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喻的视角审视电影_风声_中的_嫌疑_
风声电影深度解析

风声电影深度解析《风声》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巩俐等人主演的电影。
本片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小城镇的一个家庭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了牵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视听等角度深度解析本片。
一、剧情解析本片的主线剧情是一个普通家庭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牵连的故事。
父亲等人因为被怀疑为“右派”而被关进了劳改农场,母亲和女儿则被迫在家中扛起了生计的重担。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亲情、友情、爱情、仇恨交织在一起。
同时,本片也揭示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如思想斗争、政治运动等。
朴素的人民群众被迫无奈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人性的丑恶面也被逐渐暴露出来。
二、人物解析本片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包括:父亲、母亲、女儿、小妮子、管教员等。
父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老百姓,一心想着要好好地过日子,却因为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庭,他坚信自己是无辜的,希望能够挣脱冤屈。
母亲则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不仅要负责家庭生计,还要照顾女儿的成长,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成为了家庭的支柱。
女儿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在父母离家后,逐渐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父母。
小妮子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在小城镇上卖糖葫芦,她与女儿成为了好朋友,为女儿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管教员则是一个有着政治野心的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无辜的人,是一个道德败坏的角色。
三、视听解析本片拍摄手法非常精细,画面细腻,色调柔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特别是片中的音乐,深深地渲染了剧情的悲壮和压抑,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本片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张国荣、巩俐等人的表演都非常到位,成功地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总结:《风声》是一部情感饱满、内容丰富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面。
本片不仅在剧情、人物刻画、视听上都表现出色,更从多个层面向观众传递着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风声 影评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导演冯小刚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展现在观众面前。
首先,影片的场景和服装设计非常精致,再加上出色的摄影和音乐,让整部电影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混乱的时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挣扎和抗争。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悬念不断,让人屏息以待。
主角们在面对敌人的压力和背叛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家园的热爱。
这种情感共鸣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受。
最后,影片的演员表现也是一大亮点。
张国荣、吴彦祖等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表演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叙事、精致的场景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
气息,还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风声 影评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真实的描绘,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评论。
首先,电影通过其紧张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了谎言和阴谋的世界。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吸引到了一个充满了悬疑和不确定性的故事中。
每一个转折点都让人屏住呼吸,希望能揭开真相。
这种紧张感和好奇心贯穿整个电影,让观众无法转移目光,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刻。
其次,电影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风声》以反腐败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揭露腐败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腐败的丑恶面目。
观众可以从中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和不道德,进一步反思社会的问题。
这种社会意义的深度让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启示。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为其增添了不少情感。
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
摄影的运用也非常出色,通过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世界,增强了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它通过紧张的剧情、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启示,让观众反思社会问题。
无论是剧情、演员表演还是音乐和摄影,都展现了电影制作的高水平。
强烈推荐观众们去欣赏这部电影,相信你们也会被它所打动。
风声影评

《风声》影评今天,我看了电影《风声》。
《风声》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中共地下党员潜入汪伪政府获取情报,却被敌人发现,为了崇高的使命,受尽敌人折磨却坚持斗争到底,直至奉献出生命的令人感动而震撼的故事。
虽然这是一部商业片,虽然这是一部谍战片,观看完整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和悲愤。
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我们很幸运。
那些为中国取得民主和独立而奉献的或许无名的英雄们,在革命胜利之前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却可能被历史而掩盖。
但我相信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祖国崭新的明天,他们甘愿牺牲小我,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发热,在一大片污流中依然坚持开出自己精神上一支不染一尘的高贵莲花。
为了心中共产主义的信念而奋斗是他们心中的一份坚持,为了这一份坚持与骄傲他们付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代价,从影片中那些惨无人道的酷刑便可深深体会。
这些先辈们在面对这些可预知的危险与痛苦时令我感触最深的,除了他们那份临危不惧的英勇外,还有他们为了保护战友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
《风声》中的老枪和老鬼就是如此。
他们都希望以自己的性命保住对方让对方传出信息以拯救整个组织。
这需要一种怎样的觉悟与信念,才能将别人的生命摆在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位置,把组织的安危摆在个人生命的前面?人都有自私的本性,但这些令人尊敬的地下党员为了革命的崇高理想早已将自私抛弃。
法西斯主义的凶残是难以用常理来理解的,凶恶的日本敌人和可恨的汉奸为了逼迫共产党员屈服各种残酷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敌人们想要撬开地下党员嘴巴的行径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伟大的中共地下党员都是一个个永不退缩的勇士!每当看到镜头里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些痛苦的表情,那些模糊的血肉,我不禁感叹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阶级革命是如此,拯救全中华民族的行动也是如此。
风声 影评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节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以及对家庭和爱情的渴望。
首先,电影的剧情非常紧凑,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
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精彩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的时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尤其是在描写主人公为了保护家人不惜冒生命危险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言喻的家国情怀。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张涵予和周迅的精彩演绎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特别是周迅饰演的女主角,她坚强而又脆弱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她的遭遇和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电影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让人深思。
在战争年代,人们的内心往往会暴露出最真实的一面,有的人变得冷酷无情,有的人则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善良。
《风声》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让观
众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抉择。
总的来说,《风声》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让人感受
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磨难,更让人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生存的意义。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好的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电影《风声》观后感

电影《风声》观后感《电影〈风声〉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叫《风声》的电影,这片子可真把我给震住了!影片一开始,那紧张的气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裘庄,伪军的几个军官被软禁在这里,试图找出潜伏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老鬼”。
先说这裘庄,那可真是个阴森恐怖的地方。
外面是狂风呼啸,里面是灯光昏暗,墙壁斑驳,仿佛每一块砖都藏着秘密。
光是看着这场景,我就感觉后背发凉。
电影里的人物,那真是个个形象鲜明。
周迅演的顾晓梦,外表是个富家千金的模样,娇蛮任性,可实际上却是个勇敢坚定的革命者。
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气质清冷,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坚守。
还有张涵予演的吴志国,那一脸的刚硬,一看就是个不好惹的主儿。
顾晓梦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她在裘庄里,表面上跟大家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可心里却时刻绷着一根弦。
有一场戏,她和李宁玉在房间里,李宁玉发现了顾晓梦旗袍上的破洞,就帮她缝补。
这时候的顾晓梦,眼神里透着一丝慌乱,可嘴上还在强装镇定,跟李宁玉说笑。
那一瞬间,我仿佛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煎熬,一边是亲密的姐妹,一边是自己肩负的使命,那种纠结和痛苦,全在周迅的眼神里了。
再说那些酷刑,看得我是心惊肉跳。
什么电刑、针刑,光是听着名字都让人毛骨悚然。
特别是吴志国被上刑的那段,那惨叫声仿佛要穿透屏幕,直击我的心灵。
我在想,这得是多大的信念和勇气,才能让人在这样的折磨下还不吐露半分实情。
还有一场戏,是大家在一起吃饭。
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大家有说有笑,可暗地里却是波涛汹涌。
每个人的眼神都不简单,话里有话,互相试探。
那种紧张到极致的氛围,就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随时可能破裂。
看到最后,当顾晓梦的身份被揭开,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她为了把情报传递出去,牺牲了自己。
她留下的那段遗言,让我感受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和对革命的坚定。
她说:“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风声 影评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小村庄因为谣言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事件。
这部电影以其出色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中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引入了一个充满谜团和紧张气氛的小村庄。
随着谣言的传播和事件的发展,观众不禁被牵动了情感,对于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主人公阿英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她与日本军官之间的纠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其次,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是非常出色的。
李安导演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对细节的把握,将小村庄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战争场景的处理上,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震撼的音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最后,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情感,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情感共鸣。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战争年代里艰难求生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勇气让观众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感慨。
总的来说,电影《风声》以其深刻的叙事和出色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弦。
观众在电影中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值得一看。
风声 影评

风声影评
《风声》是一部充满悬疑和紧张感的电影,它让我一直屏住呼吸,直到最后一刻。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描绘了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立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内心的矛盾,这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
首先,影片的剧情设计非常紧凑,每一个情节都紧扣主线,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从一开始的神秘谋杀案到最后的惊心动魄的追逐,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屏息凝神。
尤其是影片的反转设计非常巧妙,让我对剧情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
其次,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出色,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战争年代的气息。
导演
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
尤其是影片的配乐设计非常出色,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倍感紧张和兴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对人性的刻画。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让我深思。
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也并非一味的邪恶,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和动机,这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风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悬疑片,它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充满了紧
张和兴奋,同时也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悬疑片的观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201
1
.1
○鞠志勤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作者简介]鞠志勤,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以转喻的视角审视电影《风声》中的“嫌疑”
[摘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意义可以放到场境中进行诠释。
本文从事态场境理论和转喻的角度诠释嫌疑的涵义:所谓嫌疑,就是触发了某事态场境核心周围能够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整个事态的联想。
因为任何行为都可以用事态场境来诠释,事态场境可以被视为一个“雷区”,地雷便是事态场境的核心,而能够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的各个分支便形成了能够触发核心这枚“地雷”的“导火索”。
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对事态场境任何一个分支的触动,都会引发嫌疑。
[关键词]事态场境;嫌疑;转喻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1-0058-02
一、引言
“瓜田李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典故,出自古乐府《君
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人们之所以要避免
在“瓜田纳履”在“李下整冠”,就是为了避免偷瓜和摘李的嫌
疑。
那么到底何为“嫌疑”?本文就从事态场境理论和转喻的角
度出发,诠释嫌疑:所谓嫌疑,就是触发了某事态场境核心周围
能够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整个
事态的联想。
为了使说明更加具体和形象化,文中所用的例子
均来自近期热映的电影《风声》。
二、事态场境和转喻
据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场境是人们信息储存的方式,意义
都可用场境来进行很好的分析。
场境包括场境的组成部分,这
些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组成部分与整个场境之间都具有转喻关
系。
Panther和Thornburg提出了一个事态场境(State of Affairs
Scenario)理论。
他们认为事态包括状态、事件、过程和行为,可
以被看作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场境,一个行为至少包括3个
阶段:
1.事态前部分(BEFORE):必要的事态前提条件如动机、潜
在性、能力和性格等可以导致言语行为场境发生的原因。
2.事态核心部分(CORE)与事态效力部分(EFFECT):现存
言语行为场境/真实言语行为场境,以及紧跟言语行为场境的
必要后果。
3.事态后部分(AFTER):言语行为场境非必要后果。
行为场境所有部分都通过前提分支、理据分支和实现分支
与场境核心部分相连接。
前提分支包括现存的前提或准备条
件。
理据分支中的诚意条件与前提分支的准备条件相互对应。
实现分支包括一个言语行为的满足条件。
综上所述,场境中的
任何部分都可以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其意义都通过核心部分
或整个场境表达出来。
另外,场境的任何部分还可以与该场境
中的其他部分转喻地发生代表或指向关系。
因此我们可根据转喻和事态场境把事态场境转喻分为4
类:1.用前提分支指代整个场境;2.用理据分支指代整个场境;3.
用场境的核心指代整个场境;4.用实现分支指代整个场境。
我
们以电影《怪物史莱克I》中驴子和史莱克之间的一段对白对此
加以阐述。
驴:自由的滋味真好。
a史莱克:那你现在为什么还不赶紧回去跟你自己的朋友
庆祝你重获自由呢?
驴:但是我没有朋友。
我自己才不回那个地方呢。
嘿,我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我跟你待在一起!你是一个绿色战斗机器,我
们两个一起,绝对打遍天下无敌手!
……
b史莱克:你为什么要跟着我?
驴:我告诉你为什么。
(唱)因为我也是一个人,而这里除了
我没有别人,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没人再会嘲笑我,你必须要
有个朋友……
c史莱克:别唱了!难怪你一个朋友也没有!
驴:哇!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这样诚实得有点残酷。
d史莱克:听着,小驴,你看看我,我是谁!?
驴:嗯?大高个?
e史莱克:不!我是一个怪物!谁见了都要喊“赶紧拿起你
的火把和草叉”的怪物!
史莱克习惯独来独往,不喜欢别人干扰他的生活,所以面
对突然闯到他面前的驴子,他感到无所适从,极力想把驴子赶
走。
所以上面这段对白,史莱克试图传达给驴子的是一个“离开
我,不要再跟着我”的场境。
史莱克首先使用实现分支来传达他语言文字修辞
58
语文学刊
语
文学刊2011.1
的意愿,即句a ,因为“与朋友庆祝重获自由”的动作是发生在驴子离开史莱克之后。
在发现驴子没有领会他的意图后,史莱克启用了理据分支,质问驴子总跟着他的理由(句b )。
可是驴子依然不明就里,史莱克只得又启用了前提分支(句c 、d 、e ),进一步警示驴子走开,因为他们明显不是一路人,不具备成为朋友的任何前提。
史莱克始终未启用场境的核心来直接告诉驴子走开,说明史莱克的心地依然很善良,他选择孤立自己源于外界对他的孤立,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嫌疑的形成
整个事态场境可以被视为一个“雷区”,地雷便是事态场境的核心,而能够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的各个分支便形成了能够触发核心这枚“地雷”的“导火索”。
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对事态场境任何一个分支的触动,都会引发嫌疑。
在电影《风声》中,因为发生了一系列针对日军及汪伪政府的攻击行动,使得日军颜面无光,负责处理此事的华北特务机关首长武田少佐判断,其内部情报机构已遭抗日分子渗透,所以他设计一个圈套,利用一则假情报引诱代号为
“老鬼”的地下党分子出洞。
当这则假情报被不知行动已经泄密的“老鬼”发出后,汪伪政府的直属单位
“华北剿匪司令部”里接触过该情报的5个人,即剿匪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剿匪司令部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军剿匪司令侍从官白小年、
伪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和伪军剿匪大队军机处处长金生火,瞬间都有了嫌疑。
整个影片都是围绕这样一个事态场境展开的:“老鬼”传递了假情报。
武田对5个因触动前提分支中的“‘老鬼’有机会接触该假情报”而遭到幽禁的人的排查,便是基于这个事态场境展开的(图1)。
(一)由触犯前提分支引发的嫌疑
嫌疑可以由前提分支引发:如果一个人满足实施某事态的条件,那么他便具备了实施该事态的嫌疑。
电影《风声》中,顾晓梦等5个人之所以被拘禁,就是因为他们都接触过武田利用
来“引蛇出洞”的假情报,从而触动了位于前提分支的“‘老鬼’有机会接触该假情报”,招致武田对他们的怀疑。
后来的白小年被锁定为第一个嫌疑人也是因为他触动了前提分支中的
“‘老鬼’将该情报发送出去”:他的笔迹跟‘老鬼’写的彩票号单上的笔迹很相似。
(二)由触犯理据分支引发的嫌疑
嫌疑可以由理据分支引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
电影《风声》中,李宁玉因为她的男友刘林宗是共产党员而进一步引起武田的怀疑,因为她男友的这层关系,李宁玉便有了发情报的动机,从而触动了武田对整个事态场境的联想。
在武田让5个嫌疑人相互检举的情节中,白小年认为金生火是“老鬼”,依据便是理据分支,因为“他(金生火)有个侄子,15岁就投了共军,
听说在延安干参谋长了都”。
有了传递情报的动机,金生火具备了传递该情报的嫌疑。
(三)由触犯实现分支引发的嫌疑
嫌疑可以由实现分支引发,所谓雁过留声,事态场境的核心动作发生过后,会留下一系列的痕迹,在《风声》中,表现为“老鬼”发出电报后如何掩饰或脱身,以及发现情报有诈后设法让同伴取消既定行动等。
电影《风声》中,顾晓梦用自己“捡到”的半根烟举报吴志国,因为这根烟上有情报密码“撤”。
吴志国立即被怀疑,因为他半根烟上的“撤”字,是为了告知同伴取消原定计划,这个行为触发了事态场境的事后分支。
但当李宁玉拿着烟告诉武田在顾晓梦被子里发现的时候,情况便急转直下,顾晓梦成了最有可能的“老鬼”。
因为顾晓梦利用半根烟陷害吴志国触发了事后分支———她在想方设法脱身。
(四)由触犯多个分支引发的嫌疑
触发一个分支足以引起嫌疑,如果数个分支被同时触发,那么嫌疑则会更大。
在电影中,顾晓梦最终被确定为“老鬼”,因为她同时触动了前提分支(接触过假情报)和事后分支(试图嫁祸吴志国以便自己脱身)。
四、结论
本文以电影《风声》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嫌疑的形成:整个包含嫌疑的事态场境可以被视为一个
“雷区”,地雷便是事态场境的核心,而能够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的各个分支便形成了能够触发核心这枚“地雷”的“导火索”。
触动事态场境的任何一个分支,都会引发嫌疑。
原因是场境中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转喻地代表整个场境,其意义都通过核心部分或整个场境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Panther,K -U.&L.Thornburg,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 -encing in Conversa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755-769.
[2]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2002(4):46-52.
图1《风声》中“‘老鬼’传递假情报”的事态场境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