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二单元+单元学习总结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的合作1.军事方面(1)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

(2)诺曼底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3)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苏相互协作。

(4)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经济方面相互支持,为了充分发挥联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联盟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案》的通过,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政治方面盟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协调各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一致斗争,同时提出根除法西斯主义,实现战后的和平、民主等一系列原则。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尖锐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旗号,英、法、美企图“祸水东引”而实行绥靖政策,苏联希望“祸水西引”中立自保。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选修3第二单元单元学习总结

选修3第二单元单元学习总结

选修3第二单元单元学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1.军事方面(1)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亲密协作,取得严重成功。

(2)诺曼底登陆作战,开拓欧洲第二战场。

(3)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诚。

在支持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苏相互协作。

(4)苏联也参与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诚。

2.经济方面相互支持,为了充沛发扬联盟国度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成功停止,联盟国度在经济上完成了一定水平的协作,如美国«租借法案»的经过,这种经济上的联络与协作,对提高盟军的战役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政治方面盟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协调各国对德、日法西斯的分歧妥协,同时提出根除法西斯主义,完成战后的战争、民主等一系列原那么。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拟1.相反点(1)从缘由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的肯定结果。

(2)从战争进程看,卷入国度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沛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庞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束缚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都给局部帝国主义国度以繁重打击并惹起国际关系格式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构成了以打败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次第,树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详细背景:一战迸发时世界上只要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迸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度。

德、意、日法西斯国度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度都与苏联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度外部也存在尖利矛盾,德、意、日打着支持布尔什维主义旗帜,英、法、美希图〝祸水东引〞而实行绥靖政策,苏联希望〝祸水西引〞中立自保。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兵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度不只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胜国际树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新高中历史单元学习总结4新人教版选修3

新高中历史单元学习总结4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学习总结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1.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1)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1945~1947年)①表现: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的原则,在惩治法西斯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划分美苏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等措施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原因: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根本上动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是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2)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1947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表现:美、西欧通过“冷战”对苏、东欧实行遏制,如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扶持西德等。

苏联、东欧实行反遏制,如成立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华约”、扶植东德等。

②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1)两大阵营瓦解(50~60年代)①表现:资本主义阵营表现为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中苏关系的恶化。

②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因为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80年代末)①表现:按照美苏攻守形势的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美攻苏守时期、苏攻美守时期、美攻苏守时期。

②原因:随着战后苏联军事、经济力量的壮大,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争霸世界。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表现: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不结盟运动分别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2)原因:根源于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直接加快了多极化趋势。

4.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1)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高中历史 单元学习总结1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历史 单元学习总结1 新人教版选修3

单元学习总结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演变1.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时期内,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国际关系的主角。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652~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之后,沙俄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

3.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大陆政策”变成了“世界政策”,德国成为了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目的1.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2.法国希望报普法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恢复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

3.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4.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土耳其帝国。

5.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6.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7.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8.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7月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四、一战的影响和后果1.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1)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崛起,从而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的复知识点进行总结。

以下为各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工业革命与新自由主义
-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起和发展
-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 珍妮弗·布朗的思想和贡献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运动与计划经济
- 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 计划经济的实施与影响
- 重要社会主义领导人的思想和贡献(如马克思、列宁等)
第三单元:全球化与中共外交
- 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
-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
- 中共外交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
-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中国经济改革
- 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 开放政策与外商投资
- 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问题
第五单元: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影响
- 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的发展与问题
- 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和全球治理的挑战
- 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总结:本文档对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的各个单元进行了知识
点的总结,涵盖了工业革命与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与计划经济、全球化与中共外交、中国经济改革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
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重要思想家的思想和贡献,以及相关事件的发展和影响,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最新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考试必备)

最新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考试必备)

第2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学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的合作1.军事方面(1)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

(2)诺曼底登陆作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3)盟军攻入德国境内,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苏相互协作。

(4)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2.经济方面相互支持,为了充分发挥联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联盟国家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案》的通过,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政治方面盟国相继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协调各国对德、日法西斯的一致斗争,同时提出根除法西斯主义,实现战后的和平、民主等一系列原则。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1.相同点(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尖锐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旗号,英、法、美企图“祸水东引”而实行绥靖政策,苏联希望“祸水西引”中立自保。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2019-2020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巴黎和会及答案

2019-2020年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二单元+第1课+巴黎和会及答案

第1课巴黎和会[目标导航]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1.巴黎和会的召开(1)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2)参加国:27个国家,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与会国的目的(1)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①目的: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

②措施: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美国遏制法国。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思维点拨帝国主义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而外交是战争的延续。

所以,巴黎和会的目的就是要瓜分战利品,宰割战败国。

而由于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是实力至上,所以欧美列强成了会议的主导者。

3.勾结与争夺(1)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

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并得到美国支持。

英美: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但表示如果法国遭德国进攻,将援助法国。

(2)山东问题①态度:日本企图攫取中国山东,得到英法的支持,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

②结果: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③影响:引发五四运动,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归纳总结英国根据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不希望德国被肢解或过分削弱,目的是以德国抗衡法国、制约苏俄。

但英国又要凭借其实力和战胜国的有利地位,保存已经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些领地,巩固既得利益,恢复和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同时,利用日本的支持在太平洋上与美国争雄。

二、《凡尔赛和约》1.签订:1919年6月28日,签署《凡尔赛和约》。

2.内容易混易错1.《凡尔赛和约》仅仅是战胜国之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学习总结
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对德国的处理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

因为对德国的处理涉及英国确保其欧洲霸权地位,法国重建其欧洲霸权地位,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此外,《凡尔赛和约》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约内容不仅体现出巴黎和会分赃的实质,还体现了帝国主义在重新分割世界过程中的勾结与矛盾。

由于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促使德国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

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它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

尽管不太公平,但是20年的休战,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

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Ⅱ,46)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白里安“欧洲联
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以及联系所学《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第(2)问“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法德关系,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

1.第(1)问背景,未能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要点不全面。

2.第(2)问,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较差,也没有联系所学来分析说明。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题型特征]
(1)背景(原因)
①限定型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②宽泛型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2)内容(措施)
①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

②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意义(影响)
①限定型设问,如主要历史意义,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②宽泛型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解题思路]
三步法,即审清设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方向仔细阅读材料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第二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

阅读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

第三步,组织答案。

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答题;答案要做到书写规范和条理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