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汉语的能指与所指
文学理论课课堂报告讲稿:语言的意指关系

文学理论课课堂报告讲稿:语言的意指关系语言的意指关系——文学理论课课堂报告讲稿K同学我今天课堂报告的主题是:语言的意指关系。
主要涉及几个部分:能指和所指;语言和言语;指称与所指;意思;涵义。
一:能指和所指能指(signal)和所指(signification)是语言学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
符号的两个要素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他说:“人们容易忘记,arbor之所以被称为符号,是因为它带有‘树’的概念,结果让感觉的观念包含了整体的观念。
”接着他提出:“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概念和音响形象。
”因此,索绪尔提出的术语“能指”即符号的物质外壳——音响形象。
“所指”即符号所表达的概念。
这里说“概念”,是很有意思的。
接着是两个原则: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和强制性原则。
(当然还有其他原则,但是这里我只介绍这两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一般称为“理据”(motivation)。
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无理据,而是约定俗成的(conventionality)。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成立,那么语言的意义就不可能是指称。
之前我们说过,索绪尔把语言称为符号,什么是符号呢?符号有几个特征:1.符号是有意义的。
2.符号是社会的。
3.符号是可以计算的。
这里说的符号的社会性就是语言的强制性。
即语言对该社会中的成员是强制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制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选择。
索绪尔把这种语言的强制性和法律的合理性进行了对比。
注意区分一下所指(signification)和所指对象(referent)这两个概念。
我们说索绪尔认为的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三种床:理念中的或本质的床;具体的床;模仿的床。
理念中的床是概念中的存在,通过善的照耀使我们能够把世间所有可以称为床的东西都称为是“床”。
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摘要: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论述语言符号的性质这一章节中提出的一对概念,关于这二者究竟是一对什么样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又有何种关系,本文将结合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对能指与所指进行解读。
关键词:能指所指语言符号1.引言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揭开了语言研究的历史新篇章。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以及全新的思维方式。
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性质,引入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
因此,本文主要就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来解析能指与所指。
2.什么是语言符号索绪尔认为:每一个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即符号=能指+所指,所以想要理解能指与所指,必须先要知道何为符号。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听到符号这个词,但是本文中所言的“符号”并非通常所言的符号。
按照一般的定义,符号是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它是意义的承载,物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完全由主体来加以确认。
同一系统中的符号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符号”是“语言符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语言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符号受指和符号施指的结合。
符号受指是概念,符号施指是音响形象。
两者既彼此分离,又互相对立;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依存,共同构成语言符号。
换言之,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其中的“义”现实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而“音”则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用以表达意义的声音,是意义的物质载体。
3.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上文所述,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能指和所指。
那么,能指的定义是什么?所指的定义又是什么?能指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的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
汉语中的概念和功能是什么

汉语中的概念和功能是什么汉语中的概念和功能是指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概念和所具备的功能。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概念和功能在交流、表达、传递信息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汉语中的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现象、情感等的思维抽象和归纳总结。
汉语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体系,拥有丰富的词汇和概念体系,可以准确地表达各种思想和观念。
例如,在汉语中有很多专门描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的词汇,如“圆形”、“红色”、“巨大”等,这些词汇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实现有效的交流。
其次,汉语的功能主要包括交际功能、描述功能、表达功能和思维功能等。
交际功能是指汉语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进行交流、互动和理解。
例如,通过汉语口头表达和书面交流,人们可以进行对话、辩论、争论等各种形式的交流,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
此外,汉语还具有描述功能,可以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征、状态、过程等,例如通过形容词、动词、副词等词汇,可以表达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动作等信息。
汉语还具有表达功能,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意愿和需求,例如通过动词、形容词、名词等词汇,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
最后,汉语还具有思维功能,作为人们思维的工具,汉语通过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组合,能够帮助人们进行逻辑思考和思维推理。
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其具备的概念和功能。
汉语以汉字为基础,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概念,且可以通过组合形成不同的词汇和短语,进而形成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种特点使得汉语能够表达丰富的概念和思想。
此外,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注重语序的灵活性,通过调整词语的位置和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信息。
这种语序灵活性使得汉语能够灵活地表达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总之,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备丰富的概念和功能。
汉语通过其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能够准确地表达各种思想和观念,帮助人们进行交流、描述、表达和思考。
这些概念和功能的运用,使汉语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简述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简述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作者:刘琛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8期摘要:自从索绪尔提出能指所指概念之后,这一对概念就变成了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本文首先通过谈论符号来理解语言的符号性质有何意义,然后讨论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有何含义,以及能指和所指理论对语言和语言哲学的深远影响,最后综合索绪尔之后的其他学者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和批判来总结出能指和所指理论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符号学;语言学;能指和所指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理论,引入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
一、语言的符号性质1.符号是什么“符号”这个词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它的含义却一直含混不清。
盖伦写了一本名为“Semiotics”的症候学的书,这本书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符号学”。
之后奥古斯丁给了符号一个一般性的解释:“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
”1意思是说,符号既可以是物质对象,也可以是心理效果。
索绪尔和皮尔士这两位符号学专家的符号学思想都深受奥古斯丁这种符号观的影响。
直到20世纪初,语言符号被索绪尔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时,“符号”这个词才有了比较准确固定的含义,人们对于“符号”的理解慢慢达成了一致。
2.符号的类型根据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最为实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皮尔士针对符号与它的对象的关系进行分类。
(1)图像符号(icon)图像符号是通过符号与符号对象之间的形象的相似性来表征。
例如一幅肖像画就是最典型的图像符号,它是对符号对象百分之百的临摹。
当你看到这幅图像时,让你一眼就能识别出画的那个人。
用皮尔士的话说:“图像是这样一种符号,它具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特性,即使对象不存在。
”2(皮尔士,2006,282页)(2)标志符号(index)标志符号的表征方式,是符号与符号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或与因果邻近的其他关系,这使得符号对象总是一个确定的、相关联的实物或事件。
能指与所指名词解释

能指与所指名词解释能指与所指名词解释在语言学中,能指(Sense)与所指(Reference)是用来区分名词的两个重要概念。
能指是词语的意义或定义,而所指是指向现实世界中具体个体或事物的指代。
能指是一个词语的语义内涵,它反映了词语在人们心中的概念或意义。
可以说,能指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抽象思维,它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基础。
以“椅子”为例,能指就是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一般概念,即一种供人们坐的家具。
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这个概念后,我们就能根据这个概念来认识和理解椅子。
所指则是指词语在现实世界中所指代的具体个体或事物。
继续以“椅子”为例,所指就是现实中的具体椅子。
不同的椅子就是所指,它们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用到的具体家具。
当我们说“我想买一把椅子”时,这里的所指就是我们要购买具体的一把椅子。
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能指决定了所指。
我们之所以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就是因为我们具有这些词语的能指,能够把所指和能指联系起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存在着固定的能指和所指。
有些词语的能指和所指是相对模糊的,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比如,“这个人真高”。
在这个句子中,“这个人”作为一个名词短语,它的所指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具体指代的是哪个人。
同样地,有些词语的能指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个体或事物。
比如,“爱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所指是所有关于爱的具体经验和情感。
总而言之,能指和所指是解释名词意义和指代的重要概念。
能指是一个词语所包含的意义或定义,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思维;而所指则是词语在现实世界中所指代的具体个体或事物。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语言上下文的影响。
举例说明能指所指符号三者关系

举例说明能指所指符号三者关系举例说明能指所指符号三者关系能指所指符号是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语言中的一个符号,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指称或描述来代表或表示某种事物或概念。
能指所指符号的关系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能指、所指和符号。
能指指的是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或思想;所指则指的是能指所指向的具体对象或实体;而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说明能指所指符号三者关系,下面举例来说明。
首先,让我们以“苹果”这个词为例。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就是一个能指所指符号。
能指是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指代一种水果,具有甜味和脆爽的特点;所指是这个能指所指向的具体对象,即具体的苹果水果;而符号则是通过书写、口头表达或其他方式来表现和传递这个能指所指的东西。
在这个例子中,能指“苹果”是通过语言约定和共识来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于“苹果”的能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指向类似的所指,即苹果这种水果。
进一步举例,考虑一个地理学的概念“山脉”。
在这个例子中,能指是指代一系列相连的山峰,具有较高的海拔和较大的山体规模;所指则是指实际存在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而符号则是用来表示和传递这个概念的词语、图像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系统。
在这个例子中,能指“山脉”也是通过语言和共识来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地理学定义和解释。
虽然不同的地理学家或学者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定义,但对于“山脉”的能指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理解。
而所指则是实际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系列山脉,它们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区域性的分布。
符号则是将这个能指所指关系通过词语、地图、图像等方式进行传递和表达。
此外,能指所指符号的三者关系还可以通过动词和名词的例子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跑”这个动词,能指是这个动作的意义,即快速移动双腿前进的动作;所指则是通过这个动作所指向的具体对象,如人、动物或机器;而符号则是用来表示和传递这个能指所指关系的词语或手势。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名实”与“能指所指”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深入思考,揭示它们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名实”和“能指所指”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和解释,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在理论层面上的相通之处。
文章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对应关系的视角。
通过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本文旨在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名实”概念的解析“名实”这一对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名,指的是事物的称谓、概念、定义或符号;实,则是指这些名称、概念所指代的实际事物或现象。
简而言之,“名”是语言的表达,“实”是语言所表达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中,“名实”关系不仅仅是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更涉及到社会伦理、政治秩序和人的行为规范。
孔子曾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里的“名”指的是事物的正当名称或名分,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言论就无法得到正当性,进而影响到事物的顺利进行。
在“名实”关系中,“名”与“实”应当相符,即名称应当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如果“名”与“实”不符,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信息的误导,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道德危机。
“名实”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人类通过给事物命名,将复杂多变的世界简化为一系列符号和概念,从而便于交流和思考。
然而,这种简化也带来了风险,即人们可能会过分依赖语言符号,忽视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
因此,在解析“名实”概念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还要深入思考这种关系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浅析索绪尔能指和所指的意义

- 227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析索绪尔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达 梁婷婷【摘要】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能指和所指即音响形象与概念结合所构成的整体。
此概念的提出对符号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简单分析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任意性,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帮助语言学习者更深刻理解他们含义。
【关键词】能指 所指 索绪尔一、引言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认为语言是基于符号及意义的一门科学,现在统称符号学。
后来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和崭新的思维模式,同时这本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概念和音响形象即所指和能指两部分组成。
二、理论中的能指和所指1.能指和所指的概念。
能指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把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即“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所产生的整体,也可以说能指指音响形象,所指指概念,用索绪尔自己的话说,是“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所谓能指,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谓所指,是指词的语义内容。
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是指词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语言实体。
索绪尔说“语言的实体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连接起来才能存在的,如果只保持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这一实体将化为乌有”。
这就是说,能指和所指,或者说音响形象和概念,亦即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对一个语言符号来说,是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2.能指和所指关系的任意性。
索绪尔曾经把语言符号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
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任意性是符号的共性,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任意性有自己的含义。
能指和所指关系的任意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指和所指语音形式和语义结合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内部结构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联系的任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是一种结构。
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比西方语言的结构复杂得多。
汉语是语词的各个单元的集合物,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立的意义,这些独立的单元构成了语言。
与语言相关的是汉字,汉字是由偏旁和笔划构成的。
汉字,语词,语句,意义形成一个网络,成为一个语言的体系,这就是汉语的结构。
汉语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能指与所指的特殊性。
语言是能指与所指关系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是索绪尔提出来的。
他认为,语言属于符号系统,它是符号系统中最微小的部分。
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者”与“所指者”,就是说,一切符号都毫无例外的包含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语言也不例外。
比如说,作为语音的“桌子”就是能指者,作为词的意义的桌子就是所指者。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一个语言符号。
因此说,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模式基本上是序列性的,它同时在两个系列展开。
索绪尔认为,语言体系就是一系列语音上的差别与另一列意义上的差别的平列相统一的系统。
我国古代也有人研究汉字这种符号系统,他就是著名文字学家和语言学家许慎。
许慎的时代,还没有系统和结构以及符号这些概念,然而他的一部《说文解字》巨著却成功的解释了所有汉字的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形式极为壮观的汉字系统。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许慎研究的重点是文字的“能指”方面,即结构形式与读音方面。
他的语言理论为研究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
与许慎的研究方向相反,魏晋著名玄学家王弼强调语言的“所指”(意义)方面,他提出了重要理论:“得意忘象忘言”。
在他看来,“忘象”就是“得意”,“忘言”就是“得象”,象不能包罗万象,言也不是一切内涵。
他认为,“得意”在于“忘象”,“得像”在于“忘言”;“忘言”与“忘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意”;要做到“得意”必须“忘象忘言”。
得意是根本的,“象”与“言”都是达到得意的条件。
他看到了三者的差别,看到了易象的局限,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意”——思想内容被神秘化了,它是最根本的东西,“象”与“言”只不过是认识它的暂时的中介物。
这种抛开理性分析,只靠直观领悟而求得认识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然而,如果我们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衡量,王弼这里恰好论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言”与“象”都是“能指者”,“意”(意义)是“所指者”。
从这种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王弼的错误在于:割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片面强调所指。
很显然这是错误的,没有“能指者”,“所指者”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语言载体。
索绪尔理论的语言背景是西方语言,因此,它适用于那种语言是没有疑问的。
然而,用它来讨论汉语的结构关系需要有一些变化。
从上述引语可知,“能指/所指”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语词”这个层面,它既不包括音节和音素(字母),也不包括语句,虽然,它们并非不存在能指/所指关系。
我们的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它的符号是象形文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它的偏旁乃至笔划都有一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是全方位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结构。
就是说,在各个层面(笔划,偏旁,文字,词,句)都存在能指与所指关系,它们形成一个能指与所指的嵌套结构关系。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汉语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笔划的能指与所指。
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图画演变而来,它的笔划当初是象征事物的某一部分的。
笔划的名称和形式就是能指者,它所象征或表示的意义就是所指者。
从“能指”的角度来说,笔划是最简单的基础构件,它的名称与形式也比较单一。
但是从“所指”的角度来说,它是高度压缩的语句,就像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变为中子一样。
太空中有一颗白矮星,就是一颗中子构成的恒星,它是恒星引力收缩的产物。
原来,笔划的含义是丰富的,后来它被压缩了,浓缩了,成为一个汉字整体的组成部分。
比如“马”字的四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马的腿(所指);“日”字中的一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一团火(所指);“人”字中的两个笔划——一丿一捺(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人的主要器官——两手(所指);“刃”字中的一点(能指)表示“刃”在这里(所指);偏旁“亠”中的“丶”(能指)表示这里最高,是高处,顶部(所指)。
汉语中的这个“丶”,它形如手指的尖端,似乎是表示人们在用手指一点(作动词用)说:“这是……”或者“┅┅在这”,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指示代词的功能。
再如,“天”字中的上横(能指)表示天(所指),“土”字中的下横(能指)表示地(所指),应当说明一下,抽象的“一”不是笔划,而是偏旁或者文字。
由此可见,许多笔划具有能指和所指关系,这里不想更多的列举。
然而必须指出,这种关系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的,要结合有关文字作具体的分析。
孤立的笔划是没有固定含义的,它在具体的文字结构形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托姆曾经用动力学和生物学解释语言的变化,认为语言是运动的,象生物一样,也有它的发育过程;他还认为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语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我认为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汉语的文字笔划,这些笔划放在一定的结构中,就恢复了生命,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它象征着人的某种活动和意向,而且似乎是在向人们说些什么。
我把语言看作是活的东西,而且记录着人类的活动。
认识语言应从笔划(字母或音素)开始,作为哲学研究的语言分析也应从这里开始。
西方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主要是语义分析,在语义分析中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语词或者更小的单位。
只有分析哲学的创始者弗雷格和罗素是个例外,他们同时也讨论语词(概念)的性质和作用。
相反,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论述过哲学词语,近代的莱布尼茨不但论述过语词,同时也饶有兴味的探索过音素(字母)的意义。
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罗素的“原子句”不是不可分的,还有比它更小的语言意义单位,那就是语词和文字,甚至是笔划。
对语言的哲学研究或对哲学的语言研究,从语词发展到语句,这是个巨大的飞跃,然而语言的微观研究也是必要的。
偏旁的能指与所指。
汉语的偏旁很多,按许慎的说法,整个偏旁系统由540个子系统(部)组成,每一个子偏旁系统用一个字做标目,那就是“部首”。
部首也是偏旁,是为首的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在一个合体字中,做标目用的是部首,其余的只能是偏旁,而不是部首。
偏旁是由笔划构成的,是从独立的汉字演变而来的,它具有文字的含义是不待说的,因而它也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
笔者认为,偏旁的形式结构与名称即是它的能指方面,而偏旁所代表的意义即是它的所指方面。
许多偏旁不是部首,作为部首的偏旁与非部首偏旁在名称和结构上是有一些区别的,部首在文字结构的关键部位,重要部位,而偏旁一般位于次要的部位,这是能指的区别。
它决定了它们所指上的区别,部首是一个类概念,它表明文字所表示的事物属于某一类事物,它具有更多的功能和含义(所指)。
而非部首偏旁,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它表明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的特殊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差别性。
下面我们列举几个比较常见的部首偏旁来解释它们的能指和所指关系。
例如,(1)口部,“口”的形态象人和动物的口,它的读音“kou”作为它的名称,这是它的“能指”方面。
它的“所指”方面是指:它是人的重要器官,以它做部首的字很多与“口”有关,它们表示口的活动,运动,状态和功能,如,呼吸,叫喊,吞吐,吟唱,等等,这些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学习活动。
(2)亻部,它是从“人”字演变而来,读作“单立人”,它的结构形式和名称即是“能指”方面;它的“所指”方面是指:它表示人是直立的,这是人与动物在形态上的根本区别。
以它做部首的文字很多与“人”有关,如,“你”和“他”表示人称,“们”和“仨”表示人数,“伯”表示人的亲属称谓,“仁”表示人的关系,“位”表示人的位置和处所,“来”表示人的行动方向。
(3)日部,它是从日转化而来的。
结构与名称是它的“能指”方面。
“所指”方面是指:以它为部首的许多汉字所表示的意义与太阳有直接关系。
人们从实践中领悟到太阳是光的来源,因此与光有关的汉字如“明”,“晖”,“晦”,“昧”,“昏暗”都是以“日”为部首的,表明阳光的决定作用。
太阳的运行是人们更为关注的,人们的时间观念就是来源于对太阳视运动的观察。
因此,许多表示时间的汉字都是以“日”为部首的,如,“时”,“旬”,“昔”,“昨”,“春”等等。
我们也发现,“日”在文字结构中的位置变化能够表明不同的含义。
如,“旦”字,“日”在上边,表示早晨,“晌”字,“日”在旁边,表示太阳当空,“暮”字,“日”在下边,表示日落西山。
同一个偏旁如果不是作为部首,而是作为一般偏旁,它的含义(所指)会发生变化。
如“困”和“囚”两个字中,在别处作为部首的“人”和“木”到了这里已不是部首而是一般偏旁。
文字的一般概念是由部首“囗”表示的,它意味着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领域或者一定的规范。
象征着主权,权力,限制,约束等含义。
在这里,“人”和“木”不是文字的本质内涵,不是说人和木如何,而是对人和木如何。
可见,偏旁处于一种被动地位。
(4)木部,它是从“木”字转化来的。
它的结构形式和名称即是它的“能指”方面。
它表示“木”是一种植物,它深入地下,固定在那里,而且它的根部很深。
这就是它的“所指”方面。
以它为部首的汉字许多与树木有关,如,“杨柳”,“松柏”,“桦树”,“槐树”,“榆树”,它们分别是树木的一个种类。
而“棍棒”之类的字表明该种工具是木制的。
如果说笔划的含义是丰富的,那么可以说偏旁的含义更加丰富。
无需解释和发挥,就可以看出它是一个抽象的意义单位,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形就是汉字的结构,而结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偏旁和部首。
它有自己的读音和形式,与其它偏旁结合为整体的汉字之后,它的形式和意义与整体结合在一起,难解难分。
文字和语词的能指与所指。
汉语符号——汉字构成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
汉字是一个一个方块的形体为单位的空间结构,因此也称作方块字。
汉字有六万多,即六万多个形体,它的结构是有规律的,它是由笔画和偏旁组成的,是一个笔画和偏旁的结构系统。
因此说,汉语是空间语言,而不是时间语言。
从形体上说,汉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一身而二任,单独使用时是独立的文字,结合在一起使用时是合体汉字的偏旁。
在合体字中,由于偏旁的相互作用,原来的独体字发生了变化,形状大小也和原来也有所不同。
独体字在这里变成了偏旁,它的含义已不是独体字的含义,有了新的内涵。
独体字原来是表现个别事物或个别属性,变成偏旁就不同了,如果是部首,它表现一类事物或事物的共同特征,而其他偏旁,只表现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性。
合体字的含义不是一个偏旁决定的,而是由所有的偏旁共同决定的。
不论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每个方块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结构和读音,这是文字的能指方面,正是这样的能指方面,使汉字具有所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