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四穴养生法
养生 四穴灸法

养生四穴灸法艾灸疗法简单易行,安全舒适而无任何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之一。
四穴养生灸法“四穴养生灸法”就是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盈。
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
该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
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关元穴功能: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命门穴功能:该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功能: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足三里穴功能: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
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常用的艾灸方法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艾条灸法和艾罐灸法。
艾条灸也称艾卷灸,是用棉纸将上等艾绒包紧裹好制成长圆筒状,将一端点燃后,对准所需穴位或局部进行熏灼的一种方法。
艾罐灸是使用特殊灸具的一种灸法。
现代的艾罐底部有数十小孔,内有一小筒也有十多个小孔,放置特制艾粒,点燃后将艾罐置于应灸的穴位上,可以使艾火燃烧的热力传达到皮肤,逐渐透入内部。
艾罐灸操作简单,使用灵活,烟气小,可同时多穴位施灸,如施于妇女、小儿以及恐惧针灸者,最为适宜。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养生首重调正身心,保健更需常灸四穴

祛湿一身轻--崇桂琴艾灸调病秘诀__目录保百年之寿:我们随身携带的“保健四穴”养生首重调正身心,保健更需常灸四穴(转载)l883收录于2011-05-01 阅读数:查看收藏数:7公众公开原文来源修改以文找文推荐给好友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等。
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所谓生,既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要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既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内经》所言“治未病”的境界。
“治未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养生首重“正心之法”,更重“调身之术”。
正心之法既“调正身心”,此乃智者之觉行。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
心是主乃为神,身是仆是为用,“主”不明则昏,“仆”不顺则逆。
人之神“妄动”,则心火自生,火旺定克肺金,肺损则难生肾水,水不足难养肝木,肝失调则克脾土,土不运化则不生肺金,肾之真水则亏,水少则难制心火,水火不济则阴阳失衡。
故五脏相联,一动皆动,一病全病,其祸首者乃为心神之“妄动”。
故欲养生者,当“静心”为本,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气血旺者则百脉贯通百病可去,无病者则可强身健体。
而调身者,当以扶养人之正气为本,正气乃生命之根,《难经》云:“气者,人之根也。
”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才能正常,方可卫外固密。
《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故正气是生命活动和抵抗病邪的源泉。
所以“扶养正气”是养生调身的根本法则。
然扶养正气,贵在脾肾,肾者,先天之本,主骨而藏先天之精,人衰老、生病的根本原因亦在于肾气的衰弱,故古人云:“人之有肾,如树之有根。
” 脾胃者,乃后天之本,主运化五谷之精微。
生命的持续气血精液的生化,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功能,故《景岳全书》云:“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王,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艾灸理论

艾灸疗法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
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
灸神阙、关元、足三里.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
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四穴养生灸法

四穴养生灸法四穴养生灸法四穴养生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
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
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关元健康提示:关元穴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以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关元,经穴名。
出《灵枢?寒热病》。
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
属任脉。
足三阴、任脉之会。
小肠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并有强壮作用。
直刺1-1.5寸。
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标准定位】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取法】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特异性】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功用】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主治病症】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刺灸法】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命门健康提示:命门穴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养生艾灸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的五个穴位

养生艾灸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的五个穴位养生艾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烟蒸腾,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穴位被认为是对身体亚健康状态有益的,下面将介绍五个适合艾灸的主要穴位。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在膝盖外缘与胫骨之间可以找到。
这是一个重要的养生穴位,经常进行艾灸可以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胃肠问题。
同时,足三里穴还有助于提高体力和免疫力,修复因亚健康状态引起的疲劳和虚弱。
二、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人体脐下约三寸处,是人体丹田的重要穴位之一。
艾灸关元穴可以调和五脏,疏通经络,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艾灸关元穴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亚健康状态引起的失眠和疲劳。
三、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包括胆经、胃经和胆经,艾灸足三阳经相关穴位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调整人体代谢功能。
通过艾灸足三阳经穴位,可以缓解亚健康状态引起的胸闷、便秘和失眠等问题,减轻疼痛感。
四、睛明穴睛明穴位于眉毛之间的凹陷处,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艾灸睛明穴可以刺激眼部神经,改善眼睛疲劳和视力问题。
此外,睛明穴还与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有关,通过艾灸可以改善头痛、偏头痛等问题,提高亚健康状态下的生活质量。
五、肺经和大肠经肺经和大肠经是与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相关的重要经络,通过艾灸这两个经络的相关穴位,可以清热利湿、通经活络。
艾灸肺经和大肠经可以改善亚健康状态引起的咳嗽、哮喘等呼吸道问题,同时还可以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和腹泻等肠道问题。
通过艾灸上述五个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然而,在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适合的艾灸时间和方法,避免艾灸过久或过热,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其次,保持艾灸环境的通风,避免烟气积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艾灸前后保持身体的温暖和休息,避免受凉或过度劳累。
综上所述,养生艾灸是一种有效的调理身体亚健康状态的方法。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追求身体的康健,以求长命百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追求长寿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风靡一时或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不过说到真正经久不衰的方法,却非艾灸养生莫属。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自古医家对于艾灸养生都十分的推崇,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意思是说,治疗疾病的时候,有的地方不能用针的,但是艾灸完全可以,这句话说出了艾灸养生的优势,说明艾灸是一种绿色又安全的养生方法。
实际上古人在治病的时候,总是一灸二针三吃药,就是说,只有在艾灸治不好病的情况下,才会用针,用针后还不见改善,才会吃中药。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针只能通经脉,却无法帮助身体补元阳。
而艾灸的话既能通经络也能补元阳。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无论病情是虚还是实,是热还是寒,都能起到作用。
古人又说:“治病用灸,犹做饭需薪。
”可见,艾灸使用范围的广泛,就如同做饭需要柴禾一样重要。
到了现代,艾灸更是被大众所接受,很多名人都是艾灸的忠实爱好者。
比如李冰冰在担任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时候,期间还特别请人做了艾灸调理。
演员宁静更是在综艺节目公开表示平时很喜欢艾灸,通过艾灸调理好了自己的痛经。
可以说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属于自然养生疗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艾灸。
不过艾灸要用的好,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就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如果日常在家里施灸,有哪些穴位是比较常用的呢?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常用穴位一:大椎穴我们坐着的时候,用手顺着脖子摸一摸,会发现有一个高高凸起的骨头,在它的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古人把阳气比作太阳,而大椎就像我们身体的小太阳一样。
我们艾灸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为什么说它是小太阳呢?因为大椎的位置汇集了手足的三阳经,可以说是“诸阳交会”地方。
艾灸穴位治疗法

艾灸穴位治疗法中医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多做疾病。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研究下艾灸穴位治疗法。
艾灸穴位治疗法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2.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灸(保健要穴)部位: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半处;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3.背俞穴灸部位:背腰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背部各有一个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肠俞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
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
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
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
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
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因此,艾灸作用并不是艾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艾灸作用实际是调节作用。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保健:艾灸四穴养生法(附彩色穴位图)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琐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的四大
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腕、足三里,经常施灸四大养生穴位,能够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对循环、消化、生
殖、内分泌、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促进和调整作用。
四穴养生灸法简单易行,舒适安全,适合家庭操作,坚
持常年施灸,可以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不要被繁琐的穴位所困惑,只要记住这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
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即可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
1、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2、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3、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4、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治疗方法:用艾条或配合灸器做温和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的感觉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春夏每周2-3次,秋冬每周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