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大纲
校勘学讲授提纲

校勘学讲授提纲主要参考书《校勘学大纲》,倪其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校勘学释例》,陈垣,中华书局1959年版《校雠广义•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1998年版《斠雠学》,王叔珉,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版本不限其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6辑,中华书局1984-2002《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平义》、《诸子平义》、《古书疑义举例》,[清]俞樾第一讲绪论分三个大问题: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二、校勘与校勘学;三、与校勘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分两个小问题:1、校勘(1)字义: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说文》:“校,木囚也。
”《说文解字注》:“犯人带枷也。
”刘师培:“校,训木母。
母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
校雠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雅·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
隺、交同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辜,扬榷或作扬校也。
”王叔岷《校雠学》:“校雠之字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甬,正全槩。
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
’角者,斠之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
因书有校雠字作此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实假借字也。
”勘,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
《说文》“勘,校也。
”《玉篇》“勘,覆定也”。
古代审案、考察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作为双音词,可能产生于六朝时期,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的异文,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
如:南朝宋·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执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校勘学

1、字句的校勘 (1)校误字(讹文、譌文)古书常见误字有以下几种: 第一因行近而误:A因不识字而误。《墨子· 所染》: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高偃史书无考,王念孙以为是 郭偃,《读书杂志· 墨子第一》以为后人传抄时中不识郭古 文而误,郭字古文为“高一早”误抄成高。B因不识俗字 而误。《淮南子· 原道》:“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 何况狗马之类乎?”王念孙《读书杂志· 淮南子第四》寅 是肉字之误,肉俗做“宍”。《广韵》《干禄字书》有此 字。C仅因两字相近而误。《管子· 法禁》:“聚徒威 群”,郭沫若《管子集校》认为“威”是“成”.《史 记· 项羽本纪》:“毋从俱死”,清人张文虎《校刊史记 集解· 索隐· 正义杂记》认为“從”是“徒” (今仍作从) 《史记· 魏世家》 “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索隐》 “《战国策》邺作鄰字为得。”(今本仍未改)《容斋随 笔· 卷二》说洪迈一次从曾祐处得曾紘抄的陶渊明《读山 海经诗》:“刑天無干岁,猛志固常在。”洪迈翻山海
两宋最著名的校勘学家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字倦翁,相 州汤阴人。生于1183年宋孝宗时,卒于1234年,宋理 宗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广搜异本,总 结出一套校勘方法。他校勘理论著作《刊正九经三传沿 革例》,此书今存,收《四库全书》中,足以反映南宋 校勘学发展水平,也是版本学著作。清代校勘学钱泰吉 《曝书杂记》评价岳珂校勘群书经验说:“宋岳倦翁刊 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国余氏,建安余仁忠 本凡二十本,此外又以越中(绍兴)旧注疏本,建本有 音韵注疏,蜀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 入梓。其所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本书 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皆罗列条目,可见其详 审矣。”可见岳珂提出了用专业人士校勘的原则,从本 书到考异这七个环节提出一整套校勘的程序,第一要广 征异本,精审字画,订正注疏,详明音释,点定句读, 查明脱简,考订异同。至此校勘工作的程序基本确定, 后人多沿用此例。由专家经过校勘付梓方能称良本。
第三章 校勘131213

(二)校勘的功用
1、洪湛侯提出三点
(1)便利读书治学 清代学者在整理古籍方面曾经做出过很大的
成绩,对校勘的重要性更有着深切的体会。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第一条就说:读书 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 精注本,事倍功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也说过: 欲 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 多误矣。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 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 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 ‚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 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 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 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 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 事情。
(3)作用 一是从对校中可以发现古书中的错误,二是
可以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简单说就是可 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孙子兵法》:“地者,远近、险易、广狭、 死生也。” (4)注意事项 ①不参己见、不校是非 ②不能盲目信古 ③弄清版本系统 研究序跋 校对异同 参考前人成果
方 法 编
第三章 校 勘
参考文献:
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
版 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一、校勘的功用
(一)校勘
1、概念
是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 其他资料,通过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 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而产生的字句、 篇章等的错误。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 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 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 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 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 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 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 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 义。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 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 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 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 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 ‚魏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 北,东至陶卫之列。‛
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 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 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 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 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 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 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 勘”。《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 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
知无用而后可以言用矣。‛可见,‚侧定政宗‛ 应是‚厕足致泉‛之误。 又如,北宋曾纮读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有 “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 周必大考证《山海经》:‚刑天,兽名,口 含干戚而舞。‛认为‚形夭無千歲‛应为‚刑天 舞干戚‛,因字形相近而误。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学者当发现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 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 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主要是从语言、 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王念孙认为,‚筐‛、‚蓬‛均是‚筳‛ 字之误。筳读若‚庭‛、‚挺‛,《尔雅》: ‚庭,直也。‛《考工记· 弓人》注:‚挺,直 也。‛小簪形直,因此称为‚筳‛。柱与筳, 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 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 不可以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 ‚筳‛字隶书或作‚莛‛,与‚蓬‛相似, ‚筐‛与‚筳‛草书亦相似,故误‚筳‛为 ‚筐‛、‚蓬‛。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 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
文献学第四章校勘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 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 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 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 千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 ‛ 。《广 i) 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 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字形 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
理校要留意语言 • 《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 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注意体例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 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 无赦。”
注意史实 • 《文心雕龙· 时序》:“及明帝叠耀,崇 爱儒术”
• 古人云:“风虽无正色,然亦有 声。”[8] • [8]转引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荣小措撰.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月
(5)标点错误。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 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 怎样发现文献的错误:有碍理解时注意 查证、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熟悉古代 文献的一般特征等等。
(二)校勘学的功用
1、校勘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文献。 2、校勘是鉴定现存文献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方法。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 • ①“序曰”,《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同,其它诸本均无。 • ②“性情”, 《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诸本作“情性”。〇“舞 咏”,《龙威》本作“歌咏”。案,作“舞 咏”是,“歌咏”或联想而误。
第七章 校勘

为代表,或称之为理校学派,强调在广搜异 文的基础上,根据古书体例和义理,运用文 字、音韵、训诂、版本等有关学识,考证异 文,分析正误,明确主张刊误订正。 戴震校勘方法有三: 一识字。二博征。 三空所依傍。
段玉裁提出校勘应分两步: 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
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 断其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 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 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卷 七《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四)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
从刘向整理国家藏书完成目录学著作《别录》始,
校勘就成为历代公私整理藏书的一项基本工序, 校勘成果也成为公私目录记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录书记述版本异同,利用校勘成果,说明版本 优劣并推源溯流,将更有益于学者的选择与使用。 如郑玄《三礼目录》,主要是校勘方面的记录。
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其自
序即提出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 法则,全书“荟粹其说,以类而分”,共分 为20类 。旨在总结校勘经验,概括起来: ① 确乎讹误,应当是正; ② 别有依据,不可妄改; ③ 是义可两存,不必遽改。
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
校勘学
古籍校勘学是研究校勘和与校勘有关的问题
的一门学科,诸如校勘的内容,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目的,校勘的历史等等,从中总结出 一整套科学理论,为今天的古典文献研究服 务。
二、校勘学史略
一、溯源 1.先秦的校勘实例只有三则。 1)《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2)昭公十二年《春秋经》云:“春,齐高偃帅师 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云:“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日: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日:子苟 知之,何以不革?日:如尔所不知何?”
校勘学大纲

4.校勘学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
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课堂讨论(2学时)5.古文献学史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绪言(2学时)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第一章先秦(6学时)“轴心时代”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第二节孔子与六经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四门十哲《显学》“儒分为八”孟子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一、诸子文献的特点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第二章两汉(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三、 两汉经学的传授源流(一)各种经书的今古文传授源流以及今文十四博士的设立(二)结合《经学历史》来看两汉经学的传授特点1师法与家法2两汉经学的不同特点(三)官方审定经义、校定经字的活动1石渠阁议2白虎观会议3熹平石经四、 其他文献的整理五、 经今古文学(一)今文、古文的名称由来(二)今文经、古文经的来历(三)经今古文的区别1写本不同(1)字体不同(2)异文(3)篇章不同2说解不同3宗旨不同(四)今古文之争1、今古文之争的过程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2、今古文之争的特点六、纬学与纬书(一)谶纬的区别(二)纬学与两汉经今古文学的关系(三)纬书的来源(四)纬书的流传与散失(五)纬书的价值第二节董仲舒一、生平、著作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第三节司马迁第四节刘向、刘歆一、生平、著作二、古文献学上的成就1校理群书2目录学第五节王充第六节许慎一、生平、著作二、《五经异义》1缘由与意义2体例3内容特点4价值三、《说文解字》第七节郑玄一、生平、著作《后汉书》卷三五本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校勘学
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
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
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
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
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
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
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
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
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
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
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
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
课堂讨论(2学时)
5.古文献学史
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
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
使学
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
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先秦(6学时)
“轴心时代”
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
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
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
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
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四门十哲
《显学》“儒分为八”
孟子
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
一、诸子文献的特点
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
《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
三、 两汉经学的传授源流
(一)各种经书的今古文传授源流以及今文十四博士的设立(二)结合《经学历史》来看两汉经学的传授特点
1师法与家法
2两汉经学的不同特点
(三)官方审定经义、校定经字的活动
1石渠阁议
2白虎观会议
3熹平石经
四、 其他文献的整理
五、 经今古文学
(一)今文、古文的名称由来
(二)今文经、古文经的来历
(三)经今古文的区别
1写本不同(1)字体不同(2)异文(3)篇章不同
2说解不同
3宗旨不同
(四)今古文之争
1、今古文之争的过程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2、今古文之争的特点
六、纬学与纬书
(一)谶纬的区别
(二)纬学与两汉经今古文学的关系
(三)纬书的来源
(四)纬书的流传与散失
(五)纬书的价值
第二节董仲舒
一、生平、著作
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司马迁
第四节刘向、刘歆
一、生平、著作
二、古文献学上的成就
1校理群书
2目录学
第五节王充
第六节许慎
一、生平、著作
二、《五经异义》1缘由与意义2体例3内容特点4价值
三、《说文解字》
第七节郑玄
一、生平、著作
《后汉书》卷三五本传。
《戒子书》。
二、古文献学上的特点:
1兼通经今古文,成一家之学
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
3辨章学术、综考六艺
4成就与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国家图书的聚散
二、 本时期思想学术状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经学与玄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 语言文字学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概况
五、 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与汲冢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二节何晏、王弼
何晏:生平与学术;《论语集解》的特点
王弼:生平与学术;《周易注》的特点
第三节虞翻、王肃
王肃学术特点:
1反对郑学,得失兼有。
2著作;与几部古书的关系
第四节韦昭、杜预
第五节、史书注家
第六节、颜之推
第四章隋唐五代(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从分立到统一
(一) 南学与北学
(二) 唐代经学的统一
二、 从信古到疑古
三、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
第二节陆德明
一、 生平、著作
二、 《经典释文》注释体例
三、 古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孔颖达、贾公彦等与诸唐疏
一、 孔颖达和《五经正义》
二、 九部唐疏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颜师古
《汉书注》的特点和成就
第五节《文选》注家李善及“五臣”
李善注的特点和成就
“五臣”注的特点
第六节刘知几
第七节司马贞、张守节
第五章宋辽金(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政治概况及其对于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疑辨之风的兴起
(一)仁宗庆历时期(1041-1048)是经学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二)宋代疑辨风气产生发展的经过
(三)疑辨风气形成的原因
三、宋代的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
(一)宋代的思想学术流派与古文献学的关系
(二)训诂考据之学的发展及其对义理之学的影响
四、语言文字学的成就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五、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欧阳修、曾巩
一、 欧阳修生平著作
二、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三、 金石学的开创之功
第三节王安石
第四节郑樵
一、 生平著作
二、《容斋随笔》
第六节朱熹
一、 朱熹的生平、著述、思想
二、理学思想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古文献学特点与成就
(一)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并重
(二)辨伪学
(三)注重校勘
第七节廖莹中、岳氏及其他校勘家
第八节王应麟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渊源和特点
三、古文献学上的特点和成就
《困学纪闻》的写作、内容和特点
第九节王若虚
第六章元明(6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思想学术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胡三省
第四节杨慎
第五节胡应麟
第六节方以智
第七章清及近代(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清及近代古文献学的特点和分期
经、史、子、集各类文献的整理概况和主要成就第二节顾炎武
第三节黄宗羲
第四节阎若璩
第五节惠栋
第六节钱大昕
第七节戴震
第八节段玉裁
第九节王念孙、王引之
第十节卢文弨、顾广圻
第十一节章学诚
第十二节龚自珍、魏源
第十三节俞樾、孙诒让
第十四节章炳麟、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