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心理大纲详解-心统
MJ心理大纲详解教心

M J心理大纲详解教心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
作为心理学科——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纵深发展作为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设计、改革、优化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人才培养(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记忆三定律(相似律、相对律、邻近律)洛克:白板说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心命名的专着,这时期形成了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1920—196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1960—1980)西方教育心理重视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并兴盛,发展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思潮出现(4)深化拓展时期(1980—)教育心理体系发展越发完善,研究越发深入,视角越发综合,建构主义作为人质学习理论的心发展影响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①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②在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④研究国际化、本土化⑤越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二、学习及其类型学习和减肥是人类自虐的两种基本方式。
——加菲猫(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心理统计学

注意:由于公式都是以图片形式保存的,所以这里显示不出来,Word和PDF版本是带全部公式的《心理统计学》前言这门课占35分,结构一般是(9个单选+1个多选+1个简答或综合),不过每年可能不一样,分值权重感觉比测量要大一些,特别是大题,不过大致差不多。
心理统计学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实验心理学的建立让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那么心理统计学可谓是最大的功臣。
没有心理统计学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数据。
心理学的理论就仅仅是个理论,上不了台面。
世界上只有一个东西不会撒谎,那就是数据,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强大的数据支持,那么这个理论的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心理统计学就承担了这么一个工作,为你的理论在数学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总所周知,高等数学是心理学本科的必修课之一,很多人认为心理统计学难学和数学不好有关,虽说心理统计和数学都是和数字打交道。
不过,他们确真没多大联系。
打个比方,学心理统计学就好比是学电脑,会使用就行(office的使用)。
学数学就好比学编程,掌握程序的来龙去脉(编写office的程序)。
心理统计学对于心理学是一种工具。
学好这个是为了将来运用SPSS这些统计软件做准备的。
(当然,如果你追求更高层次的数理统计,硬要搞清楚这些公式怎么来的,也好,不过最好等考上了,再慢慢研究也不迟)本宝典也好比是心理统计学这个工具的使用手册,不过还需两件神器:智力正常的人脑+按键正常的计算器(带统计功能)这部分参考书目如下:《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1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1年版)高教《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徐建平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邵志芳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2011第三版《MJ心理大纲详解》(小白修订版)白云子《心理统计常用公式总结》开始一、描述统计所谓描述描述统计,就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
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精讲(心理统计学-概率分布与总体参数的估计)【圣才出品】

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精讲第三部分心理统计学第三章概率分布与总体参数的估计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一、概率的一些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概率概率因寻求的方法不同有两种定义,即后验概率和先验概率。
1.后验概率的定义以随机事件A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稳定频率制作为随机事件A概率的估计值,这样寻得的概率称为后验概率。
2.先验概率的定义先验概率是通过古典概率模型加以定义的,故又称为古典概率。
古典概率模型要求满足两个条件:①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有限的;②每一种可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概率)相等。
(二)概率的性质1.任何随机事件A的概率都是介于0与1之间的正数;2.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0;3.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1。
(三)概率的加法和乘法1.概率的加法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件称为互不相容的事件。
两个互不相容事件和的概率,等于这两个事件概率之和。
2.概率的乘法A 事件出现的概率不影响B 事件出现的概率,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
两个独立事件的概率,等于这两个事件概率的乘积。
二、正态分布(一)正态分布特点1.呈倒挂的钟形,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特点呈正态分布;2.有其分布函数;3.横坐标以标准差为单位,用z 分数表示;4.正态分布下数据与标准差有一定数量关系1%X 1.96SD 95%X 2.58SD %X SD -⎧±⎪⎪±⎨⎪±⎪⎩-- 包含所有数据的68.2 包含所有数据的 包含所有数据的99(二)正态分布的应用1.正态表的应用(1)已知概率可查Z 分数;(2)已知Z 分数可查概率;(3)已知概率或标准分数可查密度值、函数值。
2.正态分布在研究的应用(1)按能力分组,确定人数;(2)化等级评定为测量数据;(3)测验分数的正态化。
3.标准分数与应用公式:Z x x S-=式中:x 代表原始数据;x 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S 为标准差如果研究数据呈正态分布,可按正态分布的规律来解释。
例如:一个班成绩90x -=,SD=3。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12
2、统计表的内容(3)
表注
写于表的下面。它不是统计表的必要组成部 分。用来解释标题的内容,数据来源和数据 含义等。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13
2、统计表的内容(4)
名称 标目和数字 表注
Table 1 Mean Evaluation Scores for Captains in Each Group
19
1、平均数(1)
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Mean),用 X
表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的平均值。平均数是一组数 据总和的平均值。在一组数据中,如果没有极端数值(特 别大或特别小的个别数据),平均数就是集中趋势中最有 代表性的数字指标。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平均 数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用Md或Mdn表示。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22
3、众数
众数(mode)
就是在一系列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用Mo表示。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23
(二)数据的离中趋势
表示数据的离中趋势的指标包括
全距 四分差 平均差 标准差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
Q Q3 Q1 2心理学研源自方法第七讲心理统计方法26
3、平均差
平均差是一个分布中每个变量和平均数的差的绝 对值的平均值,用AD表示。
如果每个数值和平均数的差越大,它离平均数就 越远,表明这个分布也就越分散,平均差也就越 大,所以和平均数一样,平均差也是容易受极端 数值影响的。
XX
AD n
S2越大,表示数据分散程度越大,X 的代表性就越小;S2越
MJ心理大纲详解-实心

实验心理学一、实验心理学概述科学: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并可自我矫正的事业,它是循环往复的科学通常始于分析,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基本因素。
对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包括:描述、预测和解释,他们分别对应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观察、相关、实验研究,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就能通过改变现在从而对未来加以控制。
理论:把多个事件事实和概念组织成紧凑连贯的体系的一组相关的解释性表述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能为科学家组织数据提供便利方法,二是让科学家在研究之前对事件做出预测在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上,数据和理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理论是永远不能够被证真的,只能被证伪。
评估理论好坏有明确的三条标准:简洁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归纳与演绎:科学家强调经验观察,把科学的过程视为从数据到理论的过程,这就是归纳,用归纳法所进行的推理过程是从特定数据出发导出一般的结论,相反,强调从理论推出特定结果的方法是演绎。
科学的观察都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因此所归纳的理论或规律必然有其局限性,以至不同的情景下的誓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相反,演绎的立场是用一个理论能预测并被所有实验证实,但事实是任何理论迟早会被推翻或更新。
正是这种不断变化说明了科学的自我校正的性质。
通过归纳和演绎的结合,科学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实验心理学: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第二阶段的开始。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今天,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离不开以往众多研究者的贡献:(1)费希纳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这部纲要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理咨询师基础部分全部的复习大纲..

基础心理学复习要点三部分:概述、生理基础、心理现象第一部分 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基础心理学:正常成人。
2、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演变的过程:无机物和植物(无)-----单细胞(感应性)----无脊椎(环节)(感觉)----脊椎(知觉)-----灵长(思维萌芽)---人(思维、意识)3、心理学: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4、心理学发展的简史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行为主义(华生)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墨等)机能主义(詹姆士)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认知、生理 5、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客观性原则 、辨证发展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方法:自然(一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部分 生理基础1、 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的定义、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分类2、结构:3、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四个叶。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心理过程特性认知:感觉、知觉(三节)、记忆、表象(四节) 思维、言语、想象(五节)、注意(六节) 情绪、情感: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八节) 意志: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八节) 倾向性--需要、动机(七节)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九节)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两部分:概述、各种社会心理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第一部分概述1、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勒温社会行为公式。
MJ心理学考研大纲解析--心理学导论(小白修订版)

考研专业课大纲解析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大纲解析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心理、团体与社会心理和动物心理;从普通心理学的狭义来理解,主要是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在普通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部分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注意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做的事情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主动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以上三者关系:认知过程是情感、意志过程的基础;同样,只有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人才能自觉地进行意志行动;反过来,情感、意志过程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人格:人格与个性之间的差别:人格是对个体总的、本质的阐述,即既从个体的差异性,也从总体上和本质上说明个体行为的特征;个性特指个体差异,它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心理特征是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过程与人格间的关系:没有心理过程,人格就无法形成;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
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其次,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而已形成的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心理过程。
哲学是心理学的“父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母亲”。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总和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例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
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对后来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一定启发作用。
但是,这种定义是肤浅的和常识性的,因为人格并不是许多特质简单的总和,而是各种特质有机的整合;它主次不分,只是罗列各种特质,有可能扩大人格概念的外延。
整合式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例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这种定义比总和式定义前进了一大步。
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特征)看作是有组织的,并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是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是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纯我),即对自我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的提出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例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适应功能,这是有意义的。
但是,它把人格局限于适应(甚至局限于社会适应)是不全面的。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改造环境。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例如,斯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而那些习惯、倾向和情操是区别一群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是一门语言艺术。
如同其它语言那样,统计是一种形式的交流手段,它用抽象的符号去代表概念、事件,并把他们按照有效的方式结合起来。
任何行为科学家都可以用统计学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和他人交流他们研究的结果。
统计也是一位先知。
每当我们对自己辛辛苦苦做研究得到的数据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结果翻译成先知能懂的国际语言,然后向他请教到底我们的结果能不能说明问题?能说明什么问题?先知会一如既往地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而这答案能令全世界的人心服口服。
最后,我们把统计定义为一个收集数据且对其进行组织、总结、描述并基于这些数据做出决定和推论的过程。
(1)基本概念总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测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样本:由于不能或没必要对整个总体进行研究,我们只能从总体中选择出一些个体代表总体,这些个体的集合叫样本变量:本身是变化的或者对于不同个体有不同值得特征或条件常量:本身不变且对不同的个体的值也相同参数:描述总体的数值,它可以从一次测量中获得,也可以从总体的一系列测量中推论得到比例:全组中取值为X的比例,p=f/N插值法:一种求两个已知数值之间中间值的方法,其假设所求解点附近数据呈线性变化统计量:描述样本的数值,与参数的获得方式相同随机取样:从总体抽取样本的一种策略,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取样误差: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之间的差距偏态分布:分数堆积在分布的一端,而另一端成为比较尖细的尾端,其与对称分布对应次数分布:一批数据在某一量度的每一个类目所出现的次数情况离散型变量:由分离的、不可分割的范畴组成,临近范畴之间没有值存在连续型变量:在任何两个观测值之间都存在无限多个可能值,它可被分割成无限多个组成部分(2)学习建议①将注意放在概念上,心理统计应该是一门概念性的科学,而非纯数学。
②一定要将统计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情景结合起来学习。
③弄懂一个概念再开始学习下一个,心理统计中的概念应用性较差却是之后做题的基础。
④做题按照推荐格式能避免出错几率。
(3)统计检验总表一、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来整理、概括、简化数据的统计方法,侧重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
(一)统计图表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明确、生动直观地表达数量关系,具有一目了然、整洁美观、容易理解等特点。
它们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简化的形式加以表现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
在制定统计图表之前,一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以下两种初步整理:①数据排序: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进行排列 ②统计分组: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到数据划分到各个组别中去 1.统计图统计图:用点、线、面的位置、升降或大小来表达统计资料数量关系的一种陈列形式 组成:坐标轴、图号、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注 分类:条形图、圆图、线性图、直方图、散点图、茎叶图 2.统计表统计表:将要统计分析的事物或指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代替烦琐文字描述的一种表现形式组成:隔开线、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 分类: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二)集中量数集中量数又叫集中趋势,是体现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量。
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1.算数平均数(1)定义算数平均数:即所有观察值的总和与总频数之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 平均数一般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使用。
1nii XX N==∑(2)特点①在一组数据中每个变量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等于零②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加上一个常数C,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常数C③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乘以一个常数C,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以常数C (3)意义算数平均数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它在大多情况下是真值最好的估计值。
(4)优缺点优点:反应灵敏、计算严密、计算简单、简明易解、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盐酸、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缺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在出现模糊数据时计算2.中数(1)定义中数: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数据比它大,一般数据比它小等价于百分位数是50的那个数。
(2)算法①数列总个数为奇数时,第 (n+1)/2 个数就是中数②数列总个数为偶数时,可取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数③分布中有相等的数时,将重复的数字看成一个连续体,利用中间分数的精确上下限使用插值法(3)优缺点优点:计算简单、容易理解、不受极端值影响、能在有模糊数据情况下使用、可在顺序型数据时使用缺点:代表性低、不够灵敏、稳定性低、需要排序、不能进一步做代数运算3.众数(1)定义众数: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众数可能不只一个。
在正偏态分布时,平均数最靠近尾端,中数位于其与众数之间。
(2)优缺点优点:能在数据不同质的情况使用,能避免极端值干扰缺点:不稳定、代表性差、不够灵敏、不能做进一步的代数运算(三)差异量数差异量数就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离差:分布中的某点到均值得距离,其符号表示了某分属于均值之间的位置关系而数值表示了它们之间的绝对距离离差之和始终为零。
X μ=-x平均差:次数分布中所有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绝对离差的平均值..iX XA D n-=∑2.方差与标准差和方:每一个离差值平房求和由于离差正负值互相抵消无法代表离中趋势我们引入和方的概念()()222X SS X XNμ=-=-∑∑∑(1)总体的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房后的均数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 2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符号σ2表示,也叫均方。
2SS Nσ=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 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符号σ表示。
σ=(2)样本的方差和标准差样本的变异性往往比它来自的总体的变异性要小。
为了校正样本数据带来的偏差,在计算样本方差时,我们用自由度来矫正样本误差,从而有利于对总体参数更好的无偏差估计:21SSS n =-S =(3)性质①每一个观测值都加一个相同的常数C 之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来的标准差 ②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相同的常数C ,所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 (4)意义方差与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它们是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分析中最常用的差异量数,它们的优点有:反应灵敏、计算严谨、计算容易、适合代数运算、受抽样变动影响小、意义简单明了 3.变异系数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能用绝对差异量来比较不同样本的离散程度,而应当使用相对差异量数,最常用的就是差异系数。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所使用的观测工具不同,所测的特质相同②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的是同种观测工具,所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水平差异较大 差异系数:一种最常用的相对差异量,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100%sCV X=⨯ (四)相对量数1.百分位数百分位数:在整个分布中,在某一值之下或等于该值的分数的百分比,所对应的分数 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是同一操作定义的两端。
当我们求累计次数占总体的百分比是,所对应的分数和百分比的值分 别为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
2.百分等级百分等级:常模团体中低于该分数的人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百分等级一定要对应分数区间的精确上限。
百分等级和百分位数都可以由已知数据用差值法求解。
3.标准分数(1)定义标准分数: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也叫Z 分数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
X XZ s-=(2)性质①Z 分数无实际单位,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一个相对量 ②一组原始分数转换得到的Z 分数可正可负,所有原始分数的Z 分数之和为零 ③原始数据的Z 分数的标准差为1④若原始分数呈正态分布,则转换得到的所有Z 分数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 (3)优点①可比性——不同性质的成绩,一经转换为标准分数,就可在同一背景下比较 ②可加性——不同性质的原始数据具有相同的参照点,因此可相加 ③明确性——知道了标准分数,利用分布寒暑表就能知道其百分等级④稳定性——转换成标准分数之后,规定了标准差为1,保证了不同性质分数在总分数中权重一样 (4)应用①比较几个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②计算不同质的观测值得总合或平均值,以表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③若标准分数中有小数、负数等不易被人接受的问题,可通过 Z'=aZ+b 的线性公式将其转化成新的分数(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五)相关量数由于实验法适用范围的限制,有的时候我们只能对变量间进行相关研究,也就是看两者是否有互相跟随的变化关系。
相关研究所得到的是一种描述统计,我们仅仅能用其描述两个变量互相跟随的程度大小,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或者是共变关系则不可妄下定论。
相关系数: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作为样本的统计量用r 表示,作为总体参数一般用ρ表示。
正相关: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同 负相关:两列变量中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与前一列变量方向相反的变动零相关:两列变量之间没有关系,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或无规律变化 1.积差相关也就是Pearson 相关。
(1)前提①数据要成对出现,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并且每队数据与其它对子相互独立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至少接近正态 ③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 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 (2)公式X Y XY xy r -===∑∑∑r 也就等于X 和Y 共同变化的程度除以X 和Y 各自变化的程度。
2.等级相关也就是Spearman 相关 (1)适用范围①当研究考察的变量为顺序型数据时,若原始数据为等比货等距,则先转化为顺序型数据 ②当研究考察的变量为非线性数据时 (2)公式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顺序型数据,仍然用Pearson 相关公式计算即可。
3.肯德尔等级相关(1)肯德尔W 系数 也叫肯德尔和谐系数,原始数据资料的获得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法,即让K 个被试对N 件实物进行等级评定。
其原理是评价者评价的一致性除以最大变异可能性。
()()2223112i iR RNW K N N -=-∑∑R i 代表评价对象获得的K 个等级之和N 代表等级评定的对象的树木 K 代表等级评定者的数目 (2)肯德尔U 系数#其与肯德尔W 系数所处理的问题相同,但评价者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将N 件事物两两配对分别进行比较()281(1)(1)ijij r K r U N n K K -=+-⋅-∑∑r ij 为对偶比较记录表中i>j 格中的择优分数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1)点二列相关适用于一列数据为等距正态变量,另一列为离散型二分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