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广告语篇的逻辑语义衔接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英汉语篇连贯手段对比与对英文写作的启示英汉语篇的连贯手段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使用过渡词、标点符号和逻辑连接词等。

然而,在某些方面,英文和中文的连贯手段也存在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贯手段对比以及对英文写作的启示。

1. 使用连接词英文中连接词的使用相对频繁,特别是在句子之间。

例如,因为、然而、所以、但是、同时等。

这些连接词可以将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中文则相对较少使用连接词,一般通过语序和上下文来表达不同句子之间的关系。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更加注重使用连接词来使文章更加连贯,而不是仅仅依靠语序和上下文。

2. 使用代词在英文中,使用代词可以帮助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的问题,也能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而在中文中,代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往往会重复使用同一名称,以便更清晰地表达思想。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代词来避免重复性和啰嗦性,并使文章更加连贯。

3. 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一种表达语气、分割句子和段落的重要手段。

英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分号、冒号、破折号等,而中文中则常用的标点符号包括句号、逗号、顿号、问号、感叹号等。

虽然两种语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帮助表达语气和分割句子和段落,从而使文章更加连贯。

4. 使用过渡词过渡词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

这些词汇包括转折词、补充词、并列词、归纳词等,它们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使文章更具连贯性。

在中文中,使用过渡词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中文语言本身比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词语的语义关系来表达文章的逻辑。

启示:在英文写作中需要注重使用过渡词来帮助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使用段落结构段落结构是英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连贯手段之一。

一个好的段落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中文中,段落结构同样重要,但段落的长度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英语言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篇结构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以期探讨两种语言在语篇连贯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1. 指称衔接的定义和作用指称衔接是指在一段话语中,通过各种代词、名词等语言符号,将话语中的事物和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整体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指称衔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得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2. 英汉语篇指称衔接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种语言都使用代词来连接不同的话语片段,使得语篇更加连贯。

比如,在英文中,“he”、“she”、“it”等代词,可以用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人、物、事物等,从而避免重复。

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他”、“她”、“它”等指代代词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次,两种语言都使用名词和动词等语言符号来进行指称衔接。

比如,在英文中,“the”、“a”等冠词用来指向前面提到的特定对象;在中文中,“这个”、“那个”等量词用来指向已经被表达的特定事物。

最后,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上下文信息来进行指称衔接。

在英文中,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来推测代词指向的具体对象;在中文中,上下文信息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话语的意义。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英文中,名词的数量比中文要多,这导致英文更加注重名词和名词短语的使用,而中文则更注重动词和动词短语的使用。

这种差异会影响两种语言在指称衔接中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英文中,介词短语的使用相对比较频繁,而中文则更多地使用副词和动词短语。

例如,在句子“He went to the store after leaving work”中,“after leaving work”就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衔接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文“他下班后去了商店”中,则使用了“下班后”这样的副词短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中英广告语的直接和间接语用策略对比分析

中英广告语的直接和间接语用策略对比分析

中英广告语的直接和间接语用策略对比分析
直接语用是指在广告语中直接表达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优势或用途的语言表达方式,而间接语用则是通过暗示、隐喻等方式来传达信息。

1. 产品特点的表达:
直接语用策略可能会直接列举产品的特点、功效、优势等,例如“口腔健康,从牙齿开始。

”;间接语用策略则可能通过暗示或隐喻来传达产品的特点,例如“一颗会微笑的牙齿,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2. 消费者需求的呼应:
直接语用策略可能会直接指出产品解决了消费者的什么需求或问题,例如“解决你的头皮屑困扰。

”;间接语用策略则可能通过隐喻或暗示来表达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例如“让你的头皮重新呼吸。


在中英广告语中,直接语用和间接语用的策略选择可能会受到文化、受众习惯和语言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中文广告语通常倾向于直接表达产品特点和优势,而英文广告语则可能更多地采用间接语用的方式,通过隐喻等方式创造吸引人的形象和情感共鸣。

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习惯也会影响广告语的语用策略选择。

中英广告语的直接和间接语用策略有所不同,但都旨在通过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共鸣,从而达到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目的。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
英汉照应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将英文和汉语中的五大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排比)进行对比和翻译的方法。

英语中有五种衔接手段,包括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and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for或because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but或while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first, then, finally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not only…but also连接。

汉语中也有五种衔接手段:并列、因果、对比、递进和排比。

其中,并列法表示同等重要性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而且”、“又”、“并且”等连接;因果法表示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形式上以“因为”、“由于”、“所以”等连接;对比法表示不同程度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但是”、“然而”、“反之”等连接;递进法表示事物之间的依次关系,形式上以“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排比法用于表达相似的事物或想法,形式上以“不但…而且”、“既…又”等连接。

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英汉双方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以保留原文语义,正确运用衔接手段,使译文衔接得当,结构紧凑,读起来流畅,同时尽量避免冗余和重复。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

汉英语篇层面衔接手段的对比_以_背影_及其英译为例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2011.05一、引言语篇(text或discourse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根据Halliday & Hasan (1976的观点,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 l l i p s i s、替代(s u b s t i t u t i o 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

但是,在具体使用特定衔接方式的倾向性和频率上,两种语言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英汉语语篇的不同,及其使用不同的衔接手段已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左岩(1995认为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

王玉英、张莲(2006认为,英语语篇的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实现,而汉语语篇的衔接则多通过语义关系。

我们认为,研究汉译英中衔接手段的运用有助于对英汉语特点的认识和衔接手段的理解,从而在翻译中得以提高译文质量。

本文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手段分类法,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及其英译文为语料,对衔接手段及其处理进行分析。

二、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主要差异(一语法衔接方面的差异在语法衔接方面,汉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汉语的衔接趋于隐性,而英语的衔接则具有显性的特征。

汉语在语篇构建时,更加关注的是隐性衔接,以意统形,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词,明显地标明词语之间或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汉英语的这一不同特性通过译文对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例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没战必殆。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关联理论是指在语言运用中,通过使用一定的衔接手段,使得文本中的各部分之间能够建立起连贯的关系,以达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衔接手段是指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连接不同部分的语句或段落,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英汉语篇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共同的特点是使用连词。

连词在英汉语言中都具有连接作用,可以用来连接主谓、并列句、转折句等。

在英语中常见的连词有and、but、so等;而在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和、但是、所以等。

通过使用这些连词,可以使得语句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使文本更加连贯。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差异在于连接词汇的多样性和角色的明确性。

英语中常用的连接词汇种类较多,而且其作用明确,比如在并列关系中可以使用and、or等;在转折关系中可以使用but、however等。

而汉语中的连接词汇种类较少,大多数连接词汇同时具有多种角色,比如既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又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这就要求在使用连接词汇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角色。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差异还表现在衔接手段的多样性上。

在英语中,衔接手段除了使用连词外,还包括使用代词、替代词等。

可以使用代词he、she、it来替代前面提到的特定事物或人物;还可以使用上文提到的名词来替代后面即将提到的同类事物。

而在汉语中,衔接手段主要通过使用代词、指示词等来实现。

可以使用代词他、她、它来代替前面提到的特定事物或人物;还可以使用这个、那个等指示词来替代后面即将提到的同类事物。

英汉广告语言对比分析

英汉广告语言对比分析

英汉广告语言对比分析
文化背景:英汉广告语言受到各自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

英语广告通常更加直接、简洁,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强调产品的功能和效果。

中文广告则倾向于使用比喻、象征和情感化语言,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交价值。

表达形式:英语广告语言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短语,以便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中文广告则更注重修辞手法和韵律感,常常使用四字格、对仗句和押韵等形式,以增强记忆性和节奏感。

语言特点:英语广告语言注重简洁、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强调利用词汇的力量来吸引消费者。

中文广告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等方式塑造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社交文化因素:中文广告常常强调家庭、友情和人际关系,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些价值观非常重要。

英语广告则更注重个人成就和独立性,强调个体的需求和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4 7 (0 1 O — 0 3— 3 0 9— 9 0 2 1 ) 1 0 9 0
基 金 项 目 :浙 江 省教 育厅 科研 项 目( 2 00 7 1 Y0985 )
作 者 简 介 : 龙 (9 2一) 姜 17 ,男 , 宁 沈 阳 人 ,杭 州 电子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辽
泻铺排 ;词语之 间的关系常在 不言之 中, 法意义和逻辑联 系常隐含在 字里行 间;句 与句 、词组 与词 组的关 语
系 ,更 多地 是通 过语 境 和 语调 而 不 是 靠 连 接 词 来 表 达 的。
关键词 :小句;小句复合体 ; 辑功能 逻
中图分类号 : 00 H 3
收 稿 日期 : 0 0—1 2 21 0— 6
的一个成分 ; …从 及物 性 角度看 , 依赖 句不 是参 与 者 角色 (at i n r e , prc at o ) 两个 小句可以独立成句表达完 ip l
整 意 思 , 赖 句 可 以先 于 或 者 后 于 控 制 句 出 现 , 性 依 其 质 不 变 。并 列 关 系 表 示 直 接 引 述 、连 接 、同 位 以 及 重

( 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
龙, 李春 芳
外 国语 学 院 ,浙 江 杭州 301 ) 10 8
摘 要 :英汉书面广 告语篇小句平 均含量 均很低 ,兼具 书面语体 和 口语体 特 点,体 现 出非 正式语 体特
征 。英 汉 两 种语 篇 小 句 衔 接 机 制 上 表 现 出相 似 性 。英 语 广 告语 篇 语 义 不 太严 谨 、缜 密 ,必 要 地 方 依 然 表 现 出 形 式 上 的连 贯 性 ;汉 语 中各 小 句 之 间的 语 义 内容 密切 相 关 , 缺 乏 显 性 的形 式衔 接 手 段 。英 语 重 形 合 ,句 子 但 采 用 焦 点 句 法 ,以形 寓 意 、以法 摄 神 、 密规 范 。汉 语 重 意 合 ,句 子 采 用 散 点 句 法 ,以 意役 形 、以神 统 法 、 严 流
( 语 言 ) 主 、 观 经 验 的 功 能 ,同时 也 可 以表 达 说 非 的 客 话 者 间 接 ( 言 ) 主 、 观 经验 的 功 能 , 就 是 投 射 语 的 客 这 的功 能 即对 ( 言 的 ) 述 的 表 述 。从 功 能 角 度 来 看 , 语 表
21 0 1年 1月
洛 阳 师 范学 院学 报
Ju a fL o a g N r lUnvri o r lo u y n oma iest n y
Jn 2 1 a .。 0 l
Vo . No 130 .1
第3 0卷 第 1 期
英 汉 广 告 语 篇 的 逻 辑 语 义 衔 接对 比分析
广告语篇的逻辑功能。

复等语 义 ; 主从关系表示条件 、 修饰 、 间 、 时 地点 、 因 果等语 义。其具体的基本类型表达如表 1 。 小 句 的逻 辑语 义 系统 在语 义上 表 现为 扩展 和投 射。扩展包括 阐述 ( l o t n 、 伸 (x ni ) ea r i ) 延 b ao et s n 、和 e o 增强 ( nacm n) ehn e et三种形式 。阐述指小句复合体 中一 个小句对另一个小句 的部分 或全部作 语义详 述 , 包括 用别 的方 式 加 以重 新 陈述 , 前 面 表 达 的 内容更 具 使 体, 或评述或提供例证 。 它包括三个次类 : 评注 (xo ep-
(ai i ) 延 伸 指 次 要 句 通 过 添 加 新 信 息 以 延 伸 基 vr t n ; ao
赖 的各个小 句连 成一 体 , 同表 达一 个完 整 的概念 , 共
从 而描 述 各 事 物 之 间更 为抽 象 的 内部 关 系 。这 就 是 小 句 复合 体 中 各 小 句 间 的 一 种 以 递 归 性 为 主 的 逻 辑 关 系 , 主要 包 括 两 种 形 式 : 互 关 系 和 逻 辑 语 义 关 系 。 式可能 仅仅是 添加 、或者
是 替 换 内容 , 者 变 化 表 达 ; 强 指 的 是 一 个 小 句 通 或 增 过 参 照 时 间 、 点 、 式 、 因/ 件 等 从 语 义 内 容 上 地 方 原 条
给予修饰或限制 , 而增强 另一小 句的意 义。嵌 入句 从 也称级转移 指一 个 小句 和短 语 在一 个 词组 中充 当成 分, 并与这个词组一起 充 当小句 的成分 , 包含 主从 不 关系 , 不是小 句复 合体 。 …语 言具有 表达 说话 者直 接
功能语法小句包括 限定小 句和非 限定小句 ,非限
定 小 句 可 以 由“ 词 +宾 语 ” “ 词 + 动 词 一ig 分 和 介 n 形 式 ” … 小 句 之 间 通 过 数 种 有 限 的 逻 辑 语 义 关 系 连 接 成 。


个小句依赖于另一个小句存在 , 但又不 是这个小 句

小 句 复 合 体 理 论
语 言的逻辑 功能用来描 写小句 复合体 ,提供小 句 复合体 和其 它复合结构 的功能结构 ,关注部 分与部分 之间的关 系。小句复合体不 但表达说话 者对 物质世 界
和精 神 世 界 的经 验 , 还通 过 衔 接 手 段 将 语 义 上 相 互 依
si ) 例释( xm li t n 、阐发( d i n io 、 tn ee pic i ) fao adt )和变异 i o
个整体 ,构成 高 于小 句 的语 法单 位——小 句 复 合
体 。 句 复 合 体 是 小 句 和 语 篇 之 间 的过 渡 级 , 具 有 小
小句 的结构特 征 ,同时 带有语 篇 的动态 组 织特 征 。 小句 复合体 的结 构关 系体现 了概念功 能的逻辑成 分 , 分析小句复合体 中各小 句间的逻辑语 义关系 即可再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