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二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淝水之战+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二) 故都的秋+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 故都的秋(时间:40分钟满分:44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hùn)混.沌状态(hùn)拓.本(zhè)B.着.着布衣(zhù) 描写细腻.(nì) 萧.索(xiāo)C.点缀.生活(zhuì) 折.耗很大(shé) 落蕊.(lěi)D.精神颓.废(tuí) 啼.笑皆非(tí) 恬.适(tián)解析:选D A项,“拓”应读tà;B项,“着”应读zhuó;C项,“蕊”应读ru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选D 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解析:选B A项无对偶,无比喻;C项无比喻;D项无对比。
2019版高中语文 第4单元 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 语文版 必修2(含答案)

第12课淝水之战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答案(1)yè(2)Yǎn(3)Yún(4)rèn(5)xiá(6)qū(7)qínɡ(8)wǔ(9)cù(10)huī(11)chónɡ(12)sūn(13)tún bì(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学考优化指导】2022-2021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练习:4.12 淝水之战B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年二十已.下B.不闲.军旅C.兵甲无阙.D.悔.无及也解析:A项,“已”通“以”;B项,“闲”通“娴”;C项,“阙”通“缺”。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晋兵所杀B.知秦已败C.胡彬闻寿阳陷D.此乃长久计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D项是推断句,用“乃”表示推断。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B.栅.淮以遏东兵C.欲不战以老.秦兵D.草.引露.宿解析:B项,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乏。
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A4.下列句子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B.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C.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D.为晋兵所杀解析:D项,“为”是介词,被;其余句中的“为”是动词,担当。
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
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
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
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
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
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
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
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
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高中语文 4.12 淝水之战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1 文本研读1.实词(1)通假字①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帅精兵五千趣.洛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朝廷处分..已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谢安石有庙.堂.之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摄书置床.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①兵⎩⎪⎨⎪⎧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②去⎩⎪⎨⎪⎧ 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③信⎩⎪⎨⎪⎧今陛下信.而用之: 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4)词类活用①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______________②融驰使白.秦王坚:____________③栅.淮以遏东兵:____________④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____________⑤使不得上.:____________⑥时方与客围棋.:____________⑦若败.其前锋:______________⑧欲不战以老.秦师:________________⑨击成,大破.之:____________⑩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________________○11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______________2.虚词(1)于⎩⎪⎨⎪⎧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问计于.谢安:坚乃留大军于.项城:(2)而⎩⎪⎨⎪⎧今陛下信而.用之: 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便为敌手,而.又不胜:秦兵逼肥水而.陈:3.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计于谢安,安夷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晋兵所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汝,谁与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士卒死者万五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梳理文本结构。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练习:4.12 淝水之战A Word版含解析.docx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苻.坚/符.号仆射./射.箭镶.嵌/龙骧.将军B.游陟./阴骘.左衽./烹饪.怃.然/忤.逆不孝C.郧.城/陨.石硖.石/峡.谷沉重./重.以饥冻D.壶飧./上飨.豚髀./啤.酒喟.然/潸.然流涕解析:A项,fú,yè/shè,xiāng;B项,zhì,rèn,wǔ;C项,yún/yǔn,xiá,zhòng/chóng;D项,sūn/xiǎng,bì/pí,kuì/shān。
答案:B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拜:授予官职。
B.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劝:劝说。
C.融驰使白.秦王坚白:报告。
D.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夺:失去。
解析:B项,劝,鼓励,鼓动。
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B.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C.秦兵逼淝水而陈D.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解析:A项,“闲”通“娴”;B项,“阙”通“缺”;C项,“陈”通“阵”。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栅淮以遏东兵B.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C.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D.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解析:A项,“栅”,名词用作动词,设栅栏;B项,“昼夜”“草”“露”名词用作状语,在白天、晚上,在草间,在露中;D项,“围棋”,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高中语文11淝水之战习题含解析语文版必修

11 淝水之战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苻.坚/符.号仆射./射.箭镶.嵌/龙骧.将军陟./阴骘.左衽./烹饪.怃.然/忤.逆不孝C.郧.城/陨.石硖.石/峡.谷沉重./重.以饥冻飧./上飨.豚髀./啤.酒喟.然/潸.然流涕项,fú,yè/shè,xiāng;B项,zhì,rèn,wǔ;C项,yún/yǔn,xiá,zhòng/chóng;D项,sūn/xiǎng,bì/pí,kuì/sh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拜:授予官职。
B.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劝:劝说。
白.秦王坚白:报告。
D.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夺:失去。
项,劝,鼓励,鼓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B.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D.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项,“闲”通“娴”;B项,“阙”通“缺”;C项,“陈”通“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B.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C.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D.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项,“栅”,名词用作动词,设栅栏;B项,“昼夜”“草”“露”名词用作状语,在白天、晚上,在草间,在露中;D项,“围棋”,名词用作动词,下围棋。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练习:4.12 淝水之战B Word版含解析.docx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年二十已.下B.不闲.军旅C.兵甲无阙.D.悔.无及也解析:A项,“已”通“以”;B项,“闲”通“娴”;C项,“阙”通“缺”。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晋兵所杀B.知秦已败C.胡彬闻寿阳陷D.此乃持久计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D项是判断句,用“乃”表示判断。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B.栅.淮以遏东兵C.欲不战以老.秦兵D.草.引露.宿解析:B项,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A4.下列句子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B.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C.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D.为晋兵所杀解析:D项,“为”是介词,被;其余句中的“为”是动词,担任。
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
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
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
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
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
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
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
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
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
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
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
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
语文版语文高一4.12淝水之战 随堂训练 语文版必修2

第12课淝水之战随堂训练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苌.(chánɡ)羌.虏(qiānɡ)仇雠.(chóu) 陛.下(bì)B.龙骧.(xiānɡ) 窦.冲(dòu)张蚝.(cì) 运漕.(cáo) C.颍.口(yǐnɡ) 别墅.(yě)谢琰.(yǎn) 游陟.(bù)D.郧.城(yún) 左衽.(rèn)硖.石(xiá) 勍.敌(qínɡ)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谄谀颍口运漕游陟B.西藩洛涧怃然崩溃C.蹈籍摄书铁骑屐齿D.鹤唳仇雠兖州露宿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却:退②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引:率领③其走.者闻风声鹤唳走:走路④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草:小草⑤客问之,徐.答曰徐:慢慢地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⑤ D.②③⑤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见晋兵部陈严整..B.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C.此亦勍敌..,何谓弱也D.皆以为..晋兵且至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C.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二、文本阅读(16分)阅读《淝水之战》选段,完成6~10题。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
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郧城。
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
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淝水之战一、文言基础专练(共25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翻译题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②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B.①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①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②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D.①问计于谢安,安夷.然②化险为夷.解析:选C A项“寇”,①动词,入侵,侵犯;②名词,敌方,入侵者。
B项“拜”,①授予官职;②行拜礼。
C项“却”,①②都是动词,后退。
D项“夷”,①平静;②平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②吾其.左衽矣B.①马倒,为.晋兵所杀②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C.①兼道就融于.寿阳②安棋常劣于.玄D.①所陈策画,何.可从也②此亦勍敌,何.谓弱也解析:选D A项“其”,①代词,相当于“那些”;②副词,表推测语气。
B项“为”,①介词,表被动;②动词,相当于“说”或“进献”。
C项“于”,①介词,用在动词后面,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②介词,比。
D项“何”,①②都是疑问代词,怎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A.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B.欲不战以老.秦师C.栅.淮以遏东兵D.草.行露.宿解析:选C例句,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A项“精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锐的军队。
B项“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
C项“栅”,名词活用作动词,设置栅栏。
D项“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地里,在野外。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问计于谢安A.马倒,为晋兵所杀B.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C.安棋常劣于玄D.鲜卑、羌虏,我之仇雠解析:选C例句,状语后置。
A项,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D项,判断句。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方面的谢石起初有畏惧心理,想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来拖垮前秦的军队,但是他后来听从了他人的建议,大胜敌人,振作了士气,威慑了敌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B.从后文的叙述来看,谢玄要求秦兵后退以决胜负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C.苻坚在这次战争中表现了主观臆断、固执己见、不善于听从他人正确的建议、临阵有畏惧敌人的心理等弱点,这些都是导致他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
D.朱序的行为——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对前秦军队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析:选D D项中,朱序的行为起到了动摇前秦军队军心的作用,为前秦军队溃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谢玄的策略以及苻坚的错误决断。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4分)译文:(2)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3分)译文:(3)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3分)译文:答案:(1)良家少年全部都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只是苟且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陛下的心意罢了。
(2)如果能够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来一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3)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要约束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
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多学一点]1.“即了其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
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
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
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
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
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
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
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
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
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
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列举了两种情况。
据此断定选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解析:选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解析:选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译文:(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译文: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
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
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
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
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
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
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
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
”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