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反叛

合集下载

上帝也疯狂电影简介

上帝也疯狂电影简介

上帝也疯狂电影简介《上帝也疯狂》是由加美·尤伊斯执导的电影,由Marius Weyers、Sandra Prinsloo 等主演。

1980年第一部上映。

电影讲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人们对道德的思考。

虽然距离现代化的大都市只有六百公里,但居住在非洲卡拉哈里地区的人对于现代化的事物却一无所知。

卡拉哈里是个看上去像沙漠却又不是沙漠的地方,在那里,每年有9个月的时间是干旱无雨的,许多动物都因为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而纷纷离开。

可在卡拉哈里人看来,这里却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可以挖树根、收集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来解渴,可以靠打猎来维持生命,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和纷争,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帝每天都在默默地注视并保佑着他们。

如果哪天听到天空中飞机飞过的轰隆声,他们会以为那是上帝吃得太饱在打嗝。

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生活得单纯而快乐的部落却因为一只从天而降的可乐瓶子发生了改变。

那天,基布希族走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从空中一架飞机上坠落的一个可乐瓶正好掉在他的面前,基把瓶子拿回部落,他们从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东西,像水一样透明却坚硬无比,他们把它当做上帝送给他们的礼物,渐渐地他们还发现,它可以吹出美妙的声音,还可以用来磨蛇皮。

总之,几乎每天人们都能发现它有新的用途。

可瓶子只有一个,人们第一次有了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感觉,一种莫明的情感出现在所有人的心中,很多人想到要独占它,人们开始为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基决定把这个将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不安的东西还给上帝,于是他带着瓶子上路了。

一路上,基经历了种种奇遇,也引发了无穷的乐趣。

城市女职员厌倦了职场生活,决意要到森林中的部族地区担任小学教师;在当地考察的生物学家开着破车来接她……另一国家的反叛者也持枪闯入此地区,后面是紧追不舍的政府军……片中饰演非洲土著人基的历苏在拍摄完本片后,广受观众的欢迎。

之后他又一连拍了续集和第三集。

第三集为非洲版的僵尸片《非洲和尚》,与林正英、陈山河等人大演对手戏,该片更由周星驰和吴孟达担任配音。

浅析郭敬明小说

浅析郭敬明小说

浅析郭敬明小说摘要:从作为80后的郭敬明以其忧郁的风格进入文坛,文字里透出的温情时不时就牵引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寂寞,细腻的笔触让人感到逝去的青春就在昨天,勾起读者对青春的缅怀,更是让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们觉得仿佛找到知音。

就在对郭敬明狂热追捧的同时,更是有另外一种与之不同的声音传来,很多人表示的对郭敬明的不满,其负面言论接踵而来。

到底在蓝天下生存的芸芸大众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读郭敬明及其笔下的文字,就让我们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一下,然后再做定断。

关键词:青春梦象牙塔20世纪末到现在,青春读物成为了图书市场上的一大热点,郭敬明无疑是青春读物出版市场的宠儿,几年之内新书不断,发行量之大让人惊叹,从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未至》到随笔《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一直到最新作品《小时代1.0 折纸时代》、《小时代2.0 虚铜时代》都拥有相当多的读者,以大中学生为主。

在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郭敬明以1300万元的版税收入蝉联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

排名与收入无疑显示了郭敬明的读者群是巨大的。

其新浪博客点击率高达128,922,307之多。

但是与此同时,反对之声也随之传来,不少学者毫不吝啬的痛斥了郭敬明,更是有人认为郭敬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抓住的现在社会的卖点,把自己包装成为偶像进行写作:形式大于内容,打动人心;自觉地装扮成为“青春偶像”拉近了成名的距离;扣住青春,也就扣住人心;背后有一批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商业策划高手,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就在这时,4月13日的广州偏偏上演了这样一幕: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门前,参加一场名为“心灵富豪学术交流会”的近20名专家、教授们在几分钟内将560多本书付之一炬,最先被烧的是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面对社会上如此大相径庭的两种态度,我们对待郭敬明该何去何从?先让我们细细品读一下,再定取舍。

一、飘逝的青春郭敬明的文本里阐释着“在时光的洪流中,在喧嚣之下,在孤独和寂寞的笼罩中渐渐成长”,本应该是天真无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充满烂漫的青春却呈现出一种灰色的基调,寂寞、压抑无一不充斥在作品整体气息之中。

欧美励志电影排行榜

欧美励志电影排行榜

欧美励志电影排行榜励志电影不仅仅可以给观众带来眼睛上的享受,还可以赋予你心灵的力量,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生活重拾信心。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欧美十大励志电影排行榜,快来一起欣赏吧。

这是一部洋溢着爱与尊重,伴随着乐符的流淌演绎着的故事。

这里有调皮捣蛋的可爱孩子们,有其貌不扬充满爱心的秃头学监,有严厉不近人情的校长……在音乐声中,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春天,彻底走出了“池塘之底”。

这个春天的到来是建立在爱与尊重之上的,因为,“爱与尊重是人格得以完整健全的特别需要的元素。

”老师离去时收到了孩子们写满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高墙窗口被禁锢的孩子们摇动双手,掷出纸飞机,这是动人的一幕),这说明老师是完全被学生接受并且受爱戴的,足以证明他美丽的心灵世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何其大。

他虽然平淡度过余生,却留下了一个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辉。

其次,影片中处处反映出了克莱蒙特是一位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良师。

面对学生因恶作剧而使一位学监受伤,他善意地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并以他的行动去照顾关心受伤的学监,这说明他善于利用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面对学生偷取他的乐谱,他为他的学生们隐瞒了真相,使他们免于受罚做苦力的命运。

这体现了他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的一面。

如果没有对他学生的信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

面对学生唱着损他的歌曲,他并没有介意歌词的内容,反而告诉这位学生哪个音符不到位。

可见,他很好地发扬了积极的因素,克服了消极的因素。

也因此,使他萌发了组建合唱团的意愿。

而音乐,正是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为放牛班迎接春天打下了基础。

利用合唱团可以开展很好的集体教育。

因为合唱团是集体性的,借助音乐与歌曲的媒介,孩子们被很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专心投入地歌唱,而不是散乱无所事事。

这样,正可以避免许多意外的发生,也可以在美育中陶冶情操,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利用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班克西的行为及艺术到人性的反思

班克西的行为及艺术到人性的反思

班克西的行为及艺术到人性的反思作者:李慧敏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2期摘要:人性是人真实的生存本质,也就是人最本真的部分,但人类却往往不容易认识它,所以,人类也在不断寻找自我、然后迷失自我,再寻找自我,这样不断地螺旋上升。

一些社会学家、艺术家等一些知识分子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去思考、总结人性的现象和人性的一些内在规律,并通过各自的媒介像大众表达出来。

涂鸦艺术家班克西也可以说是其中一位,涂鸦艺术和其他艺术创作比较而言,创作不会受到技术、媒介、材料、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为涂鸦艺术语言提供了多角度和多样化的可能性,使艺术家们自由地实现自己的表达。

班克西在进行涂鸦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现状,尝试以自然、独特的视觉语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倾诉情感,力求在作品中融入一种对生活感悟---关于人性的思考。

人是他的主要关注对象,他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在作品中注入道德、情感、文化等,引起人們思考,从而赋予作品人性的考量。

但是在赋予作品人性之前,我认为人性应该是首先体现在艺术家身上----班克西,正如迈耶·夏皮罗在《现代艺术:19世纪与20世纪》这本书中所言:“人性位于艺术家中,而不是简单地位于他所再现的东西中。

”所以要通过解读班克西的其人其事,发掘他的人性,研究他的行为,再到研究他的作品背后的深层次的人性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他的作品和事件来展开隐藏其背后的人性话题,并会分析阐述其由涂鸦到人性的过程。

关键词:班克西;涂鸦;人性一、关于班克西1.班克西的社会身份班克西是一个神秘的英国涂鸦艺术家、政治激进分子,同时他还做过电影导演以及画家,他是一位不知不扣的疯狂的反叛家、嘲讽家、和反思家。

本文主要这里主要介绍他以及他的涂鸦艺术,他具有高尚的心灵智慧并富有超强震撼力的表达能力,为人低调,从未公开自己的身份,但是涂鸦作品却是及其的高调,能够拔动受众的神经,引发人们的共鸣,揭露人性的善于恶。

英语歌词大全:The Phoenix

英语歌词大全:The Phoenix

英语歌词大全:The Phoenix Put on your war paint画上战妆You are a brick tied to me你就像是一块系在我身上的砖块that's dragging me down把我一直向下拖Strike a match and I'll burn you to the ground 划着一根火柴,我将把你烧的乌有We are the jack-o-lanterns in July我们是七月的南瓜灯Setting fire to the sky给天空点亮颜色Here, here comes this rising tide在这次潮起的时候来吧so come on来吧Put on your war paint画上战妆Cross walks and crossed hearts and hope to die带上十字架,赶赴战场,准备战死沙场Seal the clouds with grey lining银色灰色交织的天空So we can take the world back from a heart attack 我们能够把世界从心碎中拯救One maniac at a time we will take it back几乎疯狂地拯救它You know time crawls on when当你知晓时间爬走的时候you're waiting for the song to start你等待的歌曲已经开始So dance along to the beat of your heart那么就随着心得节奏起舞吧Hey Youngblood doesn't it feel like年轻的血液难道没感觉到our time is running out时间正在流逝吗?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Wearing all vintage misery你沉浸在忧郁之中No I think it looked a little better on me现在我的身上也感染了这种忧伤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Bring home the boys in scraps把战士们和坦克的Scrap metal the tanks金属碎片带回啦Get hitched make a career out of robbing banks结婚吧然后以抢劫银行为业Because the world is just a teller因为世界仅仅一个诉说者and we are wearing black而我们正带着黑色的面具She broke our spirits with no impact你正破坏着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传递的纸条上明确显示着So we can take the world back from a heart attack我们能够把世界从心碎中拯救One maniac at a time we will take it back 几乎疯狂地拯救它You know time crawls on when在我们等待歌曲开始的时候you're waiting for the song to start时间已经悄然流逝So dance along to the beat of your heart 那么就随着心得节奏起舞吧Hey Youngblood doesn't it feel like年轻的血液难道没感觉到our time is running out时间正在流逝吗?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Wearing all vintage misery你沉浸在忧郁之中No I think it looked a little better on me 现在我的身上也感染了这种忧伤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 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 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Put on your war paint画上战妆The war is won战争在它开始之前before it's begun就已经胜利了Release the doves让鸽子们重获自由吧Surrender love让爱投降吧The war is won战争在它开始之前before it's begun就已经胜利了Release the doves让鸽子们重获自由吧Surrender love让爱投降吧The war is won战争在它开始之前before it's begun就已经胜利了Release the doves让鸽子们重获自由吧Surrender love让爱投降吧The war is won战争在它开始之前before it's begun就已经胜利了Release the doves让鸽子们重获自由吧Surrender love让爱投降吧Hey嘿Youngblood doesn't it feel 年轻的血液难道没感觉到Like our time is running out时间正在流逝吗?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Wearing all vintage misery你沉浸在忧郁之中No I think it looked a little better on me 现在我的身上也感染了这种忧伤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Hey Youngblood doesn't it feel年轻的血液难道没感觉到Like our time is running out时间正在流逝吗?I'm gonna change you like a remix我将要改变你Then I'll raise you like a phoenix我将要你像凤凰一样升起Put on your war paint 画上战妆。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作品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作品之一,书中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作品赏析_狂人日记读书心得,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怀疑与否定。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彻底疯狂谁说的

彻底疯狂谁说的

彻底疯狂谁说的引言“彻底疯狂谁说的”这个任务名称,给人一种反叛、不拘一格的感觉。

它让人想到一种无法被束缚的自由,追求个性和创新的精神。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疯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和追求个性。

什么是真正的疯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疯狂。

在传统观念中,疯狂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的形容词,与理智和稳定相对立。

然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彻底疯狂”有了新的解读。

真正的疯狂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刺激或做出荒唐行为,而是指追逐内心真实自我的勇气。

它代表了对传统规范和框架进行打破,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个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个性和追求疯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非常直接、独特的表达个性的方式。

无论是绘画、音乐、写作还是舞蹈,艺术都能够让人们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艺术创作,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2. 穿着打扮穿着打扮也是一个重要的表达个性的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与众不同的服装款式、颜色和配饰,来展示自己对时尚和审美的独到见解。

有时候,一件特别的衣服或配饰就足以彰显我们与众不同的个性。

3. 做出不同寻常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选择来表达个性。

比如,在餐厅点一道别人从未尝试过的菜品;在旅行中选择冒险而非安全可靠的路线;或者尝试学习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

这些选择都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

4. 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也是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还是参加集会和示威,这些都是向他人展示自己价值观和立场的机会。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为自己所热爱和关心的事业发声,并与其他具有相似兴趣的人建立联系。

彻底疯狂的意义彻底疯狂并不等同于荒唐和不负责任。

它代表了对传统观念和规则进行挑战,以追求内心真实自我的勇气。

彻底疯狂意味着敢于尝试新事物、打破舒适区,并在追求个性化道路上毫不妥协。

美国小说中的疯狂形象书写

美国小说中的疯狂形象书写

收稿日期:2009201216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西方文学中疯癫形象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C732)。

作者简介:蒋天平(1971~ ),男,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世界文学。

2009年3月第28卷 第3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Mar .,2009Vol .28 No .3美国小说中的疯狂形象书写蒋天平(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疯狂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主题。

文学中的疯狂异于现实疯狂,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评论人世和精神世界的审美考量。

本文将美国小说发展分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试图通过对每个阶段疯狂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文学中疯狂的现世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美国文学;疯狂;非理性中图分类号:I 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03-0080-05一、疯狂的定义以及世界文学中的溯源疯狂的定义复杂,常按照作者的创作和论者的评论需要进行定义。

费德从文学的角度如此定义疯狂:“为了把一直以来不断变化的文学和现实中的疯狂特征都包括在研究的范围之内,我将疯狂定义为一种无意识压倒意识,并控制了个人的观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状态,而根据当时的逻辑思维和相应的情感,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混乱的、不合时宜的。

”[1]5这个定义比较宽泛,但是却表明文学疯狂与现实疯狂之间一定的联系与差异。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开始阐述创作中的迷狂现象———疯狂这一种类型,认为迷狂是创作的一种灵感状态。

在文艺复兴时代,疯狂被看成是罪恶的象征,但依然保持某种神圣性,到了古典时代,疯狂渐渐被医学所认识成为一种心智疾病,但同时也在道德上被排拒和被监禁。

19世纪末到20世纪,疯狂成为现代社会精神荒原的象征和痛苦的避难所。

笛卡儿宣布理性主义以来,疯狂受到排斥,19世纪叔本华、尼采、宣扬生命意志、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标志着非理性时代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疯狂的反叛
---《简·爱》疯女人形象解读
09汉本一班陈婷婷200902010129 摘要:《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刻画了简·爱这样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很多人将它看作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而简·爱就是那个时代敢于冲破男权主义束缚的女性的代表,而我认为,作品中的另一形象疯女人伯莎更能代表,她在“疯”的面具下,用具体行动实现其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男权制社会的反叛。

她的反叛也更为激烈与行动化。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女性意识;反叛
《简·爱》创作于十九世纪,是英国女作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颇受好评,萨克雷称赞它是一部“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并且敢爱敢恨,不卑不亢,性格刚强,有自己独立思想见解的女性形象。

当她发现自己爱上小说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时,她勇敢面对,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爱情,并且努力追求平等的幸福。

从小的艰苦生活造就了她勇敢坚强的性格特点,她表面柔弱内心却极其坚强,这一女性形象,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喜欢,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

一、《简·爱》的创作背景,主题与影响
这部作品完成于十九世纪中期,当时的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女性无法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深受压迫,活在男性规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下,只有符合男性制度规范下的女性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扬,社会一味要求女性无条件的付出。

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不仅不被提倡,反而受到人们的嘲笑与不解,简·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她在教会学校所受的苦痛让她看到了男权社会重压下女性的生活状态,她想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赢得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男性的视角下生活。

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对简·爱和罗切斯特爱情的描写,罗切斯特愉快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极其忧郁低落的心,在与罗切斯特的相处下,简·爱渐渐发现了自己对于这个男人的爱,对于走进罗切斯特内心的渴望,罗切斯特在与简·爱的交流也发现了,这位平凡的女子不平凡的内心,在疯女人两次
发疯时,简·爱镇定自若的表现,显示出其内心的强大,在面对罗切斯特的提问时,简·爱不卑不亢,让罗切斯特震撼于她灵魂的高度,随着二人的相爱,故事渐渐步入高潮。

当简·爱鼓足勇气表白爱意,并且得到罗切斯特的回应,两人决定要结婚,故事到了这里本来将会是最甜蜜的时侯,而作者却在这个时候却插进一段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当简·爱与罗切斯特步入婚姻殿堂,却发现,罗切斯特已经结婚,简·爱发现一切似乎只是场骗局,疯女人这时候出现了,她的真实身份现身了,大多数读者认为疯女人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婚姻的绊脚石,因为她,造成了后来悲剧的不断发生。

而我认为,疯女人的形象,不仅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巧妙布局,并且她才是整个故事的女主角。

真正揭露男权社会残酷压迫的女性形象,她的疯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嘲笑,作者刻画的这个形象,以疯为掩饰,来表现自己对于命运的挣扎与咆哮,在整部作品中,也只有它能与简·爱相提并论,有些学者认为她就是简·爱内心的投影,是真正的简·爱。

我想这是因为,在唤醒女性意识方面,她与简·爱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更加过于简·爱。

二、疯女人形象设置的文本意义。

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么一个疯女人的形象在文本里,她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者想要让她承载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从这个疯女人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些什么呢,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只有真正的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部作品的真正含义,这部作品的理论高度。

在写作作品时,作者的整体布局和对于人物形象的安排,是作者潜意识的安排,是作家无目的的意图的引导,这样反而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窥视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揭示作品的真正意图。

在现在的众多理论流派中,结构主义也好,女性主义也罢,不管哪个流派都是为解析文本而服务的,所以无可厚非。

从作品中可以观察到,每当疯女人行动时,第一次是放火烧罗切斯特时,第二次是伤害其弟弟,第三次是毁坏简·爱的面纱,接下来是最后一次在简·爱面前的咆哮。

简·爱一方面表现出的是临危不惧的镇定与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她自己的不安,这正是作者潜意识的流露。

可以理解为,疯女人揭露出简·爱内心阴暗的一面,做了简·爱在合乎社会举止下不敢做的事,简·爱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咆哮着的自己。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作者所刻画出的疯女人
的形象,正是简·爱内心的投影,正是简·爱的真实映射。

从作品布局来看,疯女人形象的设立,一方面是作者想要增加作品的神秘性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以更好的吸引读者,本身一条直线的叙事结构因为疯女人的出现,变成了双线结构,这就使文本的故事性更加深厚,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眼球。

另一方面,疯女人的形象也是为了衬托简·爱的女性形象,使得人物形象不至于显得单薄,透过简·爱对疯女人的态度来表现她的品质,她的独立自主的意识,直到最后简·爱的出走,表现到极致,简·爱为了自己的尊严甘愿放下爱情,绝不卑微。

通过疯女人,增加了简·爱的厚度。

再次,疯女人形象的设立,是作者想要打破传统“灰姑娘式结尾” 叙事套路。

简·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而罗切斯特是一个有钱有势的庄园主,二者的相爱,如果以一个简单的方式收场,作品也将落入窠臼,步入俗套,不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聪明的作者以这样的人物形象出场,大大增加文本的深度与厚度。

三、疯女人形象的内在意义。

我想,疯女人形象的设置,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她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

她是夏洛蒂·勃朗特女性意识的聚焦点。

首先,来看疯女人的身世。

她是一位富有农场主的女儿,温柔大方,漂亮美丽。

她带着三万英镑的嫁妆嫁给了罗切斯特。

在当时的时代,女方的嫁妆是属于男方的。

罗切斯特是一名大学生,他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行为意识,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在所有人的眼里,这无疑是一段美满幸福的婚姻。

然而婚后的伯莎却疯掉了,她变得失去理智,疯狂易怒,性格扭曲。

她每天都只会咆哮与大笑,让所有人害怕,罗切斯特将她关进阁楼里。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质疑,名门望族的淑女怎么竟这么快成为了疯女人。

这期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

其次,对于疯女人伯莎的评价,从未有过正面的讲述与评论,都是由罗切斯特来进行的讲述,他的评价也都是反面的,从未有过正面的,在婚后她发现自己与伯莎格格不入,她发现伯莎“低级”,“心灵平庸”,“心胸狭窄”,处处都让他难以忍受,处处可见其对伯莎的厌恶,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伯莎真的有那么卑劣么,即使有,作为丈夫的罗切斯特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相濡以沫吗,不应该是不离不弃的照顾,真心的照顾她为他治疗么,但是罗切斯特却在医生诊断她疯掉后,立刻就将她关起来,这对于她是多么得不公平。

再有,伯莎的疯狂其实质原因又是什么,与罗切斯特有没有关系,即使在简·爱的眼里,罗切斯特也并不和蔼,他是个严厉易怒的人,在他与简·爱初次相遇便可看出,简·爱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看得出罗切斯特的残暴,罗切斯特一味的丑化伯莎的形象,花言巧语美化自己的形象。

即使如他所说,他们的婚姻只是交易,那也是在他理智状态下做的决定,他是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而不是到了最后找出种种借口来逃避责任。

所以说,伯莎的疯狂与罗切斯特是有很大关系的。

伯莎的疯,是夫权制社会逼疯的,她是夫权文化下的受害者,她的几次复仇,烧伤罗切斯特,抓伤自己的弟弟,仇视简·爱的面纱,到了最后一把火烧掉桑菲尔德府,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对于男权制社会的反抗,对于自己悲剧命运的抗争,对于自己失败婚姻的咆哮。

她最终以自己的毁灭为代价完成了自己的最终复仇,造成了最终的悲剧,她也是当时时代受害妇女的缩影。

综上所述,伯莎并不是这部作品的反面形象,也不只是这部作品的一个微小的配角,她与简·爱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简·爱,共同来阐释这部作品的主题,而从文本看来疯女人处于从属地位,完全是因为作品结构与叙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朱庆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402页。

【2】吉尔伯特、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M】.耶鲁:耶鲁大学版,1972。

【3】杨静远.朗特姐妹研究【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4】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传【Z】第260页,1982,纽约和伦敦。

【5】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