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任务群】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任务三:译读·诗文大意任务四:赏析·把握情感任务五:比读·总结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拟修建文化长廊,《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入选“诗韵中国·走进唐诗里的思念"板块,请你帮助学校完成该板块各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诵读·音韵传情1.展板第一展区为“诵读·音韵传情”,请你大声诵读四首唐诗,读准音韵节奏,并把诗歌朗读录制成音频,制作成二维码镶嵌在“诵读·音韵传情"展区。

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ɡ)/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qí)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cén)参强(qiǎnɡ)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应傍(bànɡ)/战场开。

夜上受降(xiánɡ)城闻笛李益回乐烽(fēn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任务二:链接·文学常识2.展板第二展区为“链接·文学常识”,请你根据课下注释和下面资料助读,以及查阅资料所得,帮助工作人员补齐下列表格。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基本内容,识别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汇。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理解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复杂情感,感受其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诗歌。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重阳节习俗介绍及诗歌创作背景)•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讲授法:结合注释和译文,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习俗和战争背景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要点细化)导入新课•节日引入:从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节日与思乡之情的联系,引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学习。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战争形势、诗人身份及心境等,为学习诗歌做铺垫。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停顿。

•字词讲解:结合注释,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故园菊”、“傍战场开”等),体会其象征意义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理解: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战争背景下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受其家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4.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竹里馆》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出示课件1)竹里馆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预设:(出示课件4)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的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预设:(出示课件5)《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三、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预设:(出示课件6)四、细读本诗,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本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诵读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增进学生对宋代词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

•体会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感受词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体会其背后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词中情感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解读。

四、教学资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及教师用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括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作风格分析等内容。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引入:简述词人辛弃疾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作为抗金将领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引发学生兴趣。

•情感共鸣: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欲说还休”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情感表达的复杂性,为学习词作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2.精读理解:•分段讲解词作,重点讲解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含义,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等。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总 1 课时授课人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歌主旨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熟读四首古诗,扫清朗读障碍;自行了解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自学质疑:我的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诗作收入《丁卯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晚唐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等多方面的才能,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3卷等。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激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二、聚焦问题1.四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2.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别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传达给读者的?三、研究分享【自主学习】1.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所写的内容、画面复述出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音韵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积累优美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2.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3.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4.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5.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教学难点】1.理解晏殊的思想感情,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浣溪沙》晏殊一、创设情景,释题导入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3.背景资料: 《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任务二:品味语言,理解内容2.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齐读并思考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导学内容:1.古诗词的观点及特点。

2.《唐诗三百首》选读。

3.《宋词精选》选读。

4.古诗词的背景和韵律。

5.古诗词的赏析和创作。

三、导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视频或播放一段古诗词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2.进修(30分钟)(1)介绍古诗词的观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色。

(2)选取《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精选》中的经典诗词进行诵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3)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并进行互相评判和改进。

(2)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进修体会和收获,引导他们总结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邀请文学专家或名人来校进行古诗词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进修体验和启发。

3.开展古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的形式和语言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进修评判:通过学生的诵读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教室参与度来评判学生的进修情况,及时给予必定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息提高诵读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古诗词诵读成为学生进修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学之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
1 / 2
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 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

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

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

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
2.独立默写;
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

(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