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导论(左克红)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①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起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②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还原分析方法)有密切关系。

③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人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答:1、研究内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体系和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互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4、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及其他学科关系三、自然界存在论(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2、动态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道衰退、消亡的过程3、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出于系统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4、层次性——(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相对的稳定性(2)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对样的可能性(3)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4)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修正版V3)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修正版V3)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学科性质: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社会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生产力的发展由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进入到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自然科学成就: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细胞学说、原子论特点: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到整理材料和理论概括, 用发展、变化的思想研究自然,揭示了自然的内在统一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向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

自然观部分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以研究本体论为主,着重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各种知识囊括在哲学之中(自然哲学)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笼统性朴素的唯物主义(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和朴素的辩证法(发展、变化的眼光)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局限性: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但实践水平有限,未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科学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开始重视实验,牛顿的力学体系占主导、绝对时空观局限性:无法回答运动如何发生等问题,未能彻底摆脱神学束缚;认为力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片面夸大了归纳法、忽视演绎法,而且有些新问题力学解释不了,便引入许多虚假假设,阻碍了科学发展。

(From 旧书: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自然辩证法》?(写作背景)1872年底,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在莱比锡出版《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恩格斯当时正处于“脱毛”阶段;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批科学家被卷入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浊流之中。

3.《自然辩证法》概况。

由181个部分组成,在两个阶段内完成:第一时期(1873-1876)从开始写作这一著作到写《反杜林论》而终止;第二时期(1878-1883)从再度写作到马克思逝世为止,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4.科学的内在旨趣是认知旨趣和好奇取向的综合,简称为“好奇认知旨趣”。

科学的首要旨趣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

科学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的特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可错性或可变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内涵可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方面。

5.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

3次技术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6.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

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

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7.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区别:科学-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革自然“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工程-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并以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自然辩证法主要复习内容

自然辩证法主要复习内容

自然辩证法主要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还需了解其前后内容)导论(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提出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额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但马克思的主要精力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方面,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是记载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个历史文献,信中提到了细胞理论的建立、能量转化的发现、胚胎发育显示的生物进化等,处处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形成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思,写出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

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恩格斯完成了94篇札记和《导言》,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存着并消逝着”。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由181篇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

书中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哲学概括,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辩证法规律和若干范畴;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以下三种观点: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种普遍理论,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

3.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来考察这一关系中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第三种观点比较全面,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性,但还应该与时俱进,作出新的阐释: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08《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观部分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

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

7、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8、如何理解熵的概念?9、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什么是涨落?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什么是混沌及其基本特征。

12、自然系统演化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3、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5、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6、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基本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科技方法论部分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4、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6、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7、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8、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9、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10、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11、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比较和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108---113)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8—110)
9、什么是涨落?(111)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1—113)
10、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21---123)
1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9---134)
5、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205—206)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207—208)
6、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209—213)
7、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213—215)
8、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216—222)
9、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224—225)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225——230)
12、什么是人工自然?(135)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35---137)
1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45—146)。
1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及主要内容(149—150)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150—151)。
科技方法论部分
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161—165)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176—177)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184—18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91—196)
3、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197—200)
4、什么是科学观察?(201)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202)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203—204)
10、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282—283)
11、分析与综合、(244—246)归纳法与演绎法、((247—251)类比(255——257)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12、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257—260)
13、形象思维的特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366—372)
8、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374—376)技术创新的涵义(377)及一般过程是什么?((382—384)
9、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393—394)自主创新有什么现实意义?(385—386)
10、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01—414)
11、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乐观,悲观,马克思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418—421)
13、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426—428)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分离424—425与联盟427—428)
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318—322)
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有哪些?它们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第十三章前四节323—341)
5、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第十四章前三节)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346—349)。
6、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359—366)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2—47)
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76—79)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81---91)
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59---64)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70---72)。
7、自然系统演化一般特点是什么?(97—108)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100—101)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3)、研究内容(2—3)和学科性质(1)是什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6)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19)
自然观部分
1、古代朴素自然观(24---30)、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32—41)。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31—41)
14、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265——267)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区别。(268——269)
15、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292—293)
科技观部分
1、科学(297—298)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300—302)?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98—300)
2、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302—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