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

合集下载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

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

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

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

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_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_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7-12-14;修订日期:2007-12-24作者简介:张耀光(1934-),男,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海洋人文、经济地理与海岛开发规划研究工作。

E 2mail:zhan 2gyaoguang@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吴传均院士对中国海洋地理学的贡献张耀光(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

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

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

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关 键 词:吴传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006-04 2002年6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挂牌成立。

吴传均院士偕瞿宁淑先生,施雅风院士偕沈健先生,王颖院士以及丁德文院士等都到会祝贺。

吴传均院士在会上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了贺词(图1),内容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将转向亚太地区中国要因势利导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度加强研究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辽阔海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贺词虽然是对被庆贺单位的祝愿,实际也是吴传均院士海洋地理研究学术思想的体现。

吴传均院士不但对中国海洋地理的发展做了许多组织和倡导工作,而且他也参与了大量的海洋地理研究。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Forum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第28卷第1期2021年3月Vol. 28 No. 1Mau 2021◎校园内外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李志慧陕西终南学社依托于西安翻译学院,坐落于 终南翠华山下,是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创办的 一所学术文化研究机构。

2028年7月,学社经主 管部门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同意成立,在陕西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登记。

2029年5月29日,学社在终 南山下西安翻译学院隆重挂牌成立。

2019年6 月,学社被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批准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终南学社的宗旨是:广纳文化学术精英,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以终南文化为特色的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寻中华文化之根,串中华文化 之珠,扬中华文化之魂”,不断开拓和深化陕西地域文化研究,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射出 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

年春日,习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根据文化 学的基 , 地 的 ,总结了秦岭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 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 的祖脉、中华文化重要象征。

这是对秦岭文化内涵和特征的最全面、最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 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的深 论 , 为陕西终南学社 一展研究工作确立了指导性方针。

―、终南学社开展的业务作为一所坐落于终南山下、挂靠于西安翻译学院的学术文化研究机构,终南学社积极开展以 终南文化为 的文化研究, 办各式、各 的学术研 会和各 文化 术 流活动:一、开设“终南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 专家学者举办文化学术讲座,目前已先后举办十余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二、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终南读书会”,作为学社的文化学术窗口及与社会大众联系的平台,发布文化学术信息,探讨学术观点,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文化学术交流;三、编辑出版社刊《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现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四、编辑出 版《终南文库》,目前已经出版三辑,共计9本书; 五、汇聚同仁优秀学术成果,每年组织出版若干本优秀学术文化著作,彰显陕西文化综合实力;六、 组织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评奖,鼓励文 化学术同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七、开展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往,建立与国外相应学术团体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地理学科发展史简述

地理学科发展史简述

地理描述
古代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理现象的 观察和描述,积累了大量关于地 球表面的知识,如地貌、气候、 水文等。Fra bibliotek地图制作
古代地图制作技术不断发展,从 简单的示意地图到精确的航海图 和地形图,反映了人类对地理空 间的认知进步。
中世纪地理观念
宗教影响
01
中世纪地理学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地理知识服务于宗教教义
详细描述
地理信息科学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了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 、分析和可视化。这一领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灾害预警 等多个领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04
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研究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
总结词
地理学与环境科学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 存在广泛的交叉,地理学为环境科学研究提 供了空间尺度和区域差异的视角,环境科学 则为地理学提供了更深入的环境变化过程和 机制的理解。
06
未来地理学的发展展望
地球系统科学的未来发展
综合研究
地球系统科学将进一步整合地质、气象、海洋、生态等多 个学科领域,形成更加综合的研究体系。
01
动态模拟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地球系统科学将 实现对地球各系统的动态模拟,提高预 测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02
03
跨学科合作
地球系统科学将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 的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推 动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景展望
技术创新
地理信息科学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 析等,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智能化服务
地理信息科学将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各行业对地 理信息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文地理学研究前沿

人文地理学研究前沿

人文地理学研究前沿人文地理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呈现出多元化、交叉性和跨学科的趋势,以下是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前沿的探讨。

一、文化地理学的兴起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地理学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地方认同的形成。

此外,文化地理学还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等进行了广泛的交叉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

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核心领域之一,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全球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和社会差异;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等。

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三、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地理信息科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分析和处理地理空间数据。

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在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研究等领域,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不断扩展,并与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领域形成了紧密联系。

四、自然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致力于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基础。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考察自然环境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加深了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五、后人文地理学的崛起后人文地理学是在对传统人文地理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兴学科。

它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吸收思想,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重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9期2010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29,N o 9Sept ,2010收稿日期:2010 08 10;修订日期:2010 08 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701010)作者简介:吴绍洪(1961 ),男,广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E mail:wu sh@igsn rr ac cn 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吴绍洪,尹云鹤,樊 杰,郑 度,杨勤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通过分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历程,总结了 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综合区划 重要发展阶段的创新成果,介绍了重要的格局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地域系统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为了认识自然规律,为农业生产布局服务,开创了综合自然区划;20世纪90年代,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地域系统研究,开展了生态地理地域系统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末开始探索综合区划研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有机融合成为近期格局研究的鲜明特色。

在此过程中,地域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等的深入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地域系统研究,始终与国家的重大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成为今后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地域系统;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综合区划文章编号:1000 0585(2010)09 1538 08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和相对一致性。

地域系统研究全面考虑各项自然要素,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核心,综合反映区域自然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全球性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地域分异规律了解和探讨的深度[1]。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手段的更新,观测网络、科学考察等各类基础资料的累积,自然地理、全球变化等科学研究的深入,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域系统研究全面开展以来,该领域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经历了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两个阶段,正迈入一个新的综合区划探索阶段。

1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密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2]。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 标志着我国现代自然地域划分研究的开始,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 中国之植物区域 ,这些工作开创了我国地域系统研究的先河。

在我国,系统全面研究地域系统理论、方法与方案的工作是从1950年代开始的,竺可桢、黄秉维领导的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为主要研究团队开展的全国综合自然区划,9期吴绍洪等: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1539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布局为目标。

全国综合自然区划[3,4]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依据自然界各现象的相互关系,综合了现代特征和进展因素,以地带性规律为划分原则;(2)首先考虑温度、水分的大体情况及其作用,划分自然地带综合考虑温度、水分与土壤、植被的形成和分布的关联性,在每一自然地带的范围内,依据地形和气候的大体差异划分自然区(划分依据见表1);(3)系统说明了全国自然区划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在科学认识上的意义。

该方案是迄今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自然区划专著,一直为农、林、牧、水、交通运输及国防等有关部门广泛应用,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综合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

表1 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温度带划分指标与特征[3]Tab 1 Index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zones in Chinese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icalregionalization in1959[3]温度带主要指标辅助指标∃10%积温数值(%)最冷月温度(%)特征寒温带<1700稻、高粱、蓖麻等都不能生长,只勉强能栽培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谷子。

天然植被为明亮的的落叶松林,土壤为微酸性棕色灰化士。

温带1700~3200-8~-24若干喜热作物,如稻、高粱、玉米、蓖麻在大部地方都能生长,小麦、大豆、高粱则分别在不同地域成为主要作物,甜菜也生长很好。

不适于栽培棉花与冬季作物。

苹果、梨、葡萄等果类也只在南部可见,品质显然没有暖温带所产的好。

天然植被在水分充足地域为针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此外为草原与荒漠。

土壤有灰化棕色森林土、黑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与灰棕荒漠土。

暖温带1700~32000~-8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一年生作物如棉花,除靠近北界的地方以外,可以生长得很好。

在水分较多的地方,天然植被主要由落叶阔叶树组成,完全没有常绿阔叶树,也没有亚热带木本作物,但多数地方的小麦,仍以冬播为主,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少数地方一年一熟。

所产苹果、梨、柿、葡萄等水果品质优良。

低地土壤有棕色森林土、褐色土、黑垆土和棕色荒漠土。

亚热带4500~80000~16天然植被有亚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混生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

其中有热带树种,也有温带树种,针叶树也很普遍。

热带中的热带经济植物不能生长或不能正常生长。

多数地方的特征经济作物如柑橘、茶、油茶、油桐,稻可一年二熟,小麦各地都有栽培。

亚热带南部还有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橄榄等多种热带经济作物。

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和黄褐土。

热带>8000>16低地植被主要为热带季雨林,基本上都是热带性的科属,主要林木属樟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桑科、无患子科和豆科,绝少针叶树。

对热量要求较多的热带经济植物,如椰子、橡胶、槟榔、咖啡、木波罗等,都能生长,稻可一年三熟,甘薯可于冬季播种,温度情况对冬小麦生长不大适宜。

低地土壤为砖红壤。

赤道带~9500终年气温变化很小,热量条件适宜于各种热带植物生长高原暖温带耕作上限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高原亚热带耕作上限的海拔高度在4000~4200米同时期国内的研究主要还有林超的自然区划[5]、罗开富的自然地理分区[6]、侯学煜的自然区划[7]等。

这个阶段由于文革的中断,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继续研究,主要成果1540地 理 研 究29卷包括黄秉维根据原有方案在实施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而修订的全国综合自然区划[8],任美锷等的自然区划[9]、赵松乔的综合自然区划[10]、席承藩等的自然区划[11]等。

这些成果结合各自实际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把区划理论具体化,加深了对区域分异规律的认识,科学指导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因地制宜发展。

2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20世纪90年代,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地域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需要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基础,郑度带领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团队与张新时的研究团队,开展了生态地理地域系统的研究[12~15]。

该项研究的特点在于:(1)提出并完善了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该方案按照温度、水分、地貌组合的顺序,依次划分,建立了以生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气候-植被分类系统;(2)系统揭示了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土地退化及其整治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态与环境建设区域差异的论述与规划,阐明了各个生态地理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联系及其利用等问题;(3)在研究方法上考虑了全球环境变化对地域划分的影响,按照先水平地带,后垂直地带的方法来反映广义的地理地带规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界线拟定方面则是将传统的专家智能判定,与模型、数理统计和GIS的空间表达等结合(图1、表2)。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为地表自然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基础研究图1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F ig 1 China's eco geog r aphical reg ion map9期吴绍洪等:地域系统研究的开拓与发展1541表2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15]Fig 2 China's eco geographical regions温度带I寒温带II中温带III暖温带IV北亚热带V中亚热带VI南亚热带VII边缘热带VIII中热带IX赤道热带H I高原亚寒带H II高原温带干湿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A/B湿润/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自然区I A1大兴安岭北段山地落叶针叶林区II A1三江平原湿地区II A2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针叶林区II A3松辽平原东部山前台地针阔叶混交林区II B1松辽平原中部森林草原区II B2大兴安岭中段山地森林草原区II B3大兴岭北段西侧丘陵森林草原区II C1西辽河平原草原区II C2大兴安岭南段草原区II C3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区II C4呼伦贝尔平原草原区II D1鄂尔多斯及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II D2阿拉善与河西走廊荒漠区II D3准噶尔盆地荒漠区II D4阿尔泰山地草原、针叶林区II D5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III A1辽东胶东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III B1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III B2华北平原人工植被区III B3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III B4汾渭盆地落叶阔叶林、人工植被区III C1黄土高原中北部草原区III D1塔里木盆地荒漠区IV A1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大别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人工植被区IV A2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区V A1江南丘陵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 A2浙闽与南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 A3湘黔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 A4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 A5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 A6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区VI A1台湾中北部山地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 A2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 A3滇中南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I A1台湾南部山地平原季雨林、雨林区VII A2琼雷山地丘陵半常绿季雨林区VII A3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I A1琼南与中北部诸岛季雨林、雨林区IX A1南沙群岛区H I B1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草甸区H I C1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H I C2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H I D1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H II A/B1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H II C1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H II C2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H II D1柴达木盆地荒漠区H II D2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1542地 理 研 究29卷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宏观的区域框架,为土地生产潜力的提高、土地管理的政策分析、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自然保护区的选择与规划、自然规划的拟订等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