ提供新的玉米穗长QTL位点ꎬ为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ꎬ加速玉米育种进程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分离群体构建及表型调查2013年夏以穗长差异显著的玉米自交系SG5和SG7为试验材料配制杂交组合ꎬ获得F1代杂交种子ꎬ自交F1得到F2代种子ꎮ2014年冬在海南省三亚市的盘县玉米育种试验站种植由199株单株组成的F2分离群体ꎬ并自交ꎬ得到F2ʒ3家系ꎮ2018年和2019年将F2ʒ3家系按穗行的方式ꎬ种植于盘县玉米育种试验站ꎬ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ꎬ单行区ꎬ每个家系一行ꎬ每行15株ꎬ行距和株距分别为0.50m和0.35mꎬ田间管理及水肥施用与当地大田玉米相同ꎮ待果穗成熟收获晒干后ꎬ用直尺测量穗基部到穗顶端的长度ꎬ即穗长ꎮF2ʒ3家系穗长通过测量株行中间正常8个果穗的平均值获得ꎮ表型数据录入MicrosoftExcel表中保存ꎬ频数分布图及方差分析由SPSS20.0完成ꎮ1.2㊀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在玉米抽雄吐丝前ꎬ对两个亲本以及F2采取单株取样ꎮ剪取大小合适的叶片分别装入带有标记的离心管中ꎬ置于液氮罐后转至冰箱-80ħ保存待用ꎮDNA提取㊁基因组测序㊁SNP分型及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具体方法见前期研究[28]ꎮ应用QTLCartographer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的向前回归模型进行穗长表型数据的全基因组扫描ꎬ步长1cMꎬ为避免遗传信息遗漏ꎬLOD值设置为2.5ꎻQTL加性或显性效应值为正表明QTL的增加效应来自母本SG5ꎬQTL加性或显性效应值为负则表明QTL的增加效应来自父本SG7ꎮ应用MapChart2.32软件进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描述ꎮ将多环境F2和F2ʒ3群体QTL定位结果进行比较ꎬ多环境重复表达的QTL位点被认定为稳定的QTL位点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穗长性状的统计分析将2018㊁2019年种植的F2ʒ3分离群体分别记为F2ʒ3-2018和F2ʒ3-2019ꎮ对F2㊁F2ʒ3-2018和F2ʒ3-2019三个环境穗长表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ꎬ结果(表1和图1)显示ꎬ三个环境下ꎬ亲本穗长表现稳定ꎬSG5穗长为14.38cmꎬSG7穗长为12.72cmꎻF2家系间穗长变异范围为12.8~21.0cmꎬ平均15.42cmꎻF2ʒ3-2018家系间穗长变异范围为12.1~20.2cmꎬ平均15.37cmꎻF2ʒ3-2019家系间穗长变异范围为10.8~21.7cmꎬ平均15.40cmꎮ可见ꎬ群体呈超亲混合分布形式ꎬ家系间差异明显ꎬ存在遗传变异ꎬ该分离数据可以进行QTL定位分析ꎮ㊀㊀表1㊀㊀F2、F2ʒ3-2018和F2ʒ3-2019分离群体的㊀㊀玉米穗长性状的统计分析cm世代SG5SG7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F214.3812.7221.012.815.421.20F2ʒ3-201814.3812.7220.212.115.371.46F2ʒ3-201914.3812.7221.710.815.401.773㊀第10期㊀㊀㊀㊀㊀马晓杰ꎬ等: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多环境玉米穗长QTL定位图1㊀F2㊁F2ʒ3-2018㊁F2ʒ3-2019群体穗长性状频次分布2.2㊀QTL定位结果基于前期研究中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8]ꎬ利用CIM法ꎬ对多环境穗长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ꎮ从检测结果(表2)看ꎬ在F2群体中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qEL-1㊁qEL-2㊁qEL-3和qEL-4ꎬ分别位于第1㊁2㊁5㊁6染色体上ꎬ其中ꎬ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EL-1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ꎬ为24.0%ꎬLOD值为15.3ꎻqEL-2具有最小的表型贡献率ꎬ为3.0%ꎬLOD值7.2ꎮ在F2ʒ3-2018中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qEL-1㊁qEL-2㊁qEL-3和qEL-5)ꎬ分别位于第1㊁2㊁3㊁5染色体上ꎬ其中ꎬ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EL-1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ꎬ为23.5%ꎬLOD值为16.6ꎻqEL-2位于第2染色体ꎬ表型贡献率最小ꎬ为4.2%ꎮ在F2ʒ3-2019㊀㊀表2㊀F2㊁F2ʒ3-2018和F2ʒ3-2019分离群体的玉米穗长性状QTLs定位结果环境QTL染色体位置/Mb区间定位/Mb加性效应显性效应LOD贡献率/%F2qEL-11275.0274.0~275.8-0.93-0.1515.324.0qEL-222.30.0~3.2-0.23-0.367.23.0qEL-35211.4209.3~212.50.40-0.273.76.0qEL-46167.5164.9~168.2-0.190.473.04.5F2ʒ3-2018qEL-11274.8274.1~279.1-1.16-0.2916.623.5qEL-222.11.8~3.3-0.21-0.573.34.2qEL-35214.0213.8~214.80.12-0.703.85.0qEL-53192.8191.3~193.90.52-0.323.76.0F2ʒ3-2019qEL-11274.8274.1~281.1-1.38-0.2115.325.6qEL-222.11.8~2.9-0.34-0.462.53.9qEL-53189.7183.9~190.70.31-0.612.74.1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中共检测到3个QTL位点(qEL-1㊁qEL-2㊁qEL-5)ꎬ分别位于第1㊁2㊁3染色体上ꎬ其中ꎬ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EL-1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ꎬ为25.6%ꎬLOD值为15.3ꎻqEL-2位于第2染色体ꎬ其表型贡献率最小ꎬ为3.9%ꎮ经遗传位置比对(图2)ꎬ在F2㊁F2ʒ3-2018和F2ʒ3-2019三个环境下共定位到5个穗长QTLsꎬ其中ꎬqEL-1和qEL-2在三个环境中重复被检测到ꎬqEL-3在F2和F2ʒ3-2018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ꎬqEL-5在F2ʒ3-2018和F2ʒ3-2019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ꎬ而qEL-4只在F2环境中被检测到ꎮ可见ꎬqEL-1和qEL-2为三环境稳定表达QTLsꎮ从QTL作用方式看ꎬqEL-1表现为加性效应ꎬ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父本SG7ꎻqEL-2表现为显性效应ꎬ其增效基因来自父本SG7ꎮQTL位置由连锁群旁边红色柱形图表示ꎬ柱形图的长短代表置信区间的大小ꎬ左边标尺表示物理距离ꎮ绿色圈表示三环境稳定㊀㊀㊀㊀㊀QTLsꎬ蓝色圈表示二环境稳定QTLsꎮ图2㊀基于F2、F2ʒ3-2018和F2ʒ3-2019分离群体的玉米穗长QTLs位置3㊀讨论遗传图谱的分子标记密度对QTL准确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ꎮ分子标记密度低ꎬ分布不均匀ꎬ分子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大ꎬ则定位到的QTL之间距离过大ꎬ对QTL定位准确性影响较大ꎮ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全基因组测序逐渐被应用到QTL定位中ꎬSNP分子标记借助于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ꎬ已在遗传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ꎮ同低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相比ꎬ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具有众多优势:首先ꎬ可以更准确地定位QTL位置ꎬ缩小候选区间ꎬ提高QTL定位的精度ꎬ同时ꎬ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还能够检测到更多的QTLsꎬ提高检测的灵敏性ꎻ其次ꎬ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可以提供更多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信息ꎬ有助于筛选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ꎬ进一步了解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ꎻ此外ꎬ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可以加速分子育种进程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ꎬ实现目标性状的精准选育ꎮ可见ꎬ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不仅能提高QTL的检测效率ꎬ还能提供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ꎬ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ꎮ前期研究中基于F2分离群体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28]ꎬ为本研究QTL定位提供了重组的分子标记数量ꎬ获得了与目标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ꎬ为后期玉米穗长性状精细定位奠定了坚实基础ꎮ应用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ꎬ我们分别在1㊁2㊁3㊁5㊁6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玉米穗长QTLsꎬ其最大表型贡献率达到25.6%ꎬ位于第1染色体上ꎮ王帮太[7]㊁胡利宗[8]㊁Li[9]㊁霍冬敖[16]㊁李庭锋[17]㊁吕学高[29]㊁周广飞[30]等均在第1染色体检测到玉米穗长QTLsꎻ王帮太[7]㊁Li[9]㊁汤继华[11]㊁代国丽[14]㊁霍冬敖[16]等均在第2染色体检测到玉米穗长QTLsꎮ可见ꎬ1㊁2号染色体是挖掘玉米穗长性状的重要染色体ꎬ这与本研究在第1㊁2染色体获得三环境稳定表达穗长QTLs的结果一致ꎮ多环境检测能够减少环境误差的影响ꎬ提高QTL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ꎬ同时还能发现遗传效应较小的QTLꎬ提高检测的灵敏性ꎮ不同环境对同一性状的影响不同ꎬ在不同环境中检测QTL能够验证其效应是否一致和稳定ꎬ排除偶然或环境干扰的影响ꎬ有助于进一步研究QTL的表达规律和遗传机制ꎮ玉米大部分产量性状QTL为复杂的数量性状ꎬ受环境影响较大ꎬ环境条件不同ꎬ产量性状QTL表达也不同ꎬ因此在多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的QTL可视为稳定QTLꎬ对于作物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ꎮ4㊀结论本研究通过多环境QTL检测方法ꎬ以F2㊁F2ʒ3-5㊀第10期㊀㊀㊀㊀㊀马晓杰ꎬ等: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多环境玉米穗长QTL定位2018及F2ʒ3-2019三环境穗长表型数据ꎬ结合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ꎬ从SG5和SG7的F2ʒ3群体中检测到5个控制玉米穗长QTLsꎬ其中ꎬqEL-1和qEL-2在三个环境中稳定表达ꎬ且qEL-1具有超过20%的稳定表型贡献率ꎻqEL-3和qEL-5均在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ꎮ这些QTLs可视为多环境稳定表达位点ꎬ不仅可为玉米穗长性状主效位点的精细定位㊁图位克隆提供依据ꎬ同时可为玉米高产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LiHꎬYangQꎬFanNꎬetal.QuantitativetraitlocusanalysisofheterosisforplantheightandearheightinanelitemaizehybridZhengdan958bydesignIII[J].BMCGeneticsꎬ2017ꎬ18(1):1-10.[2]㊀张鹏ꎬ管俊娇ꎬ黄清梅ꎬ等.42份云南玉米自交系基于SSR荧光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ꎬ2019ꎬ31(10):29-33.[3]㊀JenkinsMT.Correlationstudieswithinbredandcrossbredstrainsofmaize[D].Iowa:IowaStateUniversityꎬ1928. [4]㊀梁晓玲ꎬ阿布来提ꎬ冯国俊ꎬ等.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ꎬ2001ꎬ9(1):16-20.[5]㊀李泉木ꎬ王振华ꎬ金益ꎬ等.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国外农学 杂粮作物ꎬ1999ꎬ19(3):27-28. [6]㊀黄然.玉米穗长和棒三叶叶长性状QTL定位[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ꎬ2021.[7]㊀王帮太ꎬ张书红ꎬ席章营.基于玉米87-1综3单片段代换系的穗长QTL分析[J].玉米科学ꎬ2012ꎬ20(3):9-14. [8]㊀胡利宗ꎬ刘均革ꎬ郭晋杰ꎬ等.基于玉米BC2F2群体的穗部性状QTL分析[J].华北农学报ꎬ2010ꎬ25(4):73-77. [9]㊀LiJZꎬZhangZWꎬLiYLꎬetal.QTLconsistencyandmeta ̄analysisforgrainyieldcomponentsinthreegenerationsinmaize[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ꎬ2011ꎬ122(4):771-782.[10]SabadinPKꎬSouzaJrCLꎬSouzaAPꎬetal.QTLmappingforyieldcomponentsinatropicalmaizepopulationusingmicro ̄satellitemarkers[J].Hereditasꎬ2008ꎬ145(4):194-203. [11]汤继华ꎬ严建兵ꎬ马西青ꎬ等.利用 永久F2 群体剖析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J].作物学报ꎬ2007ꎬ33(8):1299-1303.[12]RossAJ.Geneticanalysisofearlengthandcorrelatedtraitsinmaize[D].Iowa:IowaStateUniversityꎬ2002.[13]VeldboomLRꎬLeeM.Molecular ̄marker ̄facilitatedstudiesofmorphologicaltraitsinmaize.II:DeterminationofQTLsforgrainyieldandyieldcomponents[J].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ꎬ1994ꎬ89(4):451-458.[14]代国丽ꎬ蔡一林ꎬ徐德林ꎬ等.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9ꎬ34(5):133-138.[15]谢惠玲ꎬ冯晓曦ꎬ吴欣ꎬ等.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08ꎬ42(2):145-149.[16]霍冬敖.玉米穗粒数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16.[17]李庭锋.玉米RILs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及QTL定位[J].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ꎬ2010.[18]王辉ꎬ梁前进ꎬ胡小娇ꎬ等.不同密度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J].作物学报ꎬ2016ꎬ42(11):1592-1600. [19]ZhouBꎬZhouZJꎬDingJQꎬetal.Combiningthreemappingstrategiestorevealquantitativetraitlociandcandidategenesformaizeearlength[J].ThePlantGenomeꎬ2018ꎬ11(3):170107.[20]李卫华ꎬ王洪秋ꎬ袁亮ꎬ等.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定位玉米穗部性状的QTL[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ꎬ2013ꎬ47(2):143-146ꎬ181.[21]HuoDꎬNingQꎬShenXMꎬetal.QTLmappingofkernelnumberrelatedtraitsandvalidationofonemajorQTLforearlengthinmaize[J].PLoSONEꎬ2016ꎬ11(5):e0155506. [22]ZhaoXQꎬPengYLꎬZhangJWꎬetal.IdentificationofQTLsandmeta ̄QTLsforsevenagronomictraitsinmultiplemaizepopulationsunderwell ̄wateredandwater ̄stressedconditions[J].CropScienceꎬ2018ꎬ58(2):507-520.[23]赵小强ꎬ任斌ꎬ彭云玲ꎬ等.8种水旱环境下2个玉米群体穗部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ꎬ2019ꎬ45(6):856-871.[24]ShiZꎬZhangRYꎬXingJFꎬetal.QTLmappingofthreeeartraitsusingadoubledhaploidpopulationofmaize[J].PlantBreedingꎬ2018ꎬ137(5):706-713.[25]张人予.玉米穗长基因EL3的克隆及我国玉米优良自交系基因组变异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ꎬ2018. [26]JiaHTꎬLiMFꎬLiWYꎬetal.Aserine/threonineproteinki ̄naseencodinggeneKERNELNUMBERPERROW6regulatesmaizegrainyield[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20ꎬ11(1):988.[27]LuoYꎬZhangMLꎬLiuYꎬetal.GeneticvariationinYIGE1contributestoearlengthandgrainyieldinmaize[J].NewPhytologistꎬ2022ꎬ234(2):513-526.[28]SuCFꎬWangWꎬGongSLꎬetal.HighdensitylinkagemapconstructionandmappingofyieldtraitQTLsinmaize(Zeamays)usingthe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technology[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7ꎬ8:706.[29]吕学高ꎬ蔡一林ꎬ陈天青ꎬ等.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08ꎬ30(2):64-70. [30]周广飞.一个控制玉米行粒数㊁穗长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多效性QTL(qKNR7.2)鉴定[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ꎬ2014.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玉米密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在我国玉米种植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效率已成为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开发出一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以实现玉米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玉米密植对土壤水肥的影响密植是一种通过提高作物植株密度,从而提高单元面积产量的种植方式。

玉米作为一种密植作物,其密植对土壤水肥的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植株密度增加,土壤的养分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同时由于植株根系的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密植作为一种玉米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玉米的产量,并且能够节约土地资源的利用。

二、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的研发为了实现玉米密植高产的目标,需要开发出一种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

该技术应能够实现对土壤中水分和肥料的精准控制,使其能够满足玉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下面将对该技术的研发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土壤水分监测技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的精准监测。

该技术一般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远程监测系统。

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调整灌溉措施,以实现对玉米生长需求的满足。

2. 肥料施用精准化技术肥料施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研发一种精准化的肥料施用技术。

该技术一般包括土壤养分检测技术、肥料施用设备和智能调控系统。

通过对土壤养分的及时检测,可以调整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以满足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3. 生长环境调控技术生长环境是影响玉米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研发一种生长环境调控技术。

该技术一般包括温室控制系统、光照调控系统和通风系统等。

通过对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可以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确保玉米的高产。

三、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高产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需要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高台县玉米高密度栽培措施探析

高台县玉米高密度栽培措施探析

2017年第2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17科研◎试验报告高台县玉米高密度栽培措施探析白仙冰(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 734300)[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7-02玉米高密度栽培是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合理施肥并将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优化组合配套、增加化控、预防病虫害、促早熟等一系列措施,为玉米增产创造最佳生长条件,达到玉米丰产目的。

生产实践证明,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较大。

2014年以来,高台县农技推广单位按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方案要求,选择涉及的7个乡镇区域进行玉米高密度栽培试验,现将综合情况作以下汇报:1 试验品种引进当前推广种植的较耐密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品种:主要有先玉335、玉源7879、利禾1号、博品1号、农华206、中单909、良玉99、联创808、正德305。

2 试验、示范设计试验共设计10个种植密度处理,随机排列,每增加500株为一个处理,重复三次,试验四周设保护行,采取宽窄行种植。

总带幅110厘米、40+70厘米宽窄行种植,宽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种植密度分别为:4000、4500、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8500株/亩。

密度对应株距分别为30、26.9、24.2、22、20、18.6、17.3、16.16、15.15、14.26厘米。

大区示范设计采取宽窄行种植。

总带幅110厘米、40+70厘米宽窄行种植,宽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种植密度6500株/亩。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密度对农艺性状影响的分析根据试验结果看,密度从低到高,穗数、穗位高和秃尖长度依次递增;而穗长、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则呈递减的趋势,且密度过大在7500-8500株/亩的密度下田间植株有倒折现象。

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密度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作者:宋春林韩成卫张春庆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第04期摘要:以济宁地区4个玉米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密度对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叶面积指数等相应增加,叶夹角、茎粗等相应减少,不同品种变化不一致;单株地上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增长速度减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各密度间增长速度差异小于不耐密品种鲁单981;籽粒产量先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然后降低,但不同品种表现规律不完全一致;本试验设计密度中,济宁地区适宜种植密度郑单958、浚单20为675万株/hm2左右,先玉335、鲁单981为60万株/hm2左右。

关键词:玉米;密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中图分类号:S513.0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4-0055-06济宁地区是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密度不合理是制约该地区玉米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

本试验以该地区4个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株高、穗位高、穗位叶夹角、空秆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等性状的研究,探讨各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确定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增产潜力,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与试验地基本情况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和鲁单981,于2010年6月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进行。

试验地土壤耕层深度25 cm,有机质含量131%,碱解氮567 mg/kg,速效磷10564 mg/kg,速效钾含量为13545 mg/kg。

前茬作物小麦。

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品种为副区。

每个品种设4个密度处理,第一密度处理(D1):郑单958、浚单20为525万株/hm2,先玉335、鲁单981为45万株/hm2;第二密度处理(D2):郑单958、浚单20为675万株/hm2,先玉335、鲁单981为60万株/hm2;第三密度处理(D3):郑单958、浚单20为825万株/hm2,先玉335、鲁单981为75万株/hm2;第四密度处理(D4):郑单958、浚单20为975万株/hm2,先玉335、鲁单981为90万株/hm2。

我国玉米高密度, 超高密度栽培研究

我国玉米高密度, 超高密度栽培研究

12 玉 米 品 种选 育 的密 度 目标 现 状 我 国玉 米 品种 . 选育 在稀 植 大穗 主导 目标 的左右 下 .亲 本材 料选 育采 用 的栽 培密 度 一般 为 60万~ . 株 /m .新 组 合鉴 . 70万 h2
差 25万 株/m . 达其 6 . : 年 来 的平 均产 量 水 . h 2仅 43 近 % 平 04 ~ .1 . 9万 05 2万 k/m ,是 美 国19 — 95年 均产 g h 9 1 19
试 验 结 论 的 适 宜 密 度 为 > . ~ . 株/mz3个 品 60万 80万 h .
种 为 > . ~ . 株/m 。2 0 8 0万 90万 h 2 0 6年 国审 玉 米 品种 4 6 个 ,5个 品种推 荐适 宜 密 度 为 42万~ . 3 . 59万株/m . 1 h 21
高密 度栽 培 品种选 育 与利用 . 2 是 O世纪 初 才开始 被提 上 日程 的 前 在稀植 大穗 传统惯 力 作用 下 . 多年 此 一些 利用 的主栽 品种 , 其推 荐 、 产应 用密 度也 远低于 其适 生
1. % , 75万株/m2 05 3 较 . h 的处 理增 产 8 6 陈传永 等 . % 3 [ 2 1 低 温冷 凉 区超 高 产春 玉 米群 体 生 长分 析 研 究 中 在对 指 出 : 玉 3 5春作 , 度在 8O万~ . 先 3 密 . 95万株/m 区间 h2
米 主产 区的生 产大 省 , 、 预 区试 的高 密组 也仅 为 60万 . 株/m 。 h 2 在这 一 系列 的选 择密 度条 件下 . 多数 育成 种为
关键词 : 玉米 ; 密度 ; 高 密 度 ; 培 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栽
中 、 密 度栽 培 品种 , 成 推 荐 密度 多 在 60万 株/m2 低 育 .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反应迟钝型 的品种 , 可 以显著提高群体 的耐 密植 能力I 6 - 7 1 。
( 8 ) 熟 期合 适 。 对 籽粒 后期 脱 水速 度慢 、 含 水 量高 、 熟 期 过 晚 的植株 应全 部去掉 。 ( 9 ) 抗性强 。 对 丝 黑穗 病 、 茎 腐 病等 严 重危 害 产 量 的 病 害, 应达到抗 或高 抗水 平 。 对 叶部 病害等 无绝 产危 险 的病 害 ,
几点 。 1 材 料 选 择
粉落 在 叶 片 上 , 降 低 了 叶 片 的光 合效 应 。 因此 , 应在 保 证 花
粉量 的 前提下 , 尽 量减 小雄穗 分 支 , 降低 雄花 干 重。
( 4 ) 茎秆 细 、 韧。 目前 , 国 内材 料 普 遍 茎秆 粗 , 但 韧 性 不
够, 耐密性差 , 因 此 在 改 良时 应 选 择 韧 性 强 、 茎秆细 、 耐 密 植、 不 易倒 的植株 。
近 些年 来 在 我 国 的玉 米 育 种过 程 中 , 少 数 优 良 种 质 的
贫瘠 、 耐 高温 性 , 还 可 以鉴 定 基 因 型对 微 环境 的 反应 , 如 结 实率、 秃尖 、 虚尖 、 果 穗 大小 整 齐 度 、 穗位整齐度 、 籽 粒 灌 浆 与脱水 速度 和 生育 期与环 境 的互作 等 。
推 崇。 3 群体 改 良中高 密度丝 间隔 期就 会 越长 , 容易 导 致玉 米 授
粉不良, 影 响产量 , 因此 应选 择 散粉 至抽 丝 间隔 期对 逆 境 压
1 9 3 4年 美 国 爱 荷 华 州 立 大 学 对 组建 的 坚秆 综 合 群 体 B S S S进 行轮 回 改 良 . 从 后代 分 离 的群 体 中选 出 自交 系 B 3 7 、 B 3 4、 B 7 3等 , 说 明在 玉 米 育 种起 步时 期 使 用轮 回选 择 方 法 对 群 体 改 良和 地 方 品 种 是有 效 的 。 近年来 , 自 交 系 选 育 水 平 进 入 了新 阶 段 , 育 种 工 作将 选 育 优 良 杂交 种 作 为 重点 来 提 高 竞 争 力[ 2 1 。 从 美 国商 业 育 种 的 系谱 中 看 , 直 接 来 源 于
水平f ” 。 2 改 良 方 法
( 5 ) 根 系发达 。 根 系发 达不 仅能 增加 耐 干 旱 、 耐肥能力,
提 高水肥 利 用率 , 还 能增加 抗倒 性 。 ( 6 ) 保 绿 性好 。 保 绿 性 好 有利 于 延 长 叶 片 的 光合 时 间 , 促进 营 养物 质 的积 累 , 同时也 能达 到 活秆 成 熟的效 果 , 提高 植株 抗 倒性 。 ( 7 ) 散 粉 至抽 丝 间隔 时 间短 。 一般 来 说 干 旱 、 低 肥 等 逆
鉴 选 技 术 改 良玉 米 群 体 . 改善 我 国 玉 米 群 体 整 体 水 平 。
关键 词 高 密度 鉴 选技 术 ; 玉米 ; 群 体 改 良;应 用 中图分 类号 ¥ 5 1 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4 ) 0 3 — 0 0 5 4 — 0 1
( 2 ) 株 型 紧凑 。 叶 片夹 角小 , 坚挺上冲 , 叶 间距 大 , 穗 位
利用频 率过高 , 造成 玉 米 种 质 资 源 狭 窄 , 高配合 力 、 适 应
性广 、 优质 、 抗 逆 的 新种 质 严 重 匮 乏 。 解 决这 一 问题 的 关键 就 是 对 种 质资 源 进 行扩 增 、 改良、 创新。 群体 改 良就 是 其 中 的主 要方 法 之 一 。 近 年来 , 随 着农 民 种 植 习惯 的改 变 , 耐 密 品种 逐渐 成 为 了 市 场 上 的主 流 , 这 就 要 求转 变 群 体 改 良思
建 议 以 从 国外 弓 1 进 的最 新 优 异 种 质 资源 为核 心 , 搭 配 适应性好 、 抗 性 突 出 的 国 内资 源 。 国 外 资源 主要 是 指从 欧 美发 达 国 家 引进 的 材 料 ,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商 业化 育 种 时 间 长, 种 质 资源 在 耐 密 植 、 丰产 性 高 、 抗 逆 能 力 方面 有 明 显 的 优点。 以 它们 为基 础 材 料 , 可 以快 速 提 高 育种 材 料 的 整体
以 上叶 夹 角要 小 , 以 利 于透 光 , 中 下部 叶 片相 对平 展 , 有 利 于光 能截 获 。
( 3 ) 雄穗 小 。 雄 穗大 , 增加 了养 分 消耗 , 同时 因为 大量 花
路, 提高群体整体耐密性及抗逆境能力 , 为 将 来 耐 密性 更 强、 丰产 性更 突 出 的优 良品种 选 育奠 定坚 实 的材 料基 础 。 建 议 在 群 体 改 良过 程 中 , 加大群体种植密度 。 利 用 高 密度 鉴 选 改 良技 术 来促进 群 体改 良进 程 , 具 体操 作 时 , 应 注意 以下
农 艺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0 1 4年第 3期
高密度鉴选技术在玉米群体改 良中的应用
苏桂 华 苏义 臣 金 明华
( 吉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玉 米 研 究 所 , 吉 林公 主岭 1 3 6 1 0 0 )
摘要
从材 料 选择 、 改 良方 法、 群体 改 良 中高密度 鉴选技 术等方 面 阐述 了高 密度鉴 选技 术在 玉米群 体 改 良 中的应 用 , 以期 利用 高 密度
可 以拥 有 中抗 水 平 。 据统 计 , 中抗 玉米 品种 比高抗 品种 的平
均 产 量高 1 0 %~ 2 O %。
轮 回选 择改 良后 的亲 本 非 常 少 , 系谱 选 择和 回交 改 良 几乎
占据 了 全 部 亲 本来 源 , 因 其选 择 效 率 高而 受 到 育 种 者普 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