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虽有嘉肴

合集下载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缺乏〔〕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以下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3〕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展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课时测练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一、根底稳固(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9分1、虽有好菜()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缺乏()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7、然后能自强也() 8、学学半()9、教育相长也()(二)翻译下列语句。

5分1、虽有好菜,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3、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教育相长也。

5、《兑命》曰:“学学半。

”1.填空。

8分1.《礼记》,又叫《》,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撰写。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

其间许多观点和知道至今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对症下药”“ ”等。

二、拓宽搬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控制。

念:想着。

典:主。

)1.解说带点的词意思:4分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教育为先()其()2.翻译:4分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念终始典于学。

答案:一、(一) 1、即便 2、甘美 3、最好的道理 4、所以5、不通,了解不了6、检讨7、自我勉励8、教人9、增加(或促进)(二) 1、即便有美味好菜,不去品味,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所以学习今后就会知道缺乏,教育今后就会知道自己有了解不了的当地。

3、知道缺乏,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4、所以说:教育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说:“教育他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 (三)1、《小戴礼记》,儒,西汉,戴圣 2、《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礼记第一篇教育学(或教育、教育活动)教育相长二、1、理解道理。

所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1、解说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学,不知其善也()(3)是故学然后知缺乏()(4)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2、下面句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3、翻译下列语句。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

4、默写。

1.虽有嘉肴,弗食,2.是故学然后知缺乏,3.《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句是5、“虽有嘉肴,弗食,有知其旨也。

”强调了什么问题?6、本文论说了哪两者之间的联系?7、本文告知咱们什么?8、本文说理逻辑紧密,头头是道。

想一想,文章是怎么样证明“教育相长”的?9、读了这篇文章,结合你的学习实践,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1、(1)美,好(2)优点,好处(3)所以(4)检讨2、C C项中的“其”表明估测,其他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

3、(1)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知道缺乏,然后才干检讨自己。

4、(1)不知其旨也(2)教然后知困(3)教育相长也5、强调了亲自学习的重要性。

6、教和学的联系。

7、教和学互相促进,教他人,也能增加自己的学识。

8、先从“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联系得了“教育相长”的定论,最终骨《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佐证。

9、教和学,是相得益彰的,是相互促进的,只要两者兼备,才干获得成功。

教师与学生要一起生长。

教师要多学习,进步本身的常识水平,多反思,改善教育,学生更应该认真学习,这样才干“知其善”,学习中要谦虚尽力才干“知缺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虽有嘉肴》(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虽有嘉肴》(附答案)

6 虽有嘉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其.此之谓乎(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教/然后知困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达到极点”,“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填空。

(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用原文回答)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2016·永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课时作业1:第20课 虽有嘉肴

课时作业1: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20课虽有嘉肴课时作业 1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⒀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______论著的选集,共______篇。

《学记》是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 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请划三处(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请划两处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也()⑥虽有至.道()⑦教学相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一、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练习题

虽有嘉肴练习题

虽有嘉肴练习题一、题目嘉肴(jiā yáo)是中国传统的烹饪艺术,它在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嘉肴的制作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对于厨师来说,熟练掌握嘉肴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厨师们的嘉肴制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虽有嘉肴练习题,供厨师们进行练习和巩固。

二、练习题1. 红烧肉是中国传统的名菜之一,它以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喜爱。

请列举红烧肉的主要原料和制作步骤。

2. 宫保鸡丁是四川菜系中的一道经典菜品,它口味麻辣,香气扑鼻。

请列举宫保鸡丁的主要配料和烹饪方法。

3.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一道招牌菜,它以麻辣口感和香味浓郁而著名。

请描述一下麻婆豆腐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4. 东坡肉是浙菜中的一道美食,它以肥而不腻、酥软可口的特点而闻名。

请描述一下东坡肉的制作过程和烹饪技巧。

5. 糖醋排骨是一道以猪肋排为主料制作的传统名菜,它以色泽红亮、酸甜可口的口感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请详细阐述糖醋排骨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6. 鱼香肉丝是川菜中的一道经典菜品,它以鱼香味浓郁、色香味俱佳而备受追捧。

请介绍一下鱼香肉丝的烹饪方法和关键步骤。

7. 葱油拌面是北方传统的美食,它以面条细嫩爽滑、葱油香浓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请列举一下葱油拌面的主要材料和制作流程。

8. 京酱肉丝是北京菜系中的一道经典菜品,它以肉丝细嫩、味道独特而备受推崇。

请描述一下京酱肉丝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9. 麻辣香锅是川菜中的一道麻辣美食,它以丰富多样的食材搭配、口味麻辣鲜香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请描述一下麻辣香锅的制作方法和调料搭配原则。

10. 麻辣火锅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它以火锅底料麻辣可口、食材丰富多样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请介绍一下麻辣火锅的制作过程和食材选择。

三、总结以上是一些虽有嘉肴练习题,通过练习这些题目,厨师们能够加深对嘉肴制作的理解,熟练掌握不同菜品的制作步骤和烹饪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可以提高菜品的质量和口感,为食客们带来更好的用餐体验。

《虽有嘉肴》试题及答案

《虽有嘉肴》试题及答案

《虽有嘉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虽有嘉肴》一文中,作者通过比喻来说明什么道理?A. 食物的重要性B. 教育的重要性C. 学习的重要性D. 劳动的重要性答案:B2. 在《虽有嘉肴》中,作者提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里的“旨”指的是什么?A. 食物的味道B. 食物的营养价值C. 食物的制作过程D. 食物的烹饪技巧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虽有嘉肴》中所表达的观点?A. 学习需要实践B. 学习需要思考C. 学习需要交流D. 学习需要休息答案:D二、填空题4. 《虽有嘉肴》中提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学习5. 文章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________,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答案:实践三、简答题6. 请简述《虽有嘉肴》一文中,作者通过“虽有嘉肴”这一比喻,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作者通过“虽有嘉肴”这一比喻,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美食需要品尝才能知道其味道一样,知识也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掌握。

7. 在《虽有嘉肴》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答案:作者提到了通过实践、思考和交流来学习的方法。

四、论述题8. 结合《虽有嘉肴》一文,谈谈你对学习态度的看法。

答案:(此题答案略,考生需根据个人理解进行论述。

)五、翻译题9. 将《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成英文。

答案:Even if there is fine food, if you do not taste it, you do not know its flavor; even if there is the ultimate truth, if you do not learn it, you do not know its goodness.六、阅读理解题10. 阅读《虽有嘉肴》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学习态度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虽.有佳肴即使(2)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是故
..也反省自己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4)然后能自反
(5)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6)教学相长
....也教和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学.学半
甘美不通,理解不了教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四、拓展延伸,展现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duó)(量)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4、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