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笔迹》第四期 【浙江科技学院 和风文学社 出品】

合集下载

建筑室内设计中“竹材”元素的应用与体现分析

建筑室内设计中“竹材”元素的应用与体现分析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4建筑室内设计中“竹材”元素的应用与体现分析姜 锋【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有了较高的审美需求,注重材料使用的绿色、环保。

基于这一理念下,“竹材”元素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效果显著。

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室内设计经验,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竹材”元素应用与体现,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 竹材元素 应用 体现竹子在我国的应用可谓广泛,贯穿人们生活住行。

现阶段,应用在建筑设计内相对于常规的玻璃、水泥、砂石等材料,竹子引领着时尚发展。

尤其现代田园风格理念的引领,竹材当仁不让的在材料中成为主流,同时凸显绿色理念。

一、应用竹材装饰设计优势建筑室内设计中应用竹材优点众多,主要集中于:第一,取材便利:竹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便于种植、繁殖。

主要集中于我国南方地区,资源丰富,材料使用便利。

第二,高柔韧性。

竹子具有较强的柔韧性,不易折断,弹性强。

相对于木材,在同等状态下,竹子弯曲性远高于木材。

因此,在柔韧性和防震性上,竹材更适合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中。

第三,强度大。

虽然竹子体积较轻,但却是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植物之一。

基于力学角度,竹材强度通常是木材的2倍之多,顺向抗拉强度为200MPa,抗压度在80MPa;相当于砖头与水泥强度,抗拉性与钢材有一拼。

第四,使用时间长。

竹材是由高纤维素构成的一种天然复合材料,木材是由木质素构成,两种材料较为相近。

纤维素与木质素全部为高分子聚合物。

因此,在同等物理状态下,竹材使用时间高于木材,使用年限在30之久。

例如:竹条、竹钉、竹骨等构件,完整保存能够达到200--300年。

第五,天然形成。

竹材纤维分布与密度更有规律,更便于加工制作。

第六,舒适感强。

将竹材元素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具有自动控制湿度的特点。

另一方面,竹子导热系数低,因此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

二、竹材在建筑室内设计的应用(一)竹地板的应用室内设计中,地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篇1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这是庐山白鹿洞书院西厢房廊柱上的一副对联,大概是说雨过之后,一丝湿润的空气涌来,此时琴声饱满,诗意盎然,令人倍感心清气爽,在一缕浓浓的墨香中,灵感喷薄而出。

一行行婉约唯美的诗行,会随着思绪跃然纸上,心就会远离喧嚣浮躁的世界回到宁静的沃土。

这个时候即可以与古人促膝而谈,又可以与今人对酒当歌,让情感游历于名山大川或回味金戈铁马,尽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亦真亦幻,岂不美哉。

我觉得用这幅对联作为评论《林雨荷诗集》的开头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我对林雨荷诗歌的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诗歌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

写诗,不是你想怎么去打开一条通道,而是你的世界观的自然反映。

语言本身会跳跃,有时候会歌唱;语言本身有生命,有时候会跳动;生命本是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东西,打开收拢,是心灵震撼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至今未与林雨荷谋过面,感到非常的遗憾。

最初的了解是在《江山》东北风情社团里。

记得2013年7至8月间,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江山》东北风情社团,并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其中就有林雨荷。

林雨荷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是上乘的写手。

但由于我偏爱诗歌的缘故,因此对她的诗歌关注的更多一些。

她的诗歌除了诗歌所具有的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外,还有一份婉约唯美。

并以诗人质朴的情怀,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

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诗行之中。

在这字里行间有她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深切的期盼;有她执着的梦想和一份不灭的希望。

我能想像的到她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拖着疲倦的身体挑灯挥毫的情景,或在写作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熊芳手绘作品

熊芳手绘作品

熊芳手绘作品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04
【摘要】熊芳,女,1985年10月出生,湖北咸宁人,2012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设计艺术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等多篇.
【总页数】1页(P封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熊秉明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暨熊秉明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J], 郅敏
2.熊秉明先生作品捐赠仪式暨熊秉明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J], 郅敏
3.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熊芳作品欣赏 [J],
4.了却生平功名事,但悲唯受促织“恩”——评熊芳芳老师《促织》一课 [J], 张彬彬
5.被曲解的刘兰芝——兼与熊芳芳老师商榷 [J], 张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南风物志

江南风物志

江南风物志蓝印花布我相信天空曾给江南大地撒下两颗种子,一颗长出了棉花,一颗长出了蓼蓝,千万年后它们在尘世相遇、相爱。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蓝印花布可谓一朵“天工开物”的民间奇葩。

蓝印花布上的吉祥花纹,散发着朴素平稳的乡土气息。

它还原了一个陈旧的年代,帐檐、被面、被单、枕巾、门帘,蓝色世界里含羞的新娘,仿佛油灯旁一张清晰的脸,触手可摸。

我记得外婆和奶奶拥有过这样相同的嫁妆,在绸缎进入不了寻常百姓家的年月,那嫁妆暖和过我的孩提时代。

多年以后在桐乡的乌镇,再见到那素雅的布做成旗袍、手帕、鞋帽、壁挂……我仿佛端坐水乡木格花窗边阅读一封故人寄来的信,突然渴盼抬头间,一位头扎蓝印花布方巾的挽髻女子提着蓝白相间的包袱从我眼前优雅而过,她反袂拭香汗,赠我回眸一笑。

有一股酥酥的醉。

简洁有时就很江南。

一块蓝印花布,轻描淡写,令我深深痴迷。

就像我最爱吃的面不是北方的炸酱面,也不是南方的奥灶面,我喜欢一碗阳春:清汤,白底,数段小葱。

我尊崇美食“色香味”色居先的视觉要义,这也基本表明了我的审美态度:明朗清爽。

这样的审美也决定了我势必踏上追寻蓝印花布之旅,从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到一个小镇的印染厂再到一条老街的小作坊,那个过程可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词语:渐入佳境。

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我走马观花般浏览了梳理过的初步知识普及,像是读懂了这布的神秘却也云里雾里,总感觉与真相还有一纱之隔,占博物馆最多的却是昂贵的各式纪念品,一经工艺美术大师之手“奢侈”得叫人不敢亲近,蓝印花布的平民之意荡然无存;幸好友人说在通州还有个二甲印染厂,将我的感性期许又拉回了一步,大型器械的铿锵声中吐出堆积如山的布匹,让我想起常州纪念品式批量生产的大麻糕,想来流水线上不出原汁原味的东西;一直到正兴染坊,一个五十年前叫王振兴的学徒在退休以后,办起了家庭小作坊,恢复了传统的“小青缸”土靛印染技术,长子刻版,次子刮浆,小儿子养护染缸,老伴和三个儿媳帮衬,电影胶片般完成蓝印花布的制作镜头。

浅析写意人物画中造型的笔墨体验

浅析写意人物画中造型的笔墨体验

Arts circle理论广角浅析写意人物画中造型的笔墨体验文/原晨瑶【摘要】笔墨造型承载者笔墨形态,渗透着画家的丰富情感。

不同时代,笔墨语言形式体现不同,笔墨当随时代,在体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包含了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与绘画者的审美和个性的表达。

因此,传统立道,语式推新,“笔墨造型”,造就了中国画的特色别于他国造型的审美范畴,展现的是一个时代文化内涵的时代缩影。

【关键词】造型;笔墨;技法;写意人物一、传统中国画中的造型与笔墨关系“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中国早期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美学原则。

自“六法”提出,中国传统绘画进入理论自觉时期,并充实发展着,即便是朝代更替,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观念,但“六法”作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较完备的绘画标准,仍被运用、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六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画家在造型上有明确要求,即“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指画家描绘的物象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虽然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没有明确表示中国画的造型要像西方素描般那样写实造型,但我们从不排斥对物象地精准描绘。

只不过在工具媒介上,中西差异比较大。

毛笔的特性与书法用笔的介入,造型因此变得更加有韵味。

是要求物象精准的描绘还是立足笔墨韵味的传承,即在造型与笔墨之间的较量下,寻求一种平衡:笔墨呈现与造型塑造要做到墨不破形,形由墨衬,融合统一,相互依附,是我们应追求的。

二、笔墨随着时代承变笔墨语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涵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与绘画者的审美和个性的表达。

笔墨造型承载着形态,渗透着画家丰富的情感。

随着时代发展,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变化着,然而,画家阅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这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物象的理解与表现,使得画面的笔墨效果会有所不同,让我们在体会多样化美感的同时,也享受了一番视觉盛宴。

19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以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为例

19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以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为例

第34卷第2期2021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34No.2Apr.2021DOI编码:10.19847/j.ISSN1008-2646.2021•02.00719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嫗变----以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为例赵思运(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北回归线”“野外”“诗青年”等三个诗群象征性地勾勒出19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潮的审45变。

“北回归线”诗群崛起于1980年代第三代诗群式微和转型期,所秉承的“先锋精神”更具建设性意义:主张重建文化认同与人类精神,倡导“新理想主义”诗学,倡导富有综合性的“有难度写作”,为抒情诗拓展新的领域与境界,主张中西方诗学视野的融通。

”“野外”诗群诞生于2002年,在喧嚣浮躁的网络语境里,野外诗群凸显出严肃的诗歌态度:反对诗学的“无政府主义”,积极构建并引领健康的诗歌生态,强调节制的写作态度和诗歌技巧&诗青年团队创建于自媒体激荡的2015年,为浙江新诗潮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形态&浙江新诗潮近30年的审45变,也辐射到全国诗歌界,甚至推进了诗歌史的进程&关键词:浙江新诗潮;北回归线诗群;野外诗群;诗青年诗群中图分类号:1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21)02-0041-07浙江的新诗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流文学史和新诗史都充分认识到浙江诗人的重要性。

常立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浙江新诗史》[1]-罗昌智的《浙江新诗史论》[2]、沈健的《浙江先锋诗人14家》[3]等都是关于浙江新诗史专论的代表性著作。

进入新时期以来,浙江新诗潮依然在全国独步风骚,老中青梯队衔接稳妥,新生力量层出不穷,涌现出众多诗歌群体,如张德强、谢鲁渤等为代表的“我们”诗群,孙昌建为代表的“地平线实验小组”诗群,伊甸、沈健、邹汉明等为代表的“远方”诗群,梁晓明、余刚为代表的“极端主义”诗群,梁晓明、刘翔、南野、沈苇等为代表的“北回归线”诗群,胡人、江离、潘维、泉子等为代表的“野外”诗群,柯建君等人为代表的“九龙”诗群,柯平、伊甸、沈健、沈方等为代表的南方生活流诗群,岑琦、王彪、吴晓等为代表的东海诗群,飞沙、远村等为代表的荒诞主义诗群,杨雄、六月雪等为代表的江海诗社,康泾、濮建镇等为代表的凤凰湖诗社,以津渡、白地为代表的海盐诗群,以余退、谢健健为代表的海岸线诗群,以浙江传媒学院凡石文学社、浙江工商大学扬帆文学社、杭州师范大学青衿文学社、浙江工业大学海韵文学社、浙江财经大学海棠文学社、浙江科技学院和风文学社、浙江大学子鼠诗社等为代表的高校社团。

13诗歌鉴赏新题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满分

13诗歌鉴赏新题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满分

二、所学知识快应用——情境迁移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依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林希逸:南宋理学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创新有路·典例剖析】 【真题研磨·读懂文题】
【例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 翁,号鹤山。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澈: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心静如水、平和 静谧的内心状态; ②心境投射到外物:诗人眼中的景象,如桥、寺、翠羽、红蕖、浩渺的烟水等,或 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创新有我·即学即练】 一、教材典例再训练——温故知新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结构、表达技巧等;比较角度则或比较其同,或比较其异,或比较异同
【创新有路·典例剖析】 【真题研磨·读懂文题】 【例2】(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 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仓诗织作品赏析

岩仓诗织作品赏析

岩仓诗织作品赏析
一、岩仓诗织作品的艺术特点
1.主题多样性
岩仓诗织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性的探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生活的感悟。

在她眼中,诗歌是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是她对生活点滴的感悟和思考。

2.表现手法独特
岩仓诗织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意象性和视觉感。

她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让人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之中。

3.情感真挚
岩仓诗织的诗歌情感真挚,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世界的点点滴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二、作品赏析实例分析
以下选取一首岩仓诗织的诗歌进行分析,以展示其艺术特点: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
拂过田野
拂过心头
悄然无声
夕阳西下
映照着远方
仿佛诉说着
往日的往事
在这首诗中,岩仓诗织以秋天的风为背景,通过描绘风拂过田野、心头的情景,表现出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

诗歌以自然景观为载体,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让人回味无穷。

三、岩仓诗织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岩仓诗织的诗歌作品给我国文学带来了以下启示:
1.关注人性、自然和人生哲理的主题,拓宽我国文学创作视野。

2.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3.以真挚的情感描绘内心世界,丰富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

四、总结
岩仓诗织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她的作品主题丰富、表现手法独特、情感真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团活动安排
你的双耳,你完全可以把微笑和 绿色的,心情也能绿油油的。在 啊 ”。而他们的举止投足妙趣横
幸福刻在自己的脸上。 有事没事,忙里偷闲,真该走
走校园的风景。虽然没有“春雨
这无边的绿色之间也许不觉间就 能就会滋生出一个又一个橄榄般 长青的故事。
生,一言一行又是诙谐灵巧,快乐 就这样自动找上来了。
而对同一作品有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
的哀怨,我从心里涌出一阵怜惜。如我这般不相
也是无可厚非的,仁者见仁而已。因此,也自然
干的人在读到这样的女子时都会生出怜惜,而况
就没有必要分出孰是孰非,至于把某一观点褒到
写下这些句子的戴望舒。
九天之上而把另一种观点贬至九泉之下,就更是
《静女》中的男子是幸运的,拥有爱情的最高
感动地卸下伪装地笑了,单纯地发 自内心地笑了,朋友说:“你感性了!”我
上天派来拯救灵魂的天使,我也为 它而痴狂了。
也许我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放纵 自己了,释放自己的心,去与这大自 然接触。不喜欢江南的雨,黏稠的 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令每样东西 都带上霉味的江南的雨;不喜欢阴 天,昏暗的阴冷压抑的,令人无法呼
第四版
散文
责 任 编 辑 姚斌斌 王彪
白色天使
文\编辑部 杜如依
雪,意外地降临。声势浩大地在十 二月的一个早晨拉开了帷幕,走出教室, 欣喜地发现,外面已是一片火树银花,银 装素裹的小和山煞是好看。
撑着伞挡在身前,谨慎地走在有些 打滑的台阶上,没能看见迎面走来的人, 待到走近了,才赫然发现了彼此沾湿的 鞋,很有默契地抬起伞,在飞舞的雪花 中尴尬腼腆地露出了温暖的微 笑 ,才 又 抬 脚 ,小 心 翼 翼 地 擦 伞 而 过 ,这 情 景 煞 是 可 爱。
凌喆
投稿邮箱 hefenwenx⁃ ueshe@163.
com
文学交流群 41397589
校对人员 陈寅靖 杜如依 常维
工作单位 诗歌组 小说组 散文组
������������������������������������������������������������������������������
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我还是宁愿单纯的相信 露为霜”的景象让他觉得清冷,尽管也会因为静 乐之”的“君子”的屡败屡战,比之“伊人”“在河之
这两首诗歌,仅与爱情有关。
女“爱而不见”而“搔首踟蹰”,但既姝且娈的静女 洲”却因“道阻且长”而无法到达的男子那种无
静女的“静”字,历来的解释是贞静、文静。 还是贻之以彤管作为定情信物。
\
2010 年 3 月
笔迹
第四期
文学月报
(和风文学社内部发行)
刊首语
青 散文-漂流的思绪
沉 沦
青 春
文\ 编辑部 部长 姚斌斌
晨有清逸,暮有闲愁,春有百 我从来都没有领悟到他们在唱些 居的孤独,而书生手执一把折扇 花秋望月,夏有清凉冬听雪。一 什么?但至少清脆不假,悦耳也 正把情诗来念道:“蒹葭苍苍,白
徐俊扬,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作之后深刻的国学思想。记得在 之 所 以 称 呼 她 为“才 女”,不 为 别 和她聊老庄哲学时,她说过:“我看 的,就为她的文字!第一眼看还真 不懂哲学,但我会感悟哲学”。 用 没发现她是新疆人,人人都说新疆 心感悟国学,或许这就是她学习中
章。将女孩子的柔情与西部自然 风景的刚毅结合得如此完美,无一 丝矫揉造作之感,就像喀纳斯风景 区那般延绵。
用早已冻僵了的手, 一只手扶着伞,一只手摸索 着手机,给穿上洁白新衣的小 和山留念。很庆幸,来小和山的第 一年,就碰上了她下雪,能一睹山里的雪 景。把手探出伞外,去接那漫天飞舞的 雪花,恰接住了点点冰凉,感觉像天使的 羽毛拂过掌心。干脆收起伞,仰起头,任 盘 旋 而 下 的 雪 花 落 在 头 发 上 ,眉 梢 ,睫 毛,鼻尖,嘴唇上,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去感受这轻轻软软的江南的雪。
觉得看到漫无边际的红枫,那样显 步。有一次,在游西湖之后的她,
眼,却那么难以辨认细节。
一口气写了四篇古体诗。四篇诗
除了能写得一手好诗外,她对 歌的格式大体一致,可着眼点和表
许多国学注著情有独钟,如《战国 达的情节各异。而在散文方面,她
策》、《容斋随笔》等书籍百看不厌。 亦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像之前
人生在于行走,每到一处如果
一本注音版的《安徒生童话》和 学著作,而像《象棋的故事》、《断头 能回头看看脚下的路,那将是一笔
全套漫画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女王》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使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文学,仿佛 作品尤其让小才女感受到了什么
每个文字都是她血管里的一个细 是多样的文学 ……
胞。而那些杂乱无章的“细胞”,在
作为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我想便是为了表达这
有什么可以拿来比较的。但我总觉得,凡是作
种寂寥。
家,都有相同的文学品格:感性!因而不同作家
《静女》一诗,是没有相思的。男子与静女相
的作品除了各自的特点之外,也有诸多相通之
恋,以彤管定情之后应该就是一生一世的长相厮
处, 《静女》和雨巷,便是如此。
守,其结局属于完美版的大团圆。反观《雨巷》,
先生的作品,我们当思为什么而写作,品读季老先生的一生,
我们更当思为什么而生!
老先生虽然离去,但我们并不因此而遗忘,照片中老先生
嘴角上那慈祥的微笑依旧那样,如今晚夜雨般静谧安祥;似
那山那月,依旧依然,未曾远去!
《 毛 诗 序 》中 说 :“静 女 ,刺 时 也 。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封建时代对这 从《诗 经·邶 风·静 女》 看《雨 巷》
岚 诗歌-舞动的旋律

于 天
的 文
直都希望这样的生活有一天会来 不是骗人的。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在 水 一 方
眷顾我,让俗人也能过一把诗情
空 闲 的 时 候 ,躺 躺 情 人 坡 ……”
言 小说-沉淀的灵魂


画意的生活。每当和朋友聊起的 吧!我相信没有人会说你不正常 歇好了,就起来再走走吧!
小 榕
灵的共鸣!
然而现实中的季老又是那么的真实,和
蔼。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身为校长的老先生为新入学的学生
看守行李,在病重之时还不忘民生,与总理谈和谐问题和民族
发展。耄耋之年笔耕不辍,研究文史功留后人。许多和季羡
林老先生相处过的人都讲到:“我们不仅被老先生渊博的学识
所感动,更为老先生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感所感动!”品读季老
文\ 编辑部 常维
伤。整首诗用舒缓的语气道出
句写的,分明是一位古灵精怪的女子。在我看 来,诗歌中名副其实的静女,当属《雨巷》中那位 拥有太息一般眼光的丁香姑娘。但凡文静的女 子,心中必然有解不开的忧愁诉不尽的哀伤。
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诗 中的女子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美 则美矣,然也有了丁香一样的忧愁。不知她为何 要“结着愁怨”,为何要彷徨在雨中为何会有那样 深刻的哀怨,但读到她的愁怨她的彷徨她的深刻
进入大学后,不同的认识、不
她手里都能被整理出让人刮目相看 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考虑角度让
宝贵的财富。人生的轨迹有时会 偏离,但前方仍有路。当我们回顾 过去的时候,我们会欣喜地发现, 我们已踏上了文学之路……
在此希望,“小才女”徐俊扬的
的文章!每次接触到她写的诗歌, 小才女对文学的感悟更加深了一 文学路越走越长!
跳跃,旋转,奔跑,张开双手,仰 脸深呼吸,不管看起来像小丑还是 笨企鹅,就这么随着雪花的旋律一 路走,看到的似乎都是一张张的笑 脸,想到的都是微笑的天使。
原来向往纯洁的心一直未变。
说:“我今天疯了,颠了!”就为这雪——
7 月 11 号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大约晚饭过后
吧,我像往常一样在看手机报。当我看到“国学大师季羡林
物到所见之人再到所抒之情,
一作品的权威性解释也大抵同于《毛
都充斥了一种浓的散不开的忧
诗序》的观点,认为《静女》一诗乃是为 讽卫国国君和夫人的无道无德而作。 如今有人提出不同见解,认为《毛诗序》中对静女 的解释乃是曲解。我个人认为,对一篇文学作品 的不同解释,无所谓正解与曲解。个人由于所处 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所接受的文化意识不同,故
姑娘能歌善舞。但她好像是个例 国名著背后领悟的真谛。当然外
文学之养在于修身,当问起为
外,认识她这么久,也没有领略过她 国文学也是她生活学习中不可或 何会走上“文学”这条路的时候,她
的“天籁”和“娇姿”。但她的文字功 缺的一部分。《呼啸山庄》、《傲慢 的一段话另我记忆尤其深刻:
底却着实让人佩服!
与偏见》是她最早接触到的外国文
于今早在京逝世”时,我先是一个惊讶,很快就有一种沉痛的
感伤涌上心头。
以前如果是平常的我总是早早睡下,可那个晚上已经十
二点了却怎么也睡不下!总觉得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少了
点什么。让我唯一获得的一丝丝安慰是在彩信里那张老先生
的照片,这让我如获珍宝似的小心翼翼的把它转存起来,一直
保存着!

思绪回转,依然记得初中时读到季老先生 的《永久的悔》就被深深的触动。我跟他们一
大可不必了。
级——两厢情愿。而透过《雨巷》我看到的戴望
我的现当代文学史老师曾经说过,一部作品
舒,是不幸的。希望逢着的姑娘总是与他擦身而
正是因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解读,才显得更丰富
过,如梦一般飘过身畔,继而愈来愈远,愈来愈远
更深刻。我对此深以为然。也是基于此种心理,
……
我才有勇气对大家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上的经
对于《静女》,有说法是与政治挂钩的;对于
《静女》一诗从首句开始,便给人一种明亮欢 诗人即便只是想逢着那位丁香姑娘,亦是奢侈至
《雨巷》,有人认为是为了表现诗人一种美好的愿 快的感觉。诗中的男子,既没有《关雎》中“君子” 极的愿望,何况与佳人长相厮守举案齐眉。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