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苏继荣

合集下载

外科感染

外科感染

20
九、早期防治菌群失调、真菌感染 早期防治菌群失调、
病因: 病因: 1.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 泰能 舒普深 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泰能 舒普深, 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 泰能,舒普深 西力欣,氯林可霉素 氯林可霉素. 西力欣 氯林可霉素 2.年老 体弱 伴有糖尿病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年老,体弱 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年老 体弱,伴有糖尿病 3.应用激素 应用激素. 应用激素 4.严重的长期感染 严重的长期感染. 严重的长期感染 5.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肠道二重感染:口服万古霉素, 肠道二重感染 口服万古霉素,局部大便灌肠 口服万古霉素 真菌感染:口服大扶康 肠道局部大便灌肠. 口服大扶康, 真菌感染 口服大扶康,肠道局部大便灌肠. 泌尿系统:全身用药 大扶康) 全身用药( 泌尿系统 全身用药(大扶康) 局部使用达克宁冲洗 呼吸系统:全身用药 大扶康) 全身用药( 呼吸系统 全身用药(大扶康 局部使用达克宁气管滴入. 局部使用达克宁气管滴入. 血中发现真菌:二性霉素 治疗. 二性霉素B 血中发现真菌 二性霉素B治疗.
5
三.彻底充分的引流
感染灶必须引流, 感染灶必须引流,危重患者尤为重 手术创伤尽可能小, 要。手术创伤尽可能小,力求获得最充 分的引流。否则,单评ICU的支持治疗 分的引流。否则,单评 的支持治疗 是毫无意义的。 是毫无意义的。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另外 一个重要措施,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 一个重要措施,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病原 菌药物敏感实验, 菌药物敏感实验,病情轻重决定所选用的抗生 通常使用方法有两种: 素。通常使用方法有两种: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共60例运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阿米卡星使用鞘内注射的方式治疗时对颅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注剂量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CNS毒副反应,通过颅内感染控制时间将无 CSF 漏组与有 CSF 漏组对比。

结果 60例患者中被治愈的52例,有效率为86.7%。

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阿米卡星鞘内注射可使患者颅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

药物总量与CSF中WBC计数、体温、颅内压等颅内感染监测指标间为负相关( P <0.05) 。

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副反应, 但是很快得以恢复。

结论阿米卡星对很大一部分引发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具有敏感性, 有效率高,显效快, 无显著的CNS 毒性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米卡星鞘内注射颅内感染因血脑屏障常导致颅内感染患者脑组织中药物有效浓度的不足,此时可采取鞘内注射抗生素直接进行抗感染治疗。

鞘内注射治疗药物如: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头孢他啶、多粘菌素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本次研究是对应用阿米卡星采用鞘内注射方法治疗开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CNS)毒副反应。

阿米卡星属于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临床上已有多例鞘内应用治愈颅内感染的相关报道。

本次我们选择两年来应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60例,进而判断药物的剂量、疗程疗效的关系以及它的CNS毒副反应。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共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从18到68岁,平均45.7岁。

在原发病类型中包括有颅内肿瘤22例,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10例,脑积水15例,有颅底畸形8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5例。

液相蛋白芯片与酶免疫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液相蛋白芯片与酶免疫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基 于 WHM#&*V VA;. XL-,*M 的 液 相 蛋 白 芯 片 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 用荧光 染料将微小的乳胶微球分别染成不同的荧光色进 行编码 " 在微球表面以共价方式连接蛋白 + 核酸等 物质 " 可用于免疫分析 ’ 核酸研究 ’ 酶学分析 ’ 受体 和配体识别分析等研究
Y>)2Z
所有测试血清标本均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 医院临床送检样品 "77 份正常体检标本 " 其他分别 收 集 检 测 指 标 阳 性 的 血 清 标 本 &;<. 阳 性 C1 例 "
’=; 阳性 20 例 "’;>?!? 阳性 C@ 例 "’;>0@ 阳性 @1
例 ) 病种和年龄等其他临床医疗信息未进行分类 ) 二 ’ 方法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 进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技术 $ 能够同时检测 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或结构等信息 $ 在人类全基 因组测序完成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上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 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相关的重要内容之 一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正在兴起 $ 需要有新的类似 于基因组测序的高通量手段来满足对蛋白质表达 % 结构 %功能等研究的需要 $因此蛋白芯片的技术成为 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 以荧光微球为载体基质的液 相蛋白 ! 微球 " 芯片技术 $ 结合了基因芯片研究的微 阵列和蛋白质研究的酶联免疫分析 !?@ABC" 技术 $ 在现阶段的蛋白质抗原抗体检测中具有巨大优势 # 液相蛋白芯片最大的优势在于可达到高通量
!"#$%&’(") "* +,-.,/ 01,$ 2341"5 6)7 2,8&"$9&4,8:; ;)<=2; ,22.)"%((%= ,) 7;4;04,)> ?".& 4.2"& 29&@3&( !"#$ %&’() !*+$ ,-’.!/&’() 0*1 2&3!435’6) !*1 7&5’!896) :;<+ =3!>&5’.(? (@ A8B59CD8’C -E F/&’&F5/ %5G-95C-9H) A-’.E5’. ,-IB&C5/ J-’.4& K’&L89I&CH) MN5’.N5& 6OO(6PQ :N&’5R 6@ MN5’.N5& J8//.8’ %&E8 MF&8’F8 :-@ %CS) MN5’.N5& 6O(6OP) :N&’5@ ABC(4&904D ECF;04,G; G( -*, H+ $ 5#IH#J )K#+ -L-,*M N(/ ,K* J*,*),#(& (N ,K* ,HM(/ M$/O*/- ;<.3 ’=;3 ’;>?!? $&J ’;>0@ #& )5#&#)$5 +/$),#)*: H;4I"7( .(-#,#P* -*/HM -$M+5*- (N ;<. #& C1 )$-*-3 ’=; #& 203 ’;>?!? #& C@ $&J ’;>0@ #& @1 $&J K*$5,K )(&,/(5 -$M+5*- #& 77 J*,*),*J +/#M$/#5L QL M#)/(+$/,#)5* *&RLM* #MMH&($--$L SA=B;T U*/* *V! $M#&*J QL ,K* 5#IH#J )K#+ M*,K(J: J;(.:4( GK* J*,*),#(& 5#M#,- $&J ,K* JL&$M#) /$&%*- (N ,K* 5#IH#J )K#+ M*,K(J U*/* M(/* -*&-#,#P* $&J U#J*/ ,K$& ,K(-* (N ,K* A=B; -,/$,*%L: <(/ Q(,K A=B; +(-#,#P* $&J &*%$,#P* -$M+5*-8 ,K* ,U( M*,K(J-K(U*J %((J )(//*5$,#(&: GK* MH5,#+5* N$),(/- M$L Q* J*,*),*J -#MH5,$&*(H-5L QL ,K* 5#IH#J )K#+ M*,K(J: K")8:.(,")( GK* 5#IH#J )K#+ )$& Q* H-*J #& )5#&#)$5 +/$),#)* N(/ ,K* J*,*),#(& (N ,HM(/ M$/O*/-: L;= M"&7(N GHM(/ M$/O*/ $ W#IH#J )K#+$ A#)/(+$/,#)5* *&RLM* #MMH&($--$L

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蒋可松;蒋小剑;于敏;夏汉通;黄冬梅;潘富林;刘兵
【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年(卷),期】2002(002)001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基础方法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氧哌嗪青霉素和头孢唑林,创面用10%磺胺嘧啶银乳剂.结果观察组中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可以降低严重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蒋可松;蒋小剑;于敏;夏汉通;黄冬梅;潘富林;刘兵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坑梓人民医院外科,518122;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
【相关文献】
1.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J], 蒋小剑
2.双歧杆菌对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效果 [J], 张爱萍;彭燕;陈鑫;潘小云
3.肠道去污染疗法预防严重烧伤肠源性感染的效果观察 [J], 于敏
4.从原因和结果看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J], 常春娟;田甜;胡国栋;贾赤宇
5.从原因和结果看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J], 常春娟;田甜;胡国栋;贾赤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外科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意识障碍
危险因素之意识障碍
吞咽、咳嗽等 生理反射
减弱或消失
痰、血和 呕吐物等 不易排出
下呼吸道阻塞
肺部感染
长期留置导尿管
尿路感染
1.邓敏,林宁.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非条件Logistic模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39-742. 2.罗良生,李英斌,张健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00-603.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手术持续时间长(>4小时) 再次手术者 NNIS危险评分>0分等
周炯,李桂平,王爱等.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0):758-760.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应对措施
提高预防意识 加强基础护理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神经系统原发病 在侵入性诊疗时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感染部位及临床表现合理选用药物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侵入性操作 意识障碍 高龄 住院时间长
罗良生,李英斌,张健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00-603.
危险因素之侵入性操作
侵入性操作是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1
机械性损伤
破坏机体正常的 防御和屏障机制
危险因素之高龄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原发病重,易发生医院感染
李梅,胡三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5):393-394.
危险因素之住院时间长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1 研究显示,当住院时间>30天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

重症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1)

重症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1)

医学ppt
41
7. 胰腺腹水和胰性胸膜瘘的处理 当胰液通过破裂的假性囊肿或者破裂的胰管进
入到腹腔时,就可产生胰性腹水,腹水里淀粉酶升 高一般即可诊断,大约50-60%的病人通过禁食、胃 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等非手术治疗可在2-3周内治 愈,持续或复发性的腹水可通过内镜治疗。
医学ppt
42
8. 胃肠道瘘的治疗 小肠、十二指肠、胃、胆道、结肠脾曲胃肠道
靠的方法。
医学ppt
32
后期(发病14日后)并发症的治疗
1. 急性液体积聚的治疗 1). 无菌性的液体积聚一般会自行吸收不需要特 殊治疗,经皮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液体积聚都 是没有必要的,反而有可能导致感染; 2). 感染性液体积聚可行经皮创刺引流及抗生素 治疗。
2.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 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行EST
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早期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发生率高;
后期胰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胰腺损害CT评分高;
预后差,早期死亡率高。
医学ppt
16
临床表现
1. 腹痛:中上腹腹痛,向腰背部放射 2.恶心、呕吐 3.腹胀 4.腹膜炎体征 5.其他:全身症状、发热、休克 6.Grey Turner’s sign, Cullen’sign, DIC
医学ppt
28
急性期的治疗
原则上胰腺炎发病14日内均不行手术治 疗,但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1. 大量渗出,大量渗出时可行腹腔置管引流,或经
腹腔镜冲洗引流; 2. 伴有局部感染,病情进一步加重; 3. 腹腔室隔综合征,严重的应行腹腔减压; 4. 明确的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行EST。

气管切开护理查房PPT课件-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查房ppt

气管切开护理查房PPT课件-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查房ppt

生 4.防御性咳嗽放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气管、支气
理 功 管对机械性刺激较敏感;
能 肺叶支气管以下的感受器对化学性刺激较敏感。
2021/6/7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通气。
气管切开的目的
咽喉部手术时为保持 呼吸道通畅也常行预 防性气管切开。
2021/6/7
适应证
1.深昏迷、颅内及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的咳嗽、排痰功能 减退,呼吸道分泌物黏稠潴留,使下呼吸道阻塞、肺不 张等,造成肺泡通气不足。
患者入我科治疗前的简介
7月25日19时17分, 经积极抢救,P108 次/分,SPO27080%
Patient data
7月25日18时50分患者突发呼 吸骤停,心率血压下降,呼之 不应,BP:37/17mmHg P:40 次/分
7月25日20时14分, 病情稳定转ICU进 一步治疗
2021/6/7
79.1
94.2
90.9
92.1
87.5
40-75
C反应 118.4 蛋白 (mg/ L)
120.1
220.5 356.8 0-8
血红蛋 88
95
121.0 110 95
91
115-

2021/6/7
(g/L)
175
血气分析
项目 7/25 7/26 8/3 8/5 8/8 8/12 正常 值
PH 7.36 7.46 7.43 7.48 7.47 7.46 7.35 ~ 7.45
Patient data
既往史
尘肺病史,治疗史不详; 2月前因胸椎骨折卧床休息 颅脑CT示双侧基底区小腔隙,脑萎 缩;
现病史
患者刘保江,男,71岁, 因“因咳嗽、咳痰、纳 差、发热半月余,憋喘 半天”入院。医疗诊断: 继发性肺结核、呼吸衰 竭。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技术三级以上教授(160)潘铭紫(1896-1982)江苏苏州,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蔡翘(1897-1990)广东揭东,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几(1897-1951)福建福州,第四军医大学法医学专家,一级教授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郑集(1900-)四川南溪,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胚胎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福星(1902-1975),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陈华(1902-199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丁德泮(1908-1995),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专家欧阳官(1911-1996)四川资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郭祖超(1912-1999)上海青浦,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荣光(1912-2007)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于清汉(1912-2003)辽宁大连,第四军医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汪美先(1914-1993)浙江衢县,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校科研部长毕汝刚(1914-1993)江苏洪泽,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纪仲愚(1914-1992)安徽寿县,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学校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丁鸿才(1914- )江苏涟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苏鸿熙(1915-)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汪良能(1916-1989)安徽南陵,第四军医大学烧伤整形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蔡用舒(1916-2000)湖南益阳,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88年7月退休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迁,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骨科主任、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校副校长苏成芝(1917-2000)辽宁海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牟善初(1917-)山东日照,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孙传兴(1917-)湖北黄陂,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张学庸(1919-2010)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导,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总后“一代名师”()史俊南(1919-)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内科主任徐君伍(1919-200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姜绍谆(1919-)浙江江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病毒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周(1920-2001)河南舞阳,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杨为松(1920-2006)辽宁开原,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传染科主任李继硕(1920-2005)吉林榆树,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总后一代名师(1996)侯悦(1921-2003)辽宁绥中,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教研室主任郭鹞(1922-)河南洛阳,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403研究所1室主任周树夏(1923-2007)浙江诸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曾任颌面外科主任巢振南(1924-1999)江西景德镇,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刘彦仿(1924-)山东海阳,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宁仔(192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女张立藩(1927-)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游国雄(1928-2003)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代明(1953-)重庆市人,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0),少将军衔陈志南(1952-)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6.12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鞠躬(1929-)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总后一代名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学教育家张生勇(1939-),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王克为(1923-)辽宁新民,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教授施际武(1928-),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益民(1928-)江苏常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济(1928-)四川成都,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文亮(1934-)辽宁营口,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隋延仿(193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饶志仁(1935-)湖南浏阳,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觉(1937-)江西修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06.02陈苏民(1937-)广东中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采芳(1939-),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马文煜(1940-)河北保定,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妙章(194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伯泉(1943-),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高昇(1945-)河南偃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及西京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安钢(195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凯(1955-)安徽嘉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病毒学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立波(1955-)山西左权,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远强(1950-)湖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骅(1961-),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云庆(1961-)河南新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皇甫恩(1929-)河北??,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山(1934-)吉林扶余,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苗丹民(1956-)山东威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秀珍(1945-)河北丰润,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女李良寿(1929-)江西临川,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尹宗江(1930-)天津武清,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书明(1931-)北京通县,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勇(1954-),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忠(1941-)江苏无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学骥(1914-2000)河北鸡泽,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刘少炽(1919-)陕西商县,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李家齐(1914- )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沈纪宗(1925-)安徽怀远,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军(1929-)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经济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鉴汶(1931-)河北深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治(1939-)陕西华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照江(1941-)河北盐山,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正洪(1950-),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乾初(1916-)湖南宁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庆林(1918-)山东夏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于茂生(1919-)山东平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延年(1919-),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粟秀初(1925-)湖南邵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易声禹(1926-20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滨(1927-)山东招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女牟震先(1928-)山东烟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刘维永(1929-)江西南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清(1930-)山西兴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外科教研室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钱蕴秋(1931-)江苏太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邓敬兰(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胡蕴玉(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夏天(1932-)浙江镇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王锦玲(1932-)广东南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陈景藻(1932-)北京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

外源性感染:有体表或外环境 侵入人体内造成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原存体内的病
原体经空腔脏器造成的感染。

病菌:

粘附因子、数量级增殖速率、病菌

毒素





宿主抗感染免疫:天然、获得性

人体易感因素:

局部情况
防 御
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

条件性感染

外 科 感 染 的 病 理
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先有病损或感染,发病时伴 恶寒发热,局部肿痛,边缘不 清,淋巴结肿大
新生儿皮下坏疽
背臀部多见,患儿发热、不 进乳或昏睡,皮肤发红、质地 变硬并扩大,中央变软起水泡, 严重时皮肤坏死破溃
老年人皮下坏疽
背部或侧卧着床处红肿痛, 伴发热,全身不适,继之变暗 波动感,穿刺有脓
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3. 气性坏疽:伤及肌肉,运动 障碍,细菌培养确诊
防治:注意卫生,选择有效 药物,局部切开引流。对证 支持治疗。
定义

毒 临床表现
治疗
丹毒 丝虫病 … 淋巴管阻塞 淋巴淤滞 象皮肿
定义
淺部急性
淋巴结炎
和淋巴管
临床表现 炎
(acute
lymphadenitis
and
lymphangitis)
破 伤 风 外 毒 素 发 病 机 制
牙关紧闭开口困难
临 床
面部表情呈阵发性痉挛
表 项强直
现 角弓反张
诊断
有外伤史,外伤后出现肌紧张,张口 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
外科感染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
苏继荣
需要外科治疗的 外 感染。
科 感 染 定 义
混合感染


多数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主要病变是器质性的

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切除、 修复等

特 点
NO!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按病程区分分类

按发生条件归类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按 病 菌 种 类 和 病 变 性 质 分 类
特异性感染:致病菌、病程演变、治疗处理不一致






结核杆菌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白色念珠菌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3、亚急性感染
原发性感染:伤口直接污染造
成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

中出现的病菌感染。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二重

感染(菌群交替症) 、院内
诊治

部 甲沟炎 急 脓性指头炎 性 手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化 滑囊炎 脓 掌深间隙感染 性


甲沟炎
甲沟 炎和 指头

指头炎
治疗
初期:外敷+理疗 后期:切开引流
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滑囊炎、掌深间隙感染
解剖基础:
1. 5个屈指肌腱被同名的腱鞘包绕; 2. 拇指、小指的腱鞘和桡侧、尺侧 滑液囊相同,两者在腕部相通;
促进组织修复

(一) 局部处理
1、保护局部,避免扩散。
2、理疗与外用药物
3、手术治疗

(二)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根据菌种选择
(三) 改善全身状况
浅 部 疖 化 痈 脓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性 丹毒 感 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染

胸前壁疖
面 疖
下腰及臀部多个散在疖肿,中央 有白色脓头。
无头疖
(一)非特异性感染

(二)特异性感染

1、结核
2、破伤风、气性坏疽
3、真菌感染

1、局部症状

2、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3、全身状态
4、特殊表现
(一) 临床检查
病史、体格检查(局部波动感)

(二)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其他化验(根据情况选 用):评价脏器功能

病原体的鉴定:培养+药敏 (三)影像检查
源于口腔或面部,口腔者 易阻塞通气,颌下、口底肿胀; 面部者红肿热痛,全身反应重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病菌为厌氧菌,炎症仅在 皮下层,初期同一般性皮下蜂 窝织炎,但进展快,且有捻发 音
诊断
根据病史及化验易于诊断
鉴别诊断
1. 硬皮病:皮肤不红,体温不 热
2. 小儿急性咽炎:颌下肿胀较 轻,咽部发红明显

现:

表 现
实验室检查:
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的特点
临 2.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的特点
表 现
3.真菌感染的特点
诊断 与治

诊断:原发感染灶+临床表 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细菌 培养)
治疗:
1. 原发感染灶处理及解除病因 清除坏死物,消灭死腔,脓 肿引流;
2. 抗菌药 早期联合足量,根 据培养和药敏结果凋整
3. 示指—(鱼际间隙)、中指、无 名指—(掌中间隙)的腱鞘局限, 但是可以扩散到掌深间隙;
4. 掌深间隙解剖
一、化脓性腱鞘炎
临 二、化脓性滑囊炎 床 表 现 三、化脓性深间隙
感染
一、化脓性腱鞘炎: 二、化脓性滑囊炎:


三、化脓性掌深间隙感染:
治疗
全身性外科感染
脓毒症 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 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 吸、神智等有明显改变。
3. 支持治疗 补充血容,纠正 低蛋白
4. 对症处理 退热 内环境稳定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
破伤 风
病因病理
破伤风梭菌 缺氧环境
芽孢→繁殖体→外毒素-痉 挛毒素、溶血毒素
临床表现 潜伏6-12日
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痉 挛:张口国难→“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四肢、躯干 肌肉)→面唇青紫、通气困难 (膈肌)。可因声光触、饮水 诱发,间隙不等,神志清楚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
定义

(carbuncle)
临床表现
治疗: 1.及时应用抗生素, 防止脓毒症 2.局部处理
皮下 急性 蜂窝 织炎
定义: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 染,发于人体各部,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金萄菌多见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2.新生儿皮下坏疽 3.老年人皮下坏疽 4.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5.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用于内在感染的诊断
(一)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1、实施卫生管理;
2、正确处理创口:无菌观念、及时
预 清创、应用引流
(二)支持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改善营养状况
2、治疗原发病:糖尿病、尿毒症;
防 3、特异性免疫:抗毒素和疫苗;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 (三)切断病原菌传播环节
原则: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 制止病菌生长,增强抗感染能力,
菌血症 是脓毒症的一种,血中 检出病原菌,但不指一过性细 菌入血(如拨牙),目前指临 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
病因 致病菌多、毒力强、抵抗 力低
1、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




2、革兰氏阳性菌 金萄菌、肠 球菌等。

3、无芽胞厌氧菌 4、白色念珠菌、曲霉菌
脓毒症主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