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硅电工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合集下载

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形变与再结晶织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形变与再结晶织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形变与再结晶织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
高硅钢作为电机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机制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其具有高导磁性、低磁滞损耗、高温稳定性等优越性能,被广泛
应用于高频电机、变压器、电力传输等领域。

然而,高硅钢在冷轧过程
中易发生马氏体形变及再结晶过程,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稳
定性。

因此,深入研究高硅钢冷轧过程中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变化规律,对提高高硅钢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变化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高硅钢冷轧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和织构演化规律。

2.研究不同冷轧量对高硅钢的晶粒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力学性
能的影响。

3.探究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的组织结构和织构变化对磁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
对高硅钢的晶体结构和织构等进行表征。

2.通过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等手段对高硅钢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

3.采用磁强计、磁滞回线测试等手段对高硅钢的磁性能进行表征。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探究不同冷轧量下高硅钢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变化规律,并研究不同冷轧量对高硅钢性能的影响,为高硅钢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有望在材料科学领域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W800无取向硅钢轧制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W800无取向硅钢轧制过程中的织构演变

W800无取向硅钢轧制过程中的织构演变摘要:本文通过对W800无取向硅钢经过不同轧制工艺的试验研究,探讨其织构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随着轧制次数的增加,W800无取向硅钢的织构演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固溶态区的晶粒尺寸对织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轧制后再退火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织构演变。

关键词:W800无取向硅钢、织构演变、晶粒尺寸、退火处理正文:一、前言W800无取向硅钢具有低损耗、高磁导率等优良特性,因此在电机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其中的织构演变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W800无取向硅钢的织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其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实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了普通热轧、加热后轧制和轧制后再退火三种不同的轧制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

通过对轧制后样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

三、试验结果与讨论1. 晶粒尺寸对织构演变的影响在热轧过程中,晶粒尺寸越小的样品其织构演变越为显著。

而在加热后轧制的样品中,晶粒尺寸较大的样品其织构演变比较明显,而晶粒尺寸较小的样品则呈现出较为均匀的织构分布。

2. 轧制后再退火通过对轧制后再退火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退火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织构演变,使其呈现出比较均匀的织构分布。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W800无取向硅钢的不同轧制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 晶粒尺寸对织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2. 通过轧制后再退火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织构演变。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W800无取向硅钢的生产制造提供重要参考。

五、研究意义本文对于W800无取向硅钢的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晶粒尺寸和再退火处理对织构分布的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理解W800无取向硅钢的性能改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其制造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六、展望未来W800无取向硅钢作为电机制造领域的重要材料,其性能的优化和提升对于电机性能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冷轧高硅钢退火过程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演变规律

冷轧高硅钢退火过程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演变规律

冷轧高硅钢退火过程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演变规律蒋虽合1,毛卫民1”,杨平2,叶丰1(1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高硅钢是一种具有低铁损、低磁致伸缩等性能的优异高频软磁材料,但难以用传统方法轧成薄板。

本文借助取向分布函数织构检测以及光学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冷轧板退火过程对磁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退火不仅使变形组织转变成低缺陷密度的晶粒;而且使{111}和{110}<112>织构水平降低,磁感应强度上升,铁损下降;因此织构应对高硅钢板磁性能有一定影响。

0.34mm退火高硅钢的B5000及PI.5/50分别达到1.58T和2.6W/kg。

关键词:高硅钢;退火;织构;磁性能MicrostructureandMagneticPropertiesEvolutioninColdRolledFe一6.5%SiSheetDuringAnnealingJiangSui—hel,MaoWei—minl…,YangPin92,YeFen91(1StateKeyLaboratoryforAdvancedMetalsandMaterials,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institute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

China)Abstract:TheFe一6.5%Sialloyisanexcellenthighfrequencysoftmaneticmaterialwithlowironloss.10wmagneto—striction.However,highsiliconconcentrationrendersthealloytoobrittletobecoldrolledwithtraditionalmethod.Magneticpropertiesevolutioninducedbyannealingwasanalysedbyorientationdistributionfunctiontexturedetectionandmicrostnlctureobservationwithopticalmicroscope.Theresultsshowthatlowdefaultgrainsdisplacedeformationmicrostructure,denselevelof{111}and{110}<112>texturedecreases,magneticinductionandironlossareim—proved,therefore,textureshouldhaveeffectonmagneticpropertiesofhighsiliconsteel.Keywords:highsiliconsteel;annealing;texture;magneticproperties1引言高硅钢电阻率高而磁晶各向异性小,磁致伸缩趋近于0,在较高频率下表现出优良的磁性,因此在降低能源损耗和噪音污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普通取向硅钢在冷轧及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

普通取向硅钢在冷轧及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

普通取向硅钢在冷轧及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演变麻永林;赵娜娜;刘宝志;张浩;赵尖;张磊;邢淑清【期刊名称】《机械工程材料》【年(卷),期】2017(041)006【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在冷轧及退火过程中不同工序段普通取向硅钢的组织和织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一次冷轧并经850 ℃×6 min脱碳退火后,取向硅钢发生一次再结晶,晶粒由纤维状转变为等轴状,平均晶粒尺寸为25 μm,织构主要有{001}<010>、{111}<112>和Goss织构等;在二次冷轧后,晶粒明显变小,且再次转变为纤维状,织构主要为α织构和γ织构;经1 170 ℃高温退火后,取向硅钢发生二次再结晶,一次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晶粒尺寸达到厘米级;拉伸平整退火后,晶粒更为圆整均匀,平均晶粒尺寸为2.28 cm,Goss织构取向密度最大,达到24.【总页数】5页(P25-29)【作者】麻永林;赵娜娜;刘宝志;张浩;赵尖;张磊;邢淑清【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包头 014010;包头市威丰稀土电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包头 014010;包头市威丰稀土电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包头 014010;包头市威丰稀土电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包头 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2.77【相关文献】1.蚀坑法研究冷轧及退火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织构演变的影响 [J], 金自力;齐建波;王凤香2.冷轧无取向硅钢再结晶退火组织和织构演变研究进展 [J], 王健;李俊;郭文渊;张利祥;张深根3.退火工艺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 [J], 徐向棋;李耀辉;罗来辉4.退火工艺对3.15%Si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J], 李慧;梁精龙;李运刚;张冬青5.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 [J], 徐向棋;李耀辉;罗来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工艺及装备技术

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工艺及装备技术

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工艺及装备技术2014-2018运行周期工作总结编者按:“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2014年10月通过国家获批认定至今,运行已满4年。

中心工艺与装备研发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钢铁行业关键共性工艺与装备技术领域,根据既定的平台顶层设计总体发展架构,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在选矿、冶炼、连铸、热轧、短流程、冷轧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明确重大任务,汇聚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开发出系列创新工艺及装备,助推钢铁行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品质钢铁产品的开发生产,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和指标。

针对工艺与装备研发平台建设成效和最新研发成果,本报特组织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特殊用途高端电器集约化、高效化以及低噪声的使用需求,对铁芯软磁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6.5 wt.%Si钢具有高磁导率、低铁损和近乎为0的磁致伸缩系数等特点,是最理想的高频软磁材料。

高效率、低成本的制备这类材料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北大学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经过4年来的理论研究、实验等基础研究,突破了形变诱导无序相、低温去应力退火、取向6.5Si钢二次再结晶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出高硅钢薄带连铸-温轧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试验生产线,形成并完善6.5wt.% Si的亚快速凝固技术、脆性控制技术等理论体系及生产工艺体系,取得显著成果。

先进短流程热轧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围绕高速高频电机、高频变压器、高频扼流线圈和高频磁屏蔽等高频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带来的适用于高频服役的无取向硅钢需求,结合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重大任务,凝练出“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工艺及装备技术”课题。

经过4年来的理论研究、实验等基础研究,突破了形变诱导无序相、低温去应力退火等关键技术。

武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带铸轧试验机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节能型电机用高硅电工钢开发”的依托项目,基于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薄带连铸-温轧工艺技术方面多年的研究、开发成果,武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发出高硅钢薄带连铸-温轧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硅电工钢薄带铸轧试验生产线,形成并完善6.5wt.%Si钢的亚快速凝固技术、脆性控制技术等理论体系及生产工艺体系,取得显著成果。

成分对35W300冷轧硅钢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成分对35W300冷轧硅钢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1 试验方法
1.1 两种不同 35W300试样的成分 冶炼了两种成分的试样,根据成分的特点,硅含
量较高的命名为高硅 35W300,铝含量较高的命名为 高铝 35W300,成分见表 1。
收稿日期:2018-07-18 作者简介:刘船行(1985—),男,云南曲靖人,工程师,从事电工钢连退和常化工艺技术工作。
第 38卷第 5期 2018 ALLURGY
文章编号:10062777(2018)05003005
Vol.38, No.5 October 2018
成分对 35W300冷轧硅钢织构演变规律的影响
刘船行1,李 娜1,赵有明1,王 华2
(1.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江西 新余 338025;2.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新余 338001)
w(P) 0.017 0.015
w(S) 0.0031 0.0028

w(N) 0.003 0.003
1.2 试样准备 将试验坯热轧至厚度为 2.3mm,经过 880℃常
化处理,冷轧至厚度为 0.35mm,最后经过再结晶 退火。 1.3 检测方法
为了系统研究两种成分的 35W300无取向电工 钢生产过程中的性能、织构演变规律,检测试样包括 热轧板、常化板、冷轧板和再结晶退火板。金相试样 使用 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使用莱卡 DMIRH显 微镜进行金相观察,织构试样使用 Quarcta400扫描 电子显微镜进行分析。取样位置如图 1所示,检测 位置如图 2所示。
)*
+&& ,
)*
+&& ,
! !" "#$%&& #$% &'()

薄带连铸取向硅钢成分设计与组织织构调控机理的研究

薄带连铸取向硅钢成分设计与组织织构调控机理的研究

薄带连铸取向硅钢成分设计与组织织构调控机理的研究薄带连铸短流程和亚快速凝固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简化取向硅钢生产流程和抑制剂调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基于双辊薄带连铸工艺,调整与优化了取向硅钢的成分、后续轧制及退火工艺。

系统研究了单道次热轧工艺、一阶段冷轧工艺及两阶段冷轧工艺路线下,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的演变规律以及抑制剂固溶和析出行为的相关机理,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制备了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原型钢。

对比分析了 Nb的析出粒子作为取向硅钢抑制剂,对常规流程与薄带连铸流程制备超低碳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阐明了常规流程不用Nb作为抑制剂的原因。

最后,讨论了抑制剂强度和织构对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动力学的影响,提出了两次利用二次再结晶现象快速高温退火制备取向硅钢的工艺路线。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1)基于薄带连铸工艺亚快速凝固的特点提出了取向硅钢超低碳的成分设计,取消了后续脱碳退火工艺,进一步简化了生产流程。

常规流程取向硅钢成分体系中碳元素起到调整组织和抑制剂的关键作用,但是脱碳过程也会带来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的不利影响,这一矛盾一直无法解决。

薄带连铸条件下,取向硅钢成分中加碳引入的奥氏体相多分布在晶界处,对凝固组织的细化作用不大,而通过改变熔池与铸辊之间的导热效率可有效控制铸带的初始凝固组织。

另一方面,薄带连铸亚快速凝固的优势可实现铸带中的第二相粒子过饱和固溶或者细小弥散析出,并可通过后续冷轧退火工艺精确调控其数量与尺寸分布,无需加碳引入奥氏体及利用γ/α相变控制抑制剂的固溶与析出行为。

(2)明确了薄带连铸条件下单道次热轧工艺对超低碳取向硅钢组织、织构、抑制剂析出和磁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AIN在超低碳取向硅钢成分体系下的析出PTT鼻点温度为1100℃。

随着热轧压下率的增加,热轧板组织不断细化且Goss织构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热轧压下率的限制,热轧Goss织构显著低于常规流程热轧板的水平。

初次再结晶后Goss织构与常规流程基本相当。

轧制复合法制备硅浓度梯度高硅钢薄带的织构演变

轧制复合法制备硅浓度梯度高硅钢薄带的织构演变

轧制复合法制备硅浓度梯度高硅钢薄带的织构演变∗柳金龙;沙玉辉;柯云海;张芳;左良【摘要】采用“热轧复合+冷轧减薄+退火”方法成功制备了0.20 mm 厚的硅浓度梯度高硅钢薄带,并采用 SEM 和 X 射线衍射技术对制备过程中组织和织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热轧复合板微观组织呈明显层状分布,复合界面为紧密冶金结合且经过83%的大冷轧变形未开裂.热轧和冷轧复合板带中均形成强α和γ织构,再结晶退火后形成强γ织构.冷轧和退火织构沿板厚呈显著的梯度分布特征,其主要来自于复合界面两侧硅浓度和初始热轧织构的差异性以及冷变形的不均匀性.%Gradient high silicon steel thin sheets with thickness of 0.20 mm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by the rolling and annealing method,including hot rolling bonding,cold rolling,and annealing.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EM and X-raydiffraction.Microstructure of hot-rolling-bond-ing shows obviously layered distribution,the composite interface was closely metallurgical bonding and no cracking appears even after 83% cold rolling.Strongαand γfibers develop in the hot and cold rolled state,andγ fiber dominates the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Cold rolling and annealing texture was gradient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itial hot-rolled texture on either side of the composite interface as well as the inhomogeneity of cold deformation.【期刊名称】《功能材料》【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21140-21143)【关键词】高硅钢;硅浓度梯度;织构;轧制复合【作者】柳金龙;沙玉辉;柯云海;张芳;左良【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32;TG142;TG1561 引言含6.5%(质量分数)Si的高硅钢薄带具有高磁导率、极低铁损和低噪音等优异的软磁性能,是低能耗、小型化、高速化、环境友好的理想铁芯材料[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5期2017年5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 o l.38 ,N o.5M a y20 17doi:10. 3969/j.issn. 1005 -3026. 2017.05.008高硅电工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柳金龙,沙玉辉,邵光帅,左良(东北大学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110819)摘要:采用轧制工艺制备了0. 10mm厚的6.5% S i髙硅电工钢超薄带,并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冷轧过 程中的形变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分别有利于A (< 100 >//N D,N D为轧面法线方向)和n( <100 >//R D,R D为轧向)再结晶织构优化的形变织构控制方法.研究表明,50% ~70%压下率有利于n再 结晶织构优化,易于促进S =0. 5层强n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小于30%压下率和91% ~ 97%压下率均有利于A 再结晶织构优化,其中30%的压下率更适合于二次冷轧法制备髙硅钢超薄带时A再结晶织构控制.关键词:F e-6.5% Si;髙硅钢;薄带;冷轧;织构中图分类号:TG 132. 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 -3026(2017)05 -0645 -06Texture Evolution of High Silicon Steel Ultra-thin Sheets During Cold RollingLIU Jin-long, SHA Yu-hui, SHAO Guang-shuai, ZOU Liang(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Ministry of Educ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HA Yu-hui,professor,E-mail:yhsha@ mail. neu. edu. cn)Abstract:H i g h silicon electrical steel ultra-thin sheets of0. 10 m m thick,containing about6.5% S i,were prepared b y rolling m e t h o d.T h e evolution of deformation texture during cold rolling w a s studied using X-ray diffraction.T h e n th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deformation texture were proposed in favor of the A( < 100 > //N D,normal direction)and n( < 100 > //R D,rolling direction)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respectively.T h e rolling reduction between50%and70%is eas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n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at the layer of S=0•5. W h i l e,the rolling reductions of either less than 30% or 91% 〜97% are in favor of A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in which the former reduction is m o r e suitable to control the A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w h e n using a two-stage cold rolling m e t h o d to prepare high silicon steel ultra-thin sheets.Key words:F e-6.5%Si;high silicon steel;thin sheets;cold rolling;texture厚0. 10 m m的高硅钢超薄带(6. 5%Si)具有 高磁导率、极低铁损和低噪音等优异的软磁性能, 是高频电机和变压器的理想铁芯材料[1-2].高硅 钢超薄带的磁性能对再结晶织构十分敏感,但由 于其高硬脆性,长期以来对高硅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如何改善加工成形问题上[3],关于高硅钢织 构的优化控制进展较小.R o s- Y a n z e等[4]研究表 明,采用热轧、冷轧和退火方法制备的高硅钢薄板 中易形成以{111} <110 >为峰值的Y( <111 >// N D,N D为轧面法线方向)再结晶织构.林均品等[5]轧制的高硅钢薄板,在退火后形成了强Y再 结晶织构.刘璐等[6]研究表明,不同轧制工艺下 二次轧制法制备的高硅钢薄带中再结晶织构均由 Y和n织构组成,且先70%后50%的二次轧制法 可增强n、降低y织构.不同使用环境对高硅钢超薄带的织构特征提 出了不同的要求.高频电机中的铁芯处于旋转状 态,A再结晶织构是最理想的织构状态,髙频变压 器中的铁芯处于静止状态,n织构是最理想的织 构状态.Y再结晶织构是对磁性最不利的织构组收稿日期:2015-12-10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A A03A5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141004002).作者简介:柳金龙(1979 -),男,山西大同人,东北大学讲师,博士;沙玉辉(1969 -),男,辽宁岫岩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左良(1963 -),男,安徽怀宁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646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分.再结晶过程中,A,n和Y晶核的形成位置各不 相同:n晶核的形成位置在11111 <112 >形变基 体的剪切带上[2],A晶核的形成位置为A形变基 体和{114} <481 >和{1131 <361 >形变基体的 形变带或晶界附近m,Y晶核的形成位置是Y形 变基体的晶界或晶内.因此,明确冷轧过程中织构 演变规律,阐明需保留的有利形变织构组态,对高 硅钢超薄带再结晶织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采用轧制法制造厚0. 1m m的高硅钢超薄带,并 通过分析冷轧过程的织构演变,探索分别有利于 A和n再结晶织构优化的形变织构控制方法.1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以工业纯铁(99.9% )和工业硅(98.8% )为原 料,使用真空感应炉熔炼高硅钢铸锭,并锻造成厚 40 m m的板坯,锻坯经1 200 °C加热后连轧至3.5 m m,热轧板成分见表1.热轧板先进行1050 °C x 10 m i n常化和酸洗,随后分别冷轧到2.45,1.75 , 1.05 ,0.30和0. 10 m m,对应冷轧压下率为30% , 50% ,70% ,91% ,97% .其中,从3.5 〜0.30 m m的冷轧采用常规轧制方法在200 C下进行,见图 1a.0.30〜0. 10 m m的冷轧采用叠轧方法在室温 下进行,即将两块0.30 m m的薄板叠在一起构成 0.60 m m的薄板,轧到0.20 m m时再将两块薄板 分开,获得厚0. 10 m m薄带,见图1b.通过光学显微镜沿纵截面观察冷轧组织,采用 X射线衍射技术和取向分布函数(O D F)方法测试和 计算热轧和冷轧板不同厚度层的织构特征.为准确表示不同厚度层位置,定义参数^ =2a/d,其中a 为5=0层的距离,d为整个板厚.厚度为0.30〜3.5 m m板带的测试位置如图1a中虚线所示,厚度 为0. 10 m m薄带的测试位置如图1b中虚线所示.表1高硅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1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igh silicon steel( mass fraction)% Si C S Mn P6. 530.0090.0140.0520.017Fig. 1Schematic diagram of cold rolling for high silicon steel(a)—常规轧制;(b)—叠轧.2结果与讨论高硅钢热轧板不同厚度层织构特征见图2.热轧板S= 0.75层形成了以G o s s ({ 110 1 <001 >)组分为主的强剪切织构,5=0层形成了 以平面应变织构{0011 < 110 >为峰值的强a织 构.热变形过程中轧辊与热轧板表面存在强摩擦 力,越靠近热轧板表面剪切应变织构越强,靠近 5=0层则平面应变织构越强.5 =0.5层为过渡 层,兼具5 =0. 75和0层的织构特征.-----5=0.75 5=0.50 水平:2,3,4 …5=0图2高硅钢热轧板不同厚度层的0D F恒9截面图Fig. 2 Constant 9sections of the ODF at different layers of hot bands in high silicon steels.常化后热轧板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 170 p m,常化与热轧的织构特征相似,但强度显 著减弱.图3给出了 0. 10 m m高硅钢超薄带轧制 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的形变组织.在30%的压下 率时,冷轧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形变孪晶.Xie 等[3,8]研究了高硅钢在400 C下压缩变形时的孪 晶现象和形成机制,发现高硅钢压缩变形初期的 变形机制为滑移,没有形变孪晶形成;压缩变形量 为5.8%时,可观察到少量孪晶;压缩变形量为 10.8%〜26. 8%时,孪晶大量出现.随塑性变形增第5期柳金龙等:高硅电工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647大滑移受阻,在5. 8% ~26. 8%范围内孪晶逐渐演 变为主导的变形机制.同时,孪晶机制又协调了高 硅钢晶粒的晶体学取向,促进滑移继续进行.高硅 钢变形时孪晶的形成与晶粒尺寸、晶粒取向和有 序相(B 2和D 03相)密切相关,故图3a 中孪晶呈 显著的不均匀分布.在50% ~70%压下率时,冷乳组织中出现了 大量的剪切带.剪切带是因不均匀变形而形成的 与乳面成20° ~40°角、厚度为1 ~ 10 p m 的集中 变形区域.随压下率的增加部分剪切带消失,故与 50%〜70%压下率相比,大于91%压下率时剪切 带数量明显减少.图4为0. 10 mm高硅钢超薄带乳制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 =0.5层的织构特征.由图可知: 30%压下率时主要织构组分为A ,n 和{114} <481 > ~ {113} <361 > 织构;在 50% ~ 70% 范 围内,形成以{111} <112 >为峰值的y 织构和较 弱的a 织构;从70%增大到91%时,y 织构整体增强,Y 织构的峰值由{111} <112 >旋转到了 {111} <110> 位置,a 织构中的{112} <110>和 {001} <110 >组分都显著增强,整体上,a 与y 织 构强度相近;从91%增大到97%的过程中,基本 保持了 91%的织构特征.■166 |Jim■166表面.表面NDRD166 L L m表藤图3高硅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的形变组织Fig. 3 Microstructures of high silicon steel ultra-thin sheets after deformation with different cold rolling reduction(a )—30% ; (b )—50% ; (c )—70% ; (d )—91 % ; (e )—97% .------—0水平:2,3々--图4高硅钢超薄带轧制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S = 0. 5层的ODF 恒9截面图Fig. 4 Constant 9 sections of the ODF at the layer of S = 0. 5 in high silicon steel ultra-thin sheets with differentcold rolling reductions(a )—30% ; (b )—50% ; (c )—70% ; (d )—91 % ; (e)—97% .648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图5为0. 10 mm高硅钢超薄带轧制过程中 不同压下率时^ =0层的织构特征.由图可知: 30%压下率时形成了较强的{111} <112 >, {001} <110> ,{113| <110>和{114| <481 > ~{113} < 361 >织构;从30%增大到50%时, {001} <110 > ,{113} <110 >和{ 114} <481 > ~ {113} < 361 > 织构均向{ 112} < 110 > 汇聚, {111} <112 >向{ 111} <110 >旋转,达到50% 时 形成了较均匀的和A织构以及较弱的{114 }<481 > ~ {113} <361 > 织构;从 50% 增大到 70% 时,{111} <110 >和{ 112} <110 >持续增 强;在70%〜97%的范围内,均形成了以{ 111 } < 110 >为峰值的强Y 织构以及以{ 112 } < 110 >和{001 }< 110 >为峰值的强a 织构,且随压下率 增大,{112 }< 110 >组分持续增强.总体上,高硅钢超薄带轧制过程中的形变织 构演变规律与普通无取向硅钢冷轧织构特征相 似.随压下率增大,A 和n 织构减弱,{111} <112>织构先增强后减弱,{ 111 } < 110 > , {112} <110 >和{001} < 110 >组分增强.而且, 沿板厚方向形成了明显的织构梯度,随^值减小, 含剪切织构特征的{ 111 }< 112 >组分减弱,以 {111} <110>,{112} <110>和{001} <110>为 代表的平面应变织构增强.图6给出了 5=0.5和0层在不同压下率时 {111} <112>,{111} <110>,{112} <110>和图5高硅钢超薄带轧制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S =0层的ODF 恒9截面图Fig. 5 Constant ^ sections of the ODF at the layer of S = 0 in high silicon steel ultra-thin sheets with different coldrolling reductions(a )—30% ; (b )—50% ; (c )—70% ; (d )—91% ; (e )—97% .图6高硅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不同压下率时的主要织构组分取向密度Fig. 6 Orientation densities of the primary texture components in high silicon-steel ultra-thin sheetswith different cold rollingreductions第5期柳金龙等:高硅电工钢超薄带冷轧过程中的织构演变649丨001丨<110 >4种主要织构组分的取向密度特征.B C C金属冷轧时晶粒取向演变主要有如下两 种途径[9]:(A){110} < 001 > ^ { 111 }< 112 > ^丨111} <110>— {223} <110> ,(B){001} < 100 > — {001} < 110 > —{112} <110 >— {223} <110 >.由于{111} <110>和{112} <110>织构十分接近最终稳定取向{223} < 110 >,故图6中5=0.5 和 0 层的{111} <110>和{112} <110>织构均随压下率增大而逐渐增强.{001} <110 >织构是亚稳取向,随压下率增大先增强后减弱,当压下率为50%时,在5 = 0.5和0层均出现峰值.{111} <112 >在S =0层随压下率增大缓慢增强,当压下率为50°%时,在5 =0.5层中出现峰值,这是由于{111} <112 >织构位于欧拉空间中平面应变织构和剪切应变织构交汇的位置,5 =0.5层的较高剪切应变促进了 {111} <112 >组分 的发展.根据上述冷轧过程中形变织构的演变规律,下面分别针对a和n再结晶织构的优化控制,讨 论冷轧过程中需要保留的形变织构特征.n再结晶晶粒的主要形核位置在{111} <112 >形变基体的剪切带上.30%压下率时:从5 =0. 5层到5 = 0层均未形成强{111} <112 >织构,且由图3可知,在30%变形时剪切带很少形 成,故30%以下的变形量不利于n再结晶织构的 形成.压下率在50%〜70%之间:在5 = 0.5层形 成了强{111} <112 >织构,且由图3可知此时也 形成了大量的剪切带,故高硅钢退火薄板的5 = 0.5层易形成强n再结晶织构;在5 = 0层,50% 压下率时{111} < 110 >的织构强度与{111} <112 >相似,达到70%时{111} < 110 >织构明 显强于{111} <112 >,且5=0层形成剪切带困 难,故高硅钢薄带的中心层形成强n再结晶织构 较难.由于剪切应变会同时增强剪切带的强度和 {111} <112 >织构的强度,所以后续的研究工作 可考虑采用非对称轧制或增大常化板5 = 0层晶 粒尺寸等方法,增强5 = 0层的剪切应变,从而达 到优化5 =0层n织构的目的.A再结晶晶粒的主要形核位置为A形变基体 和{114} <481 > ~ {113} < 361 > 形变基体.30% 压下率时:在5 =0. 5层形成了较强的A形变织 构,A形变织构不是稳定的汇聚取向,故此时较强 的A形变织构主要遗传自热轧织构;在5 = 0层 形成了较强的Y织构,但也存在与Y织构强度相近的 A,a和{114} <481 > ~ {113} <361 >织构. 总体上,30%压下率的形变织构特征有利于再结 晶时A织构的形成,考虑到30%压下率的减薄效 果有限,故该变形量更适合于二次冷轧法制备高 硅钢超薄带的A再结晶织构控制.压下率在50%〜70%之间:从5 = 0.5层到5 =0层,织构特 征均为强Y,不利于A再结晶织构的形成.压下率 在91%〜97%之间:从5 =0.5层到5=0层,都 形成了强Y和强a织构的特征;强7形变织构不 利于A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但对强a织构是有利 的.Q u a d i r等[|0]在研究大变形冷轧I F钢中a形 变基体的再结晶现象时发现,压下率超过85% 时,a形变晶粒会发生取向分裂,形成较多的形变 带,易形成{001} <210 > ,{114} <481 > ~ {113} <361 >等有利于A晶粒形核的形变基体,而且 伴随取向分裂存在的较大形变储能,也为{001} <210 >和{114} <481 > ~ {113} <361 > 等低 储能形变基体的形核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大变形 下形成{001} <110 > ~ {112} <110 >织构有利 于A再结晶织构的优化.3结 论1)本研究利用轧制法成功制备了厚度0.10 m m的高硅钢超薄带,并通过分析变形过程 中的织构演变规律,提出了分别有利于A和n再 结晶织构优化的形变织构控制方法.2) 50%〜70%压下率有利于n再结晶织构 优化,易于促进再结晶过程中5 = 0.5层强n再结 晶织构的形成.小于30%压下率和91%〜97%压 下率均有利于A再结晶织构优化.30%的压下率 更适合于二次冷轧法制备高硅钢超薄带时A再 结晶织构控制.91%〜97%的大变形则可促进 {001} <210>和{114} <481 > ~ {113} <361 > 等有利形变基体的形成,并为这些低储能形变基 体的形核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 Ruiz D,Ros-Yanez T, Vandenbossche L, et al. Influence ofatomic order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Si alloys [ J ].Jo u rn a l o f M agnetism an d M a g n e tic M a t e r ia ls, 2005,290 :1423 -1426.[2 ] Liu J L,Sha Y H,Zhang F,et al. Development of {210} <001 > recrystallization texture in Fe-6. 5wt. % Si ultra-thinsheets [ J ]. S cripta M a te ria lia ,2011,65 :292 - 295.(下转第654页)654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lower impact deformation than Hadfield manganese steel[J]. Materials &Design,2014, 55 (6) :798 - 804.[4] Kalandyk B,Tecza G, Zapala R, et al. Cast high-manganesesteel the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n abrasive wear behavior inMiller test [ J]. Archives o f Foundry Engineering, 2015,15(2) :35 -38.[5]Seyedrezai H, Pilkey A K, Boyd J D. Effect of pre-ICannealing treatments on the final microstructure and workhardening behavior of a dual-phase steel [ J ] . 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 :A ,2014,594(2) :178 - 188.[6] Ahmad E,Manzoor T,Ziai M M A,et al. Effect of martensitemorphology on tensile deformation of dual-phase steel [ 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 Performance ,2011,21(3) :1 -6.[7] Shahriary M S, Koohbor B, Ahadi K, et al. The effect ofdynamic strain aging on room temperature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high martensite dual phase (HMDP) steel [ J].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A, 2012, 550 ( 6):325 -332.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12,48(10) :1186 - 1193.)[9]崔忠圻,刘北兴.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Cui Zhong-qi, Liu Bei-xing. Metallurgy and heat treatmenttheory [ M] . 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7.)[10]王平,杨峥,康沫狂.等温淬火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回火转变的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1990,2(2) :8- 15.(Wang Ping, Yang Zheng, Kang Mo-kuang. The investigationof tempering transformation of retained quenching austenite inisothermal quenching microstructure [ J ]. Journal ofAeronautical Materials, 1990 ,2(2):8-15.)[11] Zhang H,Bai B Z, Fang H S. A Mn-series of oil-quenchedsuper-strength bainitic steel with high harden ability [ 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2010,17 (5):38 -43. [12] Larbi A B C, Cherif A, Tarres M A. Improvement of theadhesive wear resistance of steel by nitriding quantified by theenergy dissipated in friction [ J]. Wear,2005 , 258 (5/6):712 - 718.[8]陈俊丹,莫文林,王培,等.回火温度对42C rM o钢冲击韧性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2,48(10):1186 - 1193.(Chen Jun-dan, Mo Wen-lin, Wang Pei, et al. Effects oftemperature on the impact toughness of steel 42CrMo [ J] .[ 13 ] Zhang J, Li H. Influence of manganese phosphating on wear resistance of steel piston material under boundary lubricationcondition [ J ].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16,304 :530 -536.(上接第649页)[3]X ie J,F u H, Zhang Z, et al. Deformation twinning featureand its effects on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tensile ductilityin columnar-grained Fe-6. 5wt. % Si alloy at intermediatetemperatures [ J ]. Intermetallics, 2012,23:20 -26.[4]Ros-Yanez T, Houbaert Y, Fischer O, et al. Production ofhigh silicon steel for electrical applications by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 J ] . Journal o f MaterialsProcessing Technology,2003,143 :916 - 921.[5]林均品,叶丰,陈国良,等.6.5wt% S i高硅钢冷轧薄板制备工艺结构和性能[J].前沿科学,2007(2):13 -26.(Lin Jun-pin, Ye Feng, Chen Guo-liang, et al. Fabricationtechnology, micro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Fe-6. 5 wt. %Si alloy sheets by cold rolling [ J ]. Frontier Science, 2017(2):13-26.)[6]刘璐,杨平,秦镜,等.高硅钢温轧过程压下率及中间退火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J].电子显微学报,2013,32(6):459 -466.(Liu Lu, Yang Ping, Qin Jing, et al. Effects of rollingreduction and inter mediate anneal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and texture of 6. 5 wt. % Si electric steel during warm rolling[J].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2013 ,32(6) :459 -466.)[7]Sha Y H,Sun C, Zhang F,et al. Strong cube recrystallizationtexture in silicon steel by twin-roll casting process [ J ]. ActaMaterialia ,2014,76:106-117.[8] Xie J ,Fu H, Zhang Z, et al. Deformation twinning in an Fe-6.5 wt. % Si alloy with columnar grains during intermediatetemperature compression [ J ] . Material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A ,2012,538 :315 -319.[ 9 ] Inagaki H. Stable end orientations in the rolling textures of the polycrystalline iron [ J ]. Zeitschriftfur Metallkunde, 1987 ,78:431 -439.[ 10 ] Quadir M Z, Duggan B J. Deformation band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a fibre components in heavily rolled IFsteel [ J ]. Acta Materialia, 2004,52(13) :4011 - 4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