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与江南(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荷塘与江南(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与江南(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与江南(人教版高一必修)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下,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

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第四、五两段描写的荷塘月色世界的审美构成。

诗人在此撷取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华这些充满了古典文化意蕴的意象,荷塘之中,荷叶田田,美如裙裾;荷花如星,绰约千姿,明珠乳白;风送荷香,吹皱一池碧水,含情脉脉——朱先生在此创造出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氛围,这是一种诗意的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令人陶醉的审美愉悦。

这些描写固然是写景抒情,寄托作者暂得的宁静,抒发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悲伤。

 但是如果仅作此分析,解读是很低浅显的。

我们都知道,“散文是我手写我心”(郁达夫语),“散文是有我的艺术”(林可夫语),散文的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那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处处浸润着朱先生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

 荷香月色世界一种柔而不媚、美而不妖、自然温婉的风格不正是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的折射。

特别是“荷”与“月”两个中心意象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荷的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月的皎洁澄明,纤尘不染;这些都寄托了朱先生的君子人格、清洁精神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的中和主义心态。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脉脉的流水”——象征诗人温润如玉、温婉多情的敦厚性格;“一层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象征学者的苦闷惆怅,传统文士内心的郁结。

所有这些既是写景抒情,更是托物言志!既。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荷塘月色》知识点清单*荷塘月色一、重点剖析1. 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是文章的文眼,统摄全篇,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中极度苦闷、彷徨,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分析:“另一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我”的心情开始由“淡淡的哀愁”向下文“淡淡的喜悦”过渡。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致使作者暂时忘掉了现实中的忧愁,陶醉在荷香月色中,内心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分析:作者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便猛地袭上心头,“淡淡的哀愁”又起。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分析:采莲的快乐只属于过去,只存在于记忆中。

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快乐,只能从记忆中追寻,暗示了作者重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憧憬毕竟是梦,梦早晚都是要醒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醒过来面对的仍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小结:情感上,作者经历了“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的变化过程。

文中作者的情感交织在“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中。

3. 本文主要描绘了哪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每幅画面的特征如何?4. 第五段在写月色、月影时使用了“泻”“浮”“洗”“画”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 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 明确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 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 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 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思考4】对比阅读
问 题 探 究
看莲
杨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 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了解“散文 ”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 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一概,一律。
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1.1 荷塘月色 (共79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1.1 荷塘月色 (共79张PPT)
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 煤屑 路(荷塘周围) (月下)荷塘 (荷塘 上)月色 荷塘四周 江南采莲 (回)家 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问题探究人物心情的变化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 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 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 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 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 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3、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 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
怎样的世界?此时‚我‛与平常的‚我‛有什么不 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句话的作用?

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 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 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 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 没有痛苦和不快,心境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 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一、听配乐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意。

(2)运用多媒体手段,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画面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难点】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理解直抒胸臆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共2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舒伯特小夜曲音频伴奏。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它具有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意境深邃、语言优美等特点,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学好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赏析写景、体会情感、注重审美、品味语言、读写结合。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2023年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

2023年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荷塘月色》一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把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整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以及其散文创作的特点2、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基本弄懂课文的思想意义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本文清爽淡雅的行文方式4、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2、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四、教学时数三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是功不行没的,可以说,是散文成就了朱自清,与此同时,又是朱自清使中国现代散文在散文史上大放异彩,是他提升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品质。

那么,朱自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散文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因而能在散文作家中脱颖而出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引出对朱自清及其散文特点的介绍)(二)及其作品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判、学术讨论等,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为显著。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新而不失自然”)著称。

同时代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讨论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欣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而他的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景致美丽、情感抒发恰到好处,一直被认为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名篇佳作。

通过学习,让我们一起去体会一下,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以及在这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三)推动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带,让同学在听觉中留意想像和感受文中营造的美丽意境,并且思索:“文中有画”,本文隐蔽了什么样的画面呢,又是如何绽开对这些画面的描摹的?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是走出家门的契机,由于心里“颇不安静”,才有了后文的月夜出游--独步小径--观荷赏月--返回家门等这一系列的举动。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解析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4 2《荷塘月色》(同步习题)(解析版)

《荷塘月色》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折(qū) 歌曲(qǔ) 弥漫(mí) 明眸善睐(móu)B.颤动(zhàn) 煤屑(xiè) 脉搏(mài) 含情脉脉(mò)C.霎时(shà) 袅娜(nà) 负荷(hè) 荷枪实弹(hè)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强人意(ch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B项,“颤(zhàn)”应读作“chàn”。

C项,“娜(nà)”应读作“nuó”。

D项,“差(chà)”应读作“chā”。

故选A。

2.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中加点叠词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叠词的意思和文章的语境分析叠词的效果,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嗅 觉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视 觉

相通 和谐
名(

听 觉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下,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

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第四、五两段描写的荷塘月色世界的审美构成。

诗人在此撷取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华这些充满了古典文化意蕴的意象,荷塘之中,荷叶田田,美如裙裾;荷花如星,绰约千姿,明珠乳白;风送荷香,吹皱一池碧水,含情脉脉——朱先生在此创造出了一种素静淡雅的氛围,这是一种诗意的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和谐、令人陶醉的审美愉悦。

这些描写固然是写景抒情,寄托作者暂得的宁静,抒发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悲伤。

但是如果仅作此分析,解读是很低浅显的。

我们都知道,“散文是我手写我心”(郁达夫语),“散文是有我的艺术”(林可夫语),散文的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那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处处浸润着朱先生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

荷香月色世界一种柔而不媚、美而不妖、自然温婉的风格不正是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的折射。

特别是“荷”与“月”两个中心意象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荷的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月的皎洁澄明,纤尘不染;这些都寄托了朱先生的君子人格、清洁精神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典型的中和主义心态。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脉脉的流水”——象征诗人温润如玉、温婉多情的敦厚性格;“一层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雾”——象征学者的苦闷惆怅,传统文士内心的郁结。

所有这些既是写景抒情,更是托物言志!既是眼前之景,又是心中之景!但是文章并未就此收束,诗人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

他们到底与上文的“荷香月色”有何关联,显然弄清“江南采莲”的意蕴是深入解读的关键?朱自清先生在扬州,长在扬州,是典型的江南人,他熟悉江南的旧俗——采莲。

江南采莲,“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低头弄莲子”的柔态,那种生活是“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

江南采莲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一起嬉戏采莲,不拘礼法地相互表露爱情。

这不也正是一个自由的充满情趣的世界吗?这种意境不正与前文的荷香月色惊人的一致吗!这就要说到江南的审美意蕴了,江南“在传统的文化语文里是美”的象征,古诗词中的“忆江南”“梦江南”的生活都是无限美好的,在江南风景如画,佳人如月,风流繁华,在江南那里好像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宗自华的《美学散步》)。

刘士林先生指出:“《西洲曲》是中国诗性精神的一个基调,所有关于江南的诗文、绘画、音乐、传说,所有关于江南的人生、童年、爱情、梦幻,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最初的原因。

”(《〈西洲曲〉与我的江南情结》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正是在一唱三叹的江南抒情诗中成长起来的。

经过魏晋六朝的文化积淀,“江南”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地。

江南,在文中是一方大的荷塘!她在朱先生的意识深处,她的色彩是清晰的而非朦胧的,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荷塘”。

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要提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笔者认为此处的江南不再是审美世界中的江南了,而应是现实世界的江南,这是诗人的顺势联想。

文章正是在“入荷塘”与“出荷塘”,在“入江南”与“出江南”,在“入家门”与“出家门”这一审美结构中来完成意义建构的。

“惦着江南”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江南有他的浪漫的爱情。

朱先生与妻子武钟谦女士1916年在扬州结婚,那一段时光是令他回味的,那种自由和悦的家庭生活与江南采莲的热闹有趣是多么的契合。

可是,到写作之时,时过境迁,人已不在江南,并且斯人独憔悴,妻子由于多产体弱,已经患病。

(参见季镇淮《朱自清年谱》)。

第二,担心江南风风雨飘摇的时局,1921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

这种形势,朱先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担心的。

第三担心江南的朋友,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人都在发生分化,朱先生的许多在江南的朋友——激进的知识分子——有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的处境是令先生担忧的(参见《名著重读》之钱理群文《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