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第一章艾灸概述什么是艾灸➢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

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蝇。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概述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足。

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

艾灸疗法的功效(一)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二)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艾灸疗法PPT课件

艾灸疗法PPT课件

发展趋势及前景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艾灸疗法在临床应用、教学科研 、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艾灸疗法将继续朝着规范化、标准 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前景展望
艾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治未病、慢性病康复及亚健康调理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的日益关注,艾灸疗 法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冲任的作用。
神阙
位于肚脐中央,具有温 阳救逆、利水固脱、调
理肠胃的作用。
命门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 具有温肾壮阳、培元固 本、强健腰膝的作用。
季节性养生保健方法
春季养肝
春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艾灸 肝俞、太冲等穴位可养肝护肝

夏季养心
夏季是心火旺盛的季节,艾灸 心俞、内关等穴位可养心安神 。
秋季养肺
秋季是肺气清肃的季节,艾灸 肺俞、太渊等穴位可养肺润燥 。
小儿厌食
艾灸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健脾开胃 ,增进小儿食欲。
小儿遗尿
通过艾灸关元、中极等穴位,固肾缩 尿,治疗小儿遗尿问题。
其他领域应用
亚健康调理
针对疲劳、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 状态,艾灸相应穴位进行调理。
美容美体
通过艾灸面部、腹部等特定部位, 达到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的效果。
保健养生
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相应穴 位进行艾灸保健养生。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确定穴位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穴 位进行施灸。
02
点燃艾绒或艾条
将艾绒或艾条点燃,注意火头要旺, 火力要均匀。
01
灸后处理
施灸完毕后,将艾灰清理干净,检查 灸痕情况,询问患者感受,并做好记 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发布: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发布:中医养生保健行业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发布:中医养⽣保健⾏业规范泸州市天泰中医药研究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医养⽣保健服务规范(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反馈截⽌时间为2018年7⽉15⽇,《中医养⽣保健服务规范(试⾏)》即将正式出台。

《意见稿》对开办“中医养⽣机构”的场地、环境,服务⼈员要求,服务内容及要求,不得开展的项⽬,创新服务⽅式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从《意见稿》看,有以下明确⽽新颖的亮点:1、名称明确:、名称明确:《意见稿》明确规定:中医养⽣保健机构是指社会⾮医疗性中医养⽣保健机构。

估计以后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就不能再拒绝“中医养⽣”这个专有词了。

、服务范围明确:中医养⽣保健服务,是指在治未病理念主导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中医药技术2、服务范围明确:⽅法,开展的保养⾝⼼、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包括⾮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

中医养⽣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预调理、中医健康教育等。

、服务⼈员要求:中医养⽣保健服务⼈员应当具有中医养⽣保健类相关专业背景或者取得保健调理师3、服务⼈员要求:等中医养⽣保健类职业资格或者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中医养⽣保健专业培训,遵守卫⽣健康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

患有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等不适宜从事中医养⽣保健服务⼯作的⼈员,不得提供中医养⽣保健服务。

、⾮中医医师不得从事项⽬:不得使⽤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4、⾮中医医师不得从事项⽬: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法、为客户建⽴健康档案:中医养⽣保健机构应当为服务对象建⽴健康服务档案,开展中医健康⼲预调5、为客户建⽴健康档案:理效果的追踪与评估,逐步改善服务⽅案,优化服务流程,提⾼服务能⼒。

应当按要求提供中医养⽣保健服务有关统计信息,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 灸,间接灸则是将艾炷放在姜片、盐 等物品上施灸。
艾灸的特点在于其温热刺激能够激发 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适用于多 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治疗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借助温热刺激,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尤其适用于寒凝 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艾灸的科研进展与学术研究 • 艾灸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医疗保健中,并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艾灸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等密切相关。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
艾灸根据操作方法、穴位选择、治疗 目的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 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施灸,不接触皮 肤。
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 行艾灸。
禁忌
对于实热证、阴虚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此外,对于有 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及传染病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艾灸。
04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分析
艾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胃痛、 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 系统疾病。
艾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艾灸简介

艾灸简介

艾灸简介艾灸是一种自然疗法,有三位一体和四效合一的特点。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三位:有病治病半病寻病无病养生四效:去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艾灸方法:1直灸法2间灸法1直灸法:将艾绒捏成绿豆大小,点燃进行“发泡”疗法。

注:艾绒时间不宜过长,2~3分钟即可。

2间灸法:(常用)1)温和灸:点燃艾条,施术于穴位,艾条离穴位2~3厘米,感到有温度即可。

2)回旋灸:来回旋转3)雀啄灸:类似麻雀啄食,忽高忽低。

4)隔姜灸:姜片厚度1.5~2厘米,不宜过薄,姜片上打3~5个孔,利用热气直接通过穴位。

艾灸作用: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保健灸法: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常见病治疗1)感冒:(主要流清鼻涕)穴位:迎香印堂太阳方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以艾卷作雀啄灸,由距皮肤2.5厘米处及近,以觉灼痛为度,每周1次。

2)冻疮: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技术,通过燃烧艾绒,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艾灸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艾灸法的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选择艾草:艾草是使用艾灸的主要材料,应选择新鲜、质地细软、色泽均匀的干艾草。

干艾草存放时要注意防潮、防虫。

2.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艾草晾晒至八成干后,切成长度约3-5厘米、直径约0.1-0.2厘米的艾绒。

3.选择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艾条、艾缸、艾卷和艾炷等。

选择合适的器具,以便于操作和灸疗的需要。

4.准备灸具:常见的灸具有灸盒、灸壶、灸炉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灸具,确保艾灸的顺利进行。

5.准备其他辅助器具:如灸药刀、灸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以方便操作和消毒。

二、操作流程1.患者准备:让患者脱去上衣,暴露需要进行艾灸的部位。

根据需要,可使用消毒酒精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

3.准备艾绒:将选择好的干艾草装入艾缸或艾卷中,将艾绒点火,等待艾绒燃烧出较多的烟雾。

4.进行艾灸:将点燃的艾绒将近放在穴位上,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可以用灸具或手指轻轻按压艾绒,使其温热感传递到穴位。

5.调整热度:根据患者的感觉和反应,适当调整燃烧的艾绒与皮肤的距离,以及灸痛的程度。

艾灸时应注意不要过度烧灼患者的皮肤,避免出现烧伤。

6.灸疗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艾灸的时间。

通常每次灸疗时间为10-20分钟,每周进行1-3次。

7.观察患者反应:在艾灸进行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等反应出现。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艾灸。

8.结束艾灸:在艾灸结束后,要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穴位部位,以降温和消除燃烧的灰烬。

在艾灸结束后,可给予患者适当的按摩和保健建议。

三、安全注意事项1.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烟雾直接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是指通过中医的理论与养生健康方法,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

掌握正确的操作规范对于实施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养生体操、刮痧、拔罐和艾灸四个方面介绍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操作规范。

1.养生体操操作规范养生体操是中医养生保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调和阴阳、活络经脉、增强体质。

在进行养生体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操内容,避免过度负荷。

(2)穿着合适宽松的运动服装,保持舒适。

(3)养生体操动作要流畅,呼吸要自然,不要过度用力,避免损伤关节与肌肉。

(4)坚持每天进行体操,每次结束后宜进行适当的呼吸调理与放松。

2.刮痧操作规范刮痧是一种通过刮拭皮肤表面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中医养生技术。

刮痧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工具,如医用刮痧板或羊角刮。

(2)选取适当的部位进行刮痧,不宜在关节、脊柱等部位进行刮痧。

(3)病人体位要舒适,皮肤干燥,不要有汗水或油脂。

(4)刮痧力度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刺激皮肤过度造成损伤。

3.拔罐操作规范拔罐是一种利用负压原理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的中医养生技术。

拔罐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罐具,如玻璃罐、竹罐等。

(2)选取合适的部位进行拔罐,避免在关节、脊柱等部位过分拔罐。

(3)在皮肤涂抹适量的植物油,以便罐具更好地贴合皮肤,并避免拉伤皮肤。

(4)拔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过程中病人要保持舒适,避免用力活动或过度寒冷。

4.艾灸操作规范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性来刺激穴位、调理经络的中医养生技术。

艾灸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灸具,如艾条、艾炷等。

(2)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避免在湿疹、溃疡等局部进行艾灸。

(3)灸具在艾灸前应先点燃并燃烧适量时间后取下,以免烧伤皮肤。

(4)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活动过度。

总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养生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建华,王和生,糜中平,刘兰英,陆斌,夏晨,鲍超,彭拥军,耿昊,裴丽霞,周俊灵,李彦彩,吴晓亮,李浩,陈璐,甘可,郭慧。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艾灸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艾灸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

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

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

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

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

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

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

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

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

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艾灸的概念及其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针灸保健从业人员使用。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艾灸养生保健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传统中医艾灸方法。

如个人自行进行灸疗保健,也可以此作为参照。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3 作用和适应范围3.1作用3.1.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3.1.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1.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3.1.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3.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4 注意事项4.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4.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4.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5 操作方法5.1基本操作顺序5.1.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5.1.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5.1.3施灸手法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5.2常见操作方法5.2.1温和灸5.2.1.1操作步骤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本《规范》中选穴与《砭石》规范合并使用)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5.2.1.2操作时间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5.2.1.3 适应症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

还常用于保健灸。

5.2.2雀啄灸5.2.2.1 操作步骤取清艾条或药艾条一支,将艾条燃着端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

亦有以艾条靠近穴位灸至受术者感到灼烫提起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灸3~7壮。

不论何种操作,都以局部出现深红晕湿润或受术者恢复知觉为度。

5.2.2.2 操作时间艾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2.3 适应症主要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慢性泄泻、网球肘、脱肛、前列腺炎患者的防治以及某些小儿急慢性病证等的预防保健。

5.2.3回旋灸5.2.3.1 操作步骤平面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端先在选定的穴区或患部熏灸测试,至局部有灼热感时,即在此距离作平行往复回旋施灸。

螺旋式回旋灸,即将灸条燃着端反复从离穴区或病灶最近处,由近及远呈螺旋式施灸。

5.2.3.2 操作时间艾条灸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3.3 适应症本法适于病损表浅而面积大者,如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股外侧皮神经炎、皮肤浅表溃疡、带状疱疹、褥疮患者的防治,对骨性关节炎及面神经炎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2.4齐灸5.2.4.1 操作步骤多艾条齐灸法:取艾条2~3 支,同时点燃一端。

如为3支,右手拇、食指及中、无名指各挟持一支,左手拇、食指挟持一支。

同时在所选的穴位及上下施灸约距1~2cm施灸。

单艾条施灸法:将单支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定的穴位施灸,再在穴位循经路线上,每个穴位上下各1cm处再进行施灸。

5.2.4.2 操作时间艾条灸每次灸10~15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4.3 适应症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证,痿证患者的防治。

5.2.5实按灸5.2.5.1 操作步骤在施灸部位铺上棉纸10层左右或棉布5~7层。

取雷火针二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另一支以握笔状执住艾条,正对穴位,紧按在棉纸或棉布上,稍留1~2s,使温热之气抵达皮肤,至病者觉烫不可忍,略提起药艾条,待热减后再次按压。

5.2.5.2 操作时间艾条灸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5.3 适应症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痿症、腹痛及泄泻等症患者的防治。

5.2.6温针灸5.2.6.1 操作步骤先取长度在 1.5寸(0.30×40mm)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

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长约2cm艾条,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

5.2.6.2 操作时间每次灸20~30min ,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6.3 适应症本法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可缓解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症。

5.2.7灯火灸5.2.7.1 操作步骤点穴:根据本疾病选定穴位后,用色笔作上记号。

燃火:取3~4cm长的灯心草将一段浸入油中,施术者点燃灯心草的上1/3处。

爆淬:将燃火缓慢移向腧穴,停瞬间后,待火焰稍大,快速地接触穴位。

5.2.7.2 操作时间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5.2.7.3 适应症本法适用于各科病证,如头痛、胃痛、腰痛、痹证、疝气、外感、鼻衄的防治,对痄腮、疳积、惊厥、呃逆等更为常用。

6 禁忌症6.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