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合集下载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

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

《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他告诉我们,是读了李翰写的《张巡传》之后,认为内容欠完备,事实还应增补,道理有待进一步阐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他的这一篇,是对李翰(曾进士及第,和张巡友好,张巡守睢阳时他也在城里,事后给张巡以及和张巡同时牺牲的姚訚等人写了传,献给当时的皇帝肃宗,以表明他们的忠义,韩愈所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这个本子后来已失传,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张巡传都是根据它撰写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张巡等人的英雄事迹。

)那一篇的补充,内容是由李翰的《张巡传》生发出来,但不是那一篇的读后感,所以叫“后序”。

“后序”也可叫作“跋”,是在书或诗文后面加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加上的文字可以是对所跋的东西作评介、发议论,也可以在内容上作补充。

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对李翰原作的补充。

又称为“书后”,“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

”(清代姚华《论文后编》)韩愈的这一篇,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给以阐发和补充,又叙议结合,独立成文。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地方。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 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饿羸.( ) 帙.( )
沮.遏.( ) 须髯.( )
嵩.( ) 蜉.蚁( )
答案:léi jǔ'è sōnɡ zhì r n fú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翰以.文章自.名.(
)
2.然尚恨.有阙.者(
)
答案:1.凭借、通过 自许 2.遗憾 通“缺”,缺
二、一词多义 1.穷及欲其穷.无其救林而且穷.也(( 2.卒宁以千能百知就人尽之之卒.不卒.救(( 3.传或不传为.许嵩远有田立在传.亳、宋间((
) )
) )
) )
4.少少则.依其于至巡又加少.矣((
) )
答案:1.处于困境 穷尽,走到尽头 2.副词,最终 名词,士兵 3.动词,传说 名词,传记 4.小时候 少, 和多相对
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
[即时演练拓展]
一、通假字 1.此失所以志.也 “____”通“____”,__________ 2.然尚恨有阙.者 “____”通“____”,__________ 3.嵩常.在围中 “____”通“____”,__________ 答案:1.志 识 作标记 2.阙 缺 遗漏 3.常 尝 曾经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夸张手法
在描写战争场面和人物英勇事迹时,文章运用了夸张手法 ,如“斩将搴旗”、“抽矢射佛寺浮图”等描写,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文章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同时,穿插了作者的议 论和抒情,使得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感染 力。
03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忠诚勇敢、坚贞不屈前半部分以传记笔法叙述张巡 、许远事迹,后半部分则发表议论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情节跌宕起伏
文章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人物的 忠勇、奸佞的卑劣等情节,使得文 章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1 2 3
张巡
忠勇之士,智勇双全。在睢阳保卫战中,他身先 士卒,英勇杀敌,同时善于运用计谋,多次击败 敌军。
生动传神
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使得描写更加传神,让读者仿佛置身 于故事之中。
审美体验:悲壮之美,崇高之美
悲壮之美
文章通过叙述张巡、许远等人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感。读者在感受人物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时,也体验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悲壮。
崇高之美
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叙述的历史事件,都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读者在欣赏文章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伟大,更能够体验到 一种崇高的审美愉悦。
培养青少年的勇气和毅力。张巡、许远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于担当 ,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勇气和毅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策略意识。文章中的张巡、许远在守城过程中注重 策略和方法,以智取胜,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策略意识也具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叙事风格:简洁明快,条理清晰
05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以下是该散文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唐代〕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5《张中丞传》后叙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5《张中丞传》后叙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 读过的书籍。 今义: 阅读书籍。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颜,面容;色,颜色。 今义: 颜料、色彩。
3.一词多义
(1)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__绝__境__ 欲穷其林__穷__尽__
(2)虽
云虽欲独食__纵__然__,__即__使__ 则虽欲长侍足下_虽__然__
佳句咀华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 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 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 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 会有人效法他。
(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_副__词__,__最__终__ 以千百就尽之卒_名__词__,__士__兵__
(4)传 (5)少 (6)于 (7)以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_动__词__,__传__说__ 不为许远立传_名__词__,__传__记__ 少依于巡_小__时__候__ 则其至又加少矣_少__,__和__多__相__对__ 月日后于巡_介__词__,__比___ 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__词__,__引__出__后__面__的__“__巡__”_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_介__词__,__在__ 必以其言为信_介__词__,__把___ 以千百就尽之卒_介__词__,__凭__借__、__率__领___ 因乱抽他帙以试_连__词__,__来__
4.词类活用 (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2)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降服。 (3)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行走,来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恨,不满。载:记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远 虽材若不及巡者, 开 门 纳巡, 许远虽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位本 在 巡上, 授之柄 而 处 其下, 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将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甘处其下, 无所疑 忌, 竟 与 巡 俱守 死、成 功 名; 毫无疑心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名望; 陷 而虏, 若:好像。纳:接纳。柄:权柄。成: 城
通:完全。知:知晓,明白。就:接受。 畏:怕。辞服:请降,投降。于:向。
远诚 畏死, 许远如果真的怕死, 何苦守 尺寸之 地, 食其 所爱之肉, 以 何苦守着睢阳这么小的地方,吃其亲爱之人的肉,凭借这些条件 与 贼抗而不降乎? 诚:如果,表假设。以:表 当 其 与敌人对抗而不投降呢?凭借,后面省略了 “之”。 当他们 围 守 时, 外无 蚍蜉蚁子之援, 所欲忠 被叛军围困而坚守睢阳城时,外部没有一点援助,他们所想效忠 者, 国与主耳; 当:正当,正在。 蚍蜉蚁子:指外援弱小。所: 的就是国家与皇帝;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者:表判断。 而贼 语 以国亡 主 灭, 远 见救援不至, 而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灭亡,皇帝已不存在,许远见救援未到, 而贼 来 益众,必以其 言 为信。 语:告诉。益: 而敌人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 更加。众:多。 以……为:把…… 当作。信:真实。
四、词类活用 ①翰以文章自名 (名,名词作动词,标榜) . ②远虽材 若不及巡者(材,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 ③屡道 于两州府间(道,名词作动词,路过) . ④城陷, 贼以刃胁降 巡, 巡不屈(降, 使动用法, . 使……投降) ⑤远之不畏死亦明 矣(明, 形容词作动词, 明白, . 清楚) ⑥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 也(细,形 . 容词作动词,细说)
(《进学解》)
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蚍蜉撼大树,__________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退之 ____。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 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 “____” 文起八代之衰 , 先秦两汉的文章,世盛称其“____________”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诗歌力求险、怪、 新、奇,文章雄浑有气势,有《昌黎先生 集》。
二、通假字 ①然尚恨有阙 者(阙,通“缺”,缺少) . ②远虽材 若不及巡者(材,通“才”,才能) . ③其藏 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 通“脏”, 内脏) . ④此矢所以志 也(志,通“识”,标志,标识 ) . ⑤嵩常 在围中(常,同“尝”,曾经) . ⑥两家子弟材 智下(材,通“才”,才能) . ⑦沮 遏其势(沮,通“阻”,阻止) .
(3)被动句
城陷而虏(虏:被俘)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 (4)倒装句 其亦不达于理(状语后置) 而责二公以死守(状语后置)
何以久读此(宾语前置)
七、名句默写 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侄孙湘》) 业精于勤 毁于随。 ________,荒于嬉;行成于思,______
【思考】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展
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第 课 《 张 中 丞 传 》 后 叙 5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阙 (què ) 蚍蜉 (pí fú ) 愧 耻(kuì ) 饿羸 (lé i) . .. . . 霁 云(jì ) 须髯 (rá n) 帙 (zhì ) 睢 阳(suī) . . . .
成就、达成。功: 功业。竟:最终。 睢阳城沦陷后被判军俘虏, 与 巡 死 先后 异耳。 虏:俘虏,作动词。异:不 和张巡之死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同。耳:语气词,罢了。
两家 子弟材智 下,不能 通知二父 志,以为 两家的子弟们才智低下,又未能理解两位父辈的心志,认为 巡死 而远 就虏,疑 畏死 而辞服于贼。 张巡被杀害而许远当了俘虏,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叛贼投降。

当 二公之初守 也, 宁能 出。犹:尚且。得:能够。 当巡、远二公起先守睢阳城,哪能
如是:像这样。卓卓:突 知 人之卒 不救,弃城 而逆遁? 苟 此 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当时就预先逃跑呢?如果睢阳城 不能守,虽 避 之他处 何益; 守不住,即使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
宁:“岂”,哪 里。卒:最终。
无救 而且 穷 也, 及其 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陷入绝境之时, 词,如果,假使。 虽:即使。 逆遁:事先逃跑。 苟:连 将其创残 饿羸 之 余,虽 欲去 必 率领着残余的伤病瘦弱的士兵,即使是想离开睢阳城,也一定 不达。 及:等到。穷:绝望。将:率领。创残饿羸:受 做不到了。到严重创伤、饥饿衰弱的人。达:达到,得到。 二公之 贤,其 讲之精 矣。 讲:计划。精: 张巡、许远二公精明、练达,他们的谋划十分周到。精细、严密。 守 一 城 捍 天下, 以 千百 就尽 他们坚守一座睢阳城等于捍卫了整个天下,他们凭借越来越少 之卒, 战 百万日 滋之师, 就:趋向。日:名词作状 的士兵,抗击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敌人,语,一天天的。滋:滋 长,繁殖,引申 江淮,沮 遏其 势, 蔽 遮 作为江淮地区的屏障,遏止了叛军长驱南下 为“强大、壮大” 。 示代词,这,指 “天下不亡”。
谋划 。 古义:_____ 今义:说;说明;论述。 ⑤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
古义:在某处任职 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处理
⑥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 .. 古义:处处,到处 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 才会出现或发生。 ⑦皆感激 为云泣下 .. 古义:感动、激励 __________。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 好感。
天下 之 不亡,其 谁之功也! 沮遏:遏制, 的势头,大唐王朝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阻挡。其:指

当 是 时,弃城 而 图 存者, 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 不可一二数;擅 强 兵 坐而 观者,相 环也: 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 追 议 此, 图:图谋,谋取。 擅:据有、占有。 不 世人不去追究议论这些人, 而:表修饰。相: 动作偏指一方。 而责 二公以死守,亦 见 其 自比于 逆乱, 反而去责备二公死守危城,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把自己放在叛军 设 淫辞 而 助之 攻 也。 追:追究。责:责 那边,制造流言飞语帮助叛军攻击张、许二人。怪、责备。比:接 近。淫辞:邪恶的不 实之词。攻:攻击。 愈尝从事于汴、徐 二府, 屡道 于 两府间,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供职,多次往来于两府之间, 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从事:追随、奉事。道:取 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祀。 道。双庙:据《新唐书》载,
发救兵,其他部队也不救援。虽:即 明矣! 之: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乌有 城 坏 再明白不过的了。子独立性。明:明显清楚。 哪有城被敌人攻破 其 徒俱死, 独 蒙 愧耻 求活, 虽至 后其部下皆死,而他一个人蒙受愧耻而屈辱求活?即使是最 愚者 不 忍为。 乌:副词,何,哪。徒:指守城 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的。 的一班人。蒙:蒙受、遭受。 虽: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 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 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 要》引方苞语)。因此,《〈张中丞传〉后 叙》被后世公认为韩愈散文的名篇。
十、文本对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 旧书,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在阅读家中的旧书, 得 李翰所为 《张巡传》。 元和二年:公元 807年。元和, 看到李翰所撰写的《张巡传》。 唐宪宗年号。张籍:字文昌, 唐代诗人,祖籍苏州,故曰吴郡。得:获取,得到。李 翰以 翰:字子羽,开元间进士,曾官右拾遗,系张巡好友。 李翰以 文章自名,为此传 颇详密,然尚 恨 有 阙者: 文章自称,写这篇传也甚为详密,然而我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 不为许远立传,又不 载雷万春事首尾。 名:称说。 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始末。 阙:通“缺”, 空缺、缺少。恨: 遗



外 无 待 而 犹 死守, 外面没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们还是拼命死守, 人 相 食且 尽, 虽 愚人 亦能 杀人供士卒吃并且可吃之人也将完尽,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 数日 而知 死处矣, 外无待:外面没有期待。睢阳 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被围,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不

远 之不畏死 亦 使。数日: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许远的不怕死是
观者见其 然, 观者见到这种情况, 从而 尤 之,其亦不达于 理矣。 然:代词,如此,这 就跟着责备许远,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样。从:跟从。而: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 成 人之美, 怪、怪罪。达:通晓,明白。 小人喜欢议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
表顺承的连词。尤:责 如 是 哉! 如巡、 远之所 成 就,如此卓卓,犹 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突出,还 不 得免,其 他 则 又何说! 小人:不明事理 免不了小人诽谤,那么他人又该怎么说呢! 的人。成:成全。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 贺兰进明”) 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
(2)判断句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 断) 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 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 表判断)
五、古今异义 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 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______________。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 名 .. 古义:成,成就;功,功业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获得预期的结果; 事情令人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