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

1由于水平有限,整理时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辨析题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答:(1)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人类出现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稳态,人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又可能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引起涨落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在人工自然颇为弱小的时候,已有的生态系统能够较快的平息有人的活动造成的涨落和扰动,保持原来的自然平衡,但是在人工自然相当强大的时候,人的活动会急剧改变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向和密度,而系统则无力平息这种扰动,并恢复到原来的稳态,导致生态失调,乃至系统的瓦解。
(3)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 科学事实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答:此观点错误。
所谓“科学的中立性”是指科学作为一种纯学术活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而不受科学之外的某种价值选择的干扰。
但现实生活中,完全摆脱价值干扰的“为科学而科学”,实际是不存在的。
在当前,对科学中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
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都是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如雷达、原子弹等。
想在科学动机和政治结果之间找到一个明显的边界标志是很困难的。
3. 幻想和猜想(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幻想和猜测都属于想象的范畴.想象具有创造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的特点,想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功能.首先,它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其次,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是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第三,人类的科学想象还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①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起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②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还原分析方法)有密切关系。
③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人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答:1、研究内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体系和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互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4、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及其他学科关系三、自然界存在论(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2、动态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道衰退、消亡的过程3、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出于系统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4、层次性——(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相对的稳定性(2)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对样的可能性(3)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4)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修正版V3)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学科性质: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社会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生产力的发展由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进入到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自然科学成就: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原子论特点: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到整理材料和理论概括, 用发展、变化的思想研究自然,揭示了自然的内在统一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向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
自然观部分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以研究本体论为主,着重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各种知识囊括在哲学之中(自然哲学)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笼统性朴素的唯物主义(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和朴素的辩证法(发展、变化的眼光)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局限性: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但实践水平有限,未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科学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开始重视实验,牛顿的力学体系占主导、绝对时空观局限性:无法回答运动如何发生等问题,未能彻底摆脱神学束缚;认为力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片面夸大了归纳法、忽视演绎法,而且有些新问题力学解释不了,便引入许多虚假假设,阻碍了科学发展。
(From 旧书: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自然辩证法》?(写作背景)1872年底,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在莱比锡出版《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恩格斯当时正处于“脱毛”阶段;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批科学家被卷入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浊流之中。
3.《自然辩证法》概况。
由181个部分组成,在两个阶段内完成:第一时期(1873-1876)从开始写作这一著作到写《反杜林论》而终止;第二时期(1878-1883)从再度写作到马克思逝世为止,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4.科学的内在旨趣是认知旨趣和好奇取向的综合,简称为“好奇认知旨趣”。
科学的首要旨趣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
科学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的特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可错性或可变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内涵可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方面。
5.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
3次技术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6.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
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
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7.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区别:科学-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革自然“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工程-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并以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概念题(7选3)1、自然辩证法p18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
它的学科属性属于但又不局限于哲学。
2、机械自然观p8机械唯物主义认为,1,宇宙就是一台宇宙机器。
将“动物是机器”的思想引入人类,整个宇宙,包括动物和人类,就构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2,只要弄清楚自然界一切存在物的力学规律,就可以理解整个世界了(用力去解释一切)。
3,对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只能用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观点去把握。
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被延伸成了认识自然界具体事物的方法论。
3、还原论p16一切植物和动物的运动都能够被解析为简单的机械运动来认识。
用力学的观点说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
4、自然(自然界)p23自然,也叫自然界或物质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所有存在物,包括产生思维的人脑,都属于自然界。
自然实体p24自然首先表现为一些物质的存在。
这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自然,称之为自然实体。
5、简单性(简单性系统)p34第一,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要少,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简单且固定;或者,虽然系统的要素比较庞杂,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较单一。
第二,系统功能表现比较单一。
6、生态系统p41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集群与其相关的非生命物质环境要素(土壤、空气、水、矿藏)构成的系统。
7、科学范式p76在特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原则、理论、定律、规则、方法、信念、价值观的总和。
它既是科学共同体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动纲领,又是科学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共同遵循的思维准则。
简述题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地位?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界、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它的学科属性属于哲学,但并不局限于哲学。
自然辨证法过去的名称表述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
(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自然辨证法(研究生学习)复习提纲

绪论一、两个名称的并存“自然辩证法”一名来自于恩格斯书稿《自然辩证法》(1873-1886),主要讲三个方面的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一名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开始传入我国有关,西方科学哲学把科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科学的划界、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发展的模式等问题,原则上不谈论自然界和各门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哲理。
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有学者主张用“科学技术哲学”来取代“自然辩证法”来作为该学科的名称。
《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都不探讨技术问题,但由于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技术与科学的密切联系,对技术的哲学思考也被纳入该学科领域。
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采用了“科学技术哲学”,而研究团体、学术刊物、课程名称仍叫“自然辩证法”。
两种名称并存反映了在这个学科领域存在着两种传统:把该学科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这个学科;在欧美科学哲学的背景下来理解这个学科,强调是哲学的一部分,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强调语境的统一。
二、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亦称“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研究自然界的辨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辨证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中介性:自然辩证法是沟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桥梁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本性上属于哲学。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对象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发展的学说。
主线:人与自然关系五、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辨证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与价值、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六、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启发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哲学为什么能启发科学?哲学因具有怀疑、批判和叛逆的精神,所以能够成为新科学之母。
1自然辩证法提纲

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答: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是: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a)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c)有助于扩展知识面,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3.古代自然观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答:特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两方面。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地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不断产生和消灭地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4.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说明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错在哪里?答:机械还原论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特点是无法通过部分分析,还原成经典力学研究的。
机械决定论忽视了系统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涨落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否定偶然性,成为一种“宿命论”。
二者都属于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因为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5.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答: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2.迈尔、焦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5.康德,星云假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场论等。
自然观部分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范畴: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系统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相互联系,排列顺序和组织方式的总和;系统的环境:同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于环境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性和能力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2009.05
导论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基础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般特点
科学、技术、工程的含义和特征;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工程的历史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三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
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层次性;自然演化的方向及其一般机制;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自然对人的异化——生态危机
第四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生态观的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
创新概念的提出、创新的类型;科学技术、社会需求与创新;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企业的创新战略
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结构;目前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自主创新战略及其意义;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
第七章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科学抽象及其意义;归纳与演绎;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与科学想象;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
第八章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工程技术方法的特点与选择原则;工程技术研究的预测方法;工程技术研究的评估方法;工程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
技术原理构思的常见类型;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第九章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特征
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的含义、社会角色、体制目标与社会规范
第十章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
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原则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机制;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转型;科学、技术、工程与中国现代化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当代思潮对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评价的基本倾向;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