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与湿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合集下载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1、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历史发展悠久,因而洪水、洪灾形成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由于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三个阶梯的地形和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因此暴雨洪水主要形成于三个阶梯的过度地带,特别集中于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迎风面,形成自医巫闾山、燕山、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东侧的强暴雨洪水集中带;同时在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下,又有一条自辽东半岛至东南沿海以热带气旋和台风暴雨为主形成的洪水和强风暴潮集中带。

2、在长期地质演变、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演变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西向东流的中国主要江河,并在中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各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以及各河流上中游的河谷平川、阶地及大小不等的盆地。

这些冲积平原、河谷川地既是河川径流,不仅是洪水的宣泄、滞蓄场所,又是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3、在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开垦冲积平原土地,发展生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侵占了河川径流,特别是洪水的宣泄出路和滞蓄场所,人类进入了洪水风险区,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灾害。

为了减少洪水风险,人类开始修建防洪设施,主要是堤防,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洪水的出路,于是洪水灾害逐步发展,不断增加了洪水对人类的危害。

4、中国自古以来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绝大部份的人口集中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广大冲积平原以及河谷川地、盆地。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水争地愈演愈烈,不断修堤束水,河道愈来愈窄,堤防愈来愈高,主要江河中下游的河道行洪能力远远低于上中游的洪水来量,依靠堤防,高出地面行洪已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广大冲积平原和河川谷地,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在当代已经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与水争地仍然势不可挡,土地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天然湖泊、湿地、洼地,这些自然滞蓄洪水的场所逐步缩小或消失,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已很少回旋余地。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多灾害区域分布: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涵盖了高山、
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丰富的地貌类型。

因此,中国
的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
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山火和沙尘暴等。

2.地理分布分异:自然灾害的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
的地理差异。

一般来说,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更容易发生
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更容易受到台风和洪水的影响。

3.季节性变化:中国的自然灾害通常具有季节性变化。

比如,
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主要集中在梅雨
季节和夏季,干旱多发生在春季或秋季等。

这与中国的气
候季节变化和降水分布有关。

4.高灾害风险区域:中国也有一些高灾害风险的区域,比如
四川盆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
地区。

这些地区常常面临地震、洪水、干旱和山地灾害等
威胁,需要特别的关注和防灾减灾工作。

5.影响人口和经济:由于中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和经
济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自然
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正因为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具有这些特征,灾害管理和减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防灾措施、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完善应急响应措施等,可以减少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

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风险评估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准确评估洪水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了解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和风险评估两方面展开,以期为相关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是指洪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和低洼地区,尤其是在河口和河流汇入之处。

这些地区容易积蓄大量的降水,形成洪水的基础条件。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量和降雨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洪水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降雨事件增多,使洪水灾害频发。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洪水的产生和传播起着关键的影响。

山地和丘陵地形区域容易发生山洪,而平原地区则容易积蓄大量的降水形成洪水。

此外,河流的弯曲度和交汇情况也会影响洪水的空间分布。

3. 河流网络:河流网络对洪水的空间分布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宽度、长度、形状以及交汇点等都会影响水流的通畅度和排泄能力,进而影响洪水的发生和扩散。

二、洪水灾害的风险评估洪水灾害的风险评估是对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的定量评估,主要包括危险性分析和脆弱性评估。

1. 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分析是评估洪水灾害发生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收集历史洪水数据和气象、地形等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洪水的频率分析模型,从而确定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

另外,在危险性分析中,还需要对洪水的强度、规模和演变趋势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洪水的威胁程度。

2. 脆弱性评估:脆弱性评估是评估洪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过程。

脆弱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面对洪水威胁的脆弱程度。

通过对人口、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量化洪水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

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2023国内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中国的洪涝主要是雨涝,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的扩展资料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中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

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中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洪涝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怎么形成的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的持续性高强度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使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有: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水土流失和崩滑活动剧烈;江河湖泊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等。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

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涝灾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有必要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进行模拟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预报和应急预案。

一、暴雨洪涝灾害的概念和特点暴雨洪涝灾害是因为暴雨过程产生的降水量超过地表容纳量而引起的一种灾害。

它具有短时强降水、范围广、强度大、危害性强等特点。

由于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暴雨洪涝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出现的频率、形式和强度不同。

二、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受气象、地形、地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气象因素包括降水量、降雨强度、降雨类型和降雨分布等;地形因素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地质因素包括岩性、土层厚度和渗透性等;土地利用因素包括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方式和排水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叠加,导致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三、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方法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

其方法主要有三种:统计分析法、物理模型法和数学模型法。

1.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暴雨洪涝灾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进行趋势预测。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灰色系统分析等。

2.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法是通过实物模拟实验和仿真模拟,对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机理及其影响进行模拟。

常用的物理模型有水文循环模型、洪涝模型、河道流动模型等。

3.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气象、地质、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进行量化评价和预测模拟。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暴雨洪水预报模型、集成水文模型、地表水模型等。

数学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气象预报和防汛管理中。

四、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的应用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模拟与分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供防汛预报依据: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模拟和分析结果,提前预报可能发生的区域和强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汛救灾措施。

洪涝灾害课件.ppt

洪涝灾害课件.ppt
5.海河流域 4.淮河流域 3.湘赣北部 2.苏浙沿海、闽北
1.广东、广西、闽 南、台湾
洪涝灾害
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 积水造成的危害,包括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泛称水 灾。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1】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 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 【2】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 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洪涝灾害的分布
洪涝灾害的分布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集中多暴雨。

南亚干季
南亚雨季
洪涝灾害的分布
洪涝灾害的分布: 从地形因素看,洪涝多发生在江河的两岸,特别是 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地区。
总体分布规律: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山 地高原少。

气象灾害学洪水灾害

气象灾害学洪水灾害
1.气象气候因素
它是影响径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尤以降水和蒸发最为重要,它们 直接影响径流量和损失量的大小。
2.海洋水文因素
海洋水文因素中影响洪水的主要有波浪和潮汐。
3.下垫面因素
它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流域形态等,它们一方面直接影响径 流汇集的大小和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气象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径流。
马尔代夫是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国土的最高处距离海 平面不过2.4 米。联合国估计,至本世纪末为止,全球海 平面可能提高将近0.6米,马尔代夫将淹没一大半。
三、洪水灾害特点与我国洪水 时空分布
(一)洪水灾害特点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 域性和可重复性。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 遍性。
我国洪水灾害在20世纪末是一个高峰,本世纪 2002年又是一个小高峰。
一、洪涝灾害概述
(一)洪涝灾害定义
洪水一般来源于流域之外,由客水大量涌入 造成地面严重积水并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现 象称为洪灾;而流域范围之内的降雨所引起的地 面积水并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称为涝灾。 前者的水量和损失要大于后者,但二者一般是同 时发生的。
(一)洪水径流的形成过程
流域降水阶段 流域蓄渗阶段 坡地汇流过程 河槽集流阶段
(二)洪涝灾害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整个演化过程都是天文圈 (天体活动)、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圈、岩石圈、水圈 这六个圈层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这六个圈层之间的物质 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一种表现。
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特大的地表径 流河槽不能容纳,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或海面突然上 升海水侵陆而泛滥成灾。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旱灾和水灾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了解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防治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旱灾和水灾进行简要阐述。

一、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时空分布规律:1. 地域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水灾影响较大,而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则更容易发生旱灾。

2. 季节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一般来说,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旱灾则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3. 时间分布旱灾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和降水情况密切相关,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降水事件发生时出现。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和水灾的发生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影响旱灾和水灾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特殊天气现象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河流湖泊的改变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河流漫滩、河道淤积以及洪涝灾害和旱灾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风险。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灾和旱灾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针对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旱灾和水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前发现水灾和旱灾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灾害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涝与湿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1.洪涝湿害发生季节性强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同中国夏季风的盛衰移动时间基本一致。

华南洪涝发生时间最早,3—4月常有湿害,4月就可能有洪涝灾害,但比较多的集中在5—6月。

长江中下游4、5月多湿害,6、7月常发生洪涝灾害。

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地区洪涝灾害常发于7—8月。

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受台风的影响,涝灾发生期较长,浙南到广西沿海为5—9月,江浙沿海多为6—9月。

云、贵、川和桂西夏季有洪涝,秋季常有湿害。

雨涝起止时间和集中月份的示意图。

2.洪涝发生具有周期性徐瑞珍[10]把近500a分为5个时段,统计严重涝灾出现的频率,发现不同时段差异很大,1470—1569年的一百年里出现较少,1570—1669年间出现较多,1670—1769年间又较少,1770—1869年间又较多,1870—1977年间更多,说明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

在大的阶段里还有一系列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动。

功率谱分析指出,洪涝灾害具有2~3a、11a、22a、30~40a及80~90a的准周期性变化。

张家诚统计近500a 的资料指出,全国连涝两年的几率为百年一遇,连涝3a的几率为250a一遇,没有连涝4a及以上的情况。

中国历代各省水灾分布情况(公元前206年至1979年)18)表明,洪涝在2000多年的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且呈上升的趋势(图5—12)。

洪涝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天气波动造成的,而发生频率加快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事活动而造成的。

3.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带分布徐瑞珍等分析了我国5个纬度带内的洪涝发生次数分布特征指出,自1470年以来的500a间,严重的涝灾出现频次以25°~30°N纬度带为最多,有46次,35°~40°N纬度带次之,为35次,35~40°N纬带内发生了32次,25°N以南和40°N以北严重涝灾的发生次数较少]。

可见,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是洪涝发生的重灾区,全年出现涝灾的次数和强度均高于其它地区。

4.洪涝发生的空间分布广泛 1949年以来,随着水文气象站网的建设,使得对洪涝发生的地区分布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冯佩芝等统计了1951—1980年30a间全国358个气象站的资料,根据旱涝指标确定了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按我国洪涝发生次数分为最少涝区、少涝区、次多涝区和多涝区,其结果见图5—13[9]。

从图5—13可以看出:①我国的华南地区、湘北、赣北、东南沿海、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为多涝区,平均2~3a一遇;②江南南部、武夷山地区、汉水流域、长江中下游至淮河南岸、四川盆地部分地区、黄河下游地区、辽河地区为次多涝区,平均3~5a一遇;③云贵高原、黄河中游地区、东北平原地区为少捞区;平均6a以上一遇;④西北大部、西藏高原及内蒙古大部、大、小兴安岭地区为最少涝区,30a 中未发生过午次较大范围的涝灾。

另据统计,公元前205年至1979年间,各省涝灾发生次数见表。

2000多年的时段中洪涝发生次数以黄淮海地区最多,长江中下游次之,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少涝,西北地区最少。

除西北地区外,洪涝发生次数分布同降水量分布呈相反的趋势,也就是说,降水较多的地区出现洪涝天气异常的频数比降水少的地区要少,而对洪涝天气的抗御能力则较强。

因此,雨量较少地区遇洪涝天气更易形成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