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生保健四大穴
养生 四穴灸法

养生四穴灸法艾灸疗法简单易行,安全舒适而无任何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之一。
四穴养生灸法“四穴养生灸法”就是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盈。
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
该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
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关元穴功能: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命门穴功能:该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功能: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足三里穴功能: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
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常用的艾灸方法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艾条灸法和艾罐灸法。
艾条灸也称艾卷灸,是用棉纸将上等艾绒包紧裹好制成长圆筒状,将一端点燃后,对准所需穴位或局部进行熏灼的一种方法。
艾罐灸是使用特殊灸具的一种灸法。
现代的艾罐底部有数十小孔,内有一小筒也有十多个小孔,放置特制艾粒,点燃后将艾罐置于应灸的穴位上,可以使艾火燃烧的热力传达到皮肤,逐渐透入内部。
艾罐灸操作简单,使用灵活,烟气小,可同时多穴位施灸,如施于妇女、小儿以及恐惧针灸者,最为适宜。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常艾灸可长寿

常艾灸可长寿长寿的秘诀是每个人所追求的。
艾灸则具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功效。
唐代艾灸保健之法更加盛行,孙思邈是唐代享有盛名的长寿医生,他所著的《千金药方》中记载着:“宦游吴蜀,体上常引三两处灸疮,则瘴疠瘟虐不能着人。
”艾灸疗法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常灸足三里、神阙、关元、气海、肾俞、膏肓俞、风门、身柱、大椎、三阴交、涌泉等穴可以起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儿童也非常适合做艾灸,施灸有助其强身。
过去古代人的一生有四次灸法,一出生60天灸身柱穴。
到15、6岁时,要灸三阴交穴,增强泌尿系统。
30岁灸足三里,到40岁则需灸关元穴。
从不同的时期调理身体的阳气,艾灸治病,健康伴随一生。
四穴灸法养生谈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老的好方法。
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即可。
通过艾灸治病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使正气充然不绝,脾土膏然肥沃,肾水沛然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
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四穴养生灸法,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益于对循环、消化、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促进和调整。
四穴灸法简单易行,舒适安全,适合家庭操作。
家庭艾灸需注意: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
灸疗虽然适用范围广泛,但对于一些热性病,阳虚阳亢(五心烦热,面红耳赤)以及邪热内积的人不宜施灸。
艾绒易燃,在施完艾条灸后,一定要将火熄灭,避免发生火灾。
艾灰积压过多时,需要离开人体吹去,避免因火灰掉落而灼伤皮肤或衣物。
施灸一般无任何不适之感,但也有少数人会出现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感觉,一般不需处理,继续施灸多能消失。
施灸后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精心调养,勿过度疲劳。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

人体最重要的30个艾灸穴位(附穴位图)有养生有态度有生活有定制一次体验的关注中医艾灸之所以走人寻常百姓家中,与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的。
艾灸除了治病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这是其它治病方式所不具备的功效,并且无副作用,正因为如此,成为广大患者选择,深受百姓喜爱,千年流传至今。
文末上周养生粥福利公布了,耐心看完人们对于身体上的十二条经脉众多穴位很是头疼,让了解这么多穴位也是很困难的,为了更好的掌握穴位,本编结合穴位、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等方面相互结合,取身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穴位,供各位艾灸朋友了解。
了解好这30个重要的穴位,便能够掌握解决身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病症。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久泻久痢等。
【肩井穴】: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主治疾病: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症。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主治疾病:热病、痢疾、咳嗽、肩背痛、腰脊强、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风疹等。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

中医养生常识:艾灸常用穴和精准取穴方法!追求身体的康健,以求长命百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追求长寿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风靡一时或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不过说到真正经久不衰的方法,却非艾灸养生莫属。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自古医家对于艾灸养生都十分的推崇,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意思是说,治疗疾病的时候,有的地方不能用针的,但是艾灸完全可以,这句话说出了艾灸养生的优势,说明艾灸是一种绿色又安全的养生方法。
实际上古人在治病的时候,总是一灸二针三吃药,就是说,只有在艾灸治不好病的情况下,才会用针,用针后还不见改善,才会吃中药。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针只能通经脉,却无法帮助身体补元阳。
而艾灸的话既能通经络也能补元阳。
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无论病情是虚还是实,是热还是寒,都能起到作用。
古人又说:“治病用灸,犹做饭需薪。
”可见,艾灸使用范围的广泛,就如同做饭需要柴禾一样重要。
到了现代,艾灸更是被大众所接受,很多名人都是艾灸的忠实爱好者。
比如李冰冰在担任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的时候,期间还特别请人做了艾灸调理。
演员宁静更是在综艺节目公开表示平时很喜欢艾灸,通过艾灸调理好了自己的痛经。
可以说艾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属于自然养生疗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艾灸。
不过艾灸要用的好,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就会有很多的疑问,那么如果日常在家里施灸,有哪些穴位是比较常用的呢?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常用穴位一:大椎穴我们坐着的时候,用手顺着脖子摸一摸,会发现有一个高高凸起的骨头,在它的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古人把阳气比作太阳,而大椎就像我们身体的小太阳一样。
我们艾灸它,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
为什么说它是小太阳呢?因为大椎的位置汇集了手足的三阳经,可以说是“诸阳交会”地方。
艾灸穴位治疗法

艾灸穴位治疗法中医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多做疾病。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研究下艾灸穴位治疗法。
艾灸穴位治疗法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部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调理脾胃、调理气血、助消化、补虚弱。
2.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灸(保健要穴)部位: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半处;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方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培补正气、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理气和肠。
3.背俞穴灸部位:背腰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背部各有一个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肠俞等,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其位置大体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
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
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
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
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
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因此,艾灸作用并不是艾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艾灸作用实际是调节作用。
艾灸热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秋分时节调和阴阳
01
艾灸命门穴
命门穴是人体的生命之门,艾灸此穴可调和阴阳平衡。
02
艾灸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健脾化湿,调和阴阳。
03
艾灸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疏肝利胆,调和阴阳。同时,阳陵
泉穴还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对于秋季风湿痹痛等症状也有
很好的缓解作用。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大雪时节强身健体
艾灸取穴
神阙穴、气海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
功效作用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消化功能。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
冬至时节回阳救逆
艾灸取穴
至阳穴、心俞穴、内关穴、涌泉穴等。
功效作用
回阳救逆,温心通脉,改善心阳不振,四肢厥冷等症状。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穴位
不同人的体质不同,需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穴位进行艾 灸。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温补阳气 ;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选择三阴交、太溪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滋阴养生 。
在选择穴位时,还需要考虑穴位的功效与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否相符,避 免盲目跟风或随意选择穴位。
艾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艾灸此穴 可调补肝、脾、肾三脏之阴,润燥养阴。
白露时节温阳散寒
1 2
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之一,艾灸此穴可温阳 散寒,益气固脱。
艾灸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艾灸此穴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
3
艾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温中散寒, 健脾和胃。
艾灸10大穴位,灸通了想病都难!

艾灸10大穴位,灸通了想病都难!1、足三里功能: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展开剩余95%功能: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
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
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弱。
3、中脘穴功能:一是能调脾胃;二是能降逆化滞。
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功能:一是能理气活血;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
对各种心脏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功能:一是能清热解表;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养生保健四大穴
艾灸养生保健的“四大穴”
艾灸养生保健的四大穴是守护我们身体的四大金刚。
有病灸之可调理缓解,无病灸之可延寿百年。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有颈间酸痛、失眠多梦,畏寒拍冷、痛经、头痛等亚健康症状。
艾灸疗法通过补充身体阳气,来调理亚健康,效果显著。
学会艾灸我们自己也可以操作。
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得准确?一般人能做到么?
其实,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
关元、命门、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可以说是腧穴里的四大金刚。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合胃。
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养生保健穴位的四大金刚
持国天王—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及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广目天王—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于脐相对,其气与肾相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病症。
操作:
艾灸条,每穴15分钟,三日一次,10次一疗程。
范氏艾灸罐灸,每穴4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增长天王—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疳疾、腹胀、腹泻、溃肠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多闻天王—三里穴又名下凌,在外膝眼下三存疑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副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操作:
艾灸条,每穴15分钟,三日一次,10次一疗程。
艾灸罐灸,每穴4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
“艾”护生命,“灸”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