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公路总说明
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四级公路是指连接县域中心城市和乡镇的主要交通干线,是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四级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性和持久性。
首先,四级公路的线路选址要符合地形地貌和交通需求,避免地质灾害和交通拥堵。
在线路选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区域。
同时,要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避免线路过于曲折、坡度过大,影响车辆通行效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线路的连接性,确保四级公路与其他交通干线的衔接,方便通行。
其次,四级公路的路基和路面工程要符合标准,确保道路的承载能力和平稳性。
在路基工程方面,要保证路基的均匀、坚实,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和泥泞。
在路面工程方面,要选用耐磨、耐压、抗滑的路面材料,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和抗压性。
此外,还需要设置合理的标线和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再次,四级公路的桥梁和涵洞工程需要符合结构安全和通行需求。
在桥梁和涵洞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交通量,确保桥梁和涵洞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桥梁和涵洞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设置合理的栏杆、防撞设施,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最后,四级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确保道路持续安全通行的重要保障。
在道路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道路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道路维护方面,需要定期对路面、路基、桥梁等进行检修和维护,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综上所述,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涉及道路线路选址、路基和路面工程、桥梁和涵洞工程以及管理和维护工作等方面。
只有严格遵循技术标准,才能建设出安全、畅通、持久的四级公路,为城乡居民的出行和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四级道路可研报告模板

四级道路可研报告2013-01-17 浏览:【引言】四级公路是我国公路等级中的一种,中国大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四级公路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在200辆以下,沟通县、乡(镇)村等的支线公路。
四级公路一般只有一条车道,需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其中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共道路,一般划设人行道、车行道和交通隔离设施等。
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直线、胡同里巷等。
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70万公里。
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34万公里,省道23.96万公里,县道50.65万公里,乡道98.76万公里,专用公路5.80万公里,村道153.20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3.9%、6.9%、14.7%、28.6%、1.7%和44.3%。
【目录】第一部分四级道路项目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四级道路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二)项目承办单位(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四)项目可行性研究依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4.《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版》;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6年审核批准施行;7.《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2年8.企业投资决议;9.……;10.地方出台的相关投资法律法规等。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六)项目建设地点二、四级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四级公路是指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和条件,能够满足城乡居民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连接乡镇和农村地区的道路。
四级公路在农村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四级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山高路陡,有的地区水草丰茂,有的地区气候寒冷,有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在制定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路基、路面、桥梁、涵洞等各项工程的设计参数和标准,以确保公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其次,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
农村地区的交通需求主要是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因此四级公路的设计和建设应该以满足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为主要目标,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特点,合理确定公路的等级、宽度、坡度、弯道半径等各项指标,以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
再次,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资金投入。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一般较为落后,资金投入有限,因此在制定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公路的设计参数和标准,以确保公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不过高,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公路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以提高公路的投资回报率。
最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一般较为脆弱,公路建设和使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制定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合理确定公路的线路和工程布置,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之,四级公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需求、经济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公路的设计参数和标准,以确保公路的安全性、通行能力、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级公路总说明

说明书一、概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委托书》及温宿县2017年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养一体化”中标通知书,我院对恰格拉克乡三大队六小队-恰乌热克买里村(一大队)道路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
本项目包含18条路,测设总里程9.340km。
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该自然村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区域公路网,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农、林、畜牧业等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任务依据《项目中标通知书》;2.2测设经过我公司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后,于2017年2月19日,迅速安排平面地形测量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平面、纵断面、高程控制测量,并展开控制点布控、地形图测量等工作。
对沿线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行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跨路杆线净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并对沿线路面类型、路基干湿状况、居民房、杆线、桥涵、不良地质、筑路材料及水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于2017年3月18日完成本项目外业勘测。
三、技术标准3.1主要标准及规范(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5)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6)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9)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10)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11)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12)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4)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5)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6)交通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7)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1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9)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20)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 279-2004);(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2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轮廓标技术条件》(JT/T 388-1999);(26)交通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7)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新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手册》;(29)交通部颁发的其它有关规范及标准。
四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总说明一、概述本项目位于闽侯县**乡,经业主委托对**现有道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行路面改造,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增强行车安全性。
本工程为旧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交通组织,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施工。
(一)设计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福建省)2、设计速度:20km/h3、道路横断面:路基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5米。
4、高程、坐标系统:项目独立系统,详见平面图。
二、设计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等三、道路设计概述(k0+000~k0+580.617)(1)技术标准(a)四级,设计车速20Km/h;(b)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采用砼路面。
(c)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平面设计以现有路面线形为基础进行平面设计。
(3)纵断面设计纵坡设计主要考虑与前后原有道路的衔接,并尽量减少工程量,纵断面设计标高采用路基中线设计标高。
(4)横断面设计全段一般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道路外侧采用土路肩,保护路面,路拱横坡为1.5%,土路肩为2%。
具体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5)路基设计(a)路堤边坡为1:1.5;路堑边坡1:0.75。
旧路路基已基本形成,只需少量开挖。
(b)路基设计参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木标准》和有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c)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压实度0—80cm深度范围按重型击实法最大干容量密度达94%,80--150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3%,150 cm以下深度密度应达90%以上。
(d)路基底面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于30MPa。
路基填方方案掌握在易排水、干燥为原则。
路基顶面与路面设计横坡度相同。
(e)路基路面排水依靠路面纵坡及横向坡度汇集水流,排入自然山体。
(6)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层:18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S1-1总说明

总说明书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受巫山县交通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重庆市巫山县交通勘察设计室承担了官阳镇单家洼至普子坪烟路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任务。
本路段全长2.099589公里,泥结碎石路面。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东邻湖北省巴东县,西接奉节县,南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及神农架林区接壤。
巫山地形十分复杂,南北高中间低,峡谷幽深,岩溶发育,山地面积占百分之九十六,丘陵平坝占百分之四。
本项目现为宽度2~3米的泥结碎石道路,道路纵坡陡,宽度不够,弯道急。
本次对该段道路进行改扩建,对于改善项目区农村居民交通,加强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居民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当地居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巫山县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要求,也将对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影响。
总之,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按照业主的要求2012年6月初我单位组织测设人员进入现场进行踏勘和测量,于2012年6月底完成施工图设计。
二、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1、路线基本走向本次设计的官阳镇单家洼至普子坪烟路工程,路线长2.099589km,为双向单车道四级公路。
征用土地25.73亩,挖方5049.2立方米,填方2536.2立方米,弃方2562.6立方米,路基防护工程780.0立方米,路基排水工程495.18立方米,涵洞30.5米/6道;路面采用泥结碎石。
按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由于这段道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道路的纵坡大,回头弯道纵坡大,建成后建议不通行大型车辆,其他车辆局部地段限制时速10km/h。
2、旧路现状本次测设的道路是在原旧路上进行改建的,原道路路基宽度在2~3米间不等,道路等级低,交通极为不便,为了保障烟区道路的畅通,所以对该段道路进行修建。
3、技术标准依据巫山县交通开发有限公司与我单位签订的委托书的要求,按照农村公路技术标准执行,其主要技术指标表见表(一):4、设计采用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01-2003)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8)、《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0)、《公路小桥涵手册》(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所编)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1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1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8)、《公路交通安全实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19)、《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6)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2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施工图设计)(交公路发[2007]358号)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23)、《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24)、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及标准。
四级道路宽度标准

四级道路宽度标准
四级公路定义:四级公路是沟通县、乡、村等的支线公路。
通常能适应各种车辆行驶,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辆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四级公路一般只有一条车道,需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四级公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平原微丘,路基宽度7.5m;二是山岭重丘,路基宽度5.5m。
情况不同,设计标准也就有所不同。
通过以上对村村通公路的解释,大家应该也了解了村村通公路的等级及路基宽度,一般具体的行车路面肯定没有所说的基路那么宽,因为要预留出约1米左右的路边保护,真实的行车宽度,也就是4.5~6.5米。
四级路路基路面说明

说明一、概述本项目临洮县红旗乡巴下至扎马圈公路改建工程,是红旗乡连接G212的重要乡道,其中达板乡达板料场路段,因承受周边多个大型项目用料运输,交通量较大。
工程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境内,起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巴下村;终点位于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路线由南向北布设,全长25.730Km。
二、施工图标段(合同段)划分情况说明由于全线里程较短,且地形较平缓,施工难度小,因此将全线划分为一个施工标段,见下表:施工标段表1.1本项目第一标段起讫桩号K0+000~K25+730三、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路基设计原则1.1、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度及耐久性;1.2、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路基设计应贯彻“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设计理念;1.4、对路基工程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1.5、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查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1.6、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排水系统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1.7、为保证路基稳定,设置必要的防护类型,尽早恢复原有地貌。
2、施工图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规范和规程2.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2、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2.3、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2.4、部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JTJ 006-98)2.5、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6)2.6、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2.7、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8、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2.9、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2.10、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2.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04-2011)2.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30-2003)2.14、其它有关规程、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一、概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建设勘察设计委托书》及温宿县2017年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建养一体化”中标通知书,我院对恰格拉克乡三大队六小队-恰乌热克买里村(一大队)道路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
本项目包含18条路,测设总里程9.340km。
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该自然村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区域公路网,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当地农、林、畜牧业等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任务依据《项目中标通知书》;2.2测设经过我公司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后,于2017年2月19日,迅速安排平面地形测量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平面、纵断面、高程控制测量,并展开控制点布控、地形图测量等工作。
对沿线采用GPS、全站仪配合水准仪等进行了高精度测量采集数据,并对跨路杆线净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并对沿线路面类型、路基干湿状况、居民房、杆线、桥涵、不良地质、筑路材料及水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于2017年3月18日完成本项目外业勘测。
三、技术标准3.1主要标准及规范(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3)交通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交通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5)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6)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9)交通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10)交通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11)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12)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14)交通部《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5)交通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6)交通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17)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18)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19)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20)交通部《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JT/T 279-2004);(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路面标线涂料》(JT/T 280-2004);(2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轮廓标技术条件》(JT/T 388-1999);(26)交通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7)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新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手册》;(29)交通部颁发的其它有关规范及标准。
3.2主要技术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结合本项目在温宿县路网中的功能、作用、老路现状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改建公路采用的技术标准如下:(1)公路等级:四级公路;(2)设计时速:20km/h;(3)路基路面宽度:根据原有老路宽度,为便于排水,路线行车公路拱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1.5%;具体如下:各自然村之间的连接公路,且老路宽度满足要求路基宽度4.5/5m,对应路面宽度3.5/4m,天然砂砾路肩宽度2×0.5m,即土路肩0.5m+行车道3.5/4m+土路肩0.5m;(4)路面结构类型:4cm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同步碎石封层+15cm级配砂砾基层+20cm天然砂砾底基层;(5)桥涵设计汽车荷载:公路一II级;(6)平曲线加宽:采用一类全加宽值取半;(7)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25;(8)公路自然区划:Ⅵ2区;(9)环境类别:处于Ⅱ类环境;(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划分,项目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20g,反映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烈度相似于Ⅷ度,属强震区,区域稳定性地壳不稳定区。
项目构造物,高路堤抗震设防烈度均按Ⅷ度考虑。
本项目主要位于村屯及牧业区,路线短、数量多,四级公路技术标准仅作为一般参考,受村内建筑现状分布、老路格局影响,部分道路不满足相关路线规范处以实际为准。
四、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4.1地形地貌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总体地形为北高南低。
地貌按成因类型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剥蚀堆积地貌。
温宿县为剥蚀堆积地貌,海拔高程在800-1800m 之间。
在河流的冲刷、搬运作用下,形成大面积的冲洪积平原,多呈扇形向南倾斜,一直延伸至塔里木河流域,地形坡降在2.5-10‰之间,绿洲广布,具体由山前倾斜平原、细土平原等地貌单元组。
温宿县东西宽约153km,南北长约167km,面积14202.46平方千米。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6.67%。
耸立着15座6000m以上的巨峰,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35.29。
冰川伸入峡谷,冰雪融汇成河,是各条河流之源。
林木和高山、亚高山划地穿布其间,是县传统的畜牧业基地。
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33%.由于不同水系的历史切割、冲击,形成以约50km长的坎坡为界线的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击平原、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
平川沃野,良田连片,水网纵横,是传统的农牧业基地。
项目沿线,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开阔。
地貌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地貌。
4.2水文气象平原地区平均气温为8.4℃~10.1℃。
7月最热,平均气温22.℃~24.1℃;1月最冷,平均气温-9.2℃~-11.5℃。
山区:海拔1900~2000m处地区,年均气温6.9℃~7.5℃,最热月均气温15℃~21℃,最冷月均气温-16℃~-17℃。
海拔2200~2600m地区气候年均气温0℃~2℃,最热月均气温12℃~16℃,最冷月均气温-17℃~-18℃;海拔2600~2900m地区,年均气温在0℃~2℃,最热月均气温10℃~12℃,最冷月均气温-18℃~-19℃。
海拔2900~3600(3700)m地区,最热月均气温5℃~10℃,最冷月均气温-19℃~-21℃。
平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16.7℃~17.1℃,年极端最高气温37.6℃~40.9℃;年平均最低气温0.8℃~3.3℃,年极端最低气温-27.4℃~-33.2℃。
山区极端最高气温,海拔2000m处为34.5℃,海拔2650m处为35.0℃;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24.4℃和-23.0℃。
年均降水量为83.9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少年份的年降水量仅为23.5mm,最多年份降水为171.2mm,降水过程变化量大,最大过程降水为39.2mm,这种大降水的特点一般是降水历时短、局地性强、危害大,其暴雨过程一般在几小时完成。
而微量降水(有降水,但降水量为0.05mm)则经常出现,其降水特点是夏季降水多于春秋两季。
与降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蒸发,温宿县降水少,但蒸发量却很大,其年平均蒸发量为1456.3~1966.2毫米,其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温宿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光照充足,风沙较多,蒸发量大。
最大冻土深度1.20m。
地下水位在勘探范围内:局部出水,稳定水位3.3m,场地存在饱和砂土,会发生轻微液化现象。
本项目气候分区根据《新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导手册》2013-01-01 中附表A可知,本项目气候分区为Ⅲ区,即高低温过渡区。
4.3地震地震基木烈度为8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均为0.20g,属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0s。
区域稳定性一般,地震活动相对强烈。
4.4自然区划根据公路自区区划,本项目位于Ⅵ2区,即绿洲荒漠区。
4.5场地稳定性评价拟建工程区位于山前平原,不通过发震断层,虽受苦如墨大断裂影响和卡里库大沟断裂影响,近几年均有地震及地震破坏记录,但地形基本平坦,路基基本稳定。
4.6场地适宜性评价场地为Ⅱ类场地,适合公路项目建设。
4.7腐蚀性评价全线地质以粉土为主,通过取样进行易溶盐试验,所得结论为弱氯盐盐渍土。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表12.2-1、表12.2-2、表12.2-4以及附录G场地环境类型条文,项目所处环境类别为Ⅱ类,且为干湿交替型,根据SO42-与Mg2+综合进行评定,水与土对混凝土的腐蚀等级为微腐蚀。
通过CL-与HCO-综合评定,水与土对钢筋为微腐蚀性,故需根据《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8冻胀性评价全线地层主要为粉土,道路两侧为耕地,灌溉渠等,粉土的含水量较高,平均含水量为16%~20%,通过勘察,在3.0m深度内无地下水,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C20-2011)中表8.2.7可综合判断,冻胀类别为弱冻胀-冻胀,需要路基、涵洞的设计中充分进五、原有老路概况通过现场调查,本项目原有老路情况如下:六、路线6.1设计原则(1)路线方案应充分考虑现状交通要求同时兼顾未来发展需求,路线走向基本沿原有老路走廊布设。
(2)路线布设应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局部改线和优化线型指标,利用与改建相结合。
(3)注意保护环境,注重防护、排水工程设计,减少水土流失。
(4)避免高填深挖,降低工程造价;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无法避让时采取科学的防护处置措施;避绕环境敏感区,尽量避免与电力、电讯等各种管线的相互干扰,最大限度的避免拆迁工程。
(5)在工程数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尽量争取做到较高的平、纵面线型指标,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设计质量。
6.2路线布设方案(1)平面的布设拟合现有公路,设计中线沿原老路中线布设,局部路段裁弯取直,加大平曲线半径,路基宽度结合原老路的宽度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