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析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析【摘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通过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儿童文学可以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
在选择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进行综合考虑。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如阅读、讨论和创作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未来,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结合,可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阅读能力, 兴趣激发, 适合作品选择, 融合方式, 语言表达能力, 应用价值, 未来发展.1. 引言1.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析的重要性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和情感表达。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题材和语言特点的文学作品,拓展视野,提高语感和审美水平。
儿童文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和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也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1.2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群体写作的文学形式,它以儿童为叙事对象,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情感、智力和品德。
而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修养和阅读能力的教育环节。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生动的教育手段,能够通过有趣的故事、丰富的形象、细腻的描写等方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通过神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从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2.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而儿童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如韵文、偏旁拉伸、背诵等,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会接触到各种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到正确而且生动的表达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此外,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而儿童文学因其广泛的受众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往往会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中感受到善恶的对比、美好的向往等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4.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如今,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阅读习惯也越来越淡薄。
而儿童文学作品因其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和丰富的内容形式,能够吸引孩子们主动阅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探究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探究1. 引言1.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启蒙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通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理解,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语文教育以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为目标,而儿童文学作为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具有很强的启蒙性和教育性。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活的情感。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丰富内容和多元形式。
儿童文学不仅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为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文学鉴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 正文2.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儿童文学是小学生接触文学的最佳途径之一。
由于其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单生动,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儿童文学作品多以童话、寓言、小说等形式呈现,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有助于启发小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人物的品质、行为与命运,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思辨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培养他们的情感与审美情趣。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通过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长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不可忽视。
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儿童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作品通常以儿童为视角 ,反映儿童生活与心灵世界,语言生动浅显,情节丰富有趣,寓教于乐,有助于 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02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生语文教育关系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占比
儿童文学作品数量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一定比例,为中小学生 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推广活动举措
阅读推荐书目
学校或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年龄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提供阅读指导,扩大学生阅读视 野。
阅读分享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分享会、读书交流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营造浓厚 的阅读氛围。
阅读竞赛与评价
举办各类阅读竞赛活动,如读后感征文比赛、故事续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 作热情。同时,建立完善的阅读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
了解多元文化
儿童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宽国际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拓 宽国际视野,为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打下基础。
05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应用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
美的熏陶
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如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 象、感人的情感等,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想象力的激发
儿童文学中的奇幻、想象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通过阅读和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鉴赏 能力,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分析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分析儿童文学是儿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满足好奇、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是孩子精神世界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
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是语文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审美体验,落实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儿童文学是集文艺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文学,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起源及特点分析(一)儿童文学的起源国内的儿童文学起源于“五四”时期,之后,逐渐受到社会重视。
儿童文学历经近代民主文化思潮的启蒙,开始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兴起,梁启超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提出了儿童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意义,各种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相继出炉,如儿童诗歌、小说、童话、寓言、丛书等,深受儿童喜欢。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儿童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出现了《边区儿童》等刊物、《新歌谣》等儿童诗、《童年的回忆》等散文、《鸡毛信》等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提出:要多创作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文学艺术作品。
也因此收获了许多优秀作品,例如,叶圣陶的儿童小说《友谊》、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艾青的儿童诗《春姑娘》、冰心的儿童散文《再寄小读者》、老舍的儿童剧《青蛙骑手》等各种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0 世纪80、90 年代,人们对儿童文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重视,许多作家都在尝试创作上的突破与更新。
如今,儿童文学正走向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充满生机和活力,儿童本位意识和走向世界的意识更明显,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也更加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儿童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许多人生道理,也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学独有的乐趣。
儿童文学作为孩子的知识之窗,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繁荣,经历了坎坷不凡的历程[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探究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探究1. 引言1.1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探究概述通过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教育意义,为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探讨如何利用儿童文学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选择和运用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的讨论将为我们深入探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打下基础。
1.2 研究意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儿童文学的理解,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儿童文学是一种能够引导孩子们情感、观念和价值观发展的文学形式,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儿童的情感和情绪,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儿童文学作为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研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深入探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未来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儿童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明确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儿童文学提供依据。
探究儿童文学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作用,通过分析其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揭示其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探讨如何利用儿童文学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是专门为儿童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而小学语文教育则是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操的重要教育内容。
本文将论述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合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旨在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
而儿童文学作品则是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操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趣味性、亲和力和教育性,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第二部分: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1.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儿童文学作品通常采用简单明了、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形式,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学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2.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奇幻故事、神话传说等,能够引发儿童的思维跳跃,培养他们的灵感和创造能力。
3.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操儿童文学作品富含美的表现形式,如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形象等。
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可以感受到美的独特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育,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儿童可以学会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第三部分:合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小学语文教育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配备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等。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修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是不可分割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写作、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文学作品,是儿童接触文学的起点和基础。
儿童文学中绚丽多彩的形象、格调和情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讲授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和感受,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语文教育目标。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拓展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起到传递价值观、展示人生经验、丰富教育内容的作用。
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建立意识形态、文化品位和情感认知,以及进行美学体验和思维活动。
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凝练、生动,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精湛的艺术描写、卓越的形象塑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和实现学科整合,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刺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儿童文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阅读指导、作文教学等多个环节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儿童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活动。
在阅读指导中,可以针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选材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人生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4—25作者简介:郝月梅(1956—),女,天津市人,教授。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郝月梅(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必然的联系。
它不仅可以作用于儿童,也可以帮助教师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更新教育观念,领悟到有益的教育方式方法。
国内语文教育应借鉴港台的经验,首先从师资培训做起,以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指导等方面有机地融入儿童文学,让文学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语文素养;教师;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 6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16(2003)05—0009—04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关系?这个问题显然未引起国内语文教育的关注,但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①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当程度来自文学的熏陶。
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
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
因此,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具体在语文教育中,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专业知识、审美能力、较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要求教师,他们希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应该富有童趣,是故事大王,是长不大的成人,善于和儿童沟通。
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这种素质的形成。
1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
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半个儿童心理学家。
因为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
关于儿童心理,鲁迅先生早年研究儿童文学时便有深刻的见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
”②优秀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受到儿童欢迎,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的形象,对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使教师所学的儿童心理理论通过可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与儿童沟通,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21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尤其是语文教育,人文性极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关键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形成与教育主体———学生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具体到如何进行?一些反映当代学校生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得启悟。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姑娘》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教育专家小林校长。
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学生需要自带午餐,有心的小林校长就要求学生让家长给带“山里的”或“海里的”,“山里的”即蔬菜,“海里的”为海洋产品,午餐时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带的食物,小林校长便向学生一一讲解这些食物的有关知识,在如此寻常而又快乐的气氛中增长见识,学生会有何等兴趣?如果再适当增加认字或形象生动地描绘该食物的环节呢?显然就是很好的语文教育。
再比如吃饭时,传统的要求是少说为佳,小林校长却经常让孩子们分别讲述个人一天中有趣的事,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们无所不谈,自然就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小林校长还经常带领学生读俳句诗:“瘦弱小青蛙,沉住气呀莫害怕,这里有一茶。
”“小小黄毛雀,你赶快躲呀赶快逃,有匹大马跑来了。
”“冰雪已融化,满村满庄到处有,娃娃玩开了。
”③这种俳句诗极有韵律感,且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有意境、有童趣,有可感的2003年第5期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总第99期生活气息,儿童经常浸润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自会提高审美和语感能力。
31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
每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有其自身形象。
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是由其外在(相貌、举止、衣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组成。
富有形象魅力的教师应该有性格魅力:多才多艺、童心童趣、幽默感、热情和爱心等,还应该无所不知:天文地理,远古未来,人类与大自然的林林总总,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等,而且这些最好能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因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直观、具体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形象等)仍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
”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流出来的时候,自然会使教师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形象魅力。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儿童文学分幼儿文学(6岁前)儿童文学(6—12)少年文学(12—16岁)三个层次,其中,小学生是儿童文学最主要的读者对象,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似婴幼儿,需成人辅助阅读,也不似少年,阅读范围已扩展到成人文学,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所能接受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一般为儿童文学。
所以,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1增强对文学的兴趣。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认知能力未必成正比,却与文学的熏陶密不可分,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离文学而去。
这一方面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儿童面临着电子传媒文化的诱惑太多,而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升学压力又过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小学师资队伍文学素养的不足。
因为教师的兴趣会影响学生,一个有着良好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带出一大批爱好文学的学生。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在基础教育阶段,若要激起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当数童话、故事和科幻,尤其是幽默故事、惊险故事、探奇故事等等,儿童对故事是永不餍足的,由于故事的吸引,学生自会去寻找故事之源———儿童文学。
21发展人文素养。
文学本身是美的,表现在它的内容:它所讴歌的是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
还表现在它的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传达出它的内容美。
儿童从小接受这种美的熏陶,会对其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审美具有情感的特质,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
现行的教育制度已使部分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缺乏爱心,情感淡漠,人文教育就更为迫切。
所以,新的课程标准首先指明语文教育应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即培养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文化的、情感丰富的人,而不是一架机器。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文学是人学。
文学的本质是形象性、情感性。
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对儿童人文素养的形成往往难与能够作用于人情感的文学媲美。
31激发想象力。
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想象力是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想象力的开发需从早期教育开始。
由于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我国儿童的想象力普遍匮乏,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儿童文学纳入语文教育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可以说,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古诗文的作用不可忽视,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文学的作用更佳。
因为古诗文在学生头脑中生成的是一种相应的再造想象,而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幻想性刺激的是儿童的创造想象。
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以幻想为特征;科幻是以传播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幻想为特征;动画片、漫画都是幻想的视觉形式。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故事性,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又有突出的幻想色彩,能够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在儿童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奇妙的幻境。
幻想是想象的一种,这类作品接触多,自然会刺激儿童的想象力,引发他们超越现实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甚至对他们人生所选定的目标都有积极的作用。
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对上个世纪许多科学家的影响正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古诗文与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互为作用,将更易于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全方位的,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教师知识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往往凭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本。
从教材看,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大致有童话《丑小鸭》、《小猫钓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科学小品《蟋蟀的住宅》、《琥珀》等;儿童小说《小抄写员》、《小英雄雨来》等。
这些课文都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会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知识积累,仅仅知道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也都是缩写或选择的,如果能对原著有所把握,将会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有关课文的信息。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一经理性分析,就把这种整・01・ 郝月梅: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2003年第5期 体感肢解了。
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感受美的语言、韵律。
可以配乐、配画、配音像,教师语音纯正、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
文学的因素重在情感上,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本身得被感动,在讲解中需充满情感,把文学作品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
同时,还应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容易转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多种手法,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儿童难以压服,却容易被吸引。
故事,是吸引儿童的重要手段。
儿童文学故事性强,利用得当,会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
当然,讲故事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