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 《花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花脸》,课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得到一面花脸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他由此引发的一段有趣经历。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事件富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难点: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作者的心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进行朗读。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5. 实践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节,体会作者的心情。

六、板书设计1. 花脸2. 喜悦心情3. 有趣经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写小男孩得到花脸后的心情和趣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心情。

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引导还需加强,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课,掌握一定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比喻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思维导图、讨论等方法,深入分析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仿写等,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对花脸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入课文《花脸》的学习。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花脸有什么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词,强调重点词汇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描写方法及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的重点知识。
3.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播放相关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重视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势,改进不足。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花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京剧表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京剧里的花脸是什么吗?讲授新课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读音、理解等。

再读课文: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学习写法:学习作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 ◦ ◦ ◦2. ◦ ◦3. ◦ ◦ 1. ◦ ◦ 2. ◦ ◦ 1. 2. 3.4. 1. ◦ ◦ 2. ◦ ◦ ◦ ◦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喜欢花脸?花脸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绘画创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花脸的图画。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等。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详细内容为《花脸》一文。

该文通过对主人公小明的描绘,展示了他从盲目崇拜到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小明对花脸的喜爱;第二部分讲述小明在家长会上表演花脸的经历;第三部分阐述小明从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分析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明心理变化,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花脸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花脸的了解和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3. 课堂讲解:a.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 分析小明心理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c. 讲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兴趣爱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花脸》2. 内容:a. 小明对花脸的喜爱b. 小明表演花脸的经历c. 小明的心理变化及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小明心理变化的曲线图。

b.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谈谈正确对待它们的重要性。

2. 答案:a. 参照文章内容,画出小明心理变化的曲线图。

b. 示例:正确对待兴趣爱好,既要热爱,又要保持理智,避免盲目崇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学生以“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描述自己的爱好及如何正确对待它们。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

《花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花脸》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花脸》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花脸》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花脸》的剧本和相关资料戏曲表演的音乐和道具适合表演的场地和舞台教学步骤步骤一:《花脸》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教师通过讲解《花脸》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向学生介绍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戏剧结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花脸》的主题和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表演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学生学习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通过实践和体验,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动作和唱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戏曲表演的实践活动,同时教授学生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步骤三: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进行表演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活动,通过表演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脸》的表演和创作,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步骤四: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提高活动,通过观看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花脸》的表演和其他戏曲作品,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对《花脸》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观察学生表演能力和创造力的展示和发展评估学生艺术欣赏和批判能力的提高和表现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花脸》的创作和改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的比赛和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戏曲表演的研究和批判项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

课文花脸的教学教案

课文花脸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花脸》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花脸的来历、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花脸的兴趣。

(2)运用想象、描述、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组进行花脸制作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花脸的来历、特点及制作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花脸制作过程的理解与描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合作意识。

3.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花脸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花脸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花脸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花脸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重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花脸的来历和制作过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花脸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花脸的特点和制作过程。

2.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花脸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制作成果,互评、师评。

3.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花脸文化传承下去?(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悟和收获。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花脸》。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课文,学习生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书写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学习生词:学生自主学习生词,教师进行讲解。

5. 体会情感: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6.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场景。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花脸》2. 生词:略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作者情感:热爱生活,关注美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身边的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2. 课后练习: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组织一次“我身边的美”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角色扮演、随堂练习等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花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花脸》。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内容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春节期间观看舞狮表演的故事。

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舞狮表演的习俗以及花脸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舞狮表演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理解舞狮表演的意义,以及花脸在表演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练习册、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春节的习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舞狮表演的意义以及花脸的作用。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舞狮表演的场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花脸2. 内容:舞狮表演、花脸含义3. 重点词语:舞狮、花脸、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舞狮表演”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示例)我觉得舞狮表演非常精彩,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表演中,花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通过观看舞狮表演,我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花脸》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了舞狮表演的习俗以及花脸的含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设计方面,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舞狮表演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脸《花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

3、通过朗读(传情达意)(把握重音)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4、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

二、课文理解:
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

(激发同学们的热情,为学习营造气氛。

)若请你用文字写出你的喜爱与留恋,并让读者也为你高兴,甚至羡慕,该怎么写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她是怎么将自己对心爱之物花脸的浓浓情感,感染我们读者,并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2、说说花脸:先请同学讲,然后由老师概括。

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称净角。

花脸是俗称。

净角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

课文中是指类似净角脸谱的面具。

脸谱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南北朝和隋唐(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由于戴假面具演出不方便,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一般只用黑、白、红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

中国的戏剧为了表现人物个性,突破人物真实面目的局限,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张,使人远看性格突出,色彩主次分明。

它不仅表现人的生理,还把社会属性,甚至常使用的武器都集中地用图案反映出来。

如:后羿脸上的九日,赵匡胤眉间的草龙,项羽左眼的寿字眉,张飞的蝠型眉,关羽的卧蝉眉,鲁智
深的孔雀眉,曹操的凝目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貌特征。

3、请同学们寻找文中作者喜爱花脸的内容。

(学习各种描写,感受人物情感。


喜欢花脸
喜欢理由
情感发展
内心独爱好看
我与同龄人不同有名有姓、威风十足,有大将喜欢
独爱花脸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虽粗糙和简单
仍爱花脸
惊喜发现特别
分外有劲、挤、好费力;几十好大,好特别。

毫不凶恶,有股子敬畏种花花绿绿;对花脸的细心描写;凛燃不可侵犯的之气,咄咄逼人。

直缩脖子;只是朝它扬下巴。

高兴得到英雄
对大刀的描绘;这刀!这花小罗锅的语言,有眼力要作关宝贝脸!;两件宝贝;我高兴得老
爷挑把最精神的;最漂亮的。

只是笑,话也说不出。

快活戴着光荣
说我的光荣史;觉得自己力大慕目光;舅舅讲的关公故事;舅舅仰慕无穷;学说自报家门。

的夸赞。

炫耀演示威风
推开;跑到镜前横刀立马;人人见人人夸,妈妈更高兴,爸爸崇拜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也含笑;妈妈喊我给客人们见识见整个一直马上;让客识。

知之愈深人们见识;威风亮相、叫到。

爱之愈切。

4、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少年仰慕英雄的激情。

(此部分可穿插在上部分进行)
在正确清楚、自然流畅的朗读基础上,学习传情达意的朗读方法,抑扬顿挫,表达情感。

利用该文重点学习朗读重音,可请同学寻找有关字词并朗读。

如:这花脸好大,好特别!;(带点字应重音重读,突出最强的感受,以及喜悦心情。


我要那个大红脸!;(带点字重音轻读,突出敬畏心情。


这刀!这花脸!(采用一字一顿、夸大调值表示法,突出得到宝贝时的激动心情。


俺姓关,名羽,字云长。

(采用拖长音节、一字一顿表示法,给人以深刻印象。


5、请同学们仿照课文描绘花脸和青龙偃月刀片断,用八十字左右介绍自己的心爱物品。

(先思考后交流)
三、课文延伸:
本文,我们除了知道作者喜爱花脸之极以外,还读到了些什么呢?
(1)童趣(2)热闹的过节气氛(3)给人带来美好享受的民间传统文化
探求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倡导传承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

(展示课件导入议题:民间文化物品展示大红灯笼、唐装、踩高跷、陶瓷等等;民族文化分两大类精英文化[典籍、诗歌]、民间文化;
精英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文化精神。

民间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特征、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冯骥才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字幕。


四、作业:
(1)查资料:了解中国的民间文化,日后交流。

并思考青少年肩负的责任。

(2)小作文:写写你的心爱之物,三百字左右。

五、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啊》、《神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散文集《珍珠鸟》等等。

80年代中期后更关注于民俗民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

2、作者有关民间文化的讲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的死去。

如果还不进行抢救,再过二十年,中国一半的民间文化将化为乌有!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